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言


20世纪中期以来,出现了值得注意的趋势:人类活动强烈干预自然过程,引发一系列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以系统论为代表的交叉科学的涌现,多学科交叉渗透成为主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地球科学进入新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原先分别描述地球各种现象的学科,融合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成为揭示机理、预测未来、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nce)。
作为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水文地质学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长期沿用的含水层和隔水层的概念受到冲击,产生了(地下))含水系统( aquifer system)及地下水流系统( groundwater flow system)的概念。
地下水流系统理论的建立,是继达西定律以后,水文地质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匈牙利裔加拿大人托特(J6zsef Toth)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地下水流系统理论,20世纪80年代,理论框架基本成型。Toth指出,地下水位存在高程差,在重力驱动下自组织地形成嵌套式多级次流系统模式(Toth,1963)。这一简单的定义,难以概括地下水流系统理论的丰富内涵,后文将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说明。Toth 理论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流动的地下水是一种普遍的地质营力,以自组织的地下水流系统模式,控制着与地下水有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作用的空间有序分布(Toth,1966,1971,1972,1999,2009)。
通过Toth的一张综合性示意图(图1.1),可以对地下水流系统理论有一个概括性认识。
 

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控制下,盆地地下水呈现多级次水流模式。每个地下水流系统内,从补给源到排泄汇,水流由下降运动,转为水平运动,再呈现上升运动。不同级次地下水流系统,循环深度不等,水交替强度有序变化。各级次系统的汇合部位,地下水流相对停滞,来自不同部位的水流所携带的组分交汇于此,相互作用,在此积聚。由补给源到排泄汇,地表及土壤的水分由相对亏缺,到平衡状态,再到过剩状态;矿物组分由溶滤带走,经过输运,在排泄区及有利部位积聚。地下水的温度及压力,由增温、加压转为降温、减压。地下水流系统不同部位发生不同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作用,使组分的绝对含量以及相对含量发生有序变化。在地表,不同级次地下水流,从补给源到排泄汇,由干旱缺水到过度湿润,由脱盐到累盐,从而控制耐旱植物、喜水植物、耐盐植物,以及盐碱地、沼泽湿地等呈现空间有序分布。各级次系统的排泄汇,上升水流使孔隙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降低,岩土体易于发生侵蚀、潜蚀、滑坡等位移和破坏。
地下水流系统理论,以地下水流网为载体,将渗流场、化学场及温度场(未来还可能包括微生物场)融为一体;将地下水各个部分、地下水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地下水伴生现象,整合成为一个演变有序的时空结构;从而为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现象及作用过程,提供了一个易于理解、相互关联的完整图景(张人权等,1990)。
地下水与地表水体、岩土体、土壤以及生物群落之间,通过物质(水分、盐分、气体成分、有机养分等)循环及能量交换,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动态平衡系统(图1.2,张人权等,2011)。人为活动不适当地改变地下水,地下水与相关系统之间的原有动态平衡遭到破坏,是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

 

当代水文地质学的研究领域及核心课题,已经由地下水资源扩展到生态环境,由水量
研究转向水量与水质并重,由以往的解决局部性生产实际问题,转向长期性、全局性的
可持续发展课题。构建人和自然协调的、良性运转的地下水流系统、水文系统、地质环
境系统、地质工程系统,以及生态系统等,成为当代水文地质学的最终目标(张人权等,
2005,2011)。
 

为了构建人和自然协调的良性运转系统,传统水文地质学以现象归纳为主的研究,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必须从成生角度出发,探究目标系统的作用过程和内在机理。地下水流系统理论,提供了现象、作用过程及机理相互关联的完整图景,正是构建人和自然协调的、良性运转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有效工具。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地下水流系统理论乃是当代水文地质学的核心概念框架。
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已经成功应用于不同领域: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水文地质编图,地下水资源评价及管理,地热勘查及利用,水利工程地质论证,岸坡稳定性分析与防治,与地下水有关的生态系统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土壤盐渍化治理,废弃物排放场地选址,核废料处置场地选址,油气运移及聚集,金属矿床成矿理论,水文地球化学找矿,等等( Toth,2009)。今后有望扩展应用于包气带水以及地球深部层圈流体。
Toth 提出的地下水流系统理论,促使实用性学科分支的传统水文地质学,转变为兼具实用性及理论性学科分支的当代水文地质学,成为地球系统科学最活跃最有潜力的基础学科之—( Engelen,1995;张人权等,2011)。
尽管地下水流系统理论是构建当代水文地质学的核心概念框架,并且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多个领域,但是,经历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迄今为止,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尚未成为国际水文地质界普遍接受的主流概念。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惯性思维使人们难以接受地下水流系统理论这一革命性的水文地质学科新范式;其次,地下水流系统理论还缺乏高度抽象与凝练,难以通过简要易懂的方式予以阐述,不容易理解及掌握;再次,地下水流模式的定量分析是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目前还停留于探索阶段。
如前所述,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将渗流场、化学场及温度场,以及地下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整合为时空有序的结构。因此,理解和掌握地下水流系统理论,需要融会贯通地应用水文地质学基本概念与方法、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水动力学以及相关知识。掌握这一新的理论及方法体系,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___Y1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