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D-DCP(Decision check point 业务决策评审)

DCP的核心是承接IPD理念的“是否进行投资”。我司DCP分为业务层面和TDCP 技术评审决策

每一个决策通过,都是对下一步的投资认可

我司DCP当前有7个,DCP0-DCP6,2023年主要负责DCP2(价值立项)和DCP5 (小批量上市)

先说我负责的这2个核心活动,再来总结理念。

价值立项,实际上是对于一个项目“核心关键价值”进行承诺,也是上文提到年度规划(SP)的承接,其实如果SP解码解得好,解得细致,基本上价值立项可以直接复用。

2023年体系定了一个基调,2+1,每年在上半年、下半年各上市一个主版本,匹配全年、Q4冲刺的市场推广节奏。所以SP的解码实际上至少把上半年要立项的版本(下半年上市)立清楚。

价值立项需要回答清楚下列几个问题:

同样需要确保:

同时整个价值立项活动按照项目化运作方式罗列清楚前置活动事项,定好责任人和里程碑

-------------------

价值立项最开始通过立项启动会(kickoff)要对齐“立项项目目标”、“关键价值”、“里程碑”以及产线立项目标(相比之前立项需要提升的点)本次立项相比上次立项应该做哪些优化(复盘上次的总结核心关键教训)。还有立项团队组建以及分工(分工详见上文表格)

产线为啥要立项,产线为啥要做这个事情,立项好处在哪,做一件事情一定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或者能解决好几个问题,不然流程就是给人,给产品线带来负担。立项好处简单梳理下:

1、 1个好的契机: 

  • 各个角色全线拉通,充分对齐;
  • 明确产线核心重点主线工作与节奏(研发是解码可达的,MO、市场、交付是评估可行的);
  • 关键角色达成目标共识;
  • 同时体系可评审决策是否匹配符合BG定的战略(产线在做正确的事情)

2、建立协作通路: 

  • 平台与组件协同-跨部门协作项通过立项有效握手对齐;
  • 立项时刻明确协作基线握手一致;
  • 立项后明确跨部门细则遵照执行;

3、获取体系支持和经验建议: 

  • 对齐关键障碍和瓶颈,寻求支持(如资源-人以及关键人才等);
  • 收获专家建议,补齐认知、识别风险;

在刚刚建设立项流程,推动立项流程落地的时候,体系其实是不清楚这个流程的,当时定的基调“试点”。而我成为“试点产线”推动者、执行者、主导者。现在回想做得比较好的是拉通立项团队,能够按照模板内容输出,并且在会前也能够拉通立项团队内部对齐。并且能够推动上体系评审,其实以上都做得挺好的,但是败笔出在了当时上体系有一个决策人(研发体系主管)没时间,然后授权给到了另一个人(研发体系副主管),当时会前时间ok,临到会,也没空,没参与。导致最后某一个决策人和被授权没参加。整个当时评审决策也“带问题通过”。为了确保会议结论同步,还主动拉群,把“被授权人(研发体系副主管)”和“产品线研发主管”拉了个群,同步会议纪要和结论。可是仍然没能阻止后续未参会的“那一个决策人”认为体系价值立项做得不到位(因为决策人不全),至此风评是彻底不好(做得不到位),也是那一次后涨了教训。所以有时候做事情不在于过程中做得有多好,而在于某一件核心关键事情上有没有达到预期。

这个地方我想起一句话“流程,先僵化执行,固化,最后优化”。当时主要以输出立项决策报告为主,至于上文提到的“方法论”(对应的模板、方法、流程、实战经验),说的这一套套,这些方法都是经过近一年摸索出来的。而在2023年经过2022年近一年的执行落地,已经可以做到在落地时按照“最优解”去做这个事情,而不是僵化去执行。在我司流程很多时候不是”底线要求“,而是拔高要求。流程应该是通用性的,因此它其实应该是“底线”。而产品线要根据产品线自身实际情况去定一些产线需要“拔高”达成的。

包括上会评审机制建立,有效提高了上会效率,从之前评审决策效率138min 提升到 51min ,并且做得比较好的点是,评审有明确的结论(以前会而不决),建立了评审会签机制和评审决策机制。

