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中的大智慧

https://www.toutiao.com/a6644412480556630532/

 

2019-01-09 16:33:54

企业管理中的大智慧

 

时下中国经济持续低迷,欲振乏力,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盈利每况愈下,企业家为之忧心忡忡,茫然不知所措。很明显,中国经济和企业健康都出现了严重问题,当追问病根何在?世界宏观经济形势使然?政府财政货币政策使然?野蛮式恶性竞争环境使然?这些诊断皆无可指摘,但感觉并非真正病根。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鄙人认为真正病根应该是中国企业家一直以来缺乏大智慧,短视思维严重所致。

中国企业的典型特征是重短期利益不重长期利益,重结果不重过程,重财务不重文化,重有形投资不重无形投资等。这种管理虽然可以一时改善短期经营业绩,但经年累月,无形中使企业丧失了培养免疫力和长期竞争力的机会。经济繁荣时企业尚可平稳发展,形势一旦逆转,便无法从容应对。伟大的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将其称为只注重症状解,忽略根本解的管理行为。他举例说,头疼时吃两片阿司匹林似乎很自然,而且可能就是最恰当的方法。但如果头疼的原因是已经超出你能力所及的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压力,那又怎么办呢?这时“成功的”医疗方法实际可能掩盖深层的问题。而不面对真正的问题,就可能引起更糟糕的后果:继续过度工作,造成更大的压力,直到必须使用效力更强的药物;然后症状进一步恶化,以致最终无法找到有效的药物治疗你的头疼。这才是当今中国企业最严重的症结。

过去30年间,拜市场短缺、基础薄弱、人口红利、贸易壁垒、政府刺激等利好所赐,中国经济持续迅猛增长,企业家一夜暴富,日进斗金。这种繁荣使得中国企业家感觉极好,自视甚高,因而疏于深度学习和思考,鲜有忧患意识,不知长期竞争力为何物。如今时过境迁,市场空白稀少,贸易壁垒相继拆除,跨界竞争无处不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政府刺激陆续退出,赚钱效应不再,企业经营压力暴增,艰难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这对中国企业家是一件坏事,但同时亦是一件好事。此时若能痛定思痛,反思深省,及时转变理念,重新认识管理的真谛,中国企业尚可安度难关,后来居上。

企业管理中的大智慧

 

企业管理可以分为注意力向外的管理和注意力向内的管理。前者主要关注自身素质以外的指标,后者主要关注企业自身素质。注意力向外的管理包括,目标管理(在中国实际上是目标设定)、收购兼并、资本运营、营销策划、技术研发、流程再造、包装上市、资源整合等;注意力向内的管理包括,企业文化建设、激励机制、员工素质提升、学习型组织的培育、员工关系发展等。外向注意力强调生产、产品、销售、技术等环节,并以短期财务指标来衡量管理的绩效。内向注意力注重组织环境的改善和企业精神的提升,并以长期竞争力的取得来衡量管理绩效。实践表明,外向管理虽然可使企业获得短期财务绩效,但其所仰仗的竞争优势容易被模仿和复制;内向管理或许难以使企业在短期内见到效益,但竞争优势一旦建立,将不易被模仿和复制,从而使企业长期受益。

注意力向外的管理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西方企业的主要管理模式,现在西方先进企业已经不再将其作为主要的管理手段,转而重点关注注意力向内的管理。不言而喻,事物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内部而非外部,所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外因要靠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说,注意力向内的管理更加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中国企业家不悟此道,至今仍然执着地将注意力向外的管理奉为圭臬,反而将注意力向内的管理视为不务实,这是中国企业与当今西方企业之间最大的不同,也是中国企业无法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根本原因。一旦短期优势丧失,市场环境变迁,中国企业便无法从容应对,因而导致了今天这样的茫然不知所措的局面。

企业管理中的大智慧

 

