管理类联考——逻辑——知识+记忆篇——形式逻辑——考点+记忆


本篇思路:根据各方的资料,比如名师的资料,按大纲或者其他方式,收集/汇总考点,即需记忆点,在通过整体的记忆法,比如整体信息很多,通常使用记忆宫殿法,绘图记忆法进行记忆,针对局部/细节/组成的部分,可通过多种方法,比如联想记忆法、理解记忆法等进行进一步记忆。

整体

整体用记忆宫殿法、绘图记忆法等

文字提炼/目录大纲法

利用书本的目录、大纲,一本好书,肯定是有逻辑,而目录,大纲就是他内在逻辑外显,根据这一条逻辑,如同思维导图方式将考点一个一个从脑子中引出,形成一个树叶茂盛的大树。
或者将繁多的文字,通过重点推出法、思维导图法、字头歌诀法等进行提炼,通过记忆提炼的内容,从而回忆出详细的考点。

【性质 ⟹ \Longrightarrow
性质的关系:矛盾,上下反对,推理
矛盾 ⟹ \Longrightarrow 一真一假 ⟹ \Longrightarrow 一真一假,一真另必假,一假另必真
上反对 ⟹ \Longrightarrow 至少一假 ⟹ \Longrightarrow 至少一假,一真另必假,一假另不定 ⟹ \Longrightarrow 上是所有
下反对 ⟹ \Longrightarrow 至少一真 ⟹ \Longrightarrow 至少一真,一假另必真,一真另不定 ⟹ \Longrightarrow 下是有的
推理 ⟹ \Longrightarrow 逆否换位&联立 ⟹ \Longrightarrow 逆否换位:所有可逆否,还可推有的,有的仅换位,其余推不出 ⟹ \Longrightarrow 联立:共同话题,有的出发,逆否换位,首尾联立。
⟹ \Longrightarrow 三段论:1.必须包含三个概念,每个出现两次。2.中项至少周延一次。3.特推特,否推否,两特两否无结论。】

【模态 ⟹ \Longrightarrow

【假言 ⟹ \Longrightarrow
是什么
⟹ \Longrightarrow 指示词 ⟹ \Longrightarrow ⟹ \Longrightarrow 充分
⟹ \Longrightarrow 指示词 ⟹ \Longrightarrow ⟹ \Longrightarrow 必要
⟹ \Longrightarrow 除非,否则 ⟹ \Longrightarrow “除非”与“否则”同时出现或仅出现其中一个时,就否定一部分推肯定另一部分;
“除非”与“若”或“才”组合时,可以忽略除非,用“若”或“才”的规则推。
关系: A → B A→B AB的推理,联立,真假,矛盾,等价
⟹ \Longrightarrow 推理 ⟹ \Longrightarrow 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
⟹ \Longrightarrow 真假 ⟹ \Longrightarrow
⟹ \Longrightarrow 矛盾 ⟹ \Longrightarrow 或则转化的矛盾 ⟹ \Longrightarrow 肯前且否后
⟹ \Longrightarrow 等价 ⟹ \Longrightarrow 或则转化 ⟹ \Longrightarrow 箭头变或者=前假或后真 】

【联言 ⟹ \Longrightarrow
是什么
⟹ \Longrightarrow 指示词 ⟹ \Longrightarrow ⟹ \Longrightarrow A ∧ B
关系
⟹ \Longrightarrow 真假 ⟹ \Longrightarrow 且命题,全肢真则且真,一肢假则且假
⟹ \Longrightarrow 矛盾 ⟹ \Longrightarrow 德摩根定理 ⟹ \Longrightarrow 且命题的矛盾,且变或,左右同否
⟹ \Longrightarrow

【选言
是什么
指示词 ⟹ \Longrightarrow ⟹ \Longrightarrow 相容选言
关系
⟹ \Longrightarrow 推理 ⟹ \Longrightarrow 或命题的推理,一否推另肯,一肯另不定。
⟹ \Longrightarrow 真假 ⟹ \Longrightarrow 或命题的真假,一肢真则或真,全肢假则或假。
⟹ \Longrightarrow 矛盾 ⟹ \Longrightarrow 或命题的矛盾,或变且,左右同否。
⟹ \Longrightarrow 等价 ⟹ \Longrightarrow 箭头与或者互换 ⟹ \Longrightarrow 箭头变或者=前假或后真
指示词 ⟹ \Longrightarrow 要么 ⟹ \Longrightarrow 不相容选言
关系
⟹ \Longrightarrow 推理 ⟹ \Longrightarrow 要么命题的推理,一否推另肯,一肯推另否
⟹ \Longrightarrow 真假 ⟹ \Longrightarrow 要么命题的真假,仅一肢真则要么真,其余情况则要么假
⟹ \Longrightarrow 矛盾 ⟹ \Longrightarrow 要么命题的矛盾,左右同肯或左右同否

【归类记忆法:
联言&选言 ⟹ \Longrightarrow 德摩根定律 ⟹ \Longrightarrow 符号扔进去,尖角倒过来
假言&选言 ⟹ \Longrightarrow 或则转化=前假推/或后者 ⟹ \Longrightarrow (1)或者变箭头 A ∨ B = ┐ A → B = ┐ B → A A∨B=┐A→B=┐B→A AB=AB=BA前假推后真 (2)箭头变或者 A → B = ┐ A ∨ B A→B=┐A∨B AB=AB前假或后真/前假货后真/与德摩根类似就是后面少了负号
假言&联言 ⟹ \Longrightarrow 或则转换的矛盾 ⟹ \Longrightarrow
联言&选言&假言 ⟹ \Longrightarrow 二难定理 ⟹ \Longrightarrow 联言式,选言式,永真式,归谬式
性质&模态&联言&选言&假言——负命题 ⟹ \Longrightarrow 并非之后,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所有变有的,有的变所有;必然变可能,可能变必然;并且变或者,或者变并且。
性质&模态&联言&选言&假言——矛盾 ⟹ \Longrightarrow 性质、模态牢记对当关系图,联选德摩根定律,假言或则转换
性质&模态&联言&选言&假言——等价 ⟹ \Longrightarrow 性质、模态牢记对当关系图,联选德摩根定律,假言或则转换】

【对比记忆法:
联言&选言 ⟹ \Longrightarrow 德摩根定律 ⟹ \Longrightarrow ┐ ( A ∨ B ) = ┐ A ∧ ┐ B ┐ (A∨B)=┐ A∧┐ B (AB)=AB ⟹ \Longrightarrow 类似于负号将括号的加法,去括号后变成负号和减法
假言&选言 ⟹ \Longrightarrow 或则转化 ⟹ \Longrightarrow A → B = ┐ A ∨ B A→B=┐A∨B AB=AB ⟹ \Longrightarrow 与德摩根定律类似,中间变号,前面带负,区别在于后面不带负号
德摩根定律=或则转化 ⟹ \Longrightarrow ┐ ( A ∧ B ) = ┐ A ∨ ┐ B = A → ┐ B 否前推肯后 ┐ (A∧B)=┐ A∨┐ B=A→┐ B否前推肯后 (AB)=AB=AB否前推肯后

关系:推理,矛盾,真假,等价,联立,但不是所有都有全部关系。

图像畅想/记忆宫殿法&绘图记忆法

利用人类对图像的钟爱,通过记忆宫殿法、绘图记忆法等,将文字内容放置到图像中。

通过放置的物品,采用谐音等方式,寻找适合的宫殿:
形式逻辑:行驶,行事,星蚀,醒狮,行思,姓氏。
性质,模态:心魔。 ⟹ \Longrightarrow 宫殿:有了心魔,要去心理辅导,或者去运动放松,健身房。
联选假言:价廉选,加练轩。选加练。 ⟹ \Longrightarrow
矛盾:长矛,盾牌。 ⟹ \Longrightarrow 宫殿:武器房,练功房。
等价:灯架。
推理:腿力。
真假:针架。震架。
负命题:富。

性质心中有下图,五芒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模态心中有下图,四芒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联选假

考点

通过汇总各方大佬资料,作为收集考点/记忆点的信息输入:XX,收集汇总如下:

汇总考点的必要,或者说,汇总记忆的内容的必要,不言而喻,首先,你要记忆东西,得有东西,所以你要梳理出你需要记忆的全部东西,其次,在收集多个大佬的梳理的考点,又可以找出各条逻辑帮助记忆考点,所以,梳理考点是很有必要的,是记忆的基础,是记忆宫殿里面的物品,是我们最后考试需要去找到的解题物品。

记忆/考点汇总——按大纲

性质

——性质——
一、是什么
(1)本质:判断一定范围内的对象是否具备某个性质的命题就是性质命题(直言命题)。直言命题是断定事物/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直言命题在结构上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组成。
(2)量项/量词:量项指的是性质命题判断的范围。量词,即数量词,逻辑中常用“所有"和“有的”表示。
(3)主项/主语:主项指的是性质命题判断的对象。主语,指性质命题的判断对象。
(4)谓项/谓语:谓项指的是该对象是具有某个性质还是不具有某个性质。谓语,指判断对象所具有或不具有的性质。
注意点:
(1)“有的”含义
“有的”的意思并不是“部分”,它是一个存在量词,数量是从“1”到“所有”都有可能。
(2)量词的位置
“全称命题”的量词“所有"和“特称命题”的量词“有的”,应该修饰主语,而不是宾语。
(3)“一个”不一定是“一个”:一个男人需要努力学习。这里的“一个”指的是“任何”。
2.分类
(1)全称肯定命题:所有S都是P,公式为 S → P S→P SP,记为SAP,缩写为A。
(2)全称否定命题:所有S都不是P,公式为 S → ┐ P S→┐P SP,记为SEP,缩写为E。
(3)特称肯定命题:有的S是P,公式为 有的 S → P 有的S→P 有的SP,记为SIP,缩写为I。
(4)特称否定命题:有的S不是P,公式为 有的 S → ┐ P 有的S→┐P 有的SP,记为SOP,缩写为O。
(5)单称肯定命题:某个S是P,公式为 某个 S → P 某个S→P 某个SP,记为SaP,缩写为a。
(6)单称否定命题:某个S不是P,公式为 某个 S → ┐ P 某个S→┐P 某个SP,记为SeP,缩写为e。
注意:
① 在考试中,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是性质命题,首先要看是否有“范围”,其次是看其含义是否有强调某事物是否具有某性质。
② 在汉语表达中,“是"不是”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比如“所有金属都能导电”,就意味着"“所有金属都是能导电的”。
③ “有的”代表数量大于或等于1。

二、关系——【性质的关系:矛盾,上下反对,推理
矛盾 ⟹ \Longrightarrow 一真一假 ⟹ \Longrightarrow 一真一假,一真另必假,一假另必真
上反对 ⟹ \Longrightarrow 至少一假 ⟹ \Longrightarrow 至少一假,一真另必假,一假另不定 ⟹ \Longrightarrow 上是所有
下反对 ⟹ \Longrightarrow 至少一真 ⟹ \Longrightarrow 至少一真,一假另必真,一真另不定 ⟹ \Longrightarrow 下是有的
推理 ⟹ \Longrightarrow 逆否换位&联立 ⟹ \Longrightarrow 逆否换位:所有都可,有的仅换位 ⟹ \Longrightarrow 联立:共同话题,有的出发,逆否换位,首尾联立。 】