以上是对于价值立项的分享,接下来讲一下小批量上市

首先先解释下什么叫做“小批量”,这个术语在IPD里面也是有的,我司主要是用于控制“发货量”和“发货群体”。不是在决策上市后就进行全量客户大规模全面推广覆盖,这一步主要考虑:

1、版本刚发布没有做大范围验证,直接在全国范围推广会消耗一线资源,效率低;

2、产线主导小批量运营并严格把控质量标准,才能具备逐渐满足版本上市即精品的目标

2023年对小批量上市进行多个产线的实践运作,作为赋能、参与者、优化者,与产线一起,全程参与,最终经过几个产线沉淀出了一套实操指引。

首先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

  • 为什么要小批量上市

    从产线视角:

  1. 助力提高产线业绩:区域认可新版本新价值,产线可以给一线区域提”要求”,一线根据和产线对齐的目标和要求出对应策略。

  2. 价值得到更广泛更好的验证:给一线释放信号,产线有新价值/稳定版本可推向市场,市场可按照制定市场策略、交付策略进行推广,更多客户可使用到新版本新价值
  3. 可进行市场发声可大范围给一线组织培训(区域交付、区域市场)
  4.  减少交付障碍,提供正式官方渠道:预发布提供的beta包是一个可验证测试(质量相对稳定)的包,但并不是最终可在客户侧长期使用的包,在客户侧使用的预发布包都需要升级。并且小批量上市后,包才可上bbs(一线和区域可见)

      市场视角:

1、可售卖,更便捷的交付:版本小批量上市后同步上市版本新模块,客户可下单;同时储运可直接提供“小批量上市版本”交付给到客户。

2、提振一线信心,为前线提供了枪支弹药

3、制定策略:市场体系会根据上市版本制定整体推广策略

实际上小批量上市版本就是提供给市场新的弹药。

谁对上市负责,谁是主导人,为什么会有这个疑惑,是因为在2022年以及2023年流程在频繁的调整和变化,上市负责人也变了好几次,导致在落地和执行上比较困惑,这个地方又不得不提一下频繁流程变化会导致执行主体疑惑,那么为什么流程频繁变化和很多因素有关系,其一是因为最开始建设这个流程主体在BG(MO主导建设上市流程)将责任人定在MO,后公司整体建设流程放在公司流程部,流程建设主体责任人发生了变化;其二是由于MO主管变化,MO主管不再把上市作为核心工作,因此认为责任人应该由其他角色承担;其三是建设流程的人受到了xx专项影响,将责任人定在了研发;其四经过实践发现规划作为责任人更合适(规划洞察的价值,最终是否真的可以在市场获得商业成功是需要被验证的)

上市有几个主线:

1、 规划代表: 以版本开发和beta运营为主线(上市流程) 

2、 研发代表: 以版本开发和beta运营为主线(敏稳态开发流程)   

3、 MO代表:  以营销装备为主线(MR活动)

4、 服务代表: 以服务装备、标准化交付验证为主线(SR活动)

小批量上市涉及代表、事项非常多,并且整个时间周期长,如果不有效管理,那么事情就会往“熵增”发展,最终走向”失控“。因此小批量上市也采用项目化运作方式。项目化运作整个上市过程本质上是使用方法,让一切变得有秩序,让事情达到“熵减”。同时各个代表也应该更加清晰认识到,上市不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代表事情,是需要各个角色各司其职,力出一孔。当事项明确了,计划明确了,一切都变得更清晰,管理也更简单。

上市和立项是承接关系,上市的起点是立项(立项启动会),立项明确

关键价值Beta运营策略关键价值beta数量和客户类型)产品上市计划、营销目标(市场策略、营销推广计划、定价策略)、交付(基于两横五纵设计目标、赋能计划、运营计划)

2、上市计划:在立项阶段,MO全程参与整个价值立项,在产线明确项目目标后主导上市计划拆解,确保上市计划合理性和可达性(部分产品考虑产品质量稳定性需要预留充足beta时间),最终和产线PDT对齐

