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技术管理的思考:让工作价值最大化

提起技术管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对与错之分,不同的经历造就了不同的方法论,在复杂场景下也就显现了不同的动作。在我看来,技术管理的本质目的是:让技术团队的工作价值产出最大化。短短的一句话,需要布局者关注三个核心要点,技术团队的工作有哪些?价值产出点在哪里?如何最大化?接下来让我们逐步拆解这三个核心问题。
一 、技术团队的工作有哪些?
从以往的工作经历来看,技术团队更多的还是以支持为主,无论是基础能力的建设,还是业务系统的研发,还是生产系统运维运营,都离不开支持二字。总结来看,可以把技术团队的核心工作拆解成以下几个部分:
承担组织内技术架构体系的搭建:包括通用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和研发过程管理体系的建设。这里边的通用技术服务体系就包括了云基础设施、大数据技术服务体系、应用前后端、以及AI。
承担组织内前沿技术趋势的探索和落地,通过保持团队的技术敏感度,不断学习、试点、验证,并承担一定的知识传播工作
承担系统建设和维护需求:包括牵头业务线研发,主要包括系统架构设计、系统研发、系统测试、上线和运维工作。
承担采买产品的技术审核工作:包括对产品的先进性、完备性、稳定性等做综合评估。
如果对以上工作再做一个细化,分为支持型、赋能型、和引领型的工作,那么第一项属于赋能型、第二项属于引领型、其他属于支持型。
二、 价值产出点在哪里?
讨论完技术团队的工作有哪些以外,我们要分析下这些核心工作的价值产出点有哪些?

针对赋能型工作,需要提前思考为谁赋能?是解放了业务人员繁重的操作,提升了他们的工作效率,还是说从技术或功能层面,降低了系统部署、集成的复杂度,这都属于赋能。提前规划清楚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这样做有哪些好处,而这些好处可以换算为收益。赋能型的本质是通过构建通用能力,规范技术架构体系,至少有以下几点收益:
抽象通用技术能力,减少重复造轮子。成本的节约。
统一技术体系,降低组织内技术复杂度,降低衍生的运维成本。
长期来看,软件的熵增不可避免,而清晰的架构规划和产品布局可以有效的对抗熵增。减少了技术性债务,可以让组织内IT系统更好的运营下去。比如我搞了个权限管理中心,所有新增的系统不需要关心系统间单点登录和权限管理的问题,比如搞了基于ELK的日志服务,新部署的应用直接集成,日志服务这部分能力就统一了,也方便运维管理。
针对支持型工作,第一个是通过自有技术+供应商技术组成的混合型团队支持业务系统研发,这部分工作由于自研团队牵头,定制化较强、更能满足我们的业务需求、项目可控、免去了采买成本,并且这部分工作的价值可以很容易的换算为人天工时,来当作成本节约。第二个是以技术BP的身份,参与项目,让采买的产品更好的落地到企业内部。技术BP的角色需要从项目发起、方案评审、产品落地等全过程参与项目,这部分的价值在于减少风险、同时可以有效避免破坏现有的架构体系。
针对引领型工作:基于技术驱动,引领、推动业务发展,解决某领域内核心问题/痛点,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往往是成倍的效率提升或成本节约。这部分工作需要在组织内培育一种创新、和自驱学习的文化,通过大胆尝试、快速试点、快速决策的模式达到10X倍收益
三、 如何最大化?
工作范围框定了,每项工作的价值点也找到了,那么如何最大化呢?最大化的前提是价值可量化,由于技术团队参与的支持工作比较杂,所有的工作是可以量化的,而有的工作是无法量化的,所以需要建立起一套综合指标来衡量价值
可量化的部分:系统或能力建设可以解决某一类问题,这些问题背后所带来的价值,可换算为成本、收益产出、效率提升等。这部分可以通过以下来换算价值
成本节约:能力建设前后的成本对比,以及未来同类需求建设所带来的成本节约。
效率提升:能力建设前后的效率对比,以及覆盖未来需求中潜在的效率对比。
收益产出:投入 、 业务收益的ROI
不可量化部分:强协同的一些工作往往不好量化,发挥专家经验在一些关键节点提供的建议,如评审。提供人力或流程工具指导、推进项目,复杂问题定位和处理等、提升全员的技术能力等,针对这种服务支持型的,可以通过以下指标来衡量收益
项目健康度:技术BP与项目发起团队共享价值收益,也同样承担项目的各种风险,所以项目是否正常是其中关键的衡量指标。
用户满意度:强协同的工作往往有需求方、有服务方,可以设定用户满意度的指标,来观测服务方的价值产出。
量化也搞定了,接下来就是挖掘如何让价值产出最大化?
合理调配团队工作方向,在不同场景下支持型、赋能型、引领型的工作比重,对成本投入、收益进行量化。聚焦有核心业务价值工作
如果针对基础能力建设方向,需要思考清楚核心用户的问题、痛点有哪些,而这些效率的提升,成本的节约都是可以进行量化的。通过对短期投入、当下收益、未来收益来进行计算。
如果是运维支撑类工作,价值最大化的考虑方向是流程优化,将标准技术动作进行总结归档、流程自动化能力建设,来控制成本投入
不断打磨研发效能管理和评估体系,关注个人,充分挖掘团队潜力,对过程、交付做效能度量,提高单位产出,也是价值最大化的一种形式。
在整体的技术布局下,各落地的平台、工具产品必须挖掘出最大的价值和能力,以架构的统一化和完整性,来避免可预见的技术债务问题。这就需要对系统架构、研发过程做强要求,并能通过系统化手段去监控执行。