众所周知,人的健康水平可分为身、心、灵三个层次。“身”即身体,“心”乃心理,主要指情绪,“灵”则指精神状态和情操。中国文化认为,养生不如养心,养心不如养性。性即“灵”,可见修养的层次越高,健康和免疫力程度越高,寿命也就越长,这是不言自明的。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劳逸结合是获得身体健康的重要方式,但不如心境平和、安于本色、自控能力强所带来的心理健康更重要;心理健康又不如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所伴随的灵魂健康更重要。

与自然人相同,企业作为法人也有身心灵,也能反映其健康水平。哲学家将其分别称为“器物层次”、“制度层次”和“理念层次”。“身”属于器物层次,代表企业的硬件设施和资本水平等外在物质状态;“心”即制度层次,代表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组织文化等内容;“灵”是理念层次,代表组织环境和企业精神等情操境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与企业处在哪个健康层次密切相关。单单关注实物投资(器物层次)的企业,类似于身体健康,竞争力水平最低;关注有形投资的同时,还能够更加致力于管理方式和文化建设等无形投资(制度层次)的企业,相当于心理健康,其核心竞争力便可大幅提升;那些不仅关注器物层次和制度层次,更能不断完善组织环境,具有心系客户精神的企业,等同于灵魂健康,其核心竞争力最高,对手通常无法战胜。

日本学贯中西的医学家春山茂雄博士在其《脑内**》一书中指出,人类的大脑可以用心灵来调控,依照心态的不同,身体会分泌出不同的调节物质。当人们采用正面积极的“利导思维”去面对事物时,大脑便会分泌β-内啡肽等活性物质,其分子结构与吗啡相似,亦可称之为脑内吗啡,它能提高我们身体的免疫力,活跃快感神经,使我们心情愉悦。而当人们感受到生活压力、紧张、郁闷、生气而采用负面消极的“弊导思维”去面对事物时,则会分泌肾上腺素类的有毒物质。这类物质会使血压升高,诱发活性氧的产生,而活性氧进入体内便会形成过多的自由基,破坏遗传基因,加速人体老化。因此,人们凡事均需树立“利导思维”观念,促进脑内吗啡的分泌,使大脑细胞年轻化,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研究已经表明,心灵健康的人能够分泌出更多的脑内吗啡。

春山博士说,提高学习能力,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充分发挥进取心、忍耐力和创造力,都与脑内吗啡的分泌息息相关。可以不过分地说,把人生的一切活动向好或坏的方面管理,完全取决于大脑会分泌出多少脑内吗啡。组织也一样。一般认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其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同国际先进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这些方面的表现相当令人失望。从观念上来说,中国企业以为,创新依赖精英,质量和服务来**度和流程。精英难觅,质量和服务又通常被中国企业看作“务虚”,因而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事实表明,形成上述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是组织环境的支持水平。组织环境就是组织中的文化、人文氛围和相互关系。和谐的组织环境,友善的工作氛围,积极的企业文化,都能使组织产生更多的脑内吗啡,增强创造力、协作性和效率,形成高水平的创新、质量和服务能力。应该说,依赖组织的脑内吗啡,远比依赖个人精英和生搬硬套的制度流程更能为企业带来核心竞争优势。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组织的脑内吗啡呢?春山博士认为,人的左脑主管概念、数字、逻辑等功能,右脑司主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等功能。以左脑为中心生活的人,是以计较得失和愉快与否的任性情感为人生价值观的,所以分泌出来的激素几乎都是肾上腺素类的斗争激素,这些激素使自己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无法发挥协作性、创造性和高效率。中国企业的主要管理方式,乃至唯一的管理方式,就是目标设定加业绩考核,这是典型的得失心表现,只能促使企业分泌更多的肾上腺素而失去活力。放眼望去,哪家中国企业不是上到老板下到员工,从清晨睁眼那一刻起,便因业绩指标而感到压力山大,抑郁狂躁,惶惶不可终日,何暇创新、协作和高效! 相反,脑内吗啡由右脑主管。组织环境完美、相互关系和睦等相当于企业的右脑活跃,会产生更多的脑内吗啡,增强组织的创造力、协作性和效率水平。企业家被认为是企业的大脑。因此,企业家表现为善用组织的左脑还是右脑,分泌更多的肾上腺素类激素还是脑内吗啡,决定着企业的健康、长寿和竞争力水平,企业家于此不能不知。