3、市场推广策略:在这个阶段市场行销明确运营目标、衡量指标、市场策略,市场推广策略确保可落地,并且按照项目成熟度找对应的负责人评审 ,最终和产线PDT对齐

4、Beta运营策略:确认版本属于价值版本还是质量版本,针对价值版本或者质量版本,价值版本规划主导,与MO、研发一起输出Beta策略,beta的场景关联立项项目的关键价值(这个地方应该是直接与关键价值关联等同),基于关键价值做beta策略,beta策略要符合公司版本上市流程-Beta开局验证标准。同时beta策略需要基于产线项目情况做对应调整,针对不同产品可能有不同的beta时间建议

通过对2023年上市版本较少根因分析发现,上市过程中最难的(不可控)2个点是: 项目开发和beta运营,前者难在技术层面不可控,后者难在价值是否真的可以找到beta客户,并且达到验证效果,2023年上市版本少的核心原因:
a、规划价值在市场认可度不高
b、版本过程中的技术质量问题
c、质量策略收紧,标准提高;
在2023年也重点运营beta环节,beta目标分为两块:一个是流程定义的目标,一个是产线认为达成什么目标版本上市是靠谱的 (价值、质量+交付、市场)

流程定义目标:

1) BG确认Beta开局已达到期望效果,且bug已完成闭环;

2) 发布测试项已完成;

3) 研发确认研发产品包都已经准备就绪;

4) 售前装备已通过Beta客户验证并满足售前要求;

5) 市场策略已通过Beta客户验证并满足项目要求;

6) 交付装备、工具已通过Beta客户验证并满足测试/交付要求;

7) 完成DCP5-小批量上市评审流程的电子流;

产线认为达成什么目标版本上市是靠谱的 (规划-价值、研发+交付-质量、MO+市场-竞争力,能不能打)

价值层面:

1、是否实际真实解决客户问题,客户真实存在需求,在客户侧验证效果到底怎么样

2、关键价值认可情况,关键价值未达预期原因

3、与友商竞争力对比分析,哪些是独有的或者优于友商的,如果有实际与友商竞争PK赢的例子可作为佐证并分析清楚PK赢的原因

4、客户是否愿意为价值买单,认可收费模式和方式(若新增价值是需要单独付费买单)

质量层面:

1、 关注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如大并发体验、装端数量等)

交付层面:

1、 价值可落地,交付效率、交付易部署、交付成本低:上架部署实施时长、POC测试时长、价值交付呈现时长

2、 交付标准化:新业务关注标准化差距以及是否具备可标准化可能,成熟业务关注可标准化交付

3、 排障工具,出现问题可快速排障

在定beta目标和策略时候就应该明确清楚,过程中持续关注和监控这些指标是否达标。在定完beta目标和策略后,储备的beta客户以及如何找beta客户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对于成熟产线相对而言会好一点,但是同时beta数量要求也高很多,对于新产品其实找beta客户是非常困难的。关于找beta方法有沉淀,但是由于不一定具备通用性,就不在此阐述。

beta过程管理是上市很重要的一环,当时主要推动产线每周一会进行上市进展对齐,会议主要对齐进展、风险和问题,上市差距,各方协调,一起协助解决,核心对齐价值、交付、质量情况

1) 对齐beta客户数差距,找beta客户是否存在困难,如何解决,升级是否存在难点,如何消除

2) 对齐价值整体情况进展,基于闭环、测试完成未拿到客户佐证、测试中、沟通未上架等维度进行总结,beta客户不断往前推动;不断总结beta客户驱动力和痛点,可按照这个持续找beta客户和开拓商机

3) 对齐质量整体情况,主要关注价值整体质量情况,是否存在A类问题、B类问题,修复计划,对齐是否影响beta运营,是否需要等A/B类问题修复后才能做beta运营, 快速闭环

4) 对齐交付整体情况,交付落地效果、POC测试效率,交付成本、排障效率等

以上也是基于产线定义上市目标去做管理,不断推动风险和问题的解决。

版本开发管理就不在此过多阐述,这个后续可以单独开一个篇章单独阐述(若读者感兴趣的话)

关于营销活动、交付活动以MR和SR作为主轴。

MR:决策版本的售前装备、产品定价(若有)、产品资质办理(若有)、市场策略&行销推广&赋能计划是否已经通过评审,并达到Beta开局验证的标准

会议检视:

