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阻抗分类
特性阻抗的分类:
目前常见的特性阻抗分为:单端(线)阻抗、差分(动)阻抗、共面阻抗此三种情况。
单端(线)阻抗:指单根信号线测得的阻抗 。
差分(动)阻抗:指差分驱动时在两条等宽等间距的传输线中测试到的阻抗。 共面阻抗:指信号线在其周围GND/VCC(信号线到其两侧GND/VCC间距相等)之间传输时所测试到的阻抗。
2.常见的PCB结构
2.1 表面单端/差分阻抗

适用范围:
无阻焊微带线,适用于PCB上下两个表层的线路层阻抗计算。
参数说明:
H1:外层到参考层VCC/GND间的介质厚度
W2:阻抗线上线宽
W1:阻抗线下线宽 Er1:介质层介电常数
T1:阻抗线铜厚,包括基板厚度(基板出厂铜皮)+电镀铜厚(后加工)

适用范围:
含阻焊微带线。另外由于在外层,其线路层铜厚则为基板铜厚+电镀铜厚;或当表层使用单独铜箔时,则为成品铜箔厚度。
参数说明:
H1:外层到参考层VCC/GND间的介质厚度
W2:阻抗线上线宽
W1:阻抗线下线宽
Er1:介质层介电常数
T1:阻抗线铜厚,包括基板厚度+电镀铜厚 CEr1:阻焊介电常数 C1:基材阻焊厚度 C2:线面阻焊厚度(后加工)
2.2 共面单端/差分阻抗

适用范围:
外层蚀刻后单线共面阻抗,参考层为同一层面的VCC/GND和次外层VCC/GND。
参数说明:
H1:外层到次外层VCC/GND之间的介质厚度
W2:阻抗线上线宽
W1:阻抗线下线宽
D1:阻抗线和同面参考VCC/GND之间的间距
T1: 阻抗线铜厚=基板铜厚+电镀铜厚
Er1:介质层介电常数

适用范围:阻焊后差分共面阻抗。
参数说明:
H1:外层到次外层之间的介质厚度
W2:阻抗线线面宽度
W1: 阻抗线线底宽度
D1:阻抗线与 GND/VCC之间的距离
S1:差分阻抗线之间的间距T1:线路铜厚=基板铜厚+(孔铜+5)*1.2
Er1:介质层介电常数
C1:阻抗线与 GND 之间阻焊厚度
C2:线面阻焊厚度C3:阻抗线间阻焊厚度
CEr:阻焊介电常数
3.仿真举例
举例:嘉立创7628层压结构的阻抗设计
这里以带阻焊层的共面差分阻抗结构为例说明各个参数的意义(见下图),其他结构参数会少一些,但意义都是一样的。
3.1 嘉立创阻抗计算神器计算线宽
1.首先,我们通过对嘉立创阻抗计算神器计算,当阻抗为50ohm时,若阻抗到铜皮距离为8mil时,计算得到线宽为11.63mil。
3.2 嘉立创7628层压结构的工艺参数
3.3 SI9000仿真
注意:工艺参数里没有给出C3,这里用默认值(1.0000)近似代替,可以看到二者的计算结果,线宽仅相差0.09 mil,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说明模型的选用和计算是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