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破除“系统学习”的情结 ——《逆袭大学》连载

返回到【全文目录

目录

7.2 破除“系统学习”的情结 

两种学习模式

破解“系统学习”的情结


7.2 破除“系统学习”的情结 

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是一个持续了十几年的行为。在很小的时候,老师交待课堂上回答问题要举手,课后作业要及时完成。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和年龄的增长,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模式。每日的学习生活就在相对固定的学习模式指导下,自然地发生。学习的效果如何,与这个模式的好坏关系密切。

不仅是个人,学校、老师的教学工作在积累过程中,也会形式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影响着更多人的学习效果。运转良好的模式,有助于高效地完成任务,有助于保障教学效果,而对于有违认知规律的模式,则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制约的作用。学生个体的学习模式,要受到学校和老师要求的模式的影响。某些同学的学习模式已经失去了个性的成分,是完全等同于长期以来被要求的共有模式。但是,论及到个性化的认知特点,以及个性化的学习目标,我们也呼唤在课外学习时,引入更加灵活和个性的模式。大学是学出来的,大学的自学是关键,在自主性学习中发挥好个体自身的优势,选择和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这是自由学习中的重要部分。

两种学习模式

在大学的学习中,大学生需要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修读课程,这是所有大学生必须要完成的事情,我们将之称之为课内学习;确定自己独特的目标,在自己喜欢的方向上有所建树,也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学习,我们称之为课外自学。这两种学习时间安排不当时,会在很多方面存在冲突,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这个也想干那个也想干,经常忙忙碌碌一学期,回头看,一地鸡毛,期望中的一种有序、有效的学习总是不能到来。

课内课外学习兼顾,更理想的是两者之间能相互补足,这是我们的期望。然而,由于这两种学习的条件、约束,以及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在学习中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模式。

课内学习是我们都已经熟悉和适应了的。多数课程一个学期就结束了,也有的课程需要跨越几个学期。对每一门课程,老师讲,同学听,课后做习题,期末参加考试,获得相应的学分;若干学期过去了,学分修够了,毕业,走人。我将这种模式称为课内模式,如图7–1所示。

这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模式,尤其适合于班级制的教学。这种模式的效率很高,可以将如此多的学生集中起来,快速地以课程为单位,将所承载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在大学中,按照开出课程的节奏,修习一门接一门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自然会编织成一个由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支撑的知识体系。不过,这种模式也有相当明显的缺陷:培养的学生千篇一律,违背人个性发展的愿望;尽管有些课用什么启发式的方法,有的课程注重实践,但基本还是单向传输;学生被动学习,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这也是我们习惯了的模式,我们的初、中级教育都是这么过来的,至少现在很适应,这种模式会长期存在,这也是现实中的一部分。

为了避免形成千人一面的教育结果,在大学里,最宝贵的是个人的自主性学习。当确定了一个课外的学习目标,往往不能像课内学习一样,占用大量的、整段的学习时间进行,只能利用零星的时间去完成。由于在学习中缺乏指导,甚至在很多时候,学习目标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明确。我提倡大学生可以考虑启用另外一种模式,我将之称为课外模式,如图7–2所示。

图7–2  课外模式示意

课外模式中贯彻的一条主线就是实践。以实践为起点,找到一个可以入手的小想法、小项目,着手做起来,需要的时候找些参考书看,做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总结一下。随着小项目的完工,能力、见识自然增加,在此基础上拓展开来,逐渐变得强大,形成可以让自己小得意的特长。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和体验就这样逐渐丰富起来。当有了新的机会或新的想法,可以在另外的一个领域中进行尝试。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的是任何教科书中都写不出来的属于自己的体会。在间接经验和抽象能力传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中,课外模式成为了直接经验的增长点。

常见大一的学生自行先学着做网页,就在Dreamweaver中做文字编辑,后引入图片、链接,发现HTML语言在背后做着支撑,再一尝试原来也并不难,这时已经有点专业味了,再然后,CSS、JavaScript等等自然而来,挡都挡不住了。某一天移情别恋,想送给发小一个自己做的益智小游戏当生日礼物,依靠着已经学过的一点点C语言基础,读了一个别人写的走迷宫游戏源码,写就了一个只能运行在DOS窗口中,只属于他们俩在幼儿园时代规则很简单很幼稚的把戏。再后来,学点Windows程序设计,改版为图形用户界面的游戏。再后来,这种实践一直没有停下来,却发现正在进行的项目与以前的体验发生了交叉,这是一个神奇的时刻。