1、售前装备完备并通过产线内部评审

2、 市场策略&营销计划完备并通过产线内部评审

3、售前装备完备(若有-英文版)

4、市场策略&营销计划完备 ( 若有-英文版)

5、产品定价方案完备(若有)

6、产品资质申请就绪(若有)
tips:

因售前装备材料数量和种类众多,如果在MR3评审时部分售前装备(和Beta验证无关,且需要Beta开局后才能输出的材料,如产品成功故事、最佳实践之类等内容)未完成评审,产线可决策是否带风险通过并在版本小批量上市前完成,并在DCP4会议上向决策团队说明情况;

在2023年流程也对上市必须的装备材料做了精简,从之前30+材料精简成9个。流程在之前“繁多”基础上做了优化,同时对售前装备名称进行调整刷新。部分售前装备进行了汇总(1个售前装备包含之前多个售前装备)。删减的售前装备在上市流程中从“强制”调整成了“按需”,删减的售前装备视版本实际情况按需输出。将精力聚焦到真正“使用频率高”、“主推”、“更有价值”售前装备上。

关于装备这里阐述下,装备材料类型分为A、B类,【装备分类定义说明】

A类:面向客户开展需求挖掘、价值认可的材料,包含:产品主打PPT、产品功能价值展示、竞争分析及策略、招标参数和投标证明材料

B类:内部&渠道学习的材料及选型报价等其他材料,如:品新版本培训材料技术认可PPT、技术白皮书、测试方案、产品选型报价等。

上面提到涉及的装备材料评审,面向不同材料类型,装备评审方式也不相同,简单来说,A类中部分材料(产品主打PPT、产品功能价值展示、竞争分析及策略)需要在5个实际项目beta中得到一线、客户实际认可,才可上传知识库等平台,A类中部分材料(招标参数和投标证明材料)和B类材料由产线MO主管审核提交装备发布审批流程即可上传知识库等平台。装备材料责任主体人都是MO。

SR:决策对交付策略(交付推广&运营&赋能计划会)是否通过评审、交付装备、工具等质量和效果是否达成目标期望,保障上市发布后的服务策略的有效落地。

会议检视:

1、交付装备完备并通过评审

2、交付工具完备并通过评审

3、交付方案完备并通过评审

tips:因交付装备材料数量和种类众多,如果在SR3评审时部分交付装备(和Beta验证无关,且需要Beta开局后才能输出的材料,产线可决策是否带风险通过并在版本小批量上市前完成,并在DCP4会议上向决策团队说明情况;

当以上一切就绪,产线发起决策会议评审,同样也是通过会签机制和评审决策机制(同价值立项,不再此再冗余阐述,只是会签内容和决策内容不一致)

决策通过小批量上市,本质上是一个“被多方认可”、“被允许进行市场投资”,小批量上市通过后,意味着核心主力从产线投资转向了市场投资。

上市要回答清楚:

  1. 关键价值是什么?关键价值是否清晰,关键价值需要与市场语言保持一致(客户可感知的价值)
  2. 关键价值与友商优劣势对比,在市场是否具备竞争力,与友商差异竞争点在哪?客户是否会为新价值买单
  3. beta客户使用真实反馈,是否有实际解决客户问题,beta效果到底怎么样?
  4. 市场策略如何降低一线销售难度如何圈出具体客群,提高商机转化率
  5. 新产品关注是否命中目标客群,不同目标客群对应beta情况
  6. 成熟产品关注上市后是否可带来新的市场增量,设定市场目标以及营销硬核优势