性质命题之间有四大关系,分别是: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推理关系。把六个性质命题放入到六边形的六个顶点,就构成了性质命题的对当矩阵/对当关系图。——【对当关系
矛盾关系,一真一假;一真另必假,一假另必真。
反对关系,至少一假;一真另必假,一假另不定。
下反对关系,至少一真;一假另必真,一真另不定。
推理关系,上真下必真,下假上必假;反之则不定。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矛盾关系——【矛盾关系有三组,一真另必假,一假另必真】
对象:(1)所有、有的不(“所有”与“有的不”矛盾);(2)所有不、有的;(3)某个、某个不。
口诀:矛盾关系,一真另必假,一假另必真,必然一真一假 or 矛盾关系,一真一假;一真另必假,一假另必真
公式:并非所有=有的不;
并非所有不=有的;
并非有的=所有不;
并非有的不=所有。——【口诀:并非之后,所有有的互相变,必然可能互相变,肯定否定互相变。】——【口诀:并非之后,所有有的,必然可能,肯定否定互相变。】
2.上反对关系——【上是所有,至少一假】
对象:所有、所有不。
关系:“所有”和“所有不”的真假情况可能是一真一假,也可能是两假,即二者至少一假。把这种关系称为反对关系。
口诀:反对关系,一真另必假,一假另不定,至少一假 or 反对关系,至少一假,一真另必假,一假另不定
TIPS:
注意,“所有”和“某个不”,“所有不”和“某个”也是反对关系。但是真题中考查不多。
3.下反对关系——【下是有的,至少一真】
对象:有的、有的不。
关系:“有的”和“有的不"的真假情况可能是一真一假,也可能是两真,即二者至少一真。把这种关系称为下反对关系。
口诀:下反对关系,一假另必真,一真另不定,至少一真 or 下反对关系,至少一真,一假另必真,一真另不定
TIPS:
注意,“有的”和“某个不”,“有的不”和“某个”也是下反对关系。但是真题中考查不多。
4 推理关系
对象:(1)所有、某个、有的;(2)所有不、某个不、有的不。
关系:所有→某个→有的;所有不→某个不→有的不。
口诀:推理关系,上真下真,下假上假,上假下不定,下真上不定 or 推理关系,上真下必真,下假上必假;反之则不定
(1)逆否换位——【性质命题的逆否换位:所有可逆否,还可推有的,有的仅换位,其余推不出】——【性质命题的逆否换位:所有都可以,有的仅换位 有的 S → P = 有的 P → S 有的S→P=有的P→S 有的SP=有的PS 有的 S → ┐ P = 有的 ┐ P → S 有的S→┐P=有的┐P→S 有的SP=有的PS
所有可逆否
若已知“所有人都会死”,则我们可以得到“所有不会死的不是人”。用公式表达就是:
S → P = ┐ P → ┐ S S→P=┐P→┐S SP=PS(逆否推理), S → ┐ P = P → ┐ S S→┐P=P→┐S SP=PS
有的 有的 有的仅换位
若“有的研究生爱喝奶茶”为真,我们也可以得到“有的爱喝奶茶的是研究生”。故有如下公式:
有的 S → P = 有的 P → S 有的S→P=有的P→S 有的SP=有的PS 有的 S → ┐ P = 有的 ┐ P → S 有的S→┐P=有的┐P→S 有的SP=有的PS
该推理中仅仅交换了S和P的位置,其余均未改变,因此,我们将其叫作 有的 S → P 有的S→P 有的SP的换位推理。
所有 所有 所有 有的 有的 有的
但要注意,根据对当矩阵可知,当“所有研究生爱喝奶茶”为真时,可以推出“有的研究生爱喝奶茶”,再结合上面的换位性质可知“有的爱喝奶茶的是研究生”。故有如下公式:
S → P ⟹ 有的 S → P = 有的 P → S S→P\Longrightarrow有的S→P=有的P→S SP有的SP=有的PS
or
1)“所有”推“有的”公式:
所有A是B,可推出:有的A是B。从而得到:有的B是A。
2)双A串联公式
已知:①A是B(A→B);②A是C(A→C)。
① 可推出:有的A是B,等价于:有的B是A,可与②串联得:有的B→A→C。
②可推出:有的A是C,等价于:有的C是A,可与①串联得:有的C→A→B。
其余推不出
1) S → P S→P SP无法推出 P → S P→S PS
例如,“所有湖北人是中国人”为真,无法推出“所有中国人是湖北人”为真,因为,还存在其他地方的人是中国人。
2) S → P S→P SP无法推出 ┐ S → ┐ P ┐S→┐ P SP
例如,“所有湖北人是中国人”为真,无法推出“所有不是湖北人的都不是中国人”为真,理由同上。
3) 有的 S → P 有的S→P 有的SP无法推出否定结论。
例如,“有的湖北人是中国人”为真,无法推出“有的不是中国人的是湖北人”为真,因为,不是中国人肯定就不是湖北人。
(2)联立规则——【性质命题的联立:共同话题,有的出发,逆否换位,首尾联立】
A → B , B → C A→B,B→C ABBC ⟹ \Longrightarrow A → B → C A→B→C ABC
A → B , C → ┐ B A→B,C→┐B ABCB ⟹ \Longrightarrow A → B → ┐ C A→B→┐C ABC
A → B , ┐ A → C A→B,┐A→C ABAC ⟹ \Longrightarrow ┐ C → A → B ┐C→A→B CAB
有的 A → B , B → C 有的A→B,B→C 有的ABBC ⟹ \Longrightarrow 有的 A → B → C 有的A→B→C 有的ABC
有的 A → B , C → ┐ B 有的A→B,C→┐B 有的ABCB ⟹ \Longrightarrow 有的 A → B → ┐ C 有的A→B→┐C 有的ABC
有的 B → A , B → C 有的B→A,B→C 有的BABC ⟹ \Longrightarrow 有的 A → B → C 有的A→B→C 有的ABC
有的 B → A , C → ┐ B 有的B→A,C→┐B 有的BACB ⟹ \Longrightarrow 有的 A → B → ┐ C 有的A→B→┐C 有的ABC
已知:有的A是B,所有B是C,可得:有的A→B→C。
5.等价及变形
(1) S → P S→P SP的等价及变形推理
公式1: S → P = ┐ P → ┐ S S→P=┐P→┐S SP=PS
公式2: S → P S→P SP ⟹ \Longrightarrow 有的 S → P S→P SP ⟹ \Longrightarrow 有的 P → S P→S PS
(2)有的 S → P S→P SP的等价及变形推理
公式:有的 S → P S→P SP=有的 P → S P→S PS
6.负命题/并非命题——【并非之后,所有有的互相变,必然可能互相变,肯定否定互相变。】
(1)“并非所有”等价于“有的不”
【易错点】“并非所有”等价于“有的不”,这是一种简略的写法,补充完整应该是“并非所有+主语(即判断对象)+肯定的谓语动词”=“有的+主语(即判断对象)+否定的谓语动词”。
(2)“并非所有不”等价于“有的”
(3)“并非有的”等价于“所有不”
(4)“并非有的不”等价于“所有”
“并非”十“性质命题”,等价于去掉前面的“并非”,再将原“性质命题”进行如下变化:
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所有变有的,有的变所有。

PS:其他
(1)全称肯定命题:所有S都是P,公式为 S → P S→P SP,记为SAP,缩写为A。
(2)全称否定命题:所有S都不是P,公式为 S → ┐ P S→┐P SP,记为SEP,缩写为E。
(3)特称肯定命题:有的S是P,公式为 有的 S → P 有的S→P 有的SP,记为SIP,缩写为I。
(4)特称否定命题:有的S不是P,公式为 有的 S → ┐ P 有的S→┐P 有的SP,记为SOP,缩写为O。
(5)单称肯定命题:某个S是P,公式为 某个 S → P 某个S→P 某个SP,记为SaP,缩写为a。
(6)单称否定命题:某个S不是P,公式为 某个 S → ┐ P 某个S→┐P 某个SP,记为SeP,缩写为e。
注意:
① 在考试中,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是性质命题,首先要看是否有“范围”,其次是看其含义是否有强调某事物是否具有某性质。
② 在汉语表达中,“是"不是”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比如“所有金属都能导电”,就意味着"“所有金属都是能导电的”。
③ “有的”代表数量大于或等于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矛盾关系(A—O、E—I、 a—e)不同真(此真彼必假),不同假(此假彼必真)。——【口诀:对角成矛盾,上真推下真,下假推上假,其余推不出。】
A—O:“所有同学考试都及格”与“有些同学考试不及格”。
E—I:“所有同学考试都不及格”与“有些同学考试及格”。
a—e:“小王同学考试及格”与“小王同学考试不及格”。
总结:矛盾关系存在于SAP 和SOP之间、SEP和SIP之间、SaP和SeP之间。
(2)反对关系(A—E)可以同假,不可同真,必有一假。
A—E:“所有同学考试都及格”与“所有同学考试都不及格”。
总结:反对关系存在于SAP和SEP之间。
(3)下反对关系(I—O)可以同真,不可同假,必有一真。
I—O:“有些同学考试及格”与“有些同学考试不及格”。
总结:下反对关系存在于SIP和SOP之间。
(4)差等关系(A—I、E—O)全真特必真,特真全不定;全假特不定,特假全必假。
① A—I全真特必真:“所有同学考试都及格”为真时,“有些同学考试及格”也必然为真;特真全不定:“有些同学考试及格”为真时,“所有同学考试都及格”真假不确定。
② E—О全真特必真:“所有同学考试都不及格”为真时,“有些同学考试不及格”也必然为真;特真全不定:“有些同学考试不及格”为真时,“所有同学考试都不及格”真假不确定。
③ A—I全假特不定:“所有同学考试都及格”为假时,“有些同学考试及格”真假不确定;特假全必假:“有些同学考试及格”为假时,“所有同学考试都及格”也必然为假。
④ E—О全假特不定:“所有同学考试都不及格”为假时,“有些同学考试不及格”真假不确定;特假全必假:“有些同学考试不及格”为假时,“所有同学考试都不及格”也必然为假。

1.换质推理
直言命题A、E、I、O的换质推理规则如下:
(1)“所有S是P”可以换质为“所有S不是非P”;
(2)“所有S不是P”可以换质为“所有S是非P";
(3)“有些S是P”可以换质为“有些S不是非P”;
(4)“有些S不是P”可以换质为“有些S是非P"。
2.换位推理
直言命题A、E、I、O的换位推理规则如下:
(1)“所有S是P”可以换位为“有些P是S”;
(2)“所有S不是P”可以换位为“所有P不是S";
(3)“有些S是P”可以换位为“有些Р是S";
(4)“有些S不是P”不能换位。

三段论

三段论:所有,有的(考2题)(以性质命题为基础,最常用推理)——【三段论:
题干出现多直言,优先考虑三段论,
一否得否特得特,否特成双结论难,
定义判别先排除,寻找结论作拆分,
出现特称放句首,特称换位构桥梁。】

——【】

三段论的定义
三段论是由包含着一个共同词项的两个直言命题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推理。三段论在结构上包括大项、小项和中项。

三段论的基本构成
大前提:所有M都是Р(也可以写作MAP);
小前提:所有S都是M(也可以写作SAM);
结论:所有S都是P(也可以写作SAP)。
其中,S是小项,P是大项,M是中项。

三段论的三种命题形式
(1)A→B,因此,A→C。要求补充一个条件,使上述结论成立。
显然需要补充:B→C,串联得:A→B→C。
(2)有的A→B,因此,有的A→C。要求补充一个条件,使上述结论成立。
显然需要补充:B–C,串联得:有的A-B-C。
(3)有的A→B,因此,有的B→C。要求补充一个条件,使上述结论成立。
由“有的A→B”=“有的B→A”,需要补充:A→C,串联得:有的B→A→C。
说明:观察上述三种命题方式,可发现以下共同规律:
(1)如果出现“有的”,则一定只出现2次,一次在前提中,一次在结论中。
(2)A、B、C三个词各出现2次。——【】

三段论的常见考法
1.给出一个前提和结论,要求补充另一个前提。——【补前提】
2.给出前提,要求按照三段论推理方法推出结论。——【推结论】
判别技巧:当题干中出现多个直言命题时,考虑用三段论解题。

三段论的解题规则
1.寻找结论作拆分:如果要补充前提,那么就需要把结论进行拆分。
例如,结论是:有的S→P。为了与已知前提构建逻辑链,需要将其拆分成:有的S→( )→P。然后将已知前提整理成S→M或者M→Р的样式,将M补充进括号。此时,需要补充的前提就是M→P或者S→M。
2.特称换位构桥梁:在用两个直言命题推出结论的时候,要找到两个前提的中项M,以它为桥梁构建成一条逻辑链。如果无法直接串联,需要将其中的特称命题换位,以便使之成为桥梁,构成逻辑链。
3.出现特称放句首:如果存在特称命题“有的”,需要把含“有的”的词项放在结论逻辑链的开头。

三段论的基本结构
1.基本结构1(最简单,不考):
所有A是B
所有B是C
得:所有A是C
2.基本结构2:(错误三段论中考察最多)
所有A是B
有的B是C
得:无结论(错误点:中项不周延)
3.基本结构3
有的A是B
所有B是C
得:有的A是C
4.基本结构4
所有A都不是B
有的A是C
得:有的C不是B
5.基本结构5:(常识可判断)
有的A是B
有的B是C
得:无结论

三段论的正确规则——【三段论:1.必须包含三个概念,每个出现两次。2.中项至少周延一次。3.特推特,否推否,两特两否无结论。】——【三段论:三概念,出现两,周延一,特推特,否推否,两特两否无结论。】
1.必然包含三个概念,每个出现两次
2.中项至少周延一次。
(“所有A”为A周延;“有的A”为A不周延)
3.特推特,否推否,两特两否无结论。
(1)特推特:“有的”推“有的”,即前提有一个“有的”,结论必为有一个“有的”;
有的A是B
所有B是C
得:有的A是C
(2)否推否:“否定前提”推“否定结论”,前提有一个“否定”,结论必有一个“否定”。
(3)两特两否无结论:前提为两个“有的”或两个“否定”,无结论。
例-两否
所有A不是B
所有B不是C
得:无法确定A,C之间关系,无结论。

三段论的推理规则——【一否得否,特得特,否特成双,结论难。】
口诀:一否得否,特得特,否特成双,结论难。
上述口诀的意思是:
(1)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命题,那么结论就是否定命题。
两个否定前提推不出确定的结论。因此,在有效的三段论推理中,如果两个前提有一个是否定命题,那么另一个必须是肯定命题;如果结论是否定命题,那么可以推断前提有且只有一个是否定命题;如果结论是肯定命题,那么可以推断两个前提都是肯定命题。
(2)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命题,那么结论就是特称命题。
两个特称命题也推不出确定的结论。因此,在有效的三段论推理中,如果两个前提有一个是特称命题,则另一个必须是全称命题;如果结论是特称命题,那么可以推断前提有且只有一个是特称命题;如果结论是全称命题,那么可以推断两个前提都是全称命题。

三段论的解题方法
一、考点1:补前提
1.列出已知前提和结论。
2.依据三段论规则补前提。
第一种情况
(1)第一步:规则③特推特,否推否,两特两否无结论。得:“不”“所有”
前提: 有的A是B 结论:有的A不是C
推前提:所有__不__
(2)第二步:规则①概念现两次,得有两种可能:
推前提:所有B不是C。所有C不是B。
(3)第三步:规则②中项要周延:
中项(前提出现两次)是B,要“所有”,得所有B不是C。
第二种情况
(1)第一步:由规则③,特推特,否推否,两特两否无结论。
前提:所有A都B 结论:有的C不A
推前提:有的___不___
(2)第二步:由规则①,得有两种可能
有的B不C。有的C不B。
(3)第三步:由规则②,中项要周延
中项是B,要周延,不能“有的”,得前提为:有的C不B。

二、考点2:推结论
所有A是B
所有B是C
得:所有A是C

三段论的秒杀方法
“开心消乐”法:
已知:有的A→B,B→C,可以推出:有的A→C。
隐含三段论问题符合“词项成对出现”原则。因此,多数隐含三段论问题可以把成对的项直接消掉,余下的项用箭头串联一般就是答案。

模态

——模态————【】
一、是什么
(1)定义:断定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命题就是模态命题。
模态命题是反映事物情况存在或发展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命题。
模态命题包含“必然”(或者“一定”,用符号“口”表示)或“可能”(通常用符号“◇”表示)等模态词。
(2)分类:
① 必然发生。② 必然不发生。③ 可能发生。④ 可能不发生。
二、关系
与性质命题一样,模态命题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分为四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推理关系,如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矛盾关系——【模态
矛盾 ⟹ \Longrightarrow 一真一假 ⟹ \Longrightarrow 一真另必假,一假另必真,必然一真一假
上反对 ⟹ \Longrightarrow 至少一假 ⟹ \Longrightarrow 一真另必假,一假另不定,至少一假
下反对 ⟹ \Longrightarrow 至少一真 ⟹ \Longrightarrow 一假另必真,一真另不定,至少一真
⟹ \Longrightarrow

对象:(1)必然、可能不; (2)必然不、可能。
关系:“必然”和“可能不”,永远为一真一假。“必然不”和“可能”,永远为一真一假。这种永远一真一假的关系,称为矛盾关系。故“必然”和“可能不”矛盾;“必然不”和“可能”矛盾。
口诀:矛盾关系,一真另必假,一假另必真,必然一真一假。
公式:并非“必然”=“可能不”;
并非“必然不”=“可能”;
并非“可能”=“必然不”;
并非“可能不”=“必然”。——【口诀:并非之后,所有有的互相变,必然可能互相变,肯定否定互相变。】
2.反对关系
对象:必然、必然不。
口诀:反对关系,一真另必假,一假另不定,至少一假 or 反对关系,至少一假,一真另必假,一假另不定
3.下反对关系
对象:可能、可能不。
口诀:下反对关系,一假另真,一真另不定,至少一真 or 下反对关系,至少一真,一假另真,一真另不定
4.推理关系
对象:(1)必然、可能; (2)必然不、可能不。
关系:必然→事实→可能;必然不→事实不→可能不。
口诀:推理关系,上真下真,下假上假,上假下不定,下真上不定 or 推理关系,上真下必真,下假上必假;反之则不定
综上所述,模态命题和性质命题的对当关系原理完全相同,解题方法也完全相同,也符合以下口诀:对当关系
矛盾关系,一真一假;一真另必假,一假另必真。
反对关系,至少一假;一真另必假,一假另不定。
下反对关系,至少一真;一假另必真,一真另不定。
推理关系,上真下必真,下假上必假;反之则不定。
5.负命题
(1)“不必然”等价于“可能不”
(2)“不必然不”等价于“可能”
(3)“不可能”等价于“必然不”
(4)“不可能不”等价于“必然”
“并非”十“模态命题”,等价于去掉前面的“并非”,再将原“模态命题”进行如下变化:
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必然变可能,可能变必然。

