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书的方法——解构大脑工作方式

    这篇文章的创作激情源于我所钟情的两样东西——人工智能和阅读.

    我们有幸诞生在这样的时代,一个可以解答智能问题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不但拥有百年来收集到的堆积如山的关于脑科学的数据和资料,而且数据的收集速度也在日益加快.古代一个人一生中所能接触到的知识,我们现代人只用两年就能全部掌握.这种信息迭代的速度不免让我们为之一惊,既感到幸福又感到害怕!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有一门学科的发展却迟迟才进入人们的视野,那就是脑科学.单在美国就有成千上万的神经科学家.但是在Jeff Hawkins之前的数百年里,竟从未形成过一套有关智能和大脑工作原理的完整理论.可见脑科学是多么玄妙的一门学科!

    近期我读了许多关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的书籍,文章和报告,我想结合之前的所学所想,做一件大胆刺激而又雄心勃勃的尝试----站在Jeff Hawkins大神的肩膀上,通过解构我们大脑的工作原理,告诉大家如何用最融合大脑思维模式的方法进行学习.

解构大脑工作方式—发现认知新大陆



★ 大脑的物理结构是什么样的?


    从各个角度观察大脑,其外表几乎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人脑的内部却会分成不同的功能区,这些功能区在一个复杂的层级结构中相互联系.此外,神经学家蒙卡斯尔提出:大脑皮层不仅在外表和结构上极其相似,甚至是你通过听觉,视觉还是触觉进入大脑皮层的输入信息也是基本相同的,与你的信息来源无关系.大脑皮层的算法必须独立于其他特殊功能与感知.它用相同的方式去”看”,去”听”,大脑皮层的作用具有普遍性,通用于任何一种感觉或运动系统.但是不同的功能是位于不同位置的,早在我们孩提时代,大脑皮层就分化成不同的特殊任务功能区,而其分化的基础就是经验.


★ 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大脑是一个漆黑而寂静的盒子,里面除了在输入纤维上像时间一样流逝的模式之外别无他物.你的世界观就是由这些模式创造的.存在固然是客观的,但是大脑中输入轴突束上的空间-时间模式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通过这些模式,大脑皮层创造出一个与真实世界近乎相同的模式王国,里面散乱地储存着你在不同时期由不同外界刺激产生的不同模式段落.然后,很巧妙的是这个模式王国就建立在我们的记忆星球(海马体)上.而记忆也就是这些模式进入大脑皮层后所发生的一切.

   那么,人脑是如何在100步之内做到巨型并行计算机100万甚至几十亿步都无法完成的工作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你熟悉某项工作后,大脑不再需要”计算”问题的答案,它只是从记忆中取出答案.实质上,这些答案在记忆中封存已久,你只需要几个步骤就可以将其取出,而计算机却要进行大量计算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思想和记忆是相互关联的,随机的想法是不可能发生的.输入的信息会自动和自己联系起来,然后填补现有的位置,并自动地和将要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我们将一连串的记忆流称为思想.我们的大脑在利用我们记忆中不断调出来的模式对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这个世界的下一刻状态进行预测,而绝大部分的预测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进行的.就比如我现在正坐在电脑前写这篇文章,这一刻我轻轻地按压键盘中的”w”键,我的大脑就会不由自主的调动记忆中原本存在的模式进行预测,我预测到了下一刻将会在屏幕上出现一个”w”字样,如果一切正常,我就会在大脑中加深对这一模式的认可.如果出错了,我便会紧张起来.在我大脑中原本不活跃的神经元也会开始变得活跃起来,我开始思考是哪里出了问题?我怀疑是我的键盘坏了,以往当我按压”w”键时屏幕就会出现”w”字样,我是不太可能也不太愿意去怀疑我原有的这套记忆模式的,因为当我要打破这套已失效的旧思维模式时,我需要再次调动位于较高层次的神经元进行重构,这将非常耗时耗能。从生物进化学角度来讲,在不断地学习中,我们的大脑会将无数次验证过的对象表征下流至较低皮层,腾出最顶层来处理更加复杂的问题,这样不仅快速而且节能。这也就是人类为什么会本能地难以接受颠覆自己认知模式的信息的原因了!

