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鸦片战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1近代中国国情(1840-1949)
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②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名族矛盾(主要矛盾)和阶级矛盾
③根本任务:反帝反封建
1.2时代特征
十月革命、五四运动
1917年 俄国 十月革命:开启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1919年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2.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提出:1939年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完整表述:1948年 毛泽东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首要问题:分清敌友
先找敌人再找朋友
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1.1.1帝国主义(最大障碍)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帝国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难祸害的总根源。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
1.1.2封建主义(主要障碍)
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1.1.3官僚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官僚资本主义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官资的三大特性: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动力)
1.2.1无产阶级(没有生产资料的人) = 工人阶级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无产阶级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级(和资产阶级做对比是无产阶级比较先出现)。它不但是伴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的,而且是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直接经营企业而产生的。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最革命的。
1.2.2农民阶级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工人阶级只有与农民阶级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工人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没有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农民的革命动力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1.2.3城市小资产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在城市的)者,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
思考: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不是资产阶级?
答:不是,判断资产阶级的标准:1.有没有雇佣,2.有没有剥削。资产阶级不是劳动者。
1.2.4民族资产阶级(出发点是爱国的,是和洋人作斗争的)
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因此,它既不可能充兰革命的主要力量,更不可能是革命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在政治上争取它,对其动摇性和妥协性进行批评和斗争,又斗争又联合,这是合乎实际的,是争取革命胜利的需要。
总结 思维导图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1.3.1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必然性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1.3.2中国无产阶级领导权的特点
①受三重压迫,受压迫严重
②分布集中
③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
1.3.3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实现条件
①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职得胜利;
②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1.4.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共同点: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反帝反封建
③革命性质
1.4.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前途:走向社会主义
两步走革命论:①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②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2.1政治纲领
①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四个动力)
现在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无产阶级专政
②政体:人名代表大会制度(间接民主)
2.2经济纲领(重点***)
①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主要内容);
②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题中应有之义、双重性质);
双重性质:民主革命性质、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③保护民族工商业(极具特色)
两没收一保护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
2.3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民族 - 反帝
科学 - 反封
大众 - 民主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1提出过程
①党成立初期——“城市中心论”,首先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城市。
三大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②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回答的问题: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③最终确立:六届六中全会(考点:1938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原因)
1.2.1必然性
①内无民主,外无独立 - 武装夺取政权
②农村占多数 - 农村包围城市
1.2.2可能性
一、客观原因
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②近代革命形式
③群众基础好
二、主观原因
①相当力量的红军存在
②党领导的有力量和决策不错误
考点: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
总结:一共7个原因。其中必然性2个,可能性5个,其中可能性原因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中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原因的根本原因。
1.3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
1.3.1内容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主要内容、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土地革命 - 基本内容(主要内容、中心内容)
武装斗争 - 主要形式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 战略阵地,依托
1.3.2意义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等价)
三大法宝: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相互关系:①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②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两个拳头;党的建设、组织是大脑。
2.1统一战线
2.1.1依据
一、必要性
①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小)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大)。
②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二、可能性
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
2.1.2历程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
现在是爱国主义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
2.1.3内容
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工农联盟),同时,只有建立第二个联盟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掌握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权,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
2.1.4实践经验
一是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二是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要依据革命的需要,对资产阶级实行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联合)的策略。联合民族资产阶级要针对其两面性特点,在联合的过程中要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行必要的斗争。
三是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在革命进程中,要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四是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要保持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独立性。
统一战线中最主要的经验是处理和民资的经验
2.2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的革命经验
一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二要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坚持这一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三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党在加强人民军队建设的同时,在深入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人民战争的理论和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原则。
2.3党的建设
2.3.1党的三大建设
1.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党员成分复杂)
第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思想矛盾复杂)
无产阶级思想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第三,加之党长期在农村发展,且处于战争环境之中,如果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就会组织松散、软弱涣散,不可能成为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不可能具备优良的作风,更不可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并取得革命胜利。(战争环境恶劣)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
第一,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第二,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民主集中制)
第三,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第四,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毛:思想建设为首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习:政治建设为首位(新时代党的建设)
思想建设是基础性建设。
注意区分考点!!!
三大优良作风:①理论联系实际 ②密切联系群众 ③批评与自我批评
习: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意义
①理论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以及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②实践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世界意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