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做IPD
把过去各个业务过程关键经验沉淀,变成每个人应知应会的能力,成为每个人拥有的最基础的能力,整个组织不断提升,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步,再沉淀新的能力,组织变得更好。
什么是IPD?
IPD: 集成产品开发(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是一套基于“产品”的开发模式、理念与方法。把“I”、“P”、“D”拆解开,“集成”、“产品”、“开发”。
集成: 把各个领域各个角色凝聚在一起,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凝成一股绳
产品:智慧凝结的最终呈现物,是一个带有价值属性的商品
开发:通过开发将智慧变成产品
IPD是一套商业变现的全流程体系,通过市场洞察,规划明确战略投资方向,对选定方向进行工程化,产品最终推向市场,变现,产品不断更新迭代,最终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以上其实我们提到了它涵盖的三大核心: 产品规划(战略规划、需求管理、立项),产品开发(敏捷、瀑布开发)、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上市、运营、退市)。
那么为什么IPD会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
可以把IPD当成是一种通用性语言, 通过这种语言可以让人在同频上
可以把IPD当成一种标准,不同公司,框架相似,只是涉及到细节不同
可以把IPD当成一种指引,一种方法,可以让所有人都按照这个指引干活
可以把IPD当成一种规章制度,每个人都需要遵守的
可以把IPD当成“最佳实践”沉淀,为了提升整个组织的能力
在不理解和不懂的时候,先僵化执行再优化(取标准化流程的精华 + 自身成功经验)最后固化,最后变成匹配自己公司的”IPD“。基于已有的(业界)流程能力进行二次建设。
获得商业成功
为什么公司越来越重视IPD,因为IPD 是一套较为完整且系统的方法。为什么有的公司能够很好应用IPD,因为会因地制宜,沉淀出一套匹配公司自身行情的“方法、流程、规范”。当然也有失败的,如果只有僵化执行,不优化不改进,最终一定是失败的。
同时IPD也是理念,IPD有7个核心理念思想:
1、“新产品开发是一项投资”(如若立项不通过,是不能投入资源的,引导立项项目组要把事情做对),匹配我司的DCP评审决策。
2、“基于市场的开发(基于市场的创新)”,最终产品一定是面向市场的,可售卖的,可获得回报的。出发点一定是基于市场。匹配我司的“端到端”,产品成功在于成功推向市场端。
3、“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集成产品开发一定不是单指研发,整个产品最终能推向市场,获得成功,绝不是某一个角色就能做好的,需要规划、研发、市场、交付、硬件、外部质量等在各自领域发力。匹配我司的“PDT模式”。
4、“异步开发模式”通过缜密的项目计划缩短产品上市开发周期(计划包含项目开发、市场装备、产品上市筹备工作),匹配我司IPD流程的开发线、MO(行销)线、交付线、硬件线并行
5、“重用性”,也可以叫做复用性,旨在提高开发效率,匹配我司的中台战略
6、“技术开发与产品开发分离”,产品立项后转入开发团队,产品继续持续洞察,规划和开发相互并不影响,类似我司“规三代”(当前按照自己理解写的,需要再深入看下)
7、 “结构化的流程”,这个暂时未深刻理解,理解其实和”异步开发模式“类似,要打开看下区别在哪里
------------以下是分割线 -----------
下面详细说下我司的IPD,我司IPD流程建设始于2022年,在之前也有流程。但是没有盖上“IPD”的帽子。很多流程也比较形同虚设,大家也不重视流程。实际上流程我认为是“自上而下”的行为。只有公司下定决心了,重视了,才能落地执行。最开始IPD也是公司CEO举旗站台。我司实际上组织调整以及人员变化还是比较大的,很多时候调岗,一些好的实践和方法就没有了。实际上组织沉淀是一个很大的促使力去建设IPD。
我司IPD核心理念:持续改进,而非推倒重来、赋能而非管控(轻)、跨部门的团队协作、产品开发是投资行为、风险前置和闭环、面向客户闭环和迭代。我司继承IPD的跨部门协同以及产品开发是投资行为,在其他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优化和删减,理念和思想其实是挺好的,但是在实际落地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1、 持续改进,而非推倒重来
理念核心是继承沉淀以往的经验,而不是重“新”开始
《在产品开发领域有多年的积累和很多成功经验,但过去很多没有沉淀下来。因此,IPD首先要能够沉淀和继承这些好的经验,同时参考行业的最佳实践,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逐步的改进。同时,每个岗位角色都应该先理解、复用已经沉淀的经验和流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持续优化和创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而非在不理解已有沉淀的情况下按自己新的思路来》
2、 赋能非管控
更多是给个人和组织赋能,流程是固化的方法,赋能流程即赋能方法,教你怎么做。
《以能力沉淀和提升为主,采用一些机制鼓励全员沉淀和学习最佳实践,提升个人和组织的能力,同时尽可能通过自动化&平台化提升各活动效率,以“多建高速公路,而非设置红绿灯”的方式帮助产品开发效能和质量竞争力的提升》
我司IPD 分为三大域: 规划域、开发域、产品成功域。IPD本质“从机会到商业变现”(投资思想,市场导向)。DCP01(战略规划SP/BP)到DCP5(上市)。洞察识别机会,开发落地,通过一定的营销推向市场。DCP2(价值立项)实际上是IPMT决策通过后,同意投资,转向研发(核心)。DCP5(上市)实际上是IPMT决策通过后,同意推向市场,转向市场。
在我司实际上IPMT组成和华为类似,由各体系主管组成(BG、研发、市场、客服),硬件以及其他相关方暂时未纳入。
按照角色实际上分为规划、研发、MO/市场行销、服务(技术服务)、硬件。
规划实际上核心在DCP(Decision check point 业务决策评审)这条线路上,
研发分为2条:1个是项目版本开发(TR-Technical Review 技术评审)和技术预研(TDR)
MO/市场行销: 在MR (Marketing Review 市场活动评审)这条线路上
服务(技术服务):在SR(Service Review服务评审)这条线路上
硬件:这块实际上我司并没有很好建设(或者说有些好的实践和流程建设没有辐射太广)
关于以上的DCP、XR关键节点运作机制。
DCP:采用分层分级评审(战略需要通过IPMT。非战略由产线自闭换);会前产线内部充分沟通,达成一致结论,保障决策会议更高效;会前通过电子流方式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参与会议评审决策一般是体系主管,但是实际上可通过电子流先收集不限于各体系主管意见和建议;有明确的评审决策结论,评审人代表各自领域充分发表通过、带问题通过以及不通过的结论以及评审建议。当意见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下,会直接在会上再次进行讨论决策,最终如果仍无法形成一致结论则由BG主管意见为主。会上会直接给予评审决策最终结论。
XR:各领域代表充分发表评审意见,然后由决策人给予最终结论;
关于详细的DCP、TDCP、中台DCP、TR、MR、SR、TDR后续再一一详写。
我司很多岗位都有外包,但是有一个岗位没有外包-”规划“。
过重的流程对于企业,业务线都是负担,流程如果不能有效指引和”教“大家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