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B/T 18487.1-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 第1部分:通用要求》中,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根据充电模式的不同分为模式1、模式2、模式3、模式4。这些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供电方式、保护措施、适用场景等方面。以下是每种模式的具体区别:
模式1
- 定义:使用标准插座和插头进行充电,电动汽车直接连接到交流电网。
- 特点:
- 使用普通家用插座(如16A插座)。
- 充电电流限制在8A以下,电压不超过250V。
- 无专用保护装置,仅依靠插座和插头的基本保护功能。
- 适用场景:
- 适用于低功率充电场景,如家庭充电。
- 安全性:
- 安全性较低,缺乏专门的漏电保护、过流保护等功能,不推荐长期使用。
模式2
- 定义:使用标准插座进行充电,但在充电电缆中集成了控制盒(IC-CPD),提供额外的保护功能。
- 特点:
- 使用普通家用插座(如16A插座)。
- 充电电流限制在13A以下,电压不超过250V。
- 充电电缆中集成了漏电保护、过流保护等安全功能。
- 适用场景:
- 适用于家庭或临时充电场景,安全性优于模式1。
- 安全性:
- 安全性较高,适合日常使用。
模式3
- 定义:使用专用的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如交流充电桩),电动汽车通过专用接口连接到交流电网。
- 特点:
- 使用专用充电桩,充电功率较高。
- 充电电流和电压可根据设备设计调整(如32A、63A等)。
- 供电设备中集成了专用保护装置(如漏电保护、过流保护、通信功能等)。
- 支持双向通信,实现充电过程的智能控制。
- 适用场景:
- 适用于公共充电站、商业场所或家庭专用充电桩。
- 安全性:
- 安全性最高,适合长期和高功率充电。
模式4
- 定义:使用非车载充电机(直流充电桩),电动汽车通过专用接口连接到直流电网。
- 特点:
- 提供直流快充,充电功率远高于交流充电。
- 充电电流和电压可根据设备设计调整(如200A、500V等)。
- 供电设备中集成了专用保护装置和通信功能。
- 支持双向通信,实现充电过程的智能控制。
- 适用场景:
- 适用于公共快充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需要快速充电的场景。
- 安全性:
- 安全性最高,但设备复杂,成本较高。
总结对比
模式 | 供电方式 | 保护措施 | 充电功率 | 适用场景 | 安全性 |
---|---|---|---|---|---|
模式1 | 普通插座 | 无专用保护 | 低(≤8A) | 家庭临时充电 | 低 |
模式2 | 普通插座 | 控制盒保护 | 中(≤13A) | 家庭日常充电 | 中 |
模式3 | 专用充电桩 | 专用保护装置 | 高(可调) | 公共/家庭充电 | 高 |
模式4 | 直流充电桩 | 专用保护装置 | 极高(可调) | 公共快充站 | 最高 |
选择建议
- 模式1:仅适用于临时充电,不建议长期使用。
- 模式2:适合家庭日常充电,安全性较好。
- 模式3:适合家庭或公共充电站,安全性高,功率可调。
- 模式4:适合需要快速充电的场景,设备复杂,成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