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习他人面经】字节Java提前批面经

文章讨论了Java中的HashMap数据结构,包括其特点、底层实现和优化,对比了线程安全的ConcurrentHashMap,解释了锁的使用和区别,并概述了Java中的类加载机制、线程创建方法和线程池的使用。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字节

1.了解HashMap吗?还了解其他的数据结构吗?

       (定义+特点+底层数据结构)HashMap 是 Java 中常用的数据结构之一,它实现了哈希表(Hash Table)的数据结构。HashMap 通过键值对的方式存储和访问数据,它提供了快速的插入、删除和查找操作。

HashMap 的特点如下:

  • 键唯一:HashMap 中每个键都是唯一的,即同一个键只能出现一次,如果插入重复的键,则会覆盖之前的对应值。
  • 无序性:HashMap 不保证元素的顺序,遍历结果可能不同于插入的顺序。
  • 允许空键和空值:HashMap 允许使用 null 作为键和值。
  • 线程不安全:HashMap 不是线程安全的,多线程环境下需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同步处理。

HashMap 的底层数据结构是一个数组,每个数组元素可以存储一个链表或红黑树。这种设计在大多数情况下能提供较高的插入、删除和查找效率。

除了 HashMap,还有其他常见的数据结构,例如:

  • 数组(Array):是一种线性数据结构,可以在 O(1) 的时间复杂度内访问特定索引位置的元素。
  • 链表(Linked List):是一种基本的数据结构,由一系列节点组成,每个节点包含数据和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
  • 栈(Stack):是一种后进先出(LIFO)的数据结构,只允许在栈的末端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
  • 队列(Queue):是一种先进先出(FIFO)的数据结构,允许在队列的末端插入元素,在队列的前端删除元素。
  • 树(Tree):是一种非线性的数据结构,以分层的方式存储数据。二叉树(Binary Tree)是其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 图(Graph):是由节点和边组成的一种数据结构,用于表示多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2.如果冲突比较高链表的效率岂不是很差?HashMap有做过这方面的优化吗?(hashmap的底层数据结构)

是的,当发生冲突(即不同键对应的哈希值相同)时,使用链表来解决冲突的 HashMap 的效率可能会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Java 中的 HashMap 在链表长度达到一定阈值后,会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Red-Black Tree),以提高查询效率。红黑树是一种自平衡的二叉搜索树,其插入、删除和查找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都是 O(log n)。对于大规模的数据集合和频繁的查找操作,红黑树的效率要优于链表。

另外,从 Java 8 开始,HashMap 还引入了一种称为“链表 + 红黑树 + 链表转红黑树的自动化”(Linked List + Red-Black Tree + Treeification)的优化机制。该机制会在链表长度达到一定阈值后,并且 HashMap 的容量超过一定阈值时,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并且在树节点数小于一定值时又会将红黑树转换回链表结构。这样可以在平衡空间和时间的消耗上进行权衡,以提高整体的性能。

总结起来,Java 的 HashMap 对于冲突较高的情况,通过链表、红黑树和自动化优化机制来提高查询效率,使得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够保持较高的性能。

3.HashMap是一个非线程安全的,你对ConcurrentHashMap有了解吗?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
1. 都是 key-value 形式的存储数据;
2. HashMap 是线程不安全的, ConcurrentHashMap JUC 下的线程安全的;
阿里内部资料 3. HashMap 底层数据结构是数组 + 链表( JDK 1.8 之前)。 JDK 1.8 之后是数组 + 链表 + 红黑
树。当链表中元素个数达到 8 的时候,链表的查询速度不如红黑树快,链表会转为红黑树,红
黑树查询速度快;
4. HashMap 初始数组大小为 16 (默认),当出现扩容的时候,以 0.75 * 数组大小的方式进行扩
容;
5. ConcurrentHashMap JDK 1.8 之前是采用分段锁来现实的 Segment + HashEntry
Segment 数组大小默认是 16 2 n 次方; JDK 1.8 之后,采用 Node + CAS + Synchronized
来保证并发安全进行实现。

4.Java的锁?你一般怎么用?