总之,技术团队的工作价值最大化,本质就两点,第一个是优化资源的投入,让单位产出更高,这就需要组织内有严谨的效能评估体系、对流程优化到极致,让每一个技术动作像流水线一样标准。第二个是抽象公共的技术能力,对通用技术做夯实,减少重复造轮子,以一个统一的技术体系架构应对复杂的业务变化。最后就是通过自驱学习,洞察前沿技术趋势,不断迭代内部的公共技术能力,保证组织内技术的先进性。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1.4Bentley对三维协同设计及BIM的认识 设计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人体现智慧和创意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人始终都是设计的主体,软件系统是帮助人实现设计、表达设计的有效手段。智能化的三维协同设计软件系统的目标不是代替人来完成设计工作,一个优秀的软件系统是最大程度上帮助人去思考,协调参与设计各方紧密工作,利用软件的逻辑分析减少错误,将人从繁琐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从而高效的做出更完美的设计。 三维协同设计就是利用数字化的三维协同设计软件系统来进行设计,是设计手段或者设计工具的一种更新。三维设计模式更接近于设计的本质:在真实的三维空间中去表达设计,去推敲设计,去协同工作,以三维的方式去交付我们的设计成果。,同时,在三维设计协同的设计模式下,将更加强调的团队的效率,而不是单个人的效率。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三维协同设计,与传统的二维设计方式并不冲突,对于某些设计,用二维设计方式来表达反而更好,例如:工艺流程设计、电气的控制逻辑设计等等。因此,三维协同设计模式下,我们可以灵活的采用三维或者二维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设计。也就是说,在三维的设计模式下,我们采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设计。 为了在三维的基础上实现协同,必须在同一个标准下、采用相同的或者兼容的数据格式一起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不同的工作团队需要及时的进行交流。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机制,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唯一性、及时性。这样才能够提高“综合”的效率,而不是单纯某个设计师的“绘图效率”。 在三维协同设计的模式下,我们是在一个三维的空间中进行数字化的协同设计,不仅设计手段发生了变化,设计模式更有效,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设计,也提供了更多的“额外”的设计成果:例如,直观的三维碰撞检测、实时的材料报表,以及各种工程模拟。所以,在三维协同设计阶段,我们设计效率更高、设计成果更好、更多,我们的设计也更有价值(如将三维的数字化成果应用于全生命周期管理)。 同时必须注意到的是,三维协同设计模式的实现,除了软件系统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以外,还需要相应的、与之匹配的管理模式。所以实现三维协同设计,软件技术+管理模式,二者缺一不可。软件系统提供了必要的平台,管理模式使协同更有效率。 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核心基础就是三维协同设计,事实上,BIM首先就是通过三维设计技术,由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协同工作,在计算机中建立一座虚拟建筑物,该建筑物包含所有的设计信息、设计图纸、设计模型等,然后将此虚拟建筑物移交给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施工阶段将会有新的信息加入,在建设完成后,整个虚拟建筑物以数字移交的方式交付给业主和运营商,为后续的运营管理提供基础设施完整的数字模型。 三维协同设计是BIM推广应用的基础,因此,选择合适的三维设计平台及专业设计工具,建立可靠的协同工作环境,是成功应用BIM的关键。 1.5Bentley对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认识 过去30多年来,基础设施领域不断创造和见证着“中国速度”的奇迹,完成了众多举世瞩目的工程项目,如北京奥运工程、上海世博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南水北调等。中国勘察设计行业也乘此良机实现了大踏步发展,《工程建设与设计》杂志指出勘察设计行业营业收入2011年达到12914.73亿元,CG/LA Infrastructure调研公司预计,未来20年中国将占据全球基础设施投资的三分之一左右。 进入2013年,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单位面临着提升设计与建设业务效率、实现业务转型、推进工程项目智能化、拓展国际市场等挑战,而这些挑战也是新时代赋予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单位转型成长的机会。 提升设计与建设业务价值:从速度到效率 正在经受着三边设计频繁、多方参与和项目庞大而建设周期短等因素困扰的中国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人员,清楚认识到质量、协同、效率已经成为困扰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单位的三大首要挑战。过去,中国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单位的发展过多地依赖经济的增长速度,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以及新时代的来临,现在需要把推进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从速度到效率的转变。 加速设计施工一体化:从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单位转型为总承包商 大中型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单位专业人士认为总承包及设计施工一体化代表未来趋势,从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单位到总承包商的转型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共识。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单位需要加速设计、建造、运维环节的资源融合,不断推动项目参与各方的协同工作,深化设计能力,并进一步将设计价值最大化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IT转型指北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