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依恋类型_找一找,你属于哪种依恋类型?

1990年,Bartholomew从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出发,提出了成人的四种依恋类型——他根据回避的原因,将回避型分为两种:一种人既期待亲密,又害怕被拒绝和欺骗,因此不愿意与他人亲近,称为“恐惧型”(fearful);另一种人完全不愿意与他人亲密和相互依赖,称为“疏离型”(dismissing)。除此之外,他还将“焦虑-矛盾型”改名为“痴迷型”(preoccupied) (Bartholomew, 1998)。

这四种依恋类型的,是由两个维度区分出来的:“回避亲密”与“焦虑被弃”。“回避亲密”程度高的人,在与人亲密时会感到不舒服,程度低的人则会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轻松;“焦虑被弃”程度高的人,会害怕他人离开自己、没有给自己足够的注意力,程度低的人则不会担心

dd0fbb3174797c54b496796028f5fb5c.png

从上图中,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四种类型是如何根据两个维度分类的:

低焦虑、低回避的人是安全型,他们容易与人亲密,并安心地依赖和被依赖,不担心会被抛弃;

高焦虑、低回避的人是痴迷型,他们渴望与人亲密,但总是发现、怀疑和恐惧另一半并不想达到同样的亲密;

低焦虑、高回避的人是疏离-回避型,他们感到与人亲密是不舒服的,难以信任和依赖他人;

高焦虑、高回避的人是恐惧-回避型,他们期待亲密但又恐惧亲密,因此还是拒绝与他人亲近。

1196c8791e167f5190c669a370c5b8ec.png

依恋类型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

总的来说,安全型的人是在亲密关系中满意度最高的,他们能够舒服地待在一段亲密关系里;而不安全型则不然。我们以回避型和安全型,回避型与痴迷型的比较,可以比较好地理解这四种类型各自的表现。

· 回避型(包括恐惧、疏离型)与安全型的比较:

Sharon Dekel的研究认为,安全型和回避型的人都需要亲密。尽管回避型的人会表现出不希望得到亲密,但那只是他们需求的形式和目标不同。她比对了回避型与安全型在亲密关系中的不同诉求和表现:

1. 安全型和回避型对亲密的理解不同。在描述自己对亲密的需求时,安全型的人会强调这几个方面:分享(sharing,即希望和另一半分享生活、经历和观点见解),理想化(idealization,即对另一半有很高的评价和理想化的看法),依靠与独立并存(dependence & independence),激情(passion), 愉悦(fun),关心(caring)。他们在亲密中会希望能够满足双方的需求(Dekel,2012)。

回避型的人,则会强调掌控(holding,即希望能够对另一半有所掌控),自我验证(self-validation,即从对方身上获得对自身的确认),平静(calmness,不希望与对方发生任何争执和冲突),轻松(easiness,即希望另一半是令人轻松的,不对自己提出要求的)。不同于安全型,他们在亲密中主要寻求的是个人的满足和期待

2. 安全型和回避型都有对距离的需求。但安全型的人既强调独立,又不反对彼此依靠。而回避型则过分强调双方之间清晰的边界,反对依靠。

3. 安全型的人寻求的关系是“两个成年人”的模式,他们的交往是成熟的,双方平等地分享需求,没有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上,既彼此依恋,又向外探索;

回避型的人在寻求的,则更多地是一种“婴儿-母亲”的关系,他们在关系中,会努力去满足一些自己幼年时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其中,疏离型的人更喜欢陷入一种“假性亲密”的关系,而恐惧型的人则容易进入戏剧化的、大起大落的关系中(KY主创们:复习一下,回避型是儿童依恋类型的名称,疏离型和恐惧型是成人依恋类型的名称,它们两种都是由回避型发展而来,彼此有相似也有不同。)

7bcc73aa3bfd56d1a738f1ea72d1cbbc.png

4. “回避型的人并不是在抵抗亲密,他们对依赖的反抗是一种防御机制。” Sharon Dekel说,他们的独立是一种“伪独立”:只是表现出冷漠和不在意,以此来抵抗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压力感。在Bowlby的实验中,回避型的孩子在父母离开时,并不会表现出不高兴或者有压力。然而,对这些婴儿的心率及与压力相关的荷尔蒙水平测试却显示出,这些孩子并不是真的感受不到压力,而是一种防御机制隐藏了他们的压力感。

Fraley等人对“回避感”高的成人做了实验,让他们假设双亲过世,并就此进行讨论。对这些人的皮肤测试显示,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会感到焦虑和压力。而当研究者让这些人压抑自己的这种压力感时,疏离型的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减少自己的心理压力反应,不把注意力放在与依恋相关的想法上;而恐惧型的人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

d6837ecf8b5b5facbc86f2f015ece513.png

· 痴迷型与回避型的比较:

1. 痴迷型与回避型同为不安全依恋,他们也拥有一些共同点,比如都有一些没有实现的希望,自我意识上的焦虑,存在自尊问题等。

2.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痴迷型的人总是表现出一种“情感上的饥渴”,以及对依赖和承诺的强烈需要。他们总是死死地抓住自己的伴侣,希望对方能够拯救他们,或者使他们完整。他们拥有过多的对亲密的渴求,会用很多行为试图让对方开心、获取对方的爱。Robert S. Weisskirch针对459名大学生的研究发现,痴迷型的人更爱发色情短信,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也是由于他们在约会中的不安全感决定的,发色情短信是他们努力吸引他人注意、保持他人兴趣的方式。但是,痴迷型对安全感的渴求和不重视边界的行为,却总是把自己的伴侣推开。

3. 同为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的人则总是贬低爱情,喜欢游戏式的亲密关系,但正因为如此,痴迷型的人很容易被回避型的人所吸引。因为,在和回避型的人交往的过程中,那种若即若离,时常让自己焦虑不安的感觉是生动而熟悉的,即便这会使他们感到更不适和焦虑。他们也很容易陷入“依赖共生”(codependency)的关系之中。

d2bdd84fd4dcb97849078081a98f659a.gif

依恋类型如何改变?

以下几种途径可能会有所帮助:

1. 设法理解你的过去,给你过去的经历赋予意义。理解过去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建立起对自己过往经历的连贯叙述,这会帮助你理解,为什么你的童年经历在今天依然发生着影响。这个过程可以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完成,也可以用写作的方式来进行梳理。只有当你找到自己的羞耻感、低自尊、不安全感的根源时,你才有可能修复它们。

2. 找一个安全型的伴侣,和Ta建立起长期的恋爱关系。一个能够读懂你的需要、用成熟的方式对待你的人,也能够帮助你读懂自己和改变自己。(如果你实在找不到,也可以找一个长期的咨询师。)对于不安全依恋类型的人来说,安全型的人也许会在一开始接触时让你觉得“很无聊”,如果你真的希望自己有所改变,那么第一步也许就是忍受这种无聊感,给对方和自己更多接触的时间和机会。

3. 痴迷型的人需要学会对自己更负责,而回避型的人需要学会对伴侣更负责。这就能够带来更健康、更独立的关系,而不是一方过于依赖,或者看似独立的虚假的自给自足感。

4. 了解自己和伴侣的依恋类型,然后坦诚地与对方沟通一些自己的内心戏,向对方解释自己的行为、情绪背后的想法。无论何种依恋类型的人,都要理解,爱的语言从来都不是通用的。每个个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语言”,同一个行为,由不同的人做出来,代表的意义可能截然不同。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