六边形法秒杀对当关系题
1.命题模型识别
(1)题干特点:已知性质或模态命题的真假。
(2)问题特点:让我们判断选项中性质或模态命题的真假。
2.秒杀方法
方法一:对当关系口诀法。
方法二:六边形法。

命题方向
1.句式转换(①②⑤⑥必考,③④常识)——【】
(1)逻辑转换:——【】
①不一定不=可能
②不一定=可能不=未必
(2)语文转换:
③一定=不可能不=必然
④一定不=不可能=必然不
2.句式转换+性质
⑤不一定不=可能;不一定=可能不
⑥包含推理:所有→有的
3.推理
①一定→可能(大范围→小范围)
4.性质+模态
性质+模态(长句读不懂,需要转换)
否定词经过的位置需要换词:可能⟺一定(必然);有的⟺所有;
不可能⟺必然并非。
否定词在句首,可以进行否定等值的变换:“不”去掉变成肯定,“一定”变成“可能”,“所有”变成“有的”。

否定等值规则
否定等值规则:命题的主项和谓项不变,只改变模态词、量、质。
否定一个模态命题就会形成它的负命题。总是可以从一个模态命题的负命题推得一个与它等值的命题。
规律:如果“并非”或其他否定词出现在整个句子前面,一般是对整个句子的否定,那么将下列概念互换:
必然——可能;所有——有的;肯定——否定。
注意,考试时记住以下内容即可从容应对:
不必然不=可能;不必然=可能不;不可能=必然不;不可能不=必然。

——性质&模态——矛盾
1.若原命题是“所有”就变为“有的”;是“有的”就变为“所有”。即量词要变化。,
2.若原命题是“必然”就变为“可能”;是“可能”就变为“必然”。即模态词要变化。
3.若原命题是肯定形式,就变为否定形式;是否定形式,就变为肯定形式。即肯否形式要变化。
——【口诀:并非之后,所有有的互相变,必然可能互相变,肯定否定互相变。】——【口诀:并非之后,所有有的,必然可能,肯定否定互相变。】


专业术语:日常描述—符号化—符号表达—表达含义—常见标志词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如果P,那么Q;假如事件A发生了,事件B一定发生;有它就行,没它未必不行 ⟺ \Longleftrightarrow ⟺ \Longleftrightarrow P→Q ⟺ \Longleftrightarrow 如果P为真,则Q一定为真;如果Q为假,那么P一定为假。也就是P→Q和┐Q→┐P一定为真。 ⟺ \Longleftrightarrow 如果P,那么Q;只要P,就Q;若P,则Q;一旦P,就Q;P一定Q;有…就…;假若…就…。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只有Q,才P;A的发生对于B的发生是必要的,是不可或缺的;若是没有A,则一定没有B;没它不行,有它未必行 ⟺ \Longleftrightarrow ⟺ \Longleftrightarrow Q←P ⟺ \Longleftrightarrow 只有Q,才P;没有Q,没有P;不Q,不P;除非Q,才P;必须Q,才P。
充要条件判断
前提A对于B这个结论既是充分的又是必要的;等价关系,“同生共死” ⟺ \Longleftrightarrow ⟺ \Longleftrightarrow P↔Q ⟺ \Longleftrightarrow 如果P为真,Q则为真;如果P为假,Q则为假 ⟺ \Longleftrightarrow 当且仅当;唯一条件;如果…那么…并且只有…才…;只有并且仅仅如此,才…
联言判断
P并且Q ⟺ \Longleftrightarrow ⟺ \Longleftrightarrow P∧Q ⟺ \Longleftrightarrow P和Q同时为真 ⟺ \Longleftrightarrow 和;而;但;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既…又…;不仅…还…。
相容选言判断
或者P,或者Q ⟺ \Longleftrightarrow ⟺ \Longleftrightarrow P∨Q ⟺ \Longleftrightarrow ①P和Q至少有一个为真,但P和Q真假情况不知。②如果P假,那么Q一定为真;如果P真,那么Q真假不确定。Q亦然。 ⟺ \Longleftrightarrow 或;或者;或者…或者…;不是…就是…;二者至少其一;也许…也许…;可能…可能…。
不相容选言判断
要么P,要么Q ⟺ \Longleftrightarrow ⟺ \Longleftrightarrow P∀Q ⟺ \Longleftrightarrow ①P和Q必有一真,必有一假。但具体谁为真,谁为假不知。②如果P假,那么Q一定为真;如果P真,那么Q一定为假。 ⟺ \Longleftrightarrow 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择一;或…或…二者必居其一;或…或…二者不可兼得。
负判断
并非P ⟺ \Longleftrightarrow ⟺ \Longleftrightarrow ┐P ⟺ \Longleftrightarrow P是假的 ⟺ \Longleftrightarrow 并非P;不是P;非P

假言

——假言——【假言 ⟹ \Longrightarrow
是什么
⟹ \Longrightarrow 指示词 ⟹ \Longrightarrow ⟹ \Longrightarrow 充分
⟹ \Longrightarrow 指示词 ⟹ \Longrightarrow ⟹ \Longrightarrow 必要
⟹ \Longrightarrow 除非,否则 ⟹ \Longrightarrow “除非”与“否则”同时出现或仅出现其中一个时,就否定一部分推肯定另一部分;
“除非”与“若”或“才”组合时,可以忽略除非,用“若”或“才”的规则推。
关系: A → B A→B AB的推理,联立,真假,矛盾,等价
⟹ \Longrightarrow 推理 ⟹ \Longrightarrow 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
⟹ \Longrightarrow 真假 ⟹ \Longrightarrow
⟹ \Longrightarrow 矛盾 ⟹ \Longrightarrow 肯前且否后
⟹ \Longrightarrow 等价 ⟹ \Longrightarrow 否前或肯后 】

一、是什么
假言命题,也称假言判断,所谓假言命题,就是表示某一事件是另—事件的条件的命题。其中,“假”是指假设,“言”就是一句话,故假言命题是表示假设情况的一个断定。
假言命题有三种: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分为:充分型假言、必要型假言和充要型假言:
1.充分型假言
(1)充分条件:当事件A发生时,事件B一定发生,则将A称为B的充分条件。
通俗理解:有A这个条件就足够了,就足以推出B(有它就行)。
符号化:A→B。其中,A→B,读作A推出B。其中“A”称为前件,“B"”称为后件。
口诀:充分条件A推B。
(2)典型关联词/指示词:“如果…那么…。”
关联词:——【如果=若,只要,一旦,有】
如果=若:如果A就B;若A,则B;倘若A就B;假若A则B。
:只要A就B; 一旦A就B;有A就有B;所有A都是B;所有A都不是B。
:A必须B;A一定B。
2.必要型假言
(1)必要条件:当事件A不发生时,事件B一定不会发生,则将A称为B的必要条件。
通俗理解:A这个条件是必须的,没有A这个条件就没有B(没它不行)。
符号化:┐A→┐B,读作非A推出非B。“┐A"称为前件,“┐B"称为后件。
逆否可得:A←B,等价于B→A。此时将“B”称为前件,“A”称为后件。
口诀:必要条件B推A。
(2)典型关联词:“只有…才…”。
关联词:
① 才字辈:只有A才B。必须A,才B(B必须A)。除非A,才B(除非A不B)。
② 不字辈:没有A就没有B。不A不B。除非A不B。除非A否则不B。
③ 逆否:如果不A那么不B。
④ Q是P的基础。Q是Р的前提。Q是P的先决条件。
3.充要型假言
(1)充要条件:事件A对于事件B来说既是充分的又是必要的,则将A称为B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通俗理解:A发生则B发生,B发生则A发生;A不发生则B不发生,B不发生则A不发生。(A和B为等价关系,同生共死)。
符号化:A↔B,读作A等价于B,A当且仅当B(充分箭头向右划,必要箭头往左划,故充要条件两头划箭头)。
逆否可得:┐A↔┐B。
口诀:充要条件两头推。
(2)指示词/关联词
① S当且仅当P;S是P的唯一条件;
② 如果S则P,并且只有S才P。③ 如果S则P,并且如果非S则非P。④ 如果S那么P,并且只有S才P。⑤ 只要S就P,并且只有S才P。
4.特殊假言:关于除非:—— ┐ A → B = 除非 A ,否则 B = A ,否则 B = B ,除非 A ┐A→B=除非A,否则B=A,否则B=B,除非A AB=除非A,否则B=A,否则B=B,除非A
(1)第一种情况:否定一部分推肯定另一部分:——
“除非”与“否则”同时出现或仅出现其中一个时,就否定一部分推肯定另一部分;
“除非”与“若”或“才”组合时,可以忽略除非,用“若”或“才”的规则推。】

除非A,否则B
= = = A,否则B
= = = B,除非A
= = = ┐A→B
= = = ┐B→A。
(2)“第二种情况:除非”与“若”或“才”组合:
若A,除非B
= = = 除非B,才A
= = = A→B。
(3)解读角度——【推荐:除非是最没用的】
① 角度——极度
除非是最没用的
1.若…除非…:看“若”。
2.除非…才…:看“才”。
3.除非…否则…:看“否则”。
4.除非…=除非…否则…:除非和否则是一对。
② 角度——唠叨
1.除非Q,否则P。“否则”的逻辑表达所包含的两个词“否”和“则”(除非,除表示否定,非表示否定,双重否定表肯定),正好分别对应于“┐”和“→”。因此“除非Q,否则P”的意思是“如果否定Q,则P”,即┐Q→P。同理可知,“除非Q,否则不P”=┐Q→┐P。
2.P,否则Q。这样的结构需要记住,“否”是否“否则”前面的断定;“则”是则“否则”后面的断定。因此“P,否则Q”的意思也是“如果否定Р,则Q”,即┐P→Q。
3.P,除非Q。这样的结构其实是省略了“否则”,补充完整应该是“除非Q,否则P”。意思是“如果否定Q,则P”,即┐P→Q。由于假言判断推理可取逆否等价,故:┐Q→P=┐P→Q; ┐Q→┐P=P→Q。
③ 角度——【歌决记忆法:去“除”去“否”,箭头右划。加“非”去“否”,箭头右划。“除”字去掉,箭头反划。】
1.除非A,否则B。
去“除”去“否”,箭头右划。
故:“除非A,否则B” = “┐A→B”。
2.A,否则B。
加“非”去“否”,箭头右划。
故:“A,否则B” = “┐A→B”。
3.B,除非A。
“除”字去掉,箭头反划。
故:“B,除非A” = “┐A→B”。

二、充分必要型假言的关系——【假言关系: A → B A→B AB的推理,联立,矛盾,真假,等价】——【箭头左边是充分条件,右边是必要条件】
1. A → B A→B AB推理
(1)公式: A → B = ┐ B → ┐ A A→B=┐B→┐A AB=BA
(2)口诀:
A → B A→B AB的推理,肯前肯后,否后否前,否前后不定,肯后前不定。其中的“否后否前”,是等价逆否命题。
② 逆否命题等于原命题。
2. A → B A→B AB联立
(1)已知:① A → B A→B AB;② B → C B→C BC ⟹ \Longrightarrow A → B → C A→B→C ABC
(2)已知:① A → B A→B AB;② C → ┐ B C→┐B CB ⟹ \Longrightarrow A → B → ┐ C A→B→┐C ABC
口诀:假言命题的联立,共同话题,结合逆否,首尾联立。
3. A → B A→B AB真假
前真且后假,则 A → B A→B AB为假;前假或后真,则 A → B A→B AB为真。
前件为假,后件真假不定,命题恒真;后件为真,前件真假不定,命题恒真。
4. A → B A→B AB矛盾/负命题
(1)公式:
┐ ( A → B ) = A ∧ ┐ B ┐(A→B)=A∧┐B AB=AB
┐ ( ┐ A → ┐ B ) = ┐ A ∧ B ┐(┐A→┐B)=┐A∧B AB=AB
┐ ( A ↔ B ) = A ∀ B ┐(A↔B)=A ∀ B AB=AB
A → B A→B AB的矛盾命题: A ∧ ┐ B A∧┐B AB,即 A → B A→B AB A ∧ ┐ B A∧┐B AB 矛盾, 如果 A 则 B 如果A则B 如果AB A 并且非 B A并且非B A并且非B 矛盾。
(2)口诀:
A → B A→B AB的矛盾,肯前且否后
5. A → B A→B AB等价
(1)公式
A → B A→B AB的等价命题1: ┐ A ∨ B ┐A∨B AB 。或者:矛盾的矛盾等于原命题, A → B = ┐ ( A ∧ ┐ B ) = ┐ A ∨ B A→B=┐(A∧┐B)=┐A∨B AB=(AB)=AB
A → B A→B AB的等价命题2: ┐ B → ┐ A ┐B→┐A BA ——【逆否命题】
(2)口诀
A → B A→B AB的等价或命题,否前或肯后
6.负命题
充分条件: A → B A→B AB,有它就行。矛盾/负命题:有它,但是也不行。 ┐ ( A → B ) = A ∧ ┐ B ┐(A→B)=A∧┐B AB=AB
必要条件: ┐ A → ┐ B ┐A→┐B AB,没它不行。矛盾/负命题:没它,但是也行。 ┐ ( ┐ A → ┐ B ) = ┐ A ∧ B ┐(┐A→┐B)=┐A∧B AB=AB
充要条件: A ↔ B A↔B AB,同生共死,即A、B发生2件或0件。矛盾/负命题:一生一死,即A、B只能发生1件。 ┐ ( A ↔ B ) = A ∀ B = ( A ∧ ┐ B ) ∀ ( ┐ A ∧ B ) = ( A ∧ ┐ B ) ∨ ( ┐ A ∧ B ) ┐(A↔B)=A ∀ B=(A∧┐B)∀(┐A∧B)=(A∧┐B)∨(┐A∧B) AB=AB=(AB)(AB)=(AB)(AB)

