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失控定义
热失控(TR,Thermal Runaway)是指锂离子电池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链式反应现象,导致电池温度急剧升高、内部压力增加,最终可能引发电池着火或爆炸。(摘自百度百科)
二、热失控机制
TR的机制可以通过链式反应来解释:
一旦温度在滥用条件下异常升高,化学反应就会相继发生,形成连锁反应。热-温度反应(HTR)回路是链式反应的根本原因。在整个升温过程中,SEI分解、阳极与电解质之间的反应、PE基体的熔化、NCM阴极的分解和电解质的分解等依次启动。一旦隔膜的涂层坍塌,大规模的内部短路会瞬间释放电池的电能,导致TR,并可能导致电解质燃烧。以下是发生TR时的能量释放图:
三、热失控诱因
热失控可以分为机械滥用、电滥用、热滥用三个层面。机械滥用主要指碰撞等导致电池结构破坏引发电路短路。电滥用主要指过充、过放、电池内短路导致的大电流超过电池承受能力。热滥用是指电池受到超过安全阈值的加热,可能由相邻失控电池或车辆散热系统失效引起。
从来源来看,热失控诱因可分为内部诱因和外部诱因,内部诱因与外部诱因的最终结果都是导致电池内短路,最终导致热失控。
四、热失控预防措施
可以从材料、电芯、模组三个层级来进行热失控的预防。
- 材料: 可以选取适当Li含量的阴极材料提升安全性,如选取三元材料可通过包裹等手段提升其热稳定性;阳极可以选用可燃性较低的材料,或通过表面包裹和加入SEI膜的添加剂来改善其热稳定性;可选用熔融温度高的隔离膜、电解液材料等。
- 电芯: 改善电芯生产工艺。
- 电池系统: 模组设计高压标识,并做防水防尘保护(IP67);电池箱材料选取耐震动、冲击的阻燃材料;使用专用线束集成板;采用合适的热管理策略;BMS设计过压、过流、过热、绝缘保护及热失控安全预警等。
五、相关标准
锂离子电池在应用于电动汽车之前,应通过强制性测试标准认证(UN 38.3、UN R100、SAE-J2464、IEC-62133、GB 38031等)。针对电动汽车,GB 18384-2020《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 38032-2020《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均对电池系统热事件报警信号提出要求,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时间要求为5分钟。同时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
由于发生热失控的前期可能会产生某些气体,烟雾,所以有些项目会在模组中加入烟雾、气体传感器,上升到一定浓度后会触发BMS报警。
以上彩色图片均摘自Thermal runaway mechanism of lithium ion battery for electric vehicles A review,Xuning Feng,侵删。(该综述文件已上传至资源,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