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团队管理——如何判断一个差的管理者

目录

引言

1、双标问题严重

2、团队人力安排冗余和浪费

3、为了数据而数据,不关心真正业务价值

4、与其他角色合作方式不合理

5、一线管理者不懂业务、也不懂技术


引言

谈论一个好的管理者或许指标不一,那不妨来逆向思考一下「如何判断一个差的管理者」。

当然了,讨论之前先做一些约定,方便更好讨论问题:

  • 差的管理者,专从团队管理角度来讨论,只讨论管理现象,不代表团队本身能力差或好。
  • 差的管理者,或许各有各的「差法」,这里举一些常见操作手法,仅供参考。或许由于团队、业务背景不同,「差」的感知程度也不同。

1、双标问题严重

可能由于「亲疏关系不同」,「连带对成员不信任」等等原因,同一件事情,却看人下菜碟。

例子:

  •  因为信任同学A,是眼里的apple,他/她给数据、做的事都是好的、优秀的、完全值得信赖的。
  • 不信任同学B,他哪怕做到团队中的top1 (来自团队大盘的数据)也不一定是做的好。

2、团队人力安排冗余和浪费

例子:

一个100人的大测试团队,还有额外20多人的外包测试人员。 实际上 只有30多人、外加所有外包人员在实际负责做业务需求。剩下的60多人很少负责业务需求,那么他们在干什么呢?

  • 事情1: 为了一个统计自动化指标,5-6个人(一个小组大部分人)在负责,人力资源冗余及低效。每周会,一个人对四五十人,低效语音会。
  • 事情2:为了追指标,催促几十人在手工填写指标、填写某某原因,如 某需求没有卡点数据、为什么没有增量覆盖率,填下原因...

3、为了数据而数据,不关心真正业务价值

统计各种数据:

1)增量覆盖率:

多少需求接入率,增量覆盖率,需要人工配置,统计。哪怕,改动一行代码,CR代码一分钟就能上线的需求、页面点点半分钟就能上线的需求,为了统计这个指标画的司机比整个集成测试时间都长; 甚至很多情况下都是为了这个统计数据,额外花时间来做。

那么此时的增量覆盖率,除了「统计数据」的功效外,不仅仅不赋能业务,反而拖累业务需求进度。

个人认为,这个指标只能作为参考,QA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性使用进行查漏补缺。如果QA还需要依赖这个指标来做需求测试,本身可能就是比较危险的事情。 如果一名QA 刚接受业务、大型重构、大型业务需求,可能会侧重参考这个指标外。 其他情况下,要么是不会白盒测试,要么不懂业务也不懂实现,才会需要使用这个指标?

2)研发测试工时比。

这个比例是多少合适。看团队A的操作:

  •  Q3要求比例是3:1
  • Q4又改动,B C 端分开统计。B端业务需求比例是4:1,C端业务需求比例是3:1, 不达标就要分析原因和改进措施。

这样区分B C 端,而且B端比例阈值4 ,C端比例阈值是3,本质上同样研发时间,测试时间C端更多。 这样定的依据难道是B端业务线更简单、发布要求可以低些,质量水位比C端低些(B端允许比C端多出些线上问题)

个人观点: 这个比例只是个最终的参考数据,光定比例没有实际意义。本质上,QA只对质量负责,不对进度负责。 QA本质上是保障每次的迭代质量,至于研发测试工时比,是个最终参考数据,整个研发、测试排期,工时 只要几方认可,可接受即可。

3)项目迭代流程一刀切

就是无论项目需求大小,一律走相同的迭代流程。

例子:

  • 一个小需求改动,本来一分钟CR代码就可以上线,甚至可以走免测的,
  • 为了落地迭代流程,不得不走一整套完整提测(表单填写),甚至流程推广前已经上线的需求,额外再次走下这个提测流程。
  • 走一个平台的提测,Q3 是一种提测方式,强行让接入,好不容易刚刚适应,Q4 是又走另外一种方式,对业务迭代的实际价值,却效率从来不提。 

个人理解:实际上,需求本身改动大小不同,风险不同,走不同的迭代,轻量级迭代方式,一个人仅仅是小感冒,非要按大手术那一套来准备,真的有必要吗? 可以按照不同需求级别、不同需求走不同迭代流程。

无论什么指标,需要遵守统计标准:

  • 完全自动统计,不需要业务团队一线人员手动填写;
  • 只能作为结果指标,而非过程指标;指标是来记录行为的,赶过来良性指导团队。而非指标是最终目的,团队必须改变来在此指标下做事。

4、与其他角色合作方式不合理

首先是合作规范、各自原则的约定,其次是落地。 一些流程规范,是需要推动其他角色配合去做些事情的。

比如,需要推动新的提测流程,需要研发认可并落地,实际上需要push研发,而不是只会强行push 自己团队的人,这实际上是push错了对象。

5、一线管理者不懂业务、也不懂技术

 除非其团队直接成员也是管理者(俗称大老板),此时 你不必知道详细,做整体规划。反之则需要,不然一定不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

1)技术上 不能提出什么好的 需要优化建议、业务上也不能思考更深更远

管理本质上来说,是在业务、技术实现痛点难点基础上,合理 分配资源,精力和时间。不然就会反反复复一线同学解释:

  • 为什么重点投入业务A ,不投入业务B。
  • 需求1 免测根本零风险,需求2 存在大风险。
  • 自动化为什么不适用业务A, 适合业务B。

2)关注重点完全跑偏

如 根据需求绝对数量来评估人力是否紧张

3)感知不到团队解决痛点难点背景和实际价值

如,按团队约定的自测规范来迭代需求,最终需求高效、高质量上线,明明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但由于自测需求没有那些统计指标数据,反而又在追问看起来QA人力不紧张为什么自测。

4) leader只是在做粘贴复制的事情(看有多少人吐槽就知道了)

个人理解:管理者除了向上管理之外(关乎饭碗问题自不必多说)向下管理 难道只用(管理岗位本身赋予的强制性权力)就够了吗,你能给团队成员带来什么良性影响? 换句话说,除了拿leader 这个身份强行push给团队一些事情外,还有别的事情吗? 团队的战斗力 取决于士兵 也在于将军。能否彼此信任,彼此认可,敢于一起上战场? 不然 其实 关注点完全不对 就是让团队成员配合做无聊的事,业务价值输出 技术输出 反而却无视。

个人理解: 最重要的事情 一定是所有人关注的重点,只不过leader 视野更高一些。如 成员 需求高质量 快速迭代完成  产生预期收益。 leader 关注这一点,关注到整体大盘数据,成员遇到困难,我能提供什么优化建议,支持,从中协助做什么,影响力方面,技术产出方面,业务产出方面。给团队成员更多参考: 别的团队横向对比指标如何,哪些是共同的,哪些是差异化的,为什么差异化?痛点。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