三、充要型假言的关系——【了解】
一、是什么
1.命题的本质
(1)充要条件:A和B互为充要条件表明A和B互为充分条件,也互为必要条件。
(2)充要型假言命题:充要条件之间的推理关系。
(3)公式表达: A ↔ B A↔B AB
2.命题的识别
常见指示词:A当且仅当B=是否A决定能否B=A是B的唯一标准。
二、关系/性质
1.推理
干推肢:干真肢不定
口诀: A ↔ B A↔B AB的推理,一肯另肯,一否另否。
2.矛盾
因为 A ↔ B A↔B AB表示的是A、B等价,因此它矛盾的情况有两种可能:
(1)A真,B假;
(2)A假,B真。
口诀: A ↔ B A↔B AB的矛盾,一肯且另否。
公式: A ↔ B A↔B AB的矛盾 = ( A ∧ ┐ B ) ∨ ( ┐ A ∧ B ) =(A∧┐B)∨(┐A∧B) =(AB)(AB)
3.等价
A ↔ B A↔B AB的等价
公式: A ↔ B = ( A ∧ B ) ∨ ( ┐ A ∧ ┐ B ) = ┐ B ↔ ┐ A A↔B=(A∧B)∨(┐A∧┐B)=┐B↔┐A AB=(AB)(AB)=BA
4.真假
因为充要条件 A ↔ B A↔B AB表示A、B是等价关系,可得:
A、B/左右同真或同假,则 A ↔ B A↔B AB为真;
A、B一真且另假,则 A ↔ B A↔B AB为假。

联言

——联言————【联言 ⟹ \Longrightarrow
是什么
⟹ \Longrightarrow 指示词 ⟹ \Longrightarrow ⟹ \Longrightarrow A ∧ B
关系
⟹ \Longrightarrow 真假 ⟹ \Longrightarrow 且命题,全肢真则且真,一肢假则且假
⟹ \Longrightarrow 矛盾 ⟹ \Longrightarrow 且命题的矛盾,且变或,左右同否
⟹ \Longrightarrow

一、是什么
1.定义
联言命题是断定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命题,用“A并且B”表示,逻辑符号为A ∧ B。
联言命题是表示若干判断同时成立的命题。
若“A ∧ B”为真,表明A是真的,同时B也是真的。
2.本质
由于联言命题表示同时成立,故A ∧ B只有一种情况,即Р和Q都成立。
3.刻画/符号化
若A、B同时成立,我们就将其刻画为A ∧ B。其中A ∧ B被称为干判断,A、B均被称为肢判断。一般我们将其念为A且B,故联言命题又叫且命题。
4.命题识别
识别联言命题的依据有两个:①联言命题的指示词;②并列关系。
指示词/关键词:并且;且;既…又…;也;但(转折词);而(转折词)。——【“却"但是"等转折词,在形式逻辑中的意思等于“且”,但在论证逻辑中,一般用于强调转折后的部分。】
二、关系——【联言关系:真假,矛盾(真假是自身分支的,矛盾是整体的)】
1.真假关系
(1)A、B同时为真,可以证明 A ∧ B A∧B AB为真;
(2)A、B任意一肢为假,可以证明 A ∧ B A∧B AB为假。
口诀为:全真且为真,有假且为假。or 且命题,全肢真则且真,一肢假则且假。
2.矛盾关系
口诀:“A∧B”为假,等价于:A假∨B假。
公式:德摩根公式(1): ┐ ( A ∧ B ) = ┐ A ∨ ┐ B ┐ (A∧B)=┐ A∨┐ B (AB)=AB——【且命题的矛盾,且变或,左右同否】
PS:矛盾命题是和原命题构成矛盾关系的命题,它是原命题的反面。矛盾关系就是一真一假的关系。这就意味着:
(1)当原命题为假时,其矛盾命题就为真;
(2)当原命题为真时,其矛盾命题就为假。
如果用“A”表示原命题,那么其矛盾命题就是“非A”。因此,我们不难得到如下公式:并非+原命题=矛盾命题。

选言

——选言——
分为相容选言和不相容选言:——【选言
是什么
指示词 ⟹ \Longrightarrow ⟹ \Longrightarrow 相容选言
关系
⟹ \Longrightarrow 推理 ⟹ \Longrightarrow 或命题的推理,一否推另肯,一肯另不定。
⟹ \Longrightarrow 真假 ⟹ \Longrightarrow 或命题的真假,一肢真则或真,全肢假则或假。
⟹ \Longrightarrow 矛盾 ⟹ \Longrightarrow 或命题的矛盾,或变且,左右同否。
⟹ \Longrightarrow 等价 ⟹ \Longrightarrow 箭头与或者互换 ⟹ \Longrightarrow
指示词 ⟹ \Longrightarrow 要么 ⟹ \Longrightarrow 不相容选言
关系
⟹ \Longrightarrow 推理 ⟹ \Longrightarrow 要么命题的推理,一否推另肯,一肯推另否
⟹ \Longrightarrow 真假 ⟹ \Longrightarrow 要么命题的真假,仅一肢真则要么真,其余情况则要么假
⟹ \Longrightarrow 矛盾 ⟹ \Longrightarrow 要么命题的矛盾,左右同肯或左右同否

(一)相容选言
一、是什么
1.定义
相容选言命题是表示若干判断至少一个为真的命题。
“选”的意思就是选择,“相容”的意思是可以都选,因此,相容选言命题的意思就是你要选而且可以都选。即事件A和事件B至少发生一个,也可能都发生。
2.刻画/符号化
若A、B至少一个为真,我们就将其刻画为 A ∨ B A∨B AB。其中 A ∨ B A∨B AB被称为干判断,A、B被称为肢判断。一般我们将其念为A或B,故相容选言命题又叫或命题。
3.本质
由于相容选言命题表示至少一个成立,故 A ∨ B A∨B AB 有以下三种情况:
(1)A成立,B不成立;
(2)A不成立,B成立;
(3)A和B都成立。
4.命题识别/指示词/关键词:或;或者…或者…;不是A,就是B;A和B至少一个。
二、关系——【选言关系:推理,真假,矛盾】
1.推理:因为或命题 A ∨ B A∨B AB表示A、B至少有一个成立,故:
(1)当其中一肢为假时,另一肢必须为真;
(2)当其中一肢为真时,另一肢可真可假。
口诀:或命题,一否推另肯,一肯另不定。
公式: A ∨ B = ┐ A → B = ┐ A → B A∨B=┐A→B=┐A→B AB=AB=AB。注:“→”表示“推出”。
2.真假:因为或命题 A ∨ B A∨B AB的本质是A、B至少有一个成立,故:
(1)A、B任意一肢为真,则可以证明 A ∨ B A∨B AB为真;
(2)A、B全部为假,则可以证明 A ∨ B A∨B AB为假。
总结得到如下口诀:或命题,一肢真则或真,全肢假则或假。or 或命题,有真或为真,全假或为假。
3.矛盾
原理:因为或命题 A ∨ B A∨B AB表示A、B至少有一个成立,故其矛盾的情况就是A、B同时为假。则有:“A∨B”为假,等价于:A假∧B假。
口诀:或命题的矛盾,或变且,左右同否。
公式:德摩根公式(2): ┐ ( A ∨ B ) = ┐ A ∧ ┐ B ┐(A∨B)=┐A∧┐B (AB)=AB
4.或者与箭头互换
或则转化/鲁滨逊定律/箭头与或者互换——【若出现“或”,且题干不涉及真假,优先将“或”变“推”。题干涉及真假,若没有“推”与“且”这一组矛盾,优先将“则”转成“或”。】
(1)或者变箭头(“∨”变“→”)
A∨B的意思是A、B至少发生一个。利用排除法,若A不发生,必有B发生;若B不发生,必有A发生。即: ( A ∨ B ) = ( ┐ A → B ) = ( ┐ B → A ) (A∨B)=(┐A→B)=(┐B→A) (AB)=(AB)=(BA)
(2)箭头变或者(“→”变“∨”)
若已知“┐A∨B”。利用排除法,若“┐A”不发生(即A发生),则B发生。故“┐A∨B”等价于“A→B”。即: ( A → B ) = ┐ ( A ∧ ┐ B ) = ( ┐ A ∨ B ) (A→B)= ┐(A∧┐B)=(┐A∨B) (AB)=(AB)=(AB)——【A→B前假或后真,推出:A→B为真 。(后命题因为前命题为假,所以无法证明为“假”,即可逻辑上判定为“真”。)】
(3)要么推箭头 A ∀ B A ∀ B AB可推出: A → ┐ B 。 B → ┐ A 。 ┐ A → B 。 ┐ B → A 。 A→┐B。B→┐A。┐A→B。┐B→A。 ABBAABBA
(4)利用“永真式”证明“箭头变或者公式”
矛盾的命题必为一真一假,所以“A”和“┐A”必为一真一假。
因为无论“A”和“┐A”哪个为真都能推出“A∨┐A”为真,故“A∨┐A”必然为真,是永真式。
例如:已知:如果下雨,那么地湿。
又有默认条件:或者“不下雨”发生,或者“下雨”发生。而如果下雨,地上一定会湿。故或者不下雨,或者下雨从而有地湿。
可写成如下公式:
下雨→地湿=┐下雨∨地湿。
同理,如果已知A→B,又有默认条件┐A∨A。可知,或者┐A发生,或者A发生从而有B发生。故有:┐A∨B。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故有: ( A → B ) = ( ┐ A ∨ B ) (A→B)= (┐A∨B) (AB)=(AB)
(5)利用“矛盾”证明“箭头变或者公式”
“非A或B”等价于“A→B”:
∵A→B的矛盾命题为:A∧┐B;
A∧┐B的矛盾命题为:┐A∨B;
∴┐A∨B等价于A→B。
(6)利用“真值表”证明“箭头变或者公式”
看列表,可得出:“非A或B”等价于“A→B”: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得结论:A假或B真→非A或B→“A→B”:
变形:”非A或B”等价于“A→B”:
非A→“A→B”
非A→“非A或B”
B→“A→B”
B→“非A或B”
说明:
假言命题中的前、后命题可确认为“真”或“假”,整个命题都可确认“真”或“假”;
当假言命题的前提/前命题无法证明为“假”即可逻辑判定为“真”,因为后命题因为前命题为假,所以无法证明为“假”,即可逻辑上判定为“真”。
(二)不相容选言
一、是什么
1.定义
不相容选言命题是表示若干判断有且仅有一个成立的命题。
“选”的意思就是选择,“不相容”的意思是不能都选,因此,不相容选言命题的意思就是只能从这两个中选一个。即事件A和事件B发生且仅发生一个。
2.刻画/符号化
若A、B有且仅有一个为真,我们就将其刻画为A ∀ B。其中P ∀ Q被称为干判断,A、B被称为肢判断。一般我们都将其念为A要么B,故不相容选言命题也叫要么命题。
3.本质
由于不相容选言命题表示有且仅有一个成立,故A ∀ B有两种情况:①A成立,B不成立;②A不成立,B成立。
4.指示词/关键词:要么…要么…;不是A…就是B…;A和B,二者必居其一。
二、关系——【推理:要么命题,一否推另肯,一肯推另否
矛盾:要么命题的矛盾,左右同肯或左右同否
真假:要么命题,仅一肢真则要么真,其余情况则要么假】

1.推理
因为A ∀ B表示A、B有且仅有一个成立,故可以得到:
(1)若其中一肢为真,则另一肢为假;
(2)若其中一肢为假,则另一肢为真。
故可以得到如下口诀:要么命题的推理,一否推另肯,一肯推另否。
2.真假
因为A ∀ B表示A、B有且仅有一个成立,故可以得到:
(1)A、B一真且另假,则A ∀ B为真;
(2)A、B同真或同假,则A ∀ B为假。
故可以得到如下口诀:要么命题的真假,仅一肢真则要么真,其余情况则要么假。or 一真一假要么为真,同真同假要么为假。
3.矛盾
因为A ∀ B表示A、B有且仅有一个成立,故其矛盾的情况有两种:
①A真,B真;②A假,B假。
因此,可以得到如下公式:德摩根公式(3): ┐ ( A ∀ B ) = ( A ∧ B ) ∨ ( ┐ A ∧ ┐ B ) ┐(A ∀ B)= (A∧B)∨(┐A∧┐B) (AB)=(AB)(AB)
因为“A真B真”与“A假B假”不可能同时为真,故上述公式中的“或者”也可以写成“要么”,即: ┐ ( A ∀ B ) = ( A ∧ B ) ∀ ( ┐ A ∧ ┐ B ) ┐(A ∀ B)= (A∧B) ∀ (┐A∧┐B) (AB)=(AB)(AB)
对应的记忆口诀为:要么命题的矛盾,左右同肯或左右同否。

不相容选言命题与排除法的使用
A ∀ B的含义是发生且仅发生一个。
故,若已知A ∀ B为真,根据排除法,则可推出:
如果A,则┐B。
如果B,则┐A。
如果┐A,则B。
如果┐B,则A。
“并且”与“或者”的关系
① 已知“A∧B”为真,可以推出“A真∧B真”,故“A∨B”必然为真。
② 已知“A∨B”为真,有三种可能“A真∧B真”"A真∧B假”"A假∧B真”,当第一种可能发生时,“A∧B”为真;当后两种可能发生时,“A∧B”为假。故,若已知“A∨B”为真,则“A∧B”真假不定。

箭摩根公式
A→B∧C,等价于:┐(B∧C)→┐A,等价于:┐B∨┐C→┐A。
A→B∨C,等价于:┐(B∨C)→┐A,等价于:┐B∧┐C→┐A。
A∧B→C,等价于:┐C→┐(A∧B),等价于:┐C→┐A∨┐B。
A∨B→C,等价于:┐C→┐(A∨B),等价于:┐C→┐A∧┐B。
以上公式均由“箭头+德摩根公式”组成。

多重假言命题
(1)如果A,那么B,除非C。
符号化为:┐C→(A→B)。
等价于:┐C→(┐A∨B)。
等价于:C∨(┐A∨B)。
等价于:C∨┐A∨B。
等价于:┐(C∨┐A)→B。
等价于:┐C∧A→B。
(2)只有A,才B,否则C。
符号化为:┐(B→A)→C。
等价于:┐(┐B∨A)→C。
等价于:B∧┐A→C。

联言选言命题的负命题
┐ ( A ∧ B ) ┐ (A∧B) (AB)等价于: ┐ A ∨ ┐ B ┐ A∨┐ B AB
┐ ( A ∨ B ) ┐(A∨B) (AB)等价于: ┐ A ∧ ┐ B ┐A∧┐B AB
┐ ( A ∀ B ) = ( A ∧ B ) ∨ ( ┐ A ∧ ┐ B ) ┐(A ∀ B)= (A∧B)∨(┐A∧┐B) (AB)=(AB)(AB)
观察上面三个公式,可以发现有以下规律:“并非”+“联言选言命题”,等价于去掉前面的“并非”,再将原“命题”进行如下变化:
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
并且变或者,或者变并且。

