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从卖皮肤到融入血液

640?wx_fmt=png

一块死去的敏捷看板

这篇文章,通过一些职场碎片记忆,讲述了我如何从狂热的Agile布道师,转变成一个想从心底抹去Agile烙印的生意人。

Take an economic view

1

这周,在朋友圈看到自己3年前在H公司的照片,颇为感慨。

当时一组人在客户方出差,下了班不是做饭,就是下馆子、打游戏,周末由于不允许加班,只能在城里闲逛,或者去附近城市闲逛,又或者去附近邻国闲逛。

640?wx_fmt=png

玩着游戏,有一股痞劲的我

那一年,客户方不少人都被安排去参加相应的敏捷培训,然后就开始在办公室调侃各类敏捷概念。任何“不守规矩”的行为,都被调侃成“敏捷实践”。

事实上,在这之前,大家其实也一直保持着站会、周期性迭代计划、每个sprint也都有可工作软件产出等。

2

H公司,我待了近5年的时间,也是我真正入坑Agile的时期。

第一次在公司邮件里看到SAFe框架图时,复杂的简直让我想吐。

640?wx_fmt=jpeg

而第一次了解到LeSS,是在杭州东部软件园的一次敏捷社区里,当时从吕毅老师那免费领的LeSS高清无码图,一直贴在H公司的白板上,直到我离职。

LeSS对我的帮助,主要在知识学习上,让我在熟悉Scrum、Kanban方法后,进一步关注到了大规模敏捷体系。这套相对简单、清晰的框架,让我这样的初学者不会觉得茫然,整体的学习体验非常好。

在LeSS官网上,我又逐步再接触到了更多底层、和应用层的知识领域,最终算是在敏捷知识体系里上道了。

640?wx_fmt=jpeg

当时公司实际项目都是以Legacy Codes为基础的保险类系统,且已经有执行了比较成熟的研发过程管理,例如站会、sprint计划、回顾会等元素。进入到sprint计划的story、和架构设计,由于已经在上游进行了预处理,因此杭州团队更关注的是执行过程和质量。

用那个时代的一个词总结,就是“Scrum-But”。

在这样的背景上,我更多尝试了kanban方法,将sprint内的需求、任务进行透明化处理,识别阻碍点、风险点,也尝试用组合看板的方式进行依赖管理。同时将一些涂鸦,互动元素应用在看板上,让走读看板过程的趣味性更强一些。

640?wx_fmt=png

通过kanban方法管理过程

布道Agile思想的第1次阻碍也发生在这个时期。

当时缺少各种实践kanban的物料,于是我私自从其他办公室偷拿了白板,然后自购了白纸、便利贴和不同类型的磁铁,在隔壁工位狭窄地过道上呈现出上图的样子。

伤害1】在Agile推广早期,基本上是要从公司装修开始的。某大佬曾经分享一家公司“如何拆除工位挡板”的故事,我当时听的都热泪盈眶。。

3

从对研发过程管理产生困惑而加入H公司,到尝试一些过程敏捷实践后,我对“Agile学习&布道”的热情升华了。

因为,

15年我花了巨资参加了在上海的Scrum Alliance 大会 !!!! 640?wx_fmt=png 

640?wx_fmt=png

实际我一直无证经营Agile多年

参加完这次高逼格的Global大会后,作为公司敏捷小组成员,开始协同PMO部门组织工作坊、内部Agile认证课程等。也开始为公司内部其他团队进行Agile知识分享、辅导问诊。

就“史上最废纸游戏”这个工作坊,从大会copy回来后,我组织了很多次,成功消耗了公司一堆闲置废弃的A4纸,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少男少女参加。

自此之后,我给自己贴上了“Agile布道师”标签,也有了给更多团队、组织带去Agile大法的想法,内心油然而生了如“解放大陆码农,高效工作,拒绝沦为新时代农民工”的情怀。

640?wx_fmt=jpeg

哎,谁年轻的时候没做过傻事,没嚣张过呢。

伤害2】这个星球上是没有银弹的,任何让你兴奋的知识,都是在凸显你过往的无知;帮助他人的前提是帮助他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他人不认为自己有缺陷的时候,又怎么会找你帮助他找出不足?

