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工业界的领导人意识到了与美国在生产力方面的差异,那个时候,当日本制造一架飞机时,在美国已经可以生产五至六架,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它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战争的结束,日本国内经济和市场处于灾难的状态,日本工业界别无选择,只能瞄准国际市场,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需要提高生产力。
首先,我们要了解在美国是如何开始提高生产力的,当时,美国军事工业引入了贝尔实验室的休哈特博士(Walter Shewhart)在20世纪20年代所设计的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这大大减少了缺陷产品,因此而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刚好,日本企业发现原来在GHQ负责日本人口普查的戴明博士(W. Edwards Deming)是休哈特博士的学生。于是,日本企业便邀请了戴明博士教他们统计质量控制方法。此时,戴明对美国高管在战争胜利后对质量控制失去兴趣而感到失望,所以他很高兴地满足了日本人的要求。日本商人和工程师都学会了在国际社会中生存,在短时间内,日本产品的质量创造了高峰,并席卷了战后世界。
戴明博士的管理思想很适合日本文化,他们都同样是非常注重团体和完美主义的,即使到今天也是如此,所以他的方法注重质量和持续改进,得到了日本人们的认可。
日本人非常感谢戴明博士对日本工业的贡献,而且,为了表达这一点,日本每年设立一次戴明奖(Deming Prize),奖项分为“个人奖”及“应用奖”,每年会表彰在质量方面作出重大改进的个人或公司。
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品开始将美国产品赶出全球市场,在这个阶段,美国企业终于开始向戴明求教,统计方法又传回到了美国,后来,六西格玛等基于统计的管理方法也在美国诞生,为通用电气和摩托罗拉的复兴做出了贡献。
戴明认为,产品品质是一种“以最经济的手段,制造出巿场最有用的制品”的手段。他不停地灌输日本人“品质散布在生产系统的所有层面”的观念,更指出品质不良的责任,有八五%以上可归咎管理不当,因此高阶层应与作业员一起学习品质的概念,运用统计技术。
他更强调,品管制度的施行应采“强硬”手段,要求普遍性的接受,彻底改变员工的行为与认知。这几点观念不但成为日本品管制度的基本精神,也影响了往后其他品管大师的思想。
管理十四要点
戴明在《转危为安》一书中“管理十四要点”构成他对品质与管理的主要思想理念,值得我们用心思考,兹概述如下:
1. 建立坚定不移的目标︰用以改进产品与服务的品质,使企业具竞争力,能永续经营下去。
2. 采用新的经营哲学︰企业正处于一个崭新的经营年代,管理者必须认清新时代的挑战,确知自己的责任何在,挺身领导全体员工应变。
3. 停止倚赖检验以获得品质︰以“一开始就制造出高品质”的方式,来取代大量的检验。
4. 停止仅以价格作为考量交易的基础︰应以最低总成本来考量。一种物料最好向同一供应商采购,并建立长期忠诚与互信的伙伴关系。
5.不断改进生产与服务系统︰改善品质与生产力,进而持续降低成本。
6.进行在职训练︰提升员工能力,对工作充分了解并能有效执行。
7.建立领导风格︰确认督导的目的在于协助人员、机器与装备把工作做得更好。除了生产线上的作业员之外,管理者的表现也应受督导。
8.排除恐惧︰使得每一员工能在有安全感的环境中,更有效率地为公司工作。
9.消除各部门间的藩篱︰不论是研发、设计、制造或行销部门的人员,都应通力合作,形成团队,共同思考产品在使用上可能发生的问题,并防患于未然。
10.避免向员工喊口号、说教,或订目标︰要求员工达到零缺点或新的生产力水准,只会造成他们的反感,形成与公司对立的关系。因为许多品质与生产力低落的情形,是制度不良所造成的,不应一味要求员工。
11.以领导方式达成工作要求︰不以数字化目标要求员工,或是在工厂第一线设订配额标准。
12.让员工都享有以工作为荣的权利︰基层工人同样有权以工作的成果为荣,不应剥夺他们这项权利。“管理者的权力感化人心,落实在品质的表现上。”“工程部门及管理阶层的人员,也有以工作成果为荣的权利。”对于剥夺此权利的障碍,应当谋求克服之道。也就是说,除了一些必须注意的事项外,还应废止年度考核绩效以及目标管理。
13.拟订有活力的教育与自我改进计划。
14.让企业组织内每一分子都投入工作,以“完成心态上的转变”。这是大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