联言&选言——德摩根定理

——联言&选言——真假——

联言&选言—真假——【全真且为真,有假且为假。有真或为真,全假或为假。
一真一假要么为真,同真同假要么为假。】

以上考点均是已知命题的真假情况做出的推理,还存在一种情况是已知肢判断P、Q的真假,断定干判断的真假,这种判断过程就是运用真值表。
1.P ∧ Q的真值
①如何证明P ∧ Q为假?
由于P ∧ Q的本质是P、Q同时成立,所以只要P、Q有一个为假,整个命题就为假。
②如何证明P ∧ Q为真?
由于P ∧ Q表示的是P、Q同时成立,所以只有P、Q同时为真时,整个命题才能为真。
2.P ∨ Q的真值——【】
①如何证明P ∨ Q为假?
由于P ∨ Q的本质是P、Q至少一个成立,所以要证明P ∨ Q为假,需要P、Q同时为假。
②如何证明P ∨ Q为真?
由于P ∨ Q的本质是P、Q至少一个成立,所以要证明P ∨ Q为真,只需要P、Q任意一个为真即可。
3.P ∀ Q的真值
①如何证明P ∀ Q为假?
由于P ∀ Q的本质是P、Q有且仅有一个成立,所以P、Q同时成立或者同时不成立,都可以证明P ∀ Q为假。
②如何证明P ∀ Q为真?
由于P ∀ Q的本质是P、Q有且仅有一个成立,所以当P、Q一个成立,另一个不成立时,可以证明P ∀ Q为真。
总结上述情况可以得到联言命题及选言命题真值表。

联言和选言真值表
P Q P ∧ QP ∨ Q P ∀ Q

联选言/德摩根定律——【符号扔进去,尖角倒过来】
(1) ┐ ( A ∨ B ) = ┐ A ∧ ┐ B ┐ (A∨B)=┐ A∧┐ B (AB)=AB【A、B至少有一个去是不可以的 =A、B都不去】
(2) ┐ ( A ∧ B ) = ┐ A ∨ ┐ B ┐ (A∧B)=┐ A∨┐ B (AB)=AB【A、B同时去是不可以的 = A、B至少有一个不去】
(3) A ∨ B = ( A ∧ ┐ B ) ∨ ( ┐ A ∧ B ) A∨B=(A∧┐ B)∨(┐ A∧B) AB=(AB)(AB)
(4) ┐ ( A ∀ B ) = ( A ∧ B ) ∨ ( ┐ A ∧ ┐ B ) ┐ (A∀B)=(A∧B)∨(┐A∧┐B) (AB)=(AB)(AB)【此处中间的“∨”也可以写为“∀”】
上面的推理反映的是联言和选言命题在否定形式上的联系。通俗地说,联言命题的否定形式与联言支命题各自否定之后的选言命题是等价的。

假言&选言——或则转化

——假言&选言——转化——

或则转化/鲁滨逊定律——【歌诀记忆法:或则转化,推出前假或后真;退出前家伙候诊;推出前假货后真】
(1)或者变箭头 A ∨ B = ┐ A → B = ┐ B → A A∨B=┐A→B=┐B→A AB=AB=BA
(2)箭头变或者 A → B = ┐ ( A ∧ ┐ B ) = ┐ A ∨ B A→B=┐(A∧┐B)=┐A∨B AB=(AB)=AB【A→B前假或后真,推出:A→B为真 。(后命题因为前命题为假,所以无法证明为“假”,即可逻辑上判定为“真”。)】
【注意】若出现“或”,且题干不涉及真假,优先将“或”变“推”。题干涉及真假,若没有“推”与“且”这一组矛盾,优先将“则”转成“或”。——【对比记忆法:德摩根定律类似,符号需转化,也带负号,就是后面没有带】
(3)要么推箭头 P ∀ Q P ∀ Q PQ可推出: P → ┐ Q 。 Q → ┐ P 。 ┐ P → Q 。 ┐ Q → P 。 P→┐Q。Q→┐P。┐P→Q。┐Q→P。 PQQPPQQP

箭头与或者互换的推导
(1)或者变箭头(“∨”变“→”)
A∨B的意思是A、B至少发生一个。利用排除法,若A不发生,必有B发生:若B不发生,必有A发生。即: ( A ∨ B ) = ( ┐ A → B ) = ( ┐ B → A ) (A∨B)=(┐A→B)=(┐B→A) (AB)=(AB)=(BA)
(2)箭头变或者(“→”变“∨”)
若已知“┐A∨B”。利用排除法,若“┐A”不发生(即A发生),则B发生。故“┐A∨B”等价于“A→B”。即: ( A → B ) = ( ┐ A ∨ B ) (A→B)= (┐A∨B) (AB)=(AB)
(3)利用“永真式”证明“箭头变或者公式”
矛盾的命题必为一真一假,所以“A”和“┐A”必为一真一假。
因为无论“A”和“┐A”哪个为真都能推出“A∨┐A”为真,故“A∨┐A”必然为真,是永真式。
例如:已知:如果下雨,那么地湿。
又有默认条件:或者“不下雨”发生,或者“下雨”发生。而如果下雨,地上一定会湿。故或者不下雨,或者下雨从而有地湿。
可写成如下公式:
下雨→地湿=┐下雨∨地湿。
同理,如果已知A→B,又有默认条件┐A∨A。可知,或者┐A发生,或者A发生从而有B发生。故有:┐A∨B。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故有: ( A → B ) = ( ┐ A ∨ B ) (A→B)= (┐A∨B) (AB)=(AB)

“A→B”等价“非A或B”的推导
1.推导一:“非A或B”等价于“A→B”:
∵A→B的矛盾命题为:A∧┐B;
A∧┐B的矛盾命题为:┐A∨B;
∴┐A∨B等价于A→B。
2.推导二:看列表,可得出:“非A或B”等价于“A→B”: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得结论:A假或B真→非A或B→“A→B”:
变形:”非A或B”等价于“A→B”:
非A→“A→B”
非A→“非A或B”
B→“A→B”
B→“非A或B”
说明:
假言命题中的前、后命题可确认为“真”或“假”,整个命题都可确认“真”或“假”;
当假言命题的前提/前命题无法证明为“假”即可逻辑判定为“真”,因为后命题因为前命题为假,所以无法证明为“假”,即可逻辑上判定为“真”。

假言&联言

——假言&联言——

1.P→Q的矛盾是P∧┐Q,也就是“且”命题,即Р位肯定,Q位否定。这是每年考试的必考点,一定要掌握。

2.考查P→┐Q和P∧┐Q的区别,这是一个易错点,请考生一定注意。P→Q和P→┐Q不矛盾,属于至少有一真的关系【至少一假为上反对,至少一真为下反对,真的少为(针堆上面是少的)上】;而P→Q和P∧┐Q是矛盾关系,必定一真一假的关系。


A → B 与 A → ┐ B A→B与A→┐B ABAB矛盾吗?
答:
情况1 A → B 与 A ∧ ┐ B A→B与A∧┐B ABAB矛盾,
情况2 A → B 与 A → ┐ B A→B与A→┐B ABAB下反对关系。

联言&选言&假言——二难定理

——联言&选言&假言——

二难推理——【联言&选言&假言——二难定理
⟹ \Longrightarrow 联言式
⟹ \Longrightarrow 选言式
⟹ \Longrightarrow 永真式
⟹ \Longrightarrow 归谬式】

二难推理
联言式
已知:① A ∧ B ;② A → C ;③ B → D 。结论: C ∧ D 。 已知:①A∧B;②A→C;③B→D。结论:C∧D。 已知:ABACBD。结论:CD
选言式
已知:① A ∨ B ;② A → C ;③ B → D 。结论: C ∨ D 。 已知:①A∨B;②A→C;③B→D。结论:C∨D。 已知:ABACBD。结论:CD
已知:① A ∨ ┐ A ;② A → B ;③ ┐ A → C 。结论: B ∨ C 。 已知:①A∨┐A;②A→B;③┐A→C。结论:B∨C。 已知:AAABAC。结论:BC——【其实就是 A ∨ ┐ A A∨┐A AA因为其他两项,替换成 B ∨ C B∨C BC——【矛盾的命题必为一真一假,所以“A”和“┐A”必为一真一假。因为无论“A”和“┐A”哪个为真都能推出“A∨┐A”为真,故“A∨┐A”必然为真,是永真式。】
永真式
已知:① A → B ;② ┐ A → B 。结论: B 。 已知:①A→B;②┐A→B。结论:B。 已知:ABAB。结论:B
已知:① A ∨ ┐ A ;② A → B ;③ ┐ A → B 。结论: B 。 已知:①A∨┐A;②A→B;③┐A→B。结论:B。 已知:AAABAB。结论:B——【其实就是 A ∨ ┐ A A∨┐A AA替换成 B ∨ B = B B∨B=B BB=B
归谬式
已知:① A → B ;② A → ┐ B 。结论: ┐ A 。 已知:①A→B;②A→┐B。结论:┐A。 已知:ABAB。结论:A —— A → B = ┐ B → ┐ A , A → ┐ B = B → ┐ A ,即 B ∧ ┐ B = ┐ A , ┐ A 为真 A→B=┐B→┐A,A→┐B=B→┐A,即B∧┐B=┐A,┐A为真 AB=BAAB=BA,即BB=AA为真

——【歌决记忆法:
如何找二难推理:
前件一正一反,容易出现二难。前件后件一个样,后件逆否出二难。】

(1) A ∨ ┐ A , A → B , ┐ A → C 。所以, B ∨ C 。 A∨┐A,A→B,┐A→C。所以,B∨C。 AAABAC。所以,BC【其实就是 A ∨ ┐ A A∨┐A AA因为其他两项,替换成 B ∨ C B∨C BC
(2) A ∨ B , A → C , B → D 。所以, C ∨ D 。 A∨B,A→C,B→D。所以,C∨D。 ABACBD。所以,CD
(3) A ∨ ┐ A , A → B , ┐ A → B 。所以, B 。 A∨┐A,A→B,┐A→B。所以,B。 AAABAB。所以,B【其实就是 A ∨ ┐ A A∨┐A AA替换成 B ∨ B = B B∨B=B BB=B
(4) A → B , A → ┐ B 。所以, ┐ A 。 A→B,A→┐B。所以,┐A。 ABAB。所以,A A → B = ┐ B → ┐ A , A → ┐ B = B → ┐ A ,即 B ∧ ┐ B = ┐ A , ┐ A 为真 A→B=┐B→┐A,A→┐B=B→┐A,即B∧┐B=┐A,┐A为真 AB=BAAB=BA,即BB=AA为真
(5) A ∧ B , A → C , B → D 。所以, C ∧ D 。 A∧B,A→C,B→D。所以,C∧D。 ABACBD。所以,C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进退两难:有一件事,我干也难(进也难),不干也难(退也难)。
A ∨ ┐ A , A → B , ┐ A → C 。所以, B ∨ C 。 A∨┐A,A→B,┐A→C。所以,B∨C。 AAABAC。所以,BC【其实就是 A ∨ ┐ A A∨┐A AA因为其他两项,替换成 B ∨ C B∨C BC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左右为难:对某件事,你现在面临两种选择,但这两种选择都有难处,左右为难。
选言式 已知:① A ∨ B ;② A → C ;③ B → D 。结论: C ∨ D 。 已知:①A∨B;②A→C;③B→D。结论:C∨D。 已知:ABACBD。结论:C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迎难而上:有一件很难的事,你退也得做,进也得做,那么迎难而上吧。
永真式 已知:① A → B ;② ┐ A → B 。结论: B 。 已知:①A→B;②┐A→B。结论:B。 已知:ABAB。结论:B【其实就是 A ∨ ┐ A A∨┐A AA替换成 B ∨ B = B B∨B=B BB=B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难以发生:如果一个事件A的发生会推出矛盾,说明这个事件A不可能发生(难以发生)。
归谬式 已知:① A → B ;② A → ┐ B 。结论: ┐ A 。 已知:①A→B;②A→┐B。结论:┐A。 已知:ABAB。结论:A A → B = ┐ B → ┐ A , A → ┐ B = B → ┐ A ,即 B ∧ ┐ B = ┐ A , ┐ A 为真 A→B=┐B→┐A,A→┐B=B→┐A,即B∧┐B=┐A,┐A为真 AB=BAAB=BA,即BB=AA为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难上加难:对某件事,你现在面临两种选择,但这两种选择都有难处且需要同时选择,难上加难。

联言式 已知:① A ∧ B ;② A → C ;③ B → D 。结论: C ∧ D 。 已知:①A∧B;②A→C;③B→D。结论:C∧D。 已知:ABACBD。结论:CD


性质&模态&联言&选言&假言——串联

一、假言的串联推理
(一)假言串联/无串联模型——【】
题干假言有重复,通过重复做串联;
题干假言无重复,选项直接做排除。
假言串联模型
1.命题模型识别
(1)题干特点:题干中出现多个假言命题,这些假言命题有一个或多个重复元素,可以通过这些重复元素实现串联。
(2)选项特点:选项均为假言命题或多数为假言命题。
2.常规思路:四步解题法
第1步:画箭头。
用箭头表达题干中的每个判断。
第2步:串联。
将箭头统一成右箭头“→”并串联成“A→B→C→D”的形式(注意:不能串联的箭头就不需要串联)。
串联完后可直接看选项,如果已经可以找到正确选项,则不必进行下面的步骤。
第3步:逆否。
如有必要,写出其逆否命题:┐D→┐C→┐B→┐A。
第4步:找答案。
根据箭头指向原则(有箭头指向则为真,没有箭头指向则可真可假),判断选项的真假。
3.秒杀方法:重复元素法
此类题可通过重复元素瞬间完成串联秒杀。

假言无串联模型
1.命题模型识别
(1)题干特点:题干中出现多个假言命题,这些假言命题中没有重复元素,无法实现串联。
(2)选项特点:选项均为假言命题或多数为假言命题。
2.常规思路:三步解题法
第1步:画箭头。
用箭头表达题干中的每个判断。
第2步:逆否。
如有必要,写出其逆否命题。
第3步:找答案。
根据箭头指向原则(有箭头指向则为真,没有箭头指向则可真可假),判断选项的真假。
3.秒杀方法:选项排除法
第1步:观察题干中的假言命题之间是否有重复,如果无重复,则为假言无串联模型。
第2步:直接看选项,通过选项中的关键词,找到题干中对应的假言命题,根据箭头指向原则进行选项排除。