写在最后:我司的DCP

DCP(Decision Check Point)商业决策点

活动目的检视方向发起人
DCP0 产品战略决策通过战略洞察,发现新的客户群或进入新市场(新价值主张),并能够明确赢得该市场的策略。--选战场、赢对手1)看未来(趋势&机会+机会分析)
2)选战场(找到能赢的大市场+业务设计)
3)定策略(目标、差距及达成策略、关键里程碑)
产品线主管
DCP1 年度规划决策承接战略的落地,在已经明确的市场上(最起码客户和大的方向明确),通过做功能规划和体验规划,并明确产品开发节奏,保证落实价值主张和打赢。1)年度目标&关键里程碑;
2)投资地图
3)产品路标Roadmap
4
)立项计划(含分层授权)
产品线主管
DCP2 产品立项决策通过对目标市场洞察、用户场景分析、价值定义与取舍、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审视,共同对业务成功进行承诺,保障战略聚焦及关键价值和目标的达成BP承接、客户洞察、产品价值特性分析、产品运营策略和计划、版本策略和计划、资源投入、项目风险、跨部门协作项分层分级
体系级: 产品线主管
产线级:  规划主管
DCP3 计划决策通过对需求拆解、技术分析及必需资源到位的审视,进一步检视计划的可达成性产品运营策略和计划、版本策略和计划、资源投入、项目风险、跨部门协作项E2E PM
DCP4 预发布决策通过对产品、营销装备、服务装备等产品包需求实现结果的检视,保障产品整体可以面向客户做beta验证产品开发及验证结果(TR6),质量报告、营销装备结果(MR3)、服务装备结果(SR3),beta计划
DCP5 小批量上市决策通过对产品包在Beta验证阶段的实际表现,包括产品新版本质量、价值认可、售前&交付装备、市场策略等内容的项目反馈,确认产品新版本是否具备初步上市销售和小范围推广的质量标准。Beta验证结果、售前装备、交付装备、市场策略及营销计划准备就绪;分层分级
体系级: 产品线主管
产线级:  规划主管
DCP6 正式上市决策通过检视小批量上市后的运营结果,对立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审视和复盘,决策该价值是否可以正式上市,保障产品整体具备面向市场全面推广和默认发货的能力。正式上市标准达成情况(价值目标达成、质量版本验证稳定、定价合理、装备打赢、一线市场&技服&渠道标准化情况)规划主管/E2E PM
DCP7 产品/版本退市决策通过对产品上市后经营指标的审视,决策该产品的生命周期策略,保障存量产品的持续竞争力及客户的满意度退市原因、退市版本下单策略、服务策略、保障客户满意度的替代方案;MO代表/产线质量主管/LMT主管

关于DCP 如他的英文单词翻译核心就是决策,检视

决策是否要进行投资或终止投资;

检视是否已经具备“允许”扭转到下一个活动的条件(即是否已经通过各个checklist点),检视通过会议进行评审决策。而参与检视的人即各个角色的主管(IPMT)。

  • 21
    点赞
  • 2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IPD-DCP和TR是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中常用的评审模板和阶段,用于确保软件项目按计划进行和提高产品质量。以下是IPD-DCP和TR各阶段评审要素表的完整模板。 IPD-DCP阶段评审要素表: 1. 项目基本信息 - 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经理、项目开始日期等基本信息。 2. 目标和范围 - 定义项目的目标和范围,明确项目要达到的业务目标。 3. 需求分析 - 对用户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功能和性能需求等。 4. 架构设计 - 设计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系统组成部分和模块之间的关系。 5. 接口设计 - 定义不同模块之间的接口规范,确保系统的模块协同工作。 6. 数据库设计 - 设计系统的数据库结构,包括表、字段、关系等。 7. 界面设计 - 设计系统的用户界面,包括界面布局和交互设计。 8. 安全设计 - 考虑系统的安全性要求,设计安全机制和权限管理。 9. 测试策略 - 定义项目的测试策略和方法,包括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等。 10. 进度计划 - 制定项目的详细进度计划,明确各个阶段和任务的时间安排。 TR阶段评审要素表: 1. 需求确认 - 确认用户需求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与项目团队进行沟通和确认。 2. 设计评审 - 评审系统的架构设计、接口设计、数据库设计等。 3. 编码评审 - 评审程序员的编码质量,包括代码规范、代码复用等方面。 4. 测试评审 - 评审测试团队的测试策略和测试用例是否全面覆盖需求。 5. 文档评审 - 评审项目文档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包括需求文档、设计文档等。 6. 进度评审 - 评审项目的进度是否按计划进行,是否有延迟或风险。 7. 质量评审 - 评审项目的整体质量,包括代码质量、系统的可靠性等方面。 8. 风险评审 - 评审项目的风险管理情况,是否有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和防范。 以上是IPD-DCP和TR各阶段评审要素表的完整模板,通过评审要素表的使用,可以更好地管理和监控软件开发项目,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并提高产品质量。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