事实上,近几年很多公司凉了后,周围出现过挺多讨薪的码农,相比上一代农民工,我们这代人不再爬楼、爬塔讨薪了。因为身体实力不允许啊,码农现在连顶上头发都保护不了。

4

在H公司任职的时候,由于公司内部的敏捷实践是无法满足我好奇心的,更多是在所谓“组织敏捷转型”的实践体系里。

大约在2013,我伙同几个朋友开始做“觅事厢”这个图片社区产品,虽然种种原因没有把产品搞起来,但是非常纯粹地体验了Scrum里的所有角色和过程,也把初学者在实践Scrum需要踩的坑都踩了遍。

640?wx_fmt=png

基于地图的老照片服务

这里有个小花絮,当时和同伙高频次蜗居在通普路上的35mm咖啡店,甚至我们的代码仓库都以35mm命名,算算时间,当时YZ创始团队应该也在隔壁街的贝塔咖啡启动自己的项目。

伤害3】我深刻感受到在创新项目上实践Agile的困难。执行过程虽然很适配Scrum,但是核心要素,是团队要有一致的愿景目标,即便这个目标是模糊的,里程碑也是不清晰的,同时过程中要求个体的技能是综合的,包括快速学习能力等。

5

我曾经深刻自我反思过,为什么会入坑敏捷,让她在心里留下这么深的烙印。

640?wx_fmt=jpeg

第一,问题源头出在大学老师,当时他选用的Java课本包含了Agile,TDD思想。一学期下来,对我启发最大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TDD这种编程思路。

虽然实际工作中,TDD实践机会真的很少,但能在进入职场之前体验过这种编程思路,细想起来还是会开心,也为后来入坑铺好了铁轨,别无他选。

640?wx_fmt=jpeg

第二,多年的绘画经历,让我对下面这幅图的理解是生理层面的。

年轻时候的美术作业,经常是偷懒交付到Iterative的第4阶段,老师你不能说我没有在家画画,我只是能力不足,没画到最终目标,但它也是一副“可工作”的作品,兼课后作业。

640?wx_fmt=png

很多时候,大家也会引用下面这张图,不过我个人是不赞同以这张图来阐述研发过程的最小可用,从滑板到汽车的过程,完全是不同的底盘结构,不同的产品线。

640?wx_fmt=png

作为商业级别的迭代,我认为这幅图是合理的

第三,从学校的软件学徒角色,到工作后的码农,外包个体户,教师角色,再从电商、通信硬件、工控、保险,再回到互联网电商行业,我始终对产品开发过程的组织设计、架构设计、协作执行有很多疑问。

就目前来说,除去人格、心智层面的原因,只有在围绕Agile的一系列知识域中寻找答案了。

6

终于,很幸运在2年前,以效能改进的角色加入了快速成长的YZ团队(里的YY团队)。用很短的时间,一起经历了公司在组织和系统架构上的重要转变。

640?wx_fmt=png

我的Agile情绪图

在解决当时研发组织面对的问题时,我终于有了足够的“问题库”对SAFe体系进行理解和enjoy了。这期间,国内也出版了SAFe4.0的中文版本,身边也开始有一些在学习SAFe的企业和社群。

带着一些新的困惑,我又参加了几次付费社区,发现社区除了会议组织能力渐长外,几乎就没啥进步。

虽然也有一些很优秀的讲师(比如张刚老师)。但社区整体让我失望,如果没有老朋友参加,我几乎没有什么动力。

我觉得社区里的东西和行业实际的脱节已经越来越大了,原本理论实际相辅相成的局面,变成了理论,实际各自发展的局面。

伤害4】这个时期,我意识到Agile 实践的根本阻碍:行业整体的能力不允许呀!

这里包含三方面:

第一,行业研发团队的基本功是缺失的(近期也一直在关注熊节老师的很多文章,老大哥一直在布道TDD),很多开发用的是新世纪的轮子,思想却是上个世纪的。

第二,互联网商业所谓的快速、规模化增长,本质上都是商业行为,大部分技术人员是没有时间去做沉淀的,轮子虽然很新,链条还是上个世纪的。

第三,目前互联网的发展,以微服务、中台架构举例来说,从理论上,就已经没有现成的一套过程方法体系能覆盖掉关键场景了(没错,关键场景覆盖起来都难),需要揉碎很多方法框架,底层原则,再结合自己团队的组织、技术成熟度,才能整合出适配自己组织的体系。 

这两年在YZ,我以定会议室,画产品原型为主要工作...只字不提敏捷。

7

我不想成为敏捷圈的江湖术士,还是想再伙同一些人,做一款产品,让每个人有足够的沟通空间,足够诱惑的挑战。

最终,2019年3月底我离开YZ出来创业。

结局】敏捷在我心里已经粉碎了,已经流淌到身体各器官神经末梢,有时候割破手指的时候,长痘痘的时候,咬破嘴唇的时候,会看到她。

640?wx_fmt=png

640?wx_fmt=gif

我们目前做的是社交电商跑道,核心创始团队有过成功创业经历,具备实物产品研发、供应链仓储等成熟体系。

目前正在大力投入建设技术团队,缺大量电商行业产品技术同学,例如中台/商家侧的PO,智能营销/线上裂变的PO,以及通用电商平台的各类技术岗位。

同时还招募一名Agile Project Manager,什么是Agile PM?欢迎来聊。

640?wx_fmt=png

640?

城市时光机 

我们想让更多人去关心自己的城市,让更多人去记录城市的变迁,我们相信每段历史都要有人来坚持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