这种课外模式是一种“零起点”的模式,适用于任何场合。这种模式失败的可能性很小,代价是会投入一段时间再转移注意力而已,学习积极性仍然在,浅尝辄止中拓宽了知识面,又多了几颗成长路上的铺路石。我认同“在失败中学习”的观点,但在起步阶段,失败的感觉还是少来些为好。课外模式让我们抛弃了大的目标,从微小处着手,即使挫折,也只是小失败。在坚持试探中不断调整,最终到来的一定是重大突破。

如果说课内模式类似正规军打仗,那课外模式就是游击队作战。而一旦正规军和游击队联手起来,那种战斗力可想而知。课外模式的安排结合了正在修习的课程,形成的就是主动的课内外学习内容上的相互补足。在这个时候,课内模式和课外模式其实也就不存在时间上的竞争了,课内学习的目标已经远不是课程大纲、考试要求所能约束得住的。以实践为主线的课外模式,连接起来的是学习的全过程,直接体验和间接经验获得了产生化学反应的条件。

很多同学适应的是课内学习模式,课外模式需要更多的自主和主动,对大多习惯了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学习的同学是一种新的体验。实施课外模式的关键是:能够先行动起来。只要着手去做就会有收获,就会逐渐“上道”。一旦上道,任何障碍都挡不住前进的脚步。

在课外学习中,我不提倡“立大志,立长志”,随着认识的提高和见识的增加,人的想法和兴趣会发生变化。中间可能还会由于各种原因,课外学习的计划要作出调整,甚至要给其他事情让路。这种大志经常不可靠,甚至成为打击学习积极性的利器。

课外模式的学习路线有种嫌疑,那是种“野路子”的走法。本是科班出身,为何偏偏要“跟着感觉走”?想想野草的生命力,请果断放弃这种“科班”的情结吧,已经得到了优越的学习条件,这不能成为维持死板的学习模式的理由,我们要的是生动、有效的学习体验。各行业都有祖师爷,祖师爷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的。如果将目光转向终身的学习,以及走出校园后需要面对的各种变化,在课外模式中修炼得到的功夫,自然就是战无不胜的“得意手”了。

破解“系统学习”的情结

常有同学和我提起,在自己课外学习的安排中想“系统地”学习点什么。有的是喜欢做A专业的事,却上了B专业,不仅A不等于B,而且A和B的相似度趋于无穷小,怀着对A专业的向往,产生了想要“系统地”学习A专业的念头。对有些同学,一不留神发现自己的学习落后了不少,比如学计算机的,到大三了,却发现连简单程序也编不出来,于是想到“系统地从头开始”学编程。还有人是高等数学课上完了,才知道那棵高高的“树”是如此重要,于是想到要“系统地”重学一遍。

对大家满怀深情的这个系统学习略作归纳:

  • 何为系统学习?系统学习就是要按照一套已有的规定,先学什么,再学什么,按部就班地走完一个流程。
  • 为什么要系统学习?因为感觉这样做是靠得住的,有系统的知识做支撑,做事能更专业。
  • 系统学习要遵照的规定从何而来?当然是从业界专家处得来,经由权威部门发布,那是值得依赖的同义词。
  • 系统学习有什么好处?基础扎实,适应面广。
  • 系统学习走什么路线?先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

课内学习采用的就是“系统学习”的思路。在学生入学之前,老师们就已经制定好了培养计划,按照培养目标,系统地、周密地、认真地安排:一定要上哪几门课,它们如何衔接,每门课应该讲什么,学生应该做什么。用这样的教法和学法,造就了一大批的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这种模式能够成为主流,体现了其合理性,也有无数的大学生,就在这种模式中成长,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

不过,从无数的事例中发现,这个系统学习在课外学习中却是靠不住的。有同学为了系统地学习,借了一大堆的书,下载了一大堆的视频教程,常见的结局是,在“系统学习”起步不久,尚未攀着基础的门槛,脚步就停止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系统学习就是不假思索地跳进了别人已经划好,貌似有理的池子里去扑腾。池水有多深,你不知道;那水有多长时间没有流动过了,你不知道;甚至那池子里是水是油,你也不知道。有的人更惨,到处打听池子在哪里,没见到池子的时候,心已经不知走到哪里了。大学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饱受批评,而到了课外安排自学,还也要走入这条巷子。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在于,我们要想学点东西,无意识地延续了追求“系统”这种并不一定合理的思路,学习的模式被单一化了。一方面在批评着系统地安排出教学的弊端,另一方面,在本来不需要受到如此多约束的自由学习中,又要去追求这种系统化。