在 Java 中,锁(Lock)是一种同步机制,用于控制多个线程对共享资源的访问。Java 提供了多种类型的锁,常用的包括 synchronized 关键字和 Lock 接口及其实现类。

通常情况下,我会按照以下步骤使用锁:

  1. 选择合适的锁类型: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合的锁类型。如果只需要简单的同步控制,可以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如果需要更高级的功能,比如可重入性、公平性、超时等,可以选择使用 Lock 接口的实现类,如 ReentrantLock。

  2. 锁的声明:根据所选锁的类型,在合适的作用域内声明锁对象。例如,如果选择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可以在方法上使用 synchronized 修饰符或在代码块中使用 synchronized (obj) {}。

  3. 获取锁:在访问共享资源之前,需要先获取锁。对于 synchronized 关键字,获取锁是隐式完成的;对于 Lock 接口的实现类,需要显式地调用 lock() 方法。在获取锁之前,如果锁已被其他线程占用,当前线程会被阻塞等待。

  4. 访问共享资源:在获取到锁之后,可以安全地访问共享资源,执行需要同步的代码逻辑。

  5. 释放锁:完成对共享资源的访问后,必须及时释放锁,以便其他线程能够获取锁并访问共享资源。对于 synchronized 关键字,锁的释放是隐式完成的;对于 Lock 接口的实现类,需要显式地调用 unlock() 方法。

//以下是一个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的示例代码:

public class Example {
    private final Object lock = new Object();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synchronized (lock) {
            // 访问共享资源的代码块
        }
    }
}


//以下是一个使用 ReentrantLock 的示例代码: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locks.Lock;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locks.ReentrantLock;

public class Example {
    private final Lock lock = new ReentrantLock();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lock.lock();
        try {
            // 访问共享资源的代码块
        } finally {
            lock.unlock();
        }
    }
}

5.Lock和synchronized有什么区别?

Lock 和 synchronized 是 Java 中用于实现线程同步的两种不同机制,它们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区别:

  1. 使用方式:synchronized 是关键字,可以直接应用于方法或代码块上,通过加锁和释放锁来实现同步。而 Lock 是一个接口,需要通过实例化具体的实现类(如 ReentrantLock)来获取锁和释放锁。

  2. 灵活性:相比于 synchronized,Lock 提供了更灵活的锁定方式。Lock 接口的实现类可以实现更多高级功能,如可重入性(一个线程可以多次获得同一个锁),公平性(按照申请锁的顺序来获取锁),超时尝试等待锁等。

  3. 锁的释放: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时,当线程执行完关键字标记的代码块或方法时会自动释放锁。而使用 Lock 时,需要手动调用 unlock() 方法来释放锁。为了避免忘记释放锁带来的死锁问题,一般会将释放锁的操作放在 finally 块中执行。

  4. 异常处理: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时,如果发生异常,JVM 会自动释放锁;而使用 Lock 时,需要在 finally 块中手动释放锁。这样可以确保即使出现异常,锁依然会被释放,避免死锁情况。

  5. 可见性和内存语义:synchronized 不仅提供了原子性操作,还具有可见性和有序性的特点。在线程进入 synchronized 代码块之前会获取最新的共享变量值,并在退出 synchronized 代码块时将修改后的值刷新回主存。而 Lock 仅提供了原子性操作,不具备可见性和有序性,需要借助于其他同步机制(如 volatile 关键字)来实现。

总的来说,Lock 相对于 synchronized 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功能扩展,并且可以更细粒度地控制锁的获取和释放。但是,由于 Lock 的使用需要显式地进行锁的获取和释放,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程序出现死锁或其他并发问题。因此,在选择使用 Lock 还是 synchronized 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需求和性能要求进行考虑。

6.类加载机制

类加载机制是指在 Java 程序运行过程中将字节码转换为可执行代码的过程。Java 的类加载机制是一种动态加载机制,它将类的加载、连接和初始化分为三个步骤,并遵循一定的规则和顺序。

  1. 加载(Loading):类加载的第一步是加载类的二进制数据。当使用某个类时,通过类加载器(ClassLoader)查找并加载类的字节码文件。类加载器根据类的全限定名(Fully Qualified Name)来定位和读取对应的字节码文件,并将其转换为内存中的 Class 对象。在加载过程中,还会进行一些基本的验证,如验证类文件的格式、常量池的正确性等。

  2. 连接(Linking):

