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小白开始学习关于污水处理生物池的一些原理,我的专业暂时只要求我大概了解一些定性的原理即可。也许后面会补充整个污水处理中其他段工艺的作用原理。
一、AAO基本流程
我接触较多的污水处理工艺是AAO(也称为
A
2
O
A^2O
A2O),也就是厌氧–缺氧–好氧这样的顺序,整个生物池的目标大体是通过生物作用把水体中的氮和磷部分分离出去。
图片链接: link
二、除磷脱氮过程
工序 | 主要目标 | 主要反应 |
---|---|---|
厌氧区 | 除磷 | 聚磷菌释放可溶性正磷 |
缺氧区 | 脱氮 | 反硝化反应 |
好氧区 | 除磷和脱氮 | 吸磷反应、硝化反应 |
1. 除磷
- 简单的说,先厌氧区,再好氧区,以完成除磷。
- 在厌氧区的厌氧环境下,聚磷菌以有机物为粮食,将其同化成胞内聚合物PHB,所需的能量来源于体内聚磷水解为可溶性正磷酸盐,从而导致磷酸盐的释放。
- 在好氧区的好氧环境下,聚磷菌消耗存储的PHB能量并超量吸收磷(好氧吸收的磷多于厌氧释放的磷),通过二沉池泥水分离后剩余污泥的排放,将磷除去。
- 正磷酸盐被吸收后主要在二沉池沉淀为污泥形态,而厌氧区需要一定的聚磷菌,就可以从二沉池回流一部分含聚磷菌的污泥至厌氧区,由于回流过程跨越了生物池和二沉池,因此也被称为外回流。
- 聚磷菌需要有机物为粮食,因此有必要的话,厌氧区要补充碳源。
2. 脱氮
- 直观的说,先好氧区,再缺氧区,以完成脱氮。
- 好氧区通过硝化反应将所有氨氮转化为硝酸氮,然后缺氧区通过反硝化反应将硝酸氮主要还原为氮气。
- 从缺氧区到好氧区通过混合液回流完成,由于回流过程都在生物池内部,也被称为内回流。
三、各段主要影响因素及仪表设置
AAO菌群主要由硝化菌、反硝化菌和聚磷菌等组成。在不同的条件下,都会有竞争反应,但优势菌群会不同,含氧量DO是主要的影响条件。总结脱氮除磷过程:
- 脱氮过程
1)在好氧区,硝化细菌将入流的氨氮通过生物硝化作用,转化为硝酸盐。
2)在缺氧区,反硝化细菌将内回流带入的硝酸盐通过生物反硝化作用,转化为氮气逸入到大气中,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
- 除磷过程
1)在厌氧区,聚磷菌吸收有机物(碳源)储存PHB能量,同时释放正磷。
2)在好氧区,聚磷菌消耗存储的PHB能量并超量吸收磷(好氧吸收的磷多于厌氧释放的磷),通过二沉池泥水分离后剩余污泥的排放,将磷除去。
因此,厌氧区主要功能是除磷,缺氧区主要功能是脱氮,而好氧区是多功能的。
1. 厌氧区仪表设置
- 在厌氧区的厌氧环境下优势菌群是聚磷菌,但是污泥回流进入到厌氧区的DO和硝酸氮会对生物除磷产生不利影响,其他细菌将优先竞争到易降解有机物。
- 因此厌氧区有必要设置硝酸氮的检测仪表,而因为氧气DO的含量太低,因此一般可以测氧化还原电位ORP,个人理解相当于软测量。
- 厌氧区也设置混合液浓度(MLSS)检测仪,个人理解是监视污泥回流液的混合程度。
2. 缺氧区仪表设置
- 在缺氧区的优势菌群是异养菌,主要是异养反硝化菌,反硝化菌以硝酸氮为电子受体,有机物为电子供体从而出现脱氮。因此,DO要尽量维持的较低水平,如果DO大量存在,异养菌就优先利用DO作为电子受体,这时硝酸氮就不会被还原为氮气。反硝化细菌要以有机物为电子供体,因此,有机碳源应相对充足,常需要外投碳源。
- DO会抑制反硝化过程,即使其浓度非常低,低至用传统的探头无法测定,而ORP可以用来控制反硝化过程,研究表明反硝化活性和ORP之间呈现近似线性关系,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并非线性。但因此缺氧区除了设置DO检测仪,还有必要设置ORP检测仪,若DO检测仪精度不够,也可不设置DO检测仪。
3. 好氧区仪表设置
- 在好氧区硝化菌和聚磷菌作用。
- 好氧区中段的DO浓度必须足够高,才能保证硝化菌和聚磷菌的作用,但好氧区末端的DO不用太高,否则DO太高的内回流混合液会影响缺氧区的反硝化反应,因此中段和末端要设置DO检测仪,同时好氧区末端可以设置NH3-N和NO3-N的检测仪表,以检验硝化作用是否完全。
- 好氧区末端也设置混合液浓度(MLSS)检测仪,个人理解是监视生物池出水质量。
四、AAO的缺点
除磷脱氮目标往往是矛盾的,比如在好氧区,吸磷反应由聚磷菌完成,其反应速率比硝化快,在硝化细菌结束硝化反应之前完成了吸磷反应,如果好氧区停止时间过长,细菌就会呈现饥饿状态,出现二次放磷,而硝化反应是想要停留时间更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