系统地学,意味着将要开始一个比较庞大和长期的计划。系统地学,要拥有更多的资源,导师、资料、伙伴、氛围,有些计划还要有成套的实验设备。这些条件太过于苛刻,雄心勃勃地起步时,认为只要有决心和毅力,没有办不到的事情,但是在实施时,不管哪方面遇到困难,都会使人灰溜溜地退出。“一直想系统学习一下……,却没有机会”,“本来想系统学一学,可以……”实际上,这个目标早已经放弃,叨叨来叨叨去永远都是在给自己找创可贴。

实际上,系统学习这个东东,真用不着为之如此着迷了。系统学习本身并没有什么太多的道理,那只是对某方面知识的一种套装而已,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大规模人才培养而用的。要学习的东西一旦形成了所谓系统,也就意味着僵化,意味着单一标准,在这一套东西广为传播的同时,也为相应的学科进一步发展套上了枷锁,这是一个躲不开的悖论。单按这个系统培养出来的人才,有效率,没特色,有继承,缺创新,这是现代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非常大的遗憾和弊端。

安排课外学习时要忌讳的一点,就是一有想学点什么念头,就抓住“系统学习”不放。要想通过课外学习满足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其实很简单,用合适的方式行动起来即可。喜欢电子的,上网先买个套件,备把烙铁,焊个音乐门铃、收音机出来;喜欢计算机的,就从学着编程序开始,这些都是合适的方式。如果喜欢学电子的,先找来《模拟电子基础》去学电路设计和分析,喜欢计算机的,上来就研究布尔代数,其结局可以想到。在课外学习中,从学习自己可控的、新鲜的东西开始,利用最简单的条件,只要能先动起来即可。系统学习的条件往往太过于苛刻,既然办不到,就不要对其寄予期望了。

其实,我们在发展各种业余爱好和生活技能时,已经在自觉地使用了非系统学习的策略。比如想学足球的,跟着人乱跑瞎踢,观比赛,看球评,也就起步了,没有人先买书看《体育运动史》、《球体力学》(力学外行想象的搞笑学科)、《足球制作工艺》等等;想学轮滑,买一双,甚至借一双旱冰鞋,找一个平坦没人的地方,可能会摔两跤,惊险地来几个趔趄,很快也就上手了;学开车,现在的规矩是要先学理论,考理论,要不是真想开车,有考试压力,不知有多少人会在手握方向盘之前就放弃了学习的念头,那种学习只能是生吞活剥。驾车、交规中的不少道理是在实际操作中顿悟和形成的,有些人学理论没有那么艰苦,得益于他平时上网看车评,与司机聊天,自己坐车时观察路标,这也是先行进行非系统学习的功劳。

在职场中,复合型人才受欢迎,复合型人才不等同于上过几个专业,拿过几个学位的人。他的能力中,有些是经过正规教育获得的,更多的,却是自主探索和发展而来的。在现实中,我们也发现很多有所成就的人物往往是多面手,他的每一面,不可能都是系统学来的。每个行业中也不乏“野路子”出身的行家,这些被科班出身的“智叟们”看不上的人物,却常常能取得大的突破,做出大的成绩。

我们不能直接全盘否认系统学习,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也将继续下去。需要我们每个人做的,是不要单一地依赖系统化,要突破这个所谓的系统,找出适合自己的办法,进而为这个系统中加入新的元素做出贡献。这就是创新。要创新,就一定要有人突破系统的制约。

在我理想的大学中,同学们的学习将是这样的:他们接受着一项专业教育,由学校系统地传授着专业知识,接受着一种“正规”的训练,另一方面,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感觉,自由地拓展,拓展的内容有的是和现有“系统”相关的,有的完全是“节外生枝”。如此形成的是每个人个性的系统。这是大学里最有生命力的独特风景。

破除了“系统学习”的情结,就能利用自己当前的环境、条件,先行动起来。在起步时,着重直接的体验,而不是专门的理论。在整个过程中,看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专家的观点。坚持下来,你将有能力自由出入这个系统,面对的是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有条件系统学习,或许可以乐一乐,能够进入系统学习轨道是幸运的,但也要提防着“系统”给自己造成的限制,也要常想着“捣乱”一下,往系统外冲一冲。这一冲将可能看到前人未曾见到的世界,将为这个系统的完善交出创新性的成果。而没有条件系统学习的,也真的不用纠结了。Just do it!既然刚刚做IT,为何不立即行动做起来呢?

返回到【全文目录】【下一节

 

  • 2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迂者-贺利坚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