    而意识就是我们感知到的一切与源于大脑记忆的预测的结合.说到这儿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脑皮层就是一个预测器官.随着阶流式的预测展开,就产生了完成预测所需的运动指令.思考,预测和行动都属于沿皮层体系下行序列的同一个展开过程.这里的全部思想就是细胞需要信息以帮助它们预测自己何时会被下面的区域驱动.熟能生巧便是这样产生的,当我们一次一次重复一套有序动作时(比如:骑车).我们的大脑就会重复的把这一系列动作划分到同一个模式,当重复次数多了,这个模式得到了多次的确认,对象的表征就会沿着皮层体系向下移动,不再需要每一次都将信息传回到最顶层进行处理,海布学习法则告诉我们:如果两个相邻神经元同时兴奋的话,它们之间的突触就会得到加强,临近的垂直柱也会产生兴奋,一旦这种兴奋不断加强,就会在低层形成我们所说的本能反应.骑车或者游泳也就因此成为我们一旦学会,就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技能了!

   如果一个世界是已知的并且是可预测的,那么,大部分的上下模式流主要是快速地发生在皮层的较低区域.大脑迅速地尝试着找到自己世界模型中与预料外输入相一致的部分.只有在这个时候,大脑才能有理由知道接下来要期待什么.在大脑皮层区域中位置越高,能看到的变化越少,高区域追踪着大的图像,而较低区域则积极地处理快速变换着的小细节与微特征,缓慢变化的高级模式展开成快速变化的低级模式.



★ 大脑如何认知这个世界?


   你的大脑早已建立起一个对于外部世界的模型体系,并不断地将这个模型与真实世界相比较,并不断地进行细小的调整,模型由此而获得了成长性.因为这个模型的成长性和有效性,你才会知道自己在哪里,自己在做什么.信息向上流动,预测向下流动,当预测与事实不符时,我们就是把这种误差返回到我们大脑的较高皮层,从而调整我们的认知模式,使其与事实变得相符合,一次一次的调整,最终我们再次认清了这个状态下的新世界.这套工作方式也就是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了.目前人工智能算法上的突破(深度学习,增强学习等)其实都是来自于我们对人脑工作方式的理解,并将这种工作方式移植到电脑上的结果!

大脑的玄妙之处远远不止于此,我只是将与本次主题有关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分享!



读书的方法—以最融合大脑结构的方式



★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在讨论如何用最融合大脑思维模式的方法进行学习之前,我想先从生物进化学角度给大家重述一下读书对于我们生命的意义.

    在我们生命诞生之初,我们通过父母的DNA获得了上一代的遗传密码,而这些密码中仅仅包含的是认知新世界的能力(智商),对于我们在现实情境下需要通过经历才能生成的那一堆模式是无法遗传下来的.打个简单的比方:把我们每个人刚出生时的状态比作大规模生产出来的电脑,虽然这些电脑的出厂性能(智商)会有细微的差别,但是每一台电脑中所储存的信息(对于世界的认知体系)却是后面才能建立起来的.佛学中关于六道轮回的一套阐述就和这个有些许的类似,因果轮回观认为我们的每一次的轮回,都会切断与上一世的记忆,而这一世的一切需要我们重新来过.(PS:读书的妙处就在于发掘不同学科不同知识体系间的相互印证)

    在我们大脑中,认知世界的模式需要在皮层的较高区生成,这也就是初次认知过程为什么缓慢的原因.当之后随着你对学习不断地加深,这些模式就会在皮层体系的越来越低层重新建立.这并非大脑将它们向下转移,而是一次重新建立.当建立完成后较高层便会将这部分空间释放出来以处理和学习更加复杂甚至是你从未认知过的事情.

    读书的目的就是:在我们大脑中建立起对于这个世界初级的认知模式,然后通过读书和经历不断地迭代这些模式,使它更加真实更加快捷.我想读书的终极目标就是尽可能真实地还原这个世界运行的逻辑和那一念未发处的本来面目.处理问题也是如此,只有一层层揭开问题上覆盖的表象,找到问题最底层的元问题,你才会真正地看清它的逻辑,解答也就不在话下了.


★ 谈读书的方法


   大脑皮层的各区域中,自下而上的分类和自上而下的序列化总是互相作用,它们在你的一生中总在变化.这就是学习的本质.实际上,皮层的所有区域都有”可塑性”----它们都可以因为经验而改变.形成新的分类和新的序列就是你存储世界的方式.学习的两个基本要素就是形成对模式的分类和建立序列.

