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
这里是壹脑云科研圈,我是喵君姐姐~
“嘿,大胡,帮我填个问卷吧!以研究生为被试的。”
“好嘞!”
诶,这后面15道题好像是前面20道题的“果”,他们之间应该有着某种联系吧,那我得这么答……
这种场景你是否感到十分熟悉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内隐相关偏差,被试在填写问卷的时候感觉到题项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导致回答问题的倾向性。
内隐相关偏差属于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共同方法偏差的一种。在研究中,我们需要十分重视且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或检验,以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
那今天就跟着大胡同学一起来“解剖”一下共同方法偏差吧!
ps:本期是我们《心理学报》统计自检系列的最后一期,对往期内容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下方链接:
往期推荐
干货 | 答编辑/审稿人问之样本量大关
干货 | 答编辑/审稿人问之统计分析大关
干货|那些年,统计检验踩过三大坑!
干货 | 答编辑/审稿人问之效果量和置信度
1
共同方法偏差的来源
心理学研究中,在管理、临床、人格和社会等领域如果采用自我报告的非实验非干预研究方法,也就是常说的问卷调查法,则需要检查数据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common method bias)。
共同方法偏差是指由于数据来源或评分者一样,或测量环境相同以及项目语境、项目本身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