(二)事实假言模型——【】
题干事实加假言,事实出发做串联;
肯前否后别犹豫,重复信息直接连。
1.命题模型识别
(1)题干特点:题干中的已知条件由事实和假言命题组成。
(2)选项特点:题干中的选项均为事实。
2.秒杀方法
方法一:串联法。
第1步:画箭头,如有需要,可写出其逆否命题。
第2步:串联。
第3步:确定事实,找答案。
方法二:事实出发法。
从事实出发,根据口诀“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可以直接推出答案。
因为:
A→B→C,等价于:┐C→┐ B→┐A。
若已知A为真(肯前),则必能推出C为真(肯后)。若已知C为假(否后),则必能推出A为假(否前)。

(三)选项事实假言模型——【】
选项事实和假言,假言选项优先选;
选项前件当已知,判断后件的真假。
1.命题模型识别
选项特点:选项由4个事实1个假言,或3个事实2个假言构成。
2.秒杀方法
此类题,带假言的选项的前件相当于给出了新的已知条件,用于推出后件。相当于,这些选项比别的选项多一个条件,故更有可能是答案。
当然,更有可能是答案不代表绝对是答案。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把假言选项的前件当作已知条件,代入题干,若能推出其后件,就是正确选项;若不能推出其后件,则继续分析其他选项。

二、二难推理——【】
1.假言事实模型
假言推事实,办法有两种;
要么找矛盾,要么找二难。
1.命题模型识别
(1)题干特点:题干由假言命题、选言命题组成。
(2)选项特点:选项均为事实描述。
即,由于选言命题也可以转化为假言命题,故此类题可看作是由假言命题构成的已知条件和由事实构成的选项组成,简称假言事实模型。
2.秒杀方法
方法一:串联找矛盾法。
第1步:画箭头。
第2步:串联找矛盾。
串联后一般可以推出矛盾,例如:
(1)从“A”出发推出的结果与已知条件矛盾,则“A”为假。
(2)从“A”出发推出了“┐A”,即从“A”出发推出了矛盾,故“A”为假。
第3步:推出答案。
方法二:找二难推理法。
第1步:找重复元素。
第2步:找二难推理。
第3步:推出答案。

如何找二难推理
前件一正一反,容易出现二难。
前件后件一个样,后件逆否出二难。
以下两种条件容易出现二难推理:
情况1:题干中有两个已知条件的前件一正一反,如:A→B→C,┐A→C。根据二难推理的公式可知:C为真。
情况2:题干中有一个已知条件的前件,与另外一个已知条件的后件完全相同,如:①A→B→C,②C→┐A。此时将①逆否可得:③┐C→┐B→┐A。再根据二难推理的公式,由②、③可得:┐A。

(二)数量假言模型
题干数量加假言,数量关系优先算;
假言命题做串联,易出矛盾和二难。
1.命题模型识别
(1)题干特点:题干由简单的数量关系(如:5个运动员中选3个入选奥运会)和假言命题组成。
(2)选项特点:选项全部是事实。
2.秒杀方法
第1步:数量关系优先算。
当题干中出现数量关系时,先看题干中的数量关系是否需要计算。
如果题干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则无需计算。例如:7进4、7选5。
如果题干中的数量关系不确定,则需要计算。例如:4位老师带6个学生,每位老师至少带1个学生,则6个学生的分组情况可能是6=3+1+1+1,也可能是6=2+2+1+1。
第2步:假言命题做串联。
将题干中的假言进行串联推理。
第3步:易出矛盾和二难。
此类题进行串联后,一般会出现两种可能:一、在数量关系处出现矛盾;二、出现二难推理。从而可根据矛盾或二难推理推出事实。

三、性质命题的串联推理
(一)性质串联模型

(二)双A串联公式

(三)串联矛盾模型

四、隐含三段论
(一)隐含三段论的通用方法:串联法
(二)隐含三段论的秒杀方法:“开心消消乐”法

五、推理结构相似题
(一)推理结构相似模型
(二)相似归谬模型

性质&模态&联言&选言&假言——负命题

——
心魔练拳:并非之后,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所有变有的,有的变所有;必然变可能,可能变必然;并且变或者,或者变并且。
假烟:有它但是也不行;没它但是也行;一生一死亡】

1.性质的负命题/并非命题
(1)“并非所有”等价于“有的不”
【易错点】“并非所有”等价于“有的不”,这是一种简略的写法,补充完整应该是“并非所有+主语(即判断对象)+肯定的谓语动词”=“有的+主语(即判断对象)+否定的谓语动词”。
(2)“并非所有不”等价于“有的”
(3)“并非有的”等价于“所有不”
(4)“并非有的不”等价于“所有”
“并非”十“性质命题”,等价于去掉前面的“并非”,再将原“性质命题”进行如下变化:
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所有变有的,有的变所有。
2.模态的负命题——【】
(1)“不必然”等价于“可能不”
(2)“不必然不”等价于“可能”
(3)“不可能”等价于“必然不”
(4)“不可能不”等价于“必然”
“并非”十“模态命题”,等价于去掉前面的“并非”,再将原“模态命题”进行如下变化:
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必然变可能,可能变必然。
3.联言选言命题的负命题
┐ ( A ∧ B ) ┐ (A∧B) (AB)等价于: ┐ A ∨ ┐ B ┐ A∨┐ B AB
┐ ( A ∨ B ) ┐(A∨B) (AB)等价于: ┐ A ∧ ┐ B ┐A∧┐B AB
┐ ( A ∀ B ) = ( A ∧ B ) ∨ ( ┐ A ∧ ┐ B ) ┐(A ∀ B)= (A∧B)∨(┐A∧┐B) (AB)=(AB)(AB)
观察上面三个公式,可以发现有以下规律:“并非”+“联言选言命题”,等价于去掉前面的“并非”,再将原“命题”进行如下变化:
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
并且变或者,或者变并且。
4.假言命题的负命题
充分条件: A → B A→B AB,有它就行。矛盾/负命题:有它,但是也不行。 ┐ ( A → B ) = A ∧ ┐ B ┐(A→B)=A∧┐B AB=AB
必要条件: ┐ A → ┐ B ┐A→┐B AB,没它不行。矛盾/负命题:没它,但是也行。 ┐ ( ┐ A → ┐ B ) = ┐ A ∧ B ┐(┐A→┐B)=┐A∧B AB=AB
充要条件: A ↔ B A↔B AB,同生共死,即A、B发生2件或0件。矛盾/负命题:一生一死,即A、B只能发生1件。 ┐ ( A ↔ B ) = A ∀ B = ( A ∧ ┐ B ) ∀ ( ┐ A ∧ B ) = ( A ∧ ┐ B ) ∨ ( ┐ A ∧ B ) ┐(A↔B)=A ∀ B=(A∧┐B)∀(┐A∧B)=(A∧┐B)∨(┐A∧B) AB=AB=(AB)(AB)=(AB)(AB)

“都”的含义
①当“所有”和“都”连用时,“都”其实是个语气助词。
如:所有鸟都会飞。把这个“都”去掉以后,不影响原意。
②当“都”独立使用时,“都”等价于“所有”。
如:“鸟都会飞”等价于“所有鸟会飞”。

简单负命题模型的秒杀——【简单负命题
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
所有变有的,有的变所有。
必然变可能,可能变必然。
并且变或者,或者变并且。
易错点:上述口诀中的肯定和否定,指的是对谓语动词的肯定和否定。】

1.命题模型识别
情况(1):题干中出现否定词加一个简单命题。
情况(2):题干中出现性质命题,且提问方式如下:
“如果题干信息为假,则能得出以下哪项?”
“以下哪项不符合题干?”
“以下哪项能说明题干不成立?”
2.秒杀方法
“并非”十命题A,等价于去掉前面的“并非”",再将命题A进行如下变化:
口诀:简单负命题
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
所有变有的,有的变所有。
必然变可能,可能变必然。
并且变或者,或者变并且。
易错点:上述口诀中的肯定和否定,指的是对谓语动词的肯定和否定。

假言命题的负命题
1.命题模型识别
(1)题干中出现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或充分必要条件。
(2)提问方式如下:
“如果题干信息为真,则以下哪项必然为假(不可能为真、不能成立)?”
“以下哪项不符合题干?”
“以下哪项能说明题干不成立(最能削弱/反驳题干)?”
2.解题公式
┐ ( A → B ) = A ∧ ┐ B ┐(A→B)=A∧┐B AB=AB
┐ ( ┐ A → ┐ B ) = ┐ A ∧ B ┐(┐A→┐B)=┐A∧B AB=AB
┐ ( A ↔ B ) = A ∀ B ┐(A↔B)=A ∀ B AB=AB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性质&模态&联言&选言&假言——矛盾

性质&模态&联言&选言&假言——矛盾
1.性质
(1) 所有的 S 是 P 所有的S是P 所有的SP 有的 S 不是 P 有的S不是P 有的S不是P矛盾
(2) 所有的 S 不是 P 所有的S不是P 所有的S不是P 有的 S 是 P 有的S是P 有的SP 矛盾
(3) 这个 S 是 P 这个S是P 这个SP 这个 S 不是 P 这个S不是P 这个S不是P 矛盾
(1)性质命题的负命题“并非”+“性质命题”,等价于去掉前面的"并非",再将原性质命题进行如下变化:
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所有变有的,有的变所有。
2. 模态
(1) 必然 P 必然P 必然P 可能不 P 可能不P 可能不P 矛盾
(2) 必然不 P 必然不P 必然不P 可能 P 可能P 可能P 矛盾
【口诀】必一真一假。一个真来另必假,一个假来另必真。【当“必然P”为真时,“可能不P”一定为假;当“必然P”为假时,“可能不P”一定为真;反之亦然。】
(1)模态命题的负命题“并非”+“模态命题”,等价于去掉前面的并非,再将原“模态命题”进行如下变化:
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必然变可能,可能变必然。
(1)模态命题前的“不”
当“”越过“可能,必然;都、有的”时,进行如下互换:
可能 = 必然
必然 = 可能
都 = 有的
有的 = 都
3. 假言
P → Q P→Q PQ P ∧ ┐ Q P∧┐Q PQ 矛盾
如果 P 则 Q 如果P则Q 如果PQ P 并且非 Q P并且非Q P并且非Q 矛盾
4. 联选言
(1) P ∨ Q P∨Q PQ ┐ P ∧ ┐ Q ┐P∧┐Q PQ 矛盾,称为 P 或者 Q P或者Q P或者Q 非 P 并且非 Q 非P并且非Q P并且非Q 矛盾。
(2) P ∧ Q P∧Q PQ ┐ P ∨ ┐ Q ┐P∨┐Q PQ 矛盾,称为 P 并且 Q P并且Q P并且Q 非 P 或者非 Q 非P或者非Q P或者非Q 矛盾。
(3) P ∀ Q P∀Q PQ ( P ∧ Q ) ∨ ( ┐ P ∧ ┐ Q ) (P∧Q)∨(┐P∧┐Q) (PQ)(PQ) 矛盾,可得: P ∀ Q P∀Q PQ ( P ∧ Q ) (P∧Q) (PQ) 矛盾。