    • 验证(Verification):在验证阶段,对加载的字节码进行验证,确保其符合 Java 虚拟机规范。验证包括对字节码结构、语义、依赖关系等方面的检查。
    • 准备(Preparation):在准备阶段,为类的静态变量分配内存空间,并设置默认初始值(零值)。这些静态变量包括静态变量和被 final 修饰的静态常量。
    • 解析(Resolution):在解析阶段,将常量池中的符号引用替换为直接引用,即将类、方法、字段等符号引用解析为实际内存地址或指针。
  3. 初始化(Initialization):在初始化阶段,对类进行初始化。初始化阶段是类加载过程的最后一步,会按照程序员编写的静态赋值语句和静态代码块的顺序执行,来完成类的初始化操作。类初始化时会执行静态变量的赋值、静态代码块的逻辑等,确保类的静态资源被正确初始化。

类加载机制具有懒加载特性,即在需要使用某个类时才会进行加载、连接和初始化。同时,Java 的类加载机制也支持动态类加载和自定义类加载器的扩展。通过自定义类加载器,可以实现类似热部署、动态加载等功能。

7.创建线程的方法,你一般怎么做?

在 Java 中,创建线程的方法有两种常用的方式:1. 实现 Runnable 接口:
    a. 创建一个实现 Runnable 接口的类,实现其 run() 方法,定义线程的任务逻辑。
    b. 创建该类的实例对象。
    c. 将该实例对象作为参数,传递给 Thread 类的构造方法创建 Thread 对象。
    d. 调用 Thread 对象的 start() 方法启动线程。

public class MyRunnable implements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 线程任务逻辑
        System.out.println("线程执行中...");
    }
}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Runnable myRunnable = new MyRunnable();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myRunnable);
        thread.start();
    }
}

2. 继承 Thread 类:
    a. 创建一个继承 Thread 类的子类。
    b. 在子类中重写 run() 方法,定义线程的任务逻辑。
    c. 创建子类的实例对象。
    d. 调用子类对象的 start() 方法启动线程。

public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 线程任务逻辑
        System.out.println("线程执行中...");
    }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Thread myThread = new MyThread();
        myThread.start();
    }
}

无论是实现 Runnable 接口还是继承 Thread 类,都可以实现线程的创建和运行。然而,使用实现 Runnable 接口的方式更为常见和推荐,原因如下:
- Java 是单继承的,如果已经继承了其他类,则无法再继承 Thread 类。但是可以实现多个接口,因此通过实现 Runnable 接口可以更灵活地利用继承关系。
- 通过实现 Runnable 接口,可以将线程的任务逻辑与线程对象本身分离,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
- 实现 Runnable 接口可以避免由于继承 Thread 类而无法再继承其他基类的限制。

除了以上两种方式,还可以使用线程池(ThreadPoolExecutor)来管理和复用线程,特别适用于需要频繁创建和销毁线程的场景,可以减少线程创建销毁的开销,提高性能和资源利用率。

8.线程池怎么用?线程池的参数?

使用线程池的一般步骤如下:

  1. 创建线程池对象,指定核心线程数、最大线程数、任务队列等参数。
  2. 提交任务给线程池执行,可以使用线程池的execute()或submit()方法提交任务。
  3. 线程池会根据参数和当前状态来决定是否创建新的线程或将任务放入任务队列。
  4. 当任务被执行完毕后,线程池会重用空闲的线程来执行其他任务。
  5. 在不需要线程池时,及时关闭线程池,以释放资源。

线程池是一种用于管理和执行多个线程任务的机制。它可以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在使用线程池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参数:

  1. 核心线程数(Core Pool Size):指定线程池中初始的线程数量。这些线程会一直存在,即使它们处于空闲状态。核心线程数的设置可以根据并发需求和系统资源进行调整。

  2. 最大线程数(Maximum Pool Size):指定线程池中允许的最大线程数量。当任务队列已满且所有核心线程都在执行任务时,线程池会创建新的线程,直到达到最大线程数。超过最大线程数的任务将被拒绝或进入等待队列(取决于线程池的实现)。

  3. 任务队列(Task Queue):用于存储等待执行的任务。当线程池的线程都在执行任务时,新提交的任务会被放入任务队列中,等待被执行。

  4. 线程空闲时间(Keep-Alive Time):指定非核心线程在空闲状态下的存活时间。当线程池的线程数量超过核心线程数且某个线程在指定的空闲时间内没有执行任务时,这个线程将会被终止并从线程池中移除。

  5. 拒绝策略(Rejected Execution Policy):当线程池无法接受新的任务时,采取的处理策略。常见的策略包括抛出异常、直接丢弃任务或将任务回退给调用者等。

9.对象的生命周期?

