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冷板式液冷

间接冷板式液冷是一种通过中间媒介(如冷却液或特殊工质)实现热量传递的液冷技术。其核心原理是通过冷板将发热器件的热量间接传导至冷却液中,从而实现散热。以下是该技术的详细解析:

技术原理与构成

  1. 工作流程
    冷板式液冷通过高导热金属(如铜、铝)制成的冷板与发热部件(如CPU、GPU)紧密接触,将热量传递至封闭循环管道中的冷却液中。冷却液随后通过一次侧循环将热量输送至二次侧循环系统,最终通过冷却塔或热回收单元排放至环境中。部分系统采用单相冷板(冷却液不发生相变)或两相冷板(冷却液蒸发后冷凝循环),后者因系统复杂性和稳定性问题较少应用。

  2. 系统组成
    系统主要包括:

    • 冷板组件:含微通道设计的封闭腔体,直接接触发热芯片;
    • 一次侧循环:负责在设备内部传递热量;
    • 二次侧循环:通过冷却塔或热回收装置散热;
    • 辅助设备:如分液器、流体连接器、热交换单元等。

技术优势

  1. 兼容性与改造友好
    冷板式液冷无需大幅改动服务器架构,可通过改装现有主板实现,安装便捷。冷却液仅需与冷板材料兼容,无需考虑对电子元件的腐蚀性。

  2. 散热效率与可靠性
    液体热导率显著高于空气,散热效率提升明显,可将CPU核温控制在65℃以下。冷却液流动均匀性减少局部过热风险,增强系统稳定性。

  3. 能效与环境适应性
    相比风冷,间接液冷能效更高,噪音更低,且支持热能回收利用。尤其适用于高密度算力场景(如AI服务器),满足高功率密度需求。

局限性

  1. 换热效率折损
    因热量需通过冷板间接传递,热阻增加导致换热效率低于直接液冷(如浸没式)。

  2. 设计复杂度与标准化挑战
    冷板需要定制化开发,工艺非标化,系统设计难度大。同时,液冷占比(冷板覆盖的关键部件比例)仍需提升,部分场景需混合风冷辅助。

  3. 成本与风险
    设备初期成本较高,冷板寿命约5-7年࿰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百态老人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