读书甚至是对于某一学科的学习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 驻念:初识新事物,我们需要调动一切感知器官,将他的信息传入大脑的较低皮层,不过人类有一项特殊的技能:迁移学习.它能够帮我们很快地触类旁通,通过过往的学习经历,我们总能发现新事物和我们已认知事物的共同之处(分类),从而将对于旧事物的认知模式迁移到新事物上,这样新事物的初级认知便形成了.

  • 入心:随着不断的经历和认知的加深,我们会发现当时对于它的认知仅仅是一叶扁舟,我们原本的那套模式仿佛已经不起作用了.这时我们开始意识到事物的复杂性,重新提取它的一切信息并反馈给我们的领导(较高皮层),告诉他我们之前好像弄错了,需要你重新学习认知模式,这个过程一定是缓慢且耗费能量的.不过这也是真正认清世界的必由之路.

  • 化德:新的模式已经生成并得到了多次的验证无误,对象表征就会在较低层重新生成,当再次遇到它时就会得到快速反应.德性也因此形成.比如一个真正懂得“孝”的人,是能将它化为自己的德性,见到父母长辈时,他们无需经过大脑思考便已知道该做什么了.读书所追求的就是修身养性,将人人都会背诵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化为自己的德性,使它成为自己的本能反应.只有化德且知行合一的知识才是我们真正学懂了的知识.

读书的方法——构建每个人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们每个人身处不同的行业,对于知识的需求也就不同了!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构建专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体系的建立可以参考《和君商学院推荐阅读书目单》.这里面详细地列出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所需要阅读的书目.每个人都可以据此设计符合自身背景的知识体系.每一门学科可以通过对3到5本书目的阅读形成初步的认知.知识是一个整体,切忌只专注于某一领域,否则拿着锤子的你看到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像一颗钉子.我们需要构建的是对于这个世界的完整认知,还原世界的本来面目.形成定见,这也是查理芒格想要告诉我们的.


总结一下就是:先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建立我们对于整个世界的初步认知,然后从两个方向同时着手:1.加强我们对于自身所从事领域的深耕,沉潜内修,不断形成我们在社会中的定位效应;2.通过进一步地大量跨学科阅读来与我们所从事的领域相互印证。转变读书的目的,让读书成为我们迭代思维模式和还原世界真相的一种途径。通过不断的经历,阅读和反思,细节的内容得以修正,核心的智慧得以保存.在心中渐渐形成定见,将内心的定见与外界的需求相融合,内外兼通形成共力,方为大道。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情,我们应该通过不断的阅读把知识化为自己的德性与气质。君子务本,静水流深;有目标,沉住气,踏实读!

建设你的知识结构:和君推荐阅读书目单(上)

建设你的知识结构:和君推荐阅读书目单(下)


★ 定能生慧,静纳百川


道家言:"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佛家也说“定能生慧,慧能生智。”

    不断的阅读和处世中,我渐渐地体会到了其实一个人动起来是比较容易的,真正难的是让内心安顿下来,让思维平静下来,让那一念未发处的良知成为自己色身的主宰。定就是让我们身体的频率与大自然的频率接近,共振才能激发出无穷的潜力,产生极大的智慧。这种状态下我们甚至是什么都无需考虑,反而会达到静极生动状态,此所谓“炼神还虚”!

    佛学中所谈到的这些东西其实并不神秘,当你理解了大脑工作的原理后再来看这些东西时,就会惊奇地发现它还略有几分道理。在我们心无杂念时,大脑中的意识流会无比顺畅,皮层中的电位流向也会高度一致,与我们所处环境中的磁场方向达到统一,这种高度有序化的意识流自然会带来极大的智慧。



我读书有一个习惯,喜欢在一个只有自己的房间,空气中要有柔和的音乐,比如:古筝曲,心经亦或是那小溪流淌发出的潺潺水声,然后沏上一壶好茶,再捧上一本好书,内心无比的安静与淡然,让自己畅游在书本所构建的海洋中,尚友古人,不知不觉受其熏陶,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谈吐也渐渐高远不俗,这种感觉真是无比的微妙!



原汁原味的白鹭商业评论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