对象的生命周期指的是对象从创建到销毁的整个过程。下面是对象的一般生命周期:

  1. 创建(Creation):在程序中使用new关键字或其他方式创建一个对象时,会在内存中为对象分配空间,并调用构造函数来初始化对象的状态和属性。

  2. 使用(Usage):在对象创建后,可以通过对其进行方法调用和属性访问等操作来使用对象。对象根据程序的逻辑执行相应的任务和功能。

  3. 销毁(Destruction):当对象不再需要时,需要进行销毁操作。具体的销毁操作可以是手动释放对象所占用的资源,或者由垃圾回收机制自动回收对象的内存空间。

10.Treadlocal原理

ThreadLocal 是 Java 中的一个线程级别的变量,它允许将数据与当前线程关联起来,使得每个线程都拥有自己的独立副本。

ThreadLocal 的实现原理如下:

  1. 每个 Thread 类对象中都有一个 ThreadLocalMap 类型的成员变量 threadLocals。该成员变量是一个散列表,用于存储每个 ThreadLocal 对象对应的值。

  2. 在调用 ThreadLocal 的 set() 方法时,实际上是以当前 ThreadLocal 对象作为 key,要存储的值作为 value,将 key-value 键值对存入当前线程的 threadLocals 变量中。

  3. 在调用 ThreadLocal 的 get() 方法时,会以当前 ThreadLocal 对象作为 key,在当前线程的 threadLocals 变量中查找对应的 value 值,并返回。

  4. 当线程结束或者 ThreadLocal 对象被垃圾回收时,线程持有的 threadLocals 变量也会被回收,从而避免内存泄漏。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 ThreadLocal 存储的是线程级别的变量,因此每个线程都会拥有自己的独立副本,互不干扰。同时,同一线程中的多个 ThreadLocal 对象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影响。

使用 ThreadLocal 可以方便地在多线程环境下共享数据,每个线程都可以独立地访问自己的数据副本,避免了线程间的竞争和同步问题。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数据库连接管理、用户身份认证、请求上下文传递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滥用 ThreadLocal 可能导致内存泄漏和数据不一致的问题,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谨慎考虑。

11.LinkList和Arraylist区别

LinkedList 和 ArrayList 是 Java 中两种常见的集合实现类,它们都实现了 List 接口,但在内部实现和性能上有一些区别。

  1. 内部实现:

    • ArrayList:基于数组实现,内部使用一个动态分配的数组来存储元素。当数组容量不足时,会进行自动扩容。
    • LinkedList:基于链表实现,每个元素都包含对前一个和后一个元素的引用。
  2. 访问效率:

    • ArrayList:随机访问速度较快,通过元素的索引进行访问和修改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 O(1)。而插入或删除元素时,需要进行数组的移动,时间复杂度为 O(n)。
    • LinkedList:随机访问效率较低,需要从头节点或尾节点开始遍历到目标位置,时间复杂度为 O(n)。但插入或删除元素时,只需要修改节点的引用,时间复杂度为 O(1)。
  3. 空间占用:

    • ArrayList:由于使用数组作为底层数据结构,存储空间的大小是固定的,可能会出现浪费现象。但是,由于没有额外的指针开销,相对较小。
    • LinkedList:由于每个元素都需要保存前后节点的引用,因此相对于 ArrayList,会占用更多的内存空间。
  4. 用途:

    • ArrayList:适用于需要频繁访问和修改元素的场景,如随机查找、遍历、添加或删除末尾元素的操作。
    • LinkedList:适用于需要频繁插入或删除元素的场景,如在中间位置插入或删除元素时效率较高。

12.redis数据结构及底层实现

Redis 是一种快速、开源的内存键值存储系统,支持多种数据结构和丰富的功能。下面是 Redis 支持的主要数据结构及其底层实现:

