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进电机原理
步进电机是一种将电脉冲信号转换成相应角位移或线位移的电动机。当步进驱动器接收到一个脉冲信 号,它就驱动步进电机按设定的方向转动一个固定的角度(称为“步距角”),它的旋转是以固 定的角度一步一步运行的。
可以通过控制脉冲个数来控制角位移量,从而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同时可以通过控制脉冲频率来控制电机转动的速度和加速度,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
二、步进电机分类
1 按相数分类
- 单相步进电机: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但性能相对较弱,适用于低精度应用。
- 两相步进电机:最常用的步进电机类型,提供较好的性价比和可靠性。
- 三相步进电机:提供更平滑的运动和更高的精度,适用于需要更精细控制的应用。
- 四相步进电机:进一步提高控制精度和平滑性,但成本和控制复杂度也相应增加。
- 五相或多相步进电机:提供更小的步距角和更高的分辨率,适用于对精度要求极高的应用。
2 按驱动方式分类
- 恒流驱动:通过控制绕组中的电流来驱动电机,提供更好的动态性能和热管理。
- 恒压驱动:向电机提供恒定的电压,设计简单,成本较低,但可能在高负载下效率较低。
- 细分驱动:通过对电机绕组进行更精细的电流控制,实现比电机固有步距角更小的步进,提高精度和减少振动。
3 按结构类型分类
- 永磁式步进电机(Permanent Magnet, PM):转子由永磁材料制成,提供较高的力矩和效率。
- 可变磁阻式步进电机(Variable Reluctance, VR):转子由软磁材料制成,成本较低,但力矩和效率相对较低。
- 混合式步进电机(Hybrid Stepper Motor):结合了永磁式和可变磁阻式的优点,提供较高的力矩和效率,以及较好的性能。
4 按应用领域分类
- 标准步进电机:适用于大多数通用应用,如打印机、扫描仪等。
- 高精密步进电机:适用于需要高精度定位的应用,如CNC机床、精密测量设备等。
- 高转矩步进电机:适用于需要高启动转矩和负载能力的应用,如重型机械控制。
5 按电机绕组分类
- 双极型步进电机:每个绕组有两个磁极,通常用于低到中等性能的应用。
- 单极型步进电机:每个绕组只有一个磁极,可以提供更高的力矩和效率。
6 按控制方式分类
- 开环控制步进电机:不需要位置反馈装置,成本较低,但精度和可靠性依赖于电机和驱动器的性能。
- 闭环控制步进电机:使用编码器或其他传感器提供位置反馈,提高控制精度和可靠性,但成本较高。
三、步进电机关键参数
1、步距角:步距角是指步进电机每接收一个脉冲信号所转动的角度。步距角的大小直接影响电机的精度和速度。步距角越小,电机的精度越高,但步进电机的控制难度也会增加。
2、转矩:转矩是电机在特定条件下的输出力矩,包括最大静转矩和加速转矩。最大静转矩是电机在静止状态下能承受的最大转矩,而加速转矩则是电机在启动和加速过程中所需的转矩。
3、惯量:惯量是电机转动部分的惯性,影响电机的动态响应和加速性能。惯量越大,电机的加速时间越长,动态响应越慢。
4、转速:转速是电机每分钟旋转的次数,通常由驱动器的控制信号决定。步进电机的最高转速受驱动器、电机本身和供电电压等因素的影响。
5、最大静转矩:指步进电机在某相始终通电而处于静止不动状态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外加转矩,反映了电机的制动能力和低速运行时的负载能力。
6、启动频率和运行频率:启动频率是指电机在启动时能够接受的最大脉冲频率,而运行频率则是电机在正常运行时的脉冲频率。选择合适的启动频率和运行频率可以避免电机失步和低频振荡2。
7、步距误差:步距误差是指实际步距角与理论步距角的差异,反映了电机的精度。步距误差越小,电机的精度越高。
8、最大相电压和最大相电流:分别指电机每相绕组所允许施加的最大电源电压和流过的最大电流,这些参数影响电机的稳定性和效率
四、接线方式
1、两线:一个绕组的两端都连接到驱动器,另一个绕组不连接或通过内部连接。这种接线方式简单,但控制能力有限。
2、四线:每个绕组的两端都连接到驱动器,提供了更多的控制选项,如全步进、半步进和微步进。
3、六线:通常用于两相步进电机,每个相位有两个线圈,可以提供更精细的控制。
4、八线:多用于三相或更多相位的步进电机,每个相位有两个线圈,提供更精细的控制和更高的灵活性。
五、控制方式
两相步进电机总共两个绕组,电机有四条线连接到驱动器,将两个绕组在同一时刻通上相反方向的脉冲电流,步进电机向前走一步。
步进电机的控制方式主要包括全步进、半步进和微步进:
1 全步进控制
- 在全步进控制中,每次只给一个线圈通电,转子移动到与该线圈对应的位置。
- 这是最简单的控制方式,但可能导致较大的振动和噪音。
2 半步进控制
- 在半步进控制中,每次给两个线圈通电,转子移动到两个步进位置的中间位置。
-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振动和噪音,提高步进电机的平滑性。
3 微步进控制
- 微步进控制通过在全步进之间增加多个中间电流状态,从而细分步进角。
- 这种方式可以显著提高步进电机的分辨率和平滑性,但需要更复杂的控制电路。