性质&模态&联言&选言&假言——等价

性质&模态&联言&选言&假言——等价
1.性质
(1) 有的 S 是 P = 有的 S → P ;换位:有的 S 是 P = 有的 P 是 S ;不可逆否 有的S是P=有的S→P;换位:有的S是P=有的P是S;不可逆否 有的SP=有的SP;换位:有的SP=有的PS;不可逆否
(2) 有的 S 不是 P = 有的 S → ┐ P ;换位:有的 S 不是 P = 有的 ┐ P 是 S ;不可逆否 有的S不是P=有的S→┐P;换位:有的S不是P=有的┐P是S;不可逆否 有的S不是P=有的SP;换位:有的S不是P=有的PS;不可逆否
(3) 所有 S 是 P = S → P ;换位:所有的 S 是 P → 有的 P 是 S ( 注意不可等值换位 ) ;逆否: S → P = ┐ P → ┐ S 所有S是P=S→P;换位:所有的S是P→有的P是S(注意不可等值换位);逆否:S→P=┐P→┐S 所有SP=SP;换位:所有的SP有的PS(注意不可等值换位);逆否:SP=PS
(4) 所有 S 不是 P = S → ┐ P ;换位:所有的 S 不是 P → 有的 ┐ P 是 S ;逆否: S → ┐ P = P → ┐ S 所有S不是P=S→┐P;换位:所有的S不是P→有的┐P是S;逆否:S→┐P=P→┐S 所有S不是P=SP;换位:所有的S不是P有的PS;逆否:SP=PS
(1) 前提: A → B ; B → C ;结论: A → C 。 前提:A→B;B→C;结论:A→C。 前提:ABBC;结论:AC
(2) 前提: A → B ;有的 C ⇒ A ;结论:有的 C ⇒ B 。 前提:A→B;有的C⇒A;结论:有的C⇒B。 前提:AB;有的CA;结论:有的CB
(3) 前提: A → B ;有的 C ⇒ ┐ B ;结论:有的 C ⇒ ┐ A 。 前提:A→B;有的C⇒┐B;结论:有的C⇒┐A。 前提:AB;有的CB;结论:有的CA
(4) 前提: A → B ; B → C ;有的 D ⇒ A ;结论:有的 D ⇒ A ⇒ B ⇒ C 。 前提:A→B;B→C;有的D⇒A;结论:有的D⇒A⇒B⇒C。 前提:ABBC;有的DA;结论:有的DABC
(5) 前提: A → B ; B → C ;有的 D ⇒ ┐ C ;结论:有的 D ⇒ ┐ C ⇒ ┐ B ⇒ ┐ A 。 前提:A→B;B→C;有的D⇒┐C;结论:有的D⇒┐C⇒┐B⇒┐A。 前提:ABBC;有的DC;结论:有的DCBA
2. 模态
(1) 并非必然 = 可能不 并非必然 = 可能不 并非必然=可能不
(2) 并非必然不 = 可能 并非必然不 = 可能 并非必然不=可能
(3) 并非可能 = 必然不 并非可能 = 必然不 并非可能=必然不
(4) 并非可能不 = 必然 并非可能不 = 必然 并非可能不=必然
【口诀】并非之后,所有有的互相变,必然可能互相变,肯定否定互相变。
【解题】找准“不”的位置,依次往后移,越过谁变谁。
(1) 不可能 = 必然不 = 一定不 不可能=必然不=一定不 不可能=必然不=一定不
(2) 不必然 = 可能不 = 不一定 = 未必 不必然=可能不=不一定=未必 不必然=可能不=不一定=未必
(1)不必然A=可能非A
(2)不必然非A=可能A
(3)不可能A=必然非A
(4)不可能非A=必然A
3. 假言
(1)充分条件的正命题 P → Q = ┐ Q → ┐ P = ┐ P ∨ Q P→Q=┐ Q→┐ P=┐P∨Q PQ=QP=PQ【A→B前假或后真,推出:A→B为真 。(后命题因为前命题为假,所以无法证明为“假”,即可逻辑上判定为“真”。)】
(2)充分条件的负命题 ┐ ( P → Q ) = P ∧ ┐ Q ┐ (P→Q)=P∧┐Q (PQ)=PQ【P真推Q真的矛盾:当P真且非Q真】
(3)必要条件的正命题 ( P ← Q ) = ( Q → P ) (P←Q)=(Q→P) (PQ)=(QP)
(4)必要条件的负命题 ┐ ( P ← Q ) = ┐ ( Q → P ) = ┐ P ∧ Q ┐ (P←Q)=┐ (Q→P)=┐P∧Q (PQ)=(QP)=PQ
(5)充要条件的正命题 P ↔ Q = ( P ∧ Q ) ∨ ( ┐ P ∧ ┐ Q ) P↔Q=(P∧Q)∨(┐ P∧┐ Q) PQ=(PQ)(PQ)
(6)充要条件的负命题 ┐ ( P ↔ Q ) = ( P ∧ ┐ Q ) ∨ ( ┐ P ∧ Q ) ┐ (P↔Q)=(P∧┐ Q)∨(┐ P∧Q) (PQ)=(PQ)(PQ)
(1)鲁滨逊定律 P → Q = ┐ P ∨ Q P→Q=┐P∨Q PQ=PQ
4. 选言:或则转化/鲁滨逊定律
(1)或者变箭头 P ∨ Q = ┐ P → Q = ┐ Q → P P∨Q=┐P→Q=┐Q→P PQ=PQ=QP
(2)箭头变或者 P → Q = ┐ ( P ∧ ┐ Q ) = ┐ P ∨ Q P→Q=┐(P∧┐Q)=┐P∨Q PQ=(PQ)=PQ【A→B前假或后真,推出:A→B为真 。(后命题因为前命题为假,所以无法证明为“假”,即可逻辑上判定为“真”。)】
【注意】若出现“或”,且题干不涉及真假,优先将“或”变“推”。题干涉及真假,若没有“推”与“且”这一组矛盾,优先将“则”转成“或”。
(3)要么推箭头 P ∀ Q P∀Q PQ可推出: P → ┐ Q 。 Q → ┐ P 。 ┐ P → Q 。 ┐ Q → P 。 P→┐Q。Q→┐P。┐P→Q。┐Q→P。 PQQPPQQP
5. 联选言/德摩根定律
(1) ┐ ( P ∨ Q ) = ┐ P ∧ ┐ Q ┐ (P∨Q)=┐ P∧┐ Q (PQ)=PQ【P、Q至少有一个去是不可以的 = A、B都不去】
(2) ┐ ( P ∧ Q ) = ┐ P ∨ ┐ Q ┐ (P∧Q)=┐ P∨┐ Q (PQ)=PQ【A、B同时去是不可以的 = A、B至少有一个不去】
(3) P ∨ Q = ( P ∧ ┐ Q ) ∨ ( ┐ P ∧ Q ) P∨Q=(P∧┐ Q)∨(┐ P∧Q) PQ=(PQ)(PQ)
(4) ┐ ( P ∀ Q ) = ( P ∧ Q ) ∨ ( ┐ P ∧ ┐ Q ) ┐ (P∀Q)=(P∧Q)∨(┐ P∧┐ Q) (PQ)=(PQ)(PQ)【此处中间的“∨”也可以写为“∀”】
6. 递推推理
A → B , B → C = A → B → C A→B,B→C= A→B→C ABBC=ABC
7. 二难推理
(1) A ∨ ┐ A , A → B , ┐ A → C 。所以, B ∨ C 。 A∨┐A,A→B,┐A→C。所以,B∨C。 AAABAC。所以,BC【其实就是 A ∨ ┐ A A∨┐A AA因为其他两项,替换成 B ∨ C B∨C BC
(2) A ∨ B , A → C , B → D 。所以, C ∨ D 。 A∨B,A→C,B→D。所以,C∨D。 ABACBD。所以,CD
(3) A ∨ ┐ A , A → B , ┐ A → B 。所以, B 。 A∨┐A,A→B,┐A→B。所以,B。 AAABAB。所以,B【其实就是 A ∨ ┐ A A∨┐A AA替换成 B ∨ ┐ B = B B∨┐B=B BB=B
(4) A → B , A → ┐ B 。所以, ┐ A 。 A→B,A→┐B。所以,┐A。 ABAB。所以,A A → B = ┐ B → ┐ A , A → ┐ B = B → ┐ A ,即 B ∧ ┐ B = ┐ A , ┐ A 为真 A→B=┐B→┐A,A→┐B=B→┐A,即B∧┐B=┐A,┐A为真 AB=BAAB=BA,即BB=AA为真
(5) A ∧ B , A → C , B → D 。所以, C ∧ D 。 A∧B,A→C,B→D。所以,C∧D。 ABACBD。所以,CD
8. 复言命题的推出结论
(1)首同尾异:已知① A → B ∨ C ;② A → ┐ B 。 A→B∨C;②A→┐B。 ABCAB结论: A → C 。 A→C。 AC
(2)间接联立 ① A → B ∧ C ;② B → D ;③ C ∧ D → E 。 ①A→B∧C;②B→D;③C∧D→E。 ABCBDCDE结论: A → E 。 A→E。 AE
(3)二难推理
联言式 已知:① P ∧ Q ;② P → J ;③ Q → K 。结论: J ∧ K 。 已知:①P∧Q;②P→J;③Q→K。结论:J∧K。 已知:PQPJQK。结论:JK
选言式 已知:① P ∨ Q ;② P → J ;③ Q → K 。结论: J ∨ K 。 已知:①P∨Q;②P→J;③Q→K。结论:J∨K。 已知:PQPJQK。结论:JK
永真式 已知:① P → Q ;② ┐ P → Q 。结论: Q 。 已知:①P→Q;②┐P→Q。结论:Q。 已知:PQPQ。结论:Q
归谬式 已知:① P → Q ;② P → ┐ Q 。结论: ┐ P 。 已知:①P→Q;②P→┐Q。结论:┐P。 已知:PQPQ。结论:P

记忆/考点汇总——按关系

第一步:识别题型:逻辑符号表达及标志词
识别形式逻辑题型:题目中出现逻辑标志词,只要就、若、如果、就、则、那么、只有才、除非才、除非否则、且、或、所有、有的、必然、可能等等。
1.常见标志词
2.特殊标志词
(1)A、B之中至少一个: A ∨ B A∨B AB
(2)A、B之中至少一个不是: ┐ A ∨ ┐ B ┐A∨┐B AB
(3)A、B之中至多一个: ┐ A ∨ ┐ B ┐A∨┐B AB
(4)A、B之中至多一个不是: A ∨ B A∨B AB
(5)除非Q,否则P
除非Q,否则P。“否则”的逻辑表达所包含的两个词“否”和“则”(除非,除表示否定,非表示否定,双重否定表肯定),正好分别对应于“┐”和“→”。因此“除非Q,否则P”的意思是“如果否定Q,则P”,即┐Q→P。同理可知,“除非Q,否则不P”=┐Q→┐P。
P,否则Q。这样的结构需要记住,“否”是否“否则”前面的断定;“则”是则“否则”后面的断定。因此“P,否则Q”的意思也是“如果否定Р,则Q”,即┐P→Q。
P,除非Q。这样的结构其实是省略了“否则”,补充完整应该是“除非Q,否则P”。意思是“如果否定Q,则P”,即┐P→Q。如(28)小题。由于假言判断推理可取逆否等价,故:┐Q→P=┐P→Q; ┐Q→┐P = P→Q。
除非是最没用的
1.若…除非…,看“若”。
2.除非…才…,看“才”。
3.除非…否则…,看“否则”。
4.除非…=除非…否则…,除非和否则是一对。

第二步解决常考形式逻辑数大关系

一、等于关系=等价、推出
以下按照形式逻辑的分类,性质——模态——假言——选言——联选(假言、联言、选言的混合搭配)。
1.性质
(1) 有的 S 是 P = 有的 S → P ;换位:有的 S 是 P = 有的 P 是 S ;不可逆否 有的S是P=有的S→P;换位:有的S是P=有的P是S;不可逆否 有的SP=有的SP;换位:有的SP=有的PS;不可逆否
(2) 有的 S 不是 P = 有的 S → ┐ P ;换位:有的 S 不是 P = 有的 ┐ P 是 S ;不可逆否 有的S不是P=有的S→┐P;换位:有的S不是P=有的┐P是S;不可逆否 有的S不是P=有的SP;换位:有的S不是P=有的PS;不可逆否
(3) 所有 S 是 P = S → P ;换位:所有的 S 是 P → 有的 P 是 S ( 注意不可等值换位 ) ;逆否: S → P = ┐ P → ┐ S 所有S是P=S→P;换位:所有的S是P→有的P是S(注意不可等值换位);逆否:S→P=┐P→┐S 所有SP=SP;换位:所有的SP有的PS(注意不可等值换位);逆否:SP=PS
(4) 所有 S 不是 P = S → ┐ P ;换位:所有的 S 不是 P → 有的 ┐ P 是 S ;逆否: S → ┐ P = P → ┐ S 所有S不是P=S→┐P;换位:所有的S不是P→有的┐P是S;逆否:S→┐P=P→┐S 所有S不是P=SP;换位:所有的S不是P有的PS;逆否:SP=PS
(1) 前提: A → B ; B → C ;结论: A → C 。 前提:A→B;B→C;结论:A→C。 前提:ABBC;结论:AC
(2) 前提: A → B ;有的 C ⇒ A ;结论:有的 C ⇒ B 。 前提:A→B;有的C⇒A;结论:有的C⇒B。 前提:AB;有的CA;结论:有的CB
(3) 前提: A → B ;有的 C ⇒ ┐ B ;结论:有的 C ⇒ ┐ A 。 前提:A→B;有的C⇒┐B;结论:有的C⇒┐A。 前提:AB;有的CB;结论:有的CA
(4) 前提: A → B ; B → C ;有的 D ⇒ A ;结论:有的 D ⇒ A ⇒ B ⇒ C 。 前提:A→B;B→C;有的D⇒A;结论:有的D⇒A⇒B⇒C。 前提:ABBC;有的DA;结论:有的DABC
(5) 前提: A → B ; B → C ;有的 D ⇒ ┐ C ;结论:有的 D ⇒ ┐ C ⇒ ┐ B ⇒ ┐ A 。 前提:A→B;B→C;有的D⇒┐C;结论:有的D⇒┐C⇒┐B⇒┐A。 前提:ABBC;有的DC;结论:有的DCBA
2.模态
(1) 并非必然 = 可能不 并非必然 = 可能不 并非必然=可能不
(2) 并非必然不 = 可能 并非必然不 = 可能 并非必然不=可能
(3) 并非可能 = 必然不 并非可能 = 必然不 并非可能=必然不
(4) 并非可能不 = 必然 并非可能不 = 必然 并非可能不=必然
【口诀】并非之后,所有有的互相变,必然可能互相变,肯定否定互相变。
【解题】找准“不”的位置,依次往后移,越过谁变谁。
(1) 不可能 = 必然不 = 一定不 不可能=必然不=一定不 不可能=必然不=一定不
(2) 不必然 = 可能不 = 不一定 = 未必 不必然=可能不=不一定=未必 不必然=可能不=不一定=未必
(1)不必然A=可能非A
(2)不必然非A=可能A
(3)不可能A=必然非A
(4)不可能非A=必然A
3.假言
(1)充分条件的正命题 P → Q = ┐ Q → ┐ P = ┐ P ∨ Q P→Q=┐ Q→┐ P=┐P∨Q PQ=QP=PQ【A→B前假或后真,推出:A→B为真 。(后命题因为前命题为假,所以无法证明为“假”,即可逻辑上判定为“真”。)】
(2)充分条件的负命题 ┐ ( P → Q ) = P ∧ ┐ Q ┐ (P→Q)=P∧┐Q (PQ)=PQ【P真推Q真的矛盾:当P真且非Q真】
(3)必要条件的正命题 ( P ← Q ) = ( Q → P ) (P←Q)=(Q→P) (PQ)=(QP)
(4)必要条件的负命题 ┐ ( P ← Q ) = ┐ ( Q → P ) = ┐ P ∧ Q ┐ (P←Q)=┐ (Q→P)=┐P∧Q (PQ)=(QP)=PQ
(5)充要条件的正命题 P ↔ Q = ( P ∧ Q ) ∨ ( ┐ P ∧ ┐ Q ) P↔Q=(P∧Q)∨(┐ P∧┐ Q) PQ=(PQ)(PQ)
(6)充要条件的负命题 ┐ ( P ↔ Q ) = ( P ∧ ┐ Q ) ∨ ( ┐ P ∧ Q ) ┐ (P↔Q)=(P∧┐ Q)∨(┐ P∧Q) (PQ)=(PQ)(PQ)
(1)鲁滨逊定律 P → Q = ┐ P ∨ Q P→Q=┐P∨Q PQ=PQ
4.选言:或则转化/鲁滨逊定律
(1)或者变箭头 P ∨ Q = ┐ P → Q = ┐ Q → P P∨Q=┐P→Q=┐Q→P PQ=PQ=QP
(2)箭头变或者 P → Q = ┐ ( P ∧ ┐ Q ) = ┐ P ∨ Q P→Q=┐(P∧┐Q)=┐P∨Q PQ=(PQ)=PQ【A→B前假或后真,推出:A→B为真 。(后命题因为前命题为假,所以无法证明为“假”,即可逻辑上判定为“真”。)】
【注意】若出现“或”,且题干不涉及真假,优先将“或”变“推”。题干涉及真假,若没有“推”与“且”这一组矛盾,优先将“则”转成“或”。
(3)要么推箭头 P ∀ Q P∀Q PQ可推出: P → ┐ Q 。 Q → ┐ P 。 ┐ P → Q 。 ┐ Q → P 。 P→┐Q。Q→┐P。┐P→Q。┐Q→P。 PQQPPQQP
5.联选言/德摩根定律
(1) ┐ ( P ∨ Q ) = ┐ P ∧ ┐ Q ┐ (P∨Q)=┐ P∧┐ Q (PQ)=PQ【P、Q至少有一个去是不可以的 = A、B都不去】
(2) ┐ ( P ∧ Q ) = ┐ P ∨ ┐ Q ┐ (P∧Q)=┐ P∨┐ Q (PQ)=PQ【A、B同时去是不可以的 = A、B至少有一个不去】
(3) P ∨ Q = ( P ∧ ┐ Q ) ∨ ( ┐ P ∧ Q ) P∨Q=(P∧┐ Q)∨(┐ P∧Q) PQ=(PQ)(PQ)
(4) ┐ ( P ∀ Q ) = ( P ∧ Q ) ∨ ( ┐ P ∧ ┐ Q ) ┐ (P∀Q)=(P∧Q)∨(┐ P∧┐ Q) (PQ)=(PQ)(PQ)【此处中间的“∨”也可以写为“∀”】
6. 递推推理
A → B , B → C = A → B → C A→B,B→C= A→B→C ABBC=ABC
7. 二难推理
(1) A ∨ ┐ A , A → B , ┐ A → C 。所以, B ∨ C 。 A∨┐A,A→B,┐A→C。所以,B∨C。 AAABAC。所以,BC【其实就是 A ∨ ┐ A A∨┐A AA因为其他两项,替换成 B ∨ C B∨C BC
(2) A ∨ B , A → C , B → D 。所以, C ∨ D 。 A∨B,A→C,B→D。所以,C∨D。 ABACBD。所以,CD
(3) A ∨ ┐ A , A → B , ┐ A → B 。所以, B 。 A∨┐A,A→B,┐A→B。所以,B。 AAABAB。所以,B【其实就是 A ∨ ┐ A A∨┐A AA替换成 B ∨ ┐ B = B B∨┐B=B BB=B
(4) A → B , A → ┐ B 。所以, ┐ A 。 A→B,A→┐B。所以,┐A。 ABAB。所以,A A → B = ┐ B → ┐ A , A → ┐ B = B → ┐ A ,即 B ∧ ┐ B = ┐ A , ┐ A 为真 A→B=┐B→┐A,A→┐B=B→┐A,即B∧┐B=┐A,┐A为真 AB=BAAB=BA,即BB=AA为真
(5) A ∧ B , A → C , B → D 。所以, C ∧ D 。 A∧B,A→C,B→D。所以,C∧D。 ABACBD。所以,CD
8. 复言命题的推出结论
(1)首同尾异:已知① A → B ∨ C ;② A → ┐ B 。 A→B∨C;②A→┐B。 ABCAB结论: A → C 。 A→C。 AC
(2)间接联立 ① A → B ∧ C ;② B → D ;③ C ∧ D → E 。 ①A→B∧C;②B→D;③C∧D→E。 ABCBDCDE结论: A → E 。 A→E。 AE
(3)二难推理
联言式 已知:① P ∧ Q ;② P → J ;③ Q → K 。结论: J ∧ K 。 已知:①P∧Q;②P→J;③Q→K。结论:J∧K。 已知:PQPJQK。结论:JK
选言式 已知:① P ∨ Q ;② P → J ;③ Q → K 。结论: J ∨ K 。 已知:①P∨Q;②P→J;③Q→K。结论:J∨K。 已知:PQPJQK。结论:JK
永真式 已知:① P → Q ;② ┐ P → Q 。结论: Q 。 已知:①P→Q;②┐P→Q。结论:Q。 已知:PQPQ。结论:Q
归谬式 已知:① P → Q ;② P → ┐ Q 。结论: ┐ P 。 已知:①P→Q;②P→┐Q。结论:┐P。 已知:PQPQ。结论:P