1. 字符串(Strings):
   - 底层实现:使用简单动态字符串(Simple Dynamic Strings,SDS)作为字符串对象的底层表示。SDS 是 Redis 自己实现的一种字符串类似于 C 语言中的字符串,但比 C 字符串更加灵活和高效。
   
2. 哈希表(Hashes):
   - 底层实现:使用哈希表作为底层数据结构,其中每个键值对都用哈希表的一个节点来表示。在键值对较少时,Redis 会使用压缩列表(ziplist)来代替哈希表,以减少内存占用。
   
3. 列表(Lists):
   - 底层实现:使用双向链表作为底层数据结构,每个节点包含一个指向前一个节点和后一个节点的指针。在需要随机访问元素时,Redis 还支持通过索引值进行快速访问的跳跃表(skip list)实现。
   
4. 集合(Sets):
   - 底层实现:使用哈希表或者有序集合(Sorted Set)作为底层数据结构。哈希表用于存储成员的唯一性,有序集合用于按照某个权重值进行排序和范围查询。
   
5. 有序集合(Sorted Sets):
   - 底层实现:使用跳跃表和哈希表的结合作为底层数据结构。跳跃表用于实现快速的按分数值(score)进行排序,而哈希表则用于存储成员和分数的映射关系。
   
6. Bitmaps:
   - 底层实现:使用位数组(bit array)作为底层数据结构,每个位表示一个逻辑值。通过位运算和位图索引,Redis 提供了对位图的各种操作。

总的来说,Redis 使用不同的底层数据结构来实现不同的数据类型,以达到高效存储和快速操作的目的。这些底层数据结构的选择考虑了内存占用、查询速度、插入/删除效率等各种因素,并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进行了优化。

13.redis持久化机制

Redis 提供了两种持久化机制,分别是 RDB(Redis Database)和 AOF(Append Only File)。

  1. RDB 持久化:

    • RDB 是 Redis 默认的持久化方式,它通过快照的方式将数据保存到磁盘上的二进制文件中。可以手动执行 SAVE 或者 BGSAVE 命令来触发 RDB 持久化。
    • RDB 的优点是生成的文件紧凑且恢复速度较快,在数据集较大时可以节省磁盘空间和提高性能。
    • RDB 的缺点是在系统故障发生时,最后一次执行 RDB 备份之后的数据将会丢失。
  2. AOF 持久化:

    • AOF 以日志的形式记录每个写操作命令,将写命令追加到 AOF 文件末尾。可以通过配置文件设置 AOF 持久化的方式,可以选择每次写操作或者定期刷写。
    • AOF 文件可以通过 AOF 文件重写(AOF Rewrite)来压缩,去除冗余的命令,减少文件大小。可以使用 BGREWRITEAOF 命令手动触发 AOF 文件重写。
    • AOF 的优点是可以提供更高的数据安全性,因为在故障发生时只有最后一条命令会丢失。同时,通过 AOF 文件重写可以压缩文件大小并减少恢复时间。
    • AOF 的缺点是相对于 RDB,AOF 文件会比较大,恢复速度相对较慢。

在 Redis 中,可以选择同时使用 RDB 和 AOF,以提供更高的数据安全性。当 Redis 重启时,首先会加载 AOF 文件来恢复数据,如果 AOF 文件不存在或者恢复失败,则会尝试加载 RDB 文件。如果同时存在 AOF 和 RDB 文件,优先使用 AOF 文件进行数据恢复。

根据实际需求和系统特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RDB 持久化、AOF 持久化或两者结合起来使用。

14.集群模式

Redis 集群模式是一种分布式部署的方式,用于在多个 Redis 节点之间实现数据的自动分片和高可用性。

Redis 集群模式的特点如下:

1. 自动分片:Redis 集群将数据划分为多个槽(slot),默认情况下有 16384 个槽。每个节点负责管理其中的一部分槽,通过哈希算法将数据映射到相应的槽中,实现自动分片。
2. 故障转移:当集群中的某个节点出现故障时,集群会自动进行主从切换,将故障节点的槽重新分配给其他正常节点。这样可以保证数据的高可用性,即使节点宕机也不会导致数据的丢失。
3. 数据复制:每个主节点都有若干个从节点,主节点会将数据异步地复制给从节点。从节点可以提供读取请求的服务,提高读取性能和并发能力,同时也提供了数据冗余和故障恢复的功能。
4. 客户端路由:客户端与 Redis 集群进行交互时,需要先通过集群的路由功能找到对应的节点,再发送请求。集群会根据键值的哈希算法将请求路由到正确的节点上。