以这个电机为例:最小步距为1.8度,每出一个脉冲驱动,电机可以走1.8度。走一转需要 360度/1.8度=200个脉冲,这个是个基础数据, 也是1:1没有细分。
步进电机驱动器为了更精准的控制步进距离,还有细分:
目的:减弱或消除步进电机的低频振动,(低频振动是步进电机的固有缺陷)。
细分是电机驱动器的特性,不是电机的特性。工作原理是电机驱动器通过控制电机绕组的电流,从而实现控制步进电机的转动角度。
举例说明,如两相步进电机的步距角是1.8°,电机驱动器细分设置为32细分,那么实际工作时的步距角为:1.8°/32=0.05625°,即电机转动一周,电机驱动器需要发出360°/0.05625°=6400个脉冲信号。
常见的细分方法有三种:
(1)2的N次方,如2、4、8、16、32、64、128、256细分;
(2)5的整数倍,如5、10、20、25、40、50、100、200细分;
(3)3的整数倍,如3、6、9、12、24、48细分;
细分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步进电机的运行精度和稳定性,通过增加驱动器的细分级别,使步进电机在相同的输入脉冲下,能够实现更小的步距角,从而提高步进电机的分辨率和控制精度。同时,细分还可以降低步进电机的振动和噪音,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补充说明:
细分驱动器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
硬件细分:通过增加步进电机驱动器的硬件电路来实现细分功能。硬件细分的优点是精度高、稳定性好,但成本较高。硬件细分的方法包括:
- 电流细分:通过调整驱动器的电流输出实现细分功能,简单易行但精度有限。
- 电压细分:通过调整驱动器的电压输出实现细分功能,精度较高但需要复杂的电路设计。
- 混合细分:结合电流细分和电压细分的方法,实现更高精度的细分。
-
软件细分:通过软件编程实现步进电机驱动器的细分功能。软件细分的优点是成本较低,但精度和稳定性相对较差。软件细分的方法主要有:
- 脉冲插值法:在输入脉冲序列中插入额外的脉冲,实现细分功能。
- 相电流控制法:通过调整各相电流的大小和相位,实现细分功能。相电流控制法的优点是精度较高,但需要复杂的算法和控制电路。
- 混合法:结合脉冲插值法和相电流控制法,实现更高精度的细分。
步进电机驱动器细分的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细分级别
在进行步进电机驱动器细分调整时,需要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细分级别。过高的细分级别可能会导致系统响应变慢,过低的细分级别则无法满足精度要求
2、考虑系统的稳定性
在进行细分调整时,需要考虑系统的稳定性。过高的细分级别可能会导致系统振动和噪音增加,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3、考虑驱动器的负载能力
在进行细分调整时,需要考虑驱动器的负载能力。过高的细分级别可能会导致驱动器的电流输出不足,影响电机的正常运行。
4、考虑系统的响应速度
在进行细分调整时,需要考虑系统的响应速度。过高的细分级别可能会导致系统响应变慢,影响系统的实时性。
5、考虑成本和性能的平衡
在进行细分调整时,需要考虑成本和性能的平衡。硬件细分虽然精度高、稳定性好,但成本较高;软件细分成本较低,但精度和稳定性相对较差。
六、如何控制失步
1、确保足够的电流和电压:步进电机在运行时需要足够的电流来产生足够的扭矩,如果电流不足,可能无法克服负载而导致失步。同时,电源功率应留有30%以上的余量,以确保电机能够获得足够的电流。
2、控制速度:步进电机的失步速度是有限的,如果运行速度过快,电机可能无法按照控制信号准确移动,导致失步。因此,需要控制步进电机的运行速度,确保在步进电机的失步速度范围内运行,避免超速导致失步。
3、减轻负载:负载过重会增加电机的惯性和摩擦力,使得电机难以准确地跟随控制信号移动。因此,降低负载,减少电机所承受的惯性和摩擦力,有助于提高步进电机的运行精度。
4、散热:保持步进电机正常的工作温度,通过散热措施如散热片、风扇等来降低电机温度,避免因过热导致失步。
5、阻尼:采用阻尼装置来减少共振现象的发生,稳定步进电机的运行。共振是引起丢步的一个原因,特别是在控制脉冲的频率等于步进电机的固有频率时,会产生共振。
6、加减速控制:步进电机启动和停止时,应有一个加速和减速过程,避免因加减速过快导致失步。一般建议负载的转动惯量不要大于步进电机转动惯量的10倍。
7、驱动器和控制器设置:确保驱动器和控制器的信号匹配,避免信号干扰。同时,正确设置驱动器参数,如适当增大马达电流,提高驱动器电压等。
8、避免共振:如果步进电机在特定转速下可能会产生共振现象,可以通过改变步进电机的驱动电流、采用细分驱动方法或机械阻尼法来减少共振。
9、使用合适的电机:核算负载的力矩,参考步进电机距频图看看在对应速度下步进电机是否有足够的扭矩能力带动负载,必要时更换更大扭矩的步进电机。
10、软件和逻辑优化:检查控制程序是否合理,避免因程序问题导致失步。同时,可以采用软件方法来优化发脉冲的逻辑或加延时,以改善控制信号的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