注意力向内,激发组织的脑内吗啡,强调理念层次的建设已被西方企业视为管理的无上法宝。而中国企业却仍然停留在注意力向外,左脑思维和强调器物层次的水平上。中国企业家对于这些法宝不仅难以理解,甚至经常嗤之以鼻,视其为书生之见,不务实。原因何在?答案是:中国企业家缺乏大智慧,无法窥测企业管理的真谛。何以缺乏大智慧呢?原因是大智慧来自清净心,而中国企业家普遍具有的是浮躁心、狂躁心、急功近利之心,当然不能获得大智慧。因此,欲求企业管理的大智慧只能从修炼清净心开始。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心灵篇》中提出了U型学习曲线。U型左端是“观察! 观察!观察!与世界融为一体”,这是学习的起点,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对事物的深入观察和理解;U型底部是以“静修和反思的方式呈现当下,让内心的觉知呈现出来”,即佛法中的“正念”或“四念处”中的“观心念处”;U型右端是“以自然流露的方式迅速行动,实现收获”。圣吉说,学习的重点是U型的底部,即清净心的修行;春山博士亦认为清净心是获得脑内吗啡的最佳方式,是克服企业家浮躁症,开启智慧的关键。圣吉的观点与佛家修行很相似。佛云“定能生慧”,“定”是清净心,“慧”是大智慧,佛家称为根本智。根本智是从人们的清净心中流露出来的,并非学习所得,所以圣吉说“以自然流露的方式实现收获”。根本智获得后,相应的正确做事方法(佛家称为后得智)便很容易获得,正如《遗教经》所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目前越来越多的西方企业已经减少甚至取消了以往为高管人员设计的形式繁多的业务培训,转而向其提供静修培训,如瑜伽、冥想、静心式会议等,力求开启高管人员的大智慧。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培训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果,竟为企业在短期内带来了优异业绩,其功效远非传统培训可比。

当然,清净心修炼讲得最为精辟的还是儒家和佛家。儒家经典《大学》中的名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修炼的宗旨。以俗谛来说,“止”可以理解为“止欲”,即不要贪大求全,急功近利,也可以理解为目标,企业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经营方向和愿景,即战略目标;“定”即注重主业,稳健经营,不可朝三暮四;“静”即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安”乃不浮躁,不气馁;“虑”即智慧;“得”即收获。修炼的重点在“定、静、安”的过程,这叫修“因”,也叫“因行”,“得”对于企业来说,即是目标的达成。世上之事,有因才有果。遗憾的是,现在许多企业通常都省略了这个“修因”的过程,将“止”设定在短期财务目标后,即希望通过各种命令和奖惩考核,直接达到“得”的结果。短期来讲,企业可能会如愿以偿,但却牺牲了通过修炼而培养长期竞争力的机会,这是没有大智慧的表现。

本论坛曾经讨论过如何用一句话概括国学管理的实质,结果很多人选择了中庸。依鄙人之见,不能说中庸不对,但若结合企业管理,中庸并不准确。梁启超先生说,“儒家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起来,其功用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至于条理次第,以《大学》上说得最简明。 《大学》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内圣的功夫;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梁先生一席话道出了中国文化中管理的精义,即真正的管理,是管理自己,不是管理别人。所谓“修己”就是企业家的修炼之道,“安人”就是和谐的组织环境,“治平”即是企业的发展壮大。“修己”是因,“安人”和“治平”是果。企业家如何修炼呢?“致知、诚意、正心”是重点,按照王阳明的解释,就是“意无所欺”,“心无所放”。六祖慧能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后开悟,“应无所住”就是清净心,“而生其心”就是生出大智慧。欲开大智慧,只有修炼清净心一途。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