在 Redis 集群模式中,每个节点都可以同时扮演主节点和从节点的角色。当节点数量增多时,可以实现更高的读写性能和容量。此外,Redis 集群还支持节点的动态添加和删除,可以方便地进行扩展和缩减集群规模。

需要注意的是,在 Redis 集群模式中,事务操作不能跨节点,而只能在单个节点上执行。此外,不支持多键操作,即不能对跨槽的多个键进行操作。

通过 Redis 集群模式,可以将数据分布在多个节点上,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可用性和扩展性,适用于对读写性能要求较高的场景。

15.rabbitmq如何保证高可用

RabbitMQ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高可用性:

  1. 镜像队列(Mirrored Queues):镜像队列是 RabbitMQ 提供的一种机制,可以将队列中的消息在多个节点之间进行复制。每个节点上都有完全相同的队列副本,当一个节点出现故障时,其他节点上的副本可以继续提供服务。这样可以确保即使某个节点宕机,队列中的消息仍然可用。

  2. 集群模式(Clustering):RabbitMQ 支持将多个节点组成集群,每个节点都能够处理消息。当某个节点宕机时,其他节点可以接管其工作。集群模式提供了更高的可用性和可扩展性,同时还可以通过负载均衡来分担节点的压力。

  3. 心跳检测(Heartbeat):RabbitMQ 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可以通过心跳机制进行连接状态的监测。如果长时间没有收到心跳包,就可以判断连接已断开,并触发重新连接或者其他处理措施,以确保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持久化消息(Message Durability):RabbitMQ 允许将消息标记为持久化,这样在消息传递过程中,即使发生硬件故障或者服务器重启,消息也不会丢失。持久化消息需要将交换机、队列以及消息本身进行持久化设置。

  5. 备份和恢复(Backup and Restore):可以定期对 RabbitMQ 的数据进行备份,并在需要时进行还原。这样可以在发生故障或数据丢失时快速恢复服务。

通过以上的措施,RabbitMQ 可以提供高可用的消息代理服务,确保消息的可靠传输和持久化存储,从而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

16.MySQL隔离级别了解多少?

我了解 MySQL 的四个隔离级别,它们分别是:

  1. 读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是最低的隔离级别。在该级别下,事务可以读取其他事务未提交的数据,可能会导致脏读(Dirty Read),即读取到尚未提交的数据。这个级别的隔离性最弱,不推荐在生产环境中使用。

  2. 读已提交(Read Committed):是 MySQL 的默认隔离级别。在该级别下,事务只能读取已经提交的数据,避免了脏读。但是由于其他事务可能会并发地修改数据,所以可能会出现不可重复读(Non-Repeatable Read)问题,即同一个事务内多次读取同一数据,在读取过程中发现数据已经被其他事务修改。

  3. 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在该级别下,事务开始后,它看到的数据集是固定的,即使其他事务对数据进行了修改,该事务也只能看到自己开始时的数据快照。这样可以避免脏读和不可重复读,但是可能会出现幻读(Phantom Read)问题。幻读指的是在同一个事务中,两次查询得到的结果集不一致,因为在事务执行期间其他事务插入了新的数据。

  4. 串行化(Serializable):是最高的隔离级别。在该级别下,事务顺序地执行,每个事务都必须等待前一个事务执行完成才能开始。这样可以避免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问题,但会导致并发性能大幅下降,一般情况下很少使用。

以上是 MySQL 的四个标准隔离级别,每个级别都有其特点和优劣势。在选择隔离级别时,需要权衡数据的一致性和并发性能的需求,并根据具体业务场景进行选择。

算法:链表反转

定义一个函数,输入一个链表的头节点,反转该链表并输出反转后链表的头节点。

示例:

输入: 1->2->3->4->5->NULL
输出: 5->4->3->2->1->NULL

class Solution {
    public ListNode reverseList(ListNode head) {
        ListNode pre = null, cur = head, next = null;
        while(cur != null) {
            next = cur.next;
            cur.next = pre;
            pre = cur;
            cur = next;
        }
        return pre;
    }
}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