二、矛盾关系
1.性质
(1) 所有的 S 是 P 所有的S是P 所有的SP 有的 S 不是 P 有的S不是P 有的S不是P矛盾
(2) 所有的 S 不是 P 所有的S不是P 所有的S不是P 有的 S 是 P 有的S是P 有的SP 矛盾
(3) 这个 S 是 P 这个S是P 这个SP 这个 S 不是 P 这个S不是P 这个S不是P 矛盾
(1)性质命题的负命题“并非”+“性质命题”,等价于去掉前面的"并非",再将原性质命题进行如下变化:
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所有变有的,有的变所有。
2.模态
(1) 必然 P 必然P 必然P 可能不 P 可能不P 可能不P 矛盾
(2) 必然不 P 必然不P 必然不P 可能 P 可能P 可能P 矛盾
【口诀】必一真一假。一个真来另必假,一个假来另必真。【当“必然P”为真时,“可能不P”一定为假;当“必然P”为假时,“可能不P”一定为真;反之亦然。】
(1)模态命题的负命题“并非”+“模态命题”,等价于去掉前面的并非,再将原“模态命题”进行如下变化:
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必然变可能,可能变必然。
(1)模态命题前的“不”
当“”越过“可能,必然;都、有的”时,进行如下互换:
可能 = 必然
必然 = 可能
都 = 有的
有的 = 都
3.假言
P → Q P→Q PQ P ∧ ┐ Q P∧┐Q PQ 矛盾
如果 P 则 Q 如果P则Q 如果PQ P 并且非 Q P并且非Q P并且非Q 矛盾
4.联选言
(1) P ∨ Q P∨Q PQ ┐ P ∧ ┐ Q ┐P∧┐Q PQ 矛盾,称为 P 或者 Q P或者Q P或者Q 非 P 并且非 Q 非P并且非Q P并且非Q 矛盾。
(2) P ∧ Q P∧Q PQ ┐ P ∨ ┐ Q ┐P∨┐Q PQ 矛盾,称为 P 并且 Q P并且Q P并且Q 非 P 或者非 Q 非P或者非Q P或者非Q 矛盾。
(3) P ∀ Q P∀Q PQ ( P ∧ Q ) ∨ ( ┐ P ∧ ┐ Q ) (P∧Q)∨(┐P∧┐Q) (PQ)(PQ) 矛盾,可得: P ∀ Q P∀Q PQ ( P ∧ Q ) (P∧Q) (PQ) 矛盾。

三、包含关系
1.性质
(1) 所有 S 都是 P 所有S都是P 所有S都是P 有的 S 是 P 有的S是P 有的SP
【“有的S是P”表示至少有一个S是P,至多全部的S都是P,因此“所有S都是P”是“有的S是P”为真时的一种可能,故“所有S都是P”包含于“有的S是P”。】
2.模态
(1) 必然 P 必然P 必然P 可能 P 可能P 可能P
(2) 必然不 P 必然不P 必然不P 可能不 P 可能不P 可能不P
【口诀】:上真推下真,下假推上假。下真上不确定,上假下不确定。【当“必然P”为真时,“可能P”为真;当“可能P”为假时,“必然P”为假。而当“必然P”为假时,“可能P”无法判断真假;当“可能P”为真时,“必然P”无法判断真假。】【“可能P”表示发生概率大于0、小于等于100%,因此,“必然P”是“可能P”为真时的一种可能,故“必然P”包含于“可能P”。】
3.联言
P P P P ∧ Q P∧Q PQ
4.选言
P P P P ∨ Q P∨Q PQ
5.联选言
(1) P ∧ Q P∧Q PQ P ∨ Q P∨Q PQ
(2) P ∧ Q P∧Q PQ ┐ P ∨ Q ┐P∨Q PQ
(3) P ∀ Q P∀Q PQ P ∨ Q P∨Q PQ
考生注意:
1.“有的S是P”表示至少有一个S是P,至多全部的S都是P,因此“所有S都是P”是“有的S是P”为真时的一种可能,故“所有S都是P”包含于“有的S是P”。
2.同理可知,“可能P”表示发生概率大于0、小于等于100%,因此,“必然P”是“可能P”为真时的一种可能,故“必然P”包含于“可能P”。

四、至少有一假的关系/上反对关系
若A和B属于至少有一假的关系,就意味着A和B至少有一个为假,可能有一个假,也可能两个都是假的;如果一个是假,那么另一个无法判断;如果一个是真,那么另一个为假。【上反对关系,不能同真。】
1 性质
所有的 S 都是 P 所有的S都是P 所有的S都是P 所有的 S 都不是 P 所有的S都不是P 所有的S都不是P
【口诀】:两个所有,至少一假;一真另必假,一假另不定。
2.模态
必然 P 必然P 必然P 必然不 P 必然不P 必然不P
【口诀】:两个必然,至少有一假。一真另必假,一假另不定。【当“必然P”为真时,“必然不P”一定为假;当“必然P”为假时,“必然不P”无法判断真假;反之亦然。】
3.联言
(1) P P P ┐ P ∧ Q ┐P∧Q PQ
(2) P ∧ Q P∧Q PQ ┐ P ∧ Q ┐P∧Q PQ

五、至少有一真的关系/下反对关系
若A和B属于至少有一真的关系,就意味着A和B至少有一个为真,可能有一个真,也可能两个都是真的;如果一个是真,那么另一个无法判断;如果一个是假,那么另一个为真。【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
1 性质
有的 S 是 P 有的S是P 有的SP 有的 S 不是 P 有的S不是P 有的S不是P
【口诀】:两个有的,至少一真;一假另必真,一真另不定。
2.模态
可能 P 可能P 可能P 可能不 P 可能不P 可能不P
【口诀】:两个可能,至少一真;一假另必真,一真另不定。【当“可能P”为真时,“可能不P”无法判断真假;当“可能P”为假时,“可能不P”一定为真;反之亦然。】
3.联言
P P P ┐ P ∨ Q ┐P∨Q PQ
4.选言
P ∨ Q P∨Q PQ ┐ P ∨ Q ┐P∨Q PQ

六、推理关系
1.性质
(1) 所有 → 某个 → 有的 所有→某个→有的 所有某个有的
(2) 所有不 → 某个不 → 有的不 所有不→某个不→有的不 所有不某个不有的不
【口诀】:上真下必真,下假上必假;反之则不定。
(1)性质判断A:所有P是QE:所有P不是Q;I:有的P是Q;O:有的A不是Q
(2)换位法则A换位→有的Q是PE换位→所有Q不是P;I换位→有的Q是P;O没有换位
2.模态
必然 → 事实 → 可能 必然→事实→可能 必然事实可能
必然不 → 事实不 → 可能不 必然不→事实不→可能不 必然不事实不可能不
【口诀】:上真下必真,下假上必假;反之则不定。
3.假言
如果P,那么Q;只要P,就Q;若P,则Q;为了P,必须Q;凡是P,都是Q: P → Q P→Q PQ前推后。
只有P,才Q;除非P,否则Q: Q → P Q→P QP后推前。
P → Q P→Q PQ: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肯后、否前不确定。
P ↔ Q P↔Q PQ: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肯后必否后。
4.选言
(1) P ∧ Q P∧Q PQ Q → P 真, Q 真 → P ∨ Q Q→P真,Q真→P∨Q QP真,QPQ
(2) P ∨ Q P∨Q PQ:否定必肯定,肯定必否定。
(3) P ∀ Q P ∀ Q PQ P → ┐ Q P→┐Q PQ ┐ P → Q ┐P→Q PQ。【P,Q不能共存;P、Q不能都有,必选其一】
5.联选言:鸡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作用:分清 A ∧ B 、 A ∨ B 、 A ∀ B 、 ┐ A ∀ ┐ B 、 ┐ A ∧ ┐ B 、 ┐ A ∨ ┐ B A∧B、A∨B、A∀B、┐A∀┐B、┐A∧┐B、┐A∨┐B ABABABABABAB之间的关系。
① 代表 A ∧ B A∧B AB
② 代表 A ∀ B A∀B AB= ┐ A ∀ ┐ B ┐A∀┐B AB
③ 代表 ┐ A ∧ ┐ B ┐A∧┐B AB
① + ② 代表 A ∨ B A∨B AB
② + ③ 代表 ┐ A ∨ ┐ B ┐A∨┐B AB
总体原则:“小”推“大”
所以:
A ∧ B → A ∨ B A∧B→A∨B ABAB
A ∀ B → A ∨ B A∀B→A∨B ABAB
┐ A ∧ ┐ B → ┐ A ∨ ┐ B ┐A∧┐B→┐A∨┐B ABAB
A ∀ B → ┐ A ∨ ┐ B A∀B→┐A∨┐B ABAB
七、真假关系
1.假联选言
(1) A → B A→B AB的本质是断言:在满足A时,一定会得到B结果。
A → B A→B AB为真,可得: A ∧ B A∧B AB ┐ A ∧ B ┐A∧B AB ┐ A ∧ ┐ B ┐A∧┐B AB为真;【 A → B = ┐ A ∨ B A→B=┐A∨B AB=AB,可得: ┐ A ┐A A为真, B B B为真都满足条件】
A → B A→B AB为真,可得: A ∧ ┐ B A∧┐B AB为假。【 A → B = ┐ A ∨ B , ┐ ( ┐ A ∨ B ) = A ∧ ┐ B A→B=┐A∨B,┐(┐A∨B)=A∧┐B AB=AB(AB)=AB
当A出现时,真假要看B;当A不出现时,一定为真;
当B不出现时,真假要看A;当B出现时,一定为真。

局部

学习记忆——数学篇——汇总——顺口溜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理解记忆法+归类记忆法+重点记忆法+比较记忆法+转图像记忆法

数字编码法

学习记忆——记忆宫殿——编码——数字编码和字母编码——两位数
学习记忆——英语——字母编码
学习记忆——记忆宫殿——编码——数字编码——数字声母

归类记忆法

数学知识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系统性很强。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可以按照它们的特性,恰当归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组成一个便于记忆的知识网络。

重点记忆法

抓住一个重点,去推导,去联想。

歌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

理解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

转图像记忆法

学习记忆——数学篇——转图像记忆法

歌决记忆法

联言选言常组合,真假关系德摩根;
假言命题三考法,选言逆否找矛盾;
直言命题两考法,对当关系三段论;
模态命题一考法,否定等值记精准。

联言选言常组合,真假关系德摩根
刻画:联言命题且刻画,汉字相同尖朝上,选言命题或刻画,刚好相反尖朝下。
真假判别:判别命题真假性,联言全真命题真,选言命题有两种,相容与否是差别,选言命题真假性,相容一真命题真,不容全真命题假,其余均与相容同。
德摩根定律:联言选言常组合,转化规律德摩根,取非扔进括号内,尖角倒向要记牢。

假言命题三考法,选言逆否找矛盾
刻画:假言命题先刻画,充分条件前推后,必要条件才优先,除非否则要记牢。
真假判别:如果前假后不知,此时假言命题真,如果后真前不知,此时假言命题真;如果假言命题真,前假此时后不定,如果假言命题真,后真此时前不定。
等价命题:识别假言看问法,上真下真找等价,识别等价看选项,等价命题两考法,出现“或者”看选言,没有“或者”选逆否。
矛盾命题:识别假言看问法,上真下假找矛盾,此处注意看问法,出现“除了”要仔细。

直言命题两考法,对当关系三段论
对当关系:直言命题对当图,AEIO要区分,对角互相成矛盾,上真可以推下真,下假可以推上假,其余关系推不出。
三段论:题干出现多直言,优先考虑三段论,一否得否特得特,否特成双结论难,定义判别先排除,寻找结论作拆分,出现特称放句首,特称换位构桥梁。

模态命题一考法,否定等值记精准

否定等值:题干出现模态词,此时考虑是模态,模态常与“不”连接,“不都”“都不”作区分,“不”字后文加括号,“所有”“有的”作互换,“必然”“可能”作互换,“否定”“肯定”作互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fo安方

觉得俺的文章还行,感谢打赏,爱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