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程理论文献摘录

干旱频率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干旱发生的次数[33],用来评价干旱频发的程度[34],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N为时间序列数;𝑛为时间序列中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次数。

干旱强度是指干旱期间平均累积SPEI的绝对值[35],用于评价干旱的严重程度[36],其表达式如下: 

式中:𝑚为干旱发生次数;𝑆𝑃𝐸𝐼𝑖为研究时段发生干旱时的SPEI值。

[33] YU M, LI Q, HAYES M J, et al. Are droughts becoming more frequent or severe in China based on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1951-2010?[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14, 34(3):545-558. [34] GEBREMESKEL HAILE G, TANG Q, LENG G, et al. Long-term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drought patterns over the Greater Horn of Afric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0, 704:135299. [35] WANG F, WANG Z, YANG H, et al. Study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drough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based on SPEI[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8, 61(8):1098-1111. [36] 胡子瑛, 周俊菊, 张利利, 等. 中国北方气候干湿变化及干旱演变特征[J]. 生态学报, 2018, 38(6):1908-1919. HU Z Y, ZHOU J J, ZHANG L L, et al. Climate dry-wet change and drought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dry-wet areas in northern China [J]. Acta Ecological Sinica, 2018, 38(6):1908-1919. 

基于CMIP6的未来气候变化下汉江流域干旱特征研究

2.2.3 游程理论

        游程理论是干旱研究中识别和描述干旱特征的重要方法,通过分析时间序列数据,将其划分为正游程和负游程,其中正游程代表序列中超过特定截断阈值的数据部分,而负游程则表示数据低于该阈值的部分。干旱历时(Duration)定义为干旱指数持续低于既定阈值的时间长度。干旱烈度(Severity)则是指在特定历时内,累积干旱指数绝对值的总和。干旱发生频率(Frequency)指的是在特定时间范围内(例如按年或十年计)干旱事件的发生次数。为了避免单月干旱事件对结果产生干扰,本研究提取了干旱历时2个月及以上、发生中等及以上干旱事件时(SPEI阈值≤−1)的干旱烈度,用于定量分析气候变化情景下汉江流域干旱特征的变化。

鄱阳湖流域气象干旱的区域性特征及干旱过程演变  (叶许春)

3. 2. 2 气象干旱事件(过程)的识别

        在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导致南方地区干旱存在显著的季节性特征[19],SPEI-3能够充分反映季节性的干旱变化。

        因此,本研究选择SPEI-3作为干旱过程的研究指标。

        根据游程理论三阈值方法[20, 21]对干旱指数时间序列进行干旱事件识别,并分离出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等干旱因子特征变量。

        基于我国气象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并参考Wu等[22]有关研究,本研究分别设置SPEI的3个截取水平R0=0、R1=0.5、R2=-0.5作为确定干旱事件的开始、持续和结束的阈值水平,具体规则如下:

        (1)如图2所示,当计算的SPEI序列值小于R2时,判定有干旱发生。但是,对于一次完整的干旱过程,应该从降水出现亏缺(SPEI出现负游程)开始,发展到极端旱情(SPEI最大负游程处),最后结束于降水出现盈余(SPEI出现正游程)。

        (2)在干旱研究中,干旱事件中负游程的长度为干旱事件的历时(D),即干旱事件开始至结束时间的长度;负游程的总量绝对值称为干旱事件的总烈度(M),也称干旱事件的严重程度;干旱过程中,某一时间出现的最大负游程的绝对值称为峰值烈度(Mmax),反映此次干旱发展的最高等级;平均烈度也称作干旱强度,为干旱事件总烈度与历时的比值。

        (3)由于干旱发展过程缓慢且历时长,在一场干旱持续时期内可能出现临时性的降水,导致出现若干“子干旱”(如图2中的d0,d2)。如果临时降水期间的SPEI值小于R1,则这种相邻几次的“子干旱”之间构成了相互关联的非独立干旱事件,应被视为一次干旱过程[22]。此时的干旱历时为初始“子干旱”至末尾“子干旱”的历时之和,相应干旱事件的总烈度为“子干旱”总烈度之和。

 

图2基于SPEI干旱等级和游程理论的干旱事件提取及特征描述

Fig.2 Definition of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using the SPEI and run theory 

4  结果分析

4.1  气象干旱年际变化特征及基本空间格局

        过去61年间,鄱阳湖流域年尺度SPEI呈现明显的年代际波动特征,但整体表现出增加趋势,反映流域气候条件在年尺度上有湿润化的趋势。这一结果在前人的相关研究中也有体现。如刘卫林等[11]基于1958-2018年数据研究揭示鄱阳湖流域除了赣北个别站点以外,从南到北干旱逐渐减轻;谢坤等[12]研究表明鄱阳湖流域1961-2017年间呈现湿润化趋势。与此相对应,基于月尺度SPEI统计的流域尺度上不同等级气象干旱发生次数呈微弱的波动下降趋势(图3)。统计表明,1960-2020年间,鄱阳湖流域尺度上共计发生轻旱以上气象干旱244月次,平均每年4月次。发生干旱次数最多的年份是1963年,共9月次,其次是1978年和2009年,均有7月次。1966、1972、1977、1991、1999、2003、2007、2011和2019年等9年均发生了1个月次的特旱,其中,1990年以来的30年间发生6次,是1990年以前30年间发生次数的2倍。研究期内,流域经历了37次重旱,月次数明显多于特旱。1990年以前的30年间发生21次,1990年以来发生16次。至于中旱,过去61年间共发生86次,1990年之前与之后的30年分别发生44次和42次。鄱阳湖流域轻旱几乎每年都有发生,累积发生频率达到112月次。研究表明,鄱阳湖流域自1990年代以来气温升高趋势加速、年代际降水量波动增大、降水日数下降[23,24],当遇到极端气候或者连续长时间降水稀少时,发生流域尺度特大干旱的次数增多。

        基于站点月尺度气象干旱发生频率,采用反距离权重法空间插值生成鄱阳湖流域干旱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图。如图4所示,鄱阳湖流域气象干旱的发生频率总体在31.7%~34.8%之间,不同区域总体差异较小,以流域东、中、西部的南城-樟树-宜丰-莲花站点为中心的弧形区域内干旱频率相对较高。虞美秀等[25]基于2011-2020年大范围地面墒情监测的结果也表明,鄱阳湖流域中部为包气带缺水量最大区,遭受农业干旱频次最高,与本研究揭示的流域干旱频率整体分布特征较为一致。空间上,不同等级干旱发生频率的空间格局差异较为明显。其中,中旱发生频率较高区域主要位于修水、赣江、抚河和信江下游的平原地带;重旱发生频率较高区域主要位于流域东北部的信江和饶河流域;特旱发生频率较高区域主要位于流域南部赣江上中游区域。闵屾等[26]基于1960-2007年鄱阳湖流域气象站点Z指数的计算,指出鄱阳湖流域气象干旱呈现出南少北多、南强北弱的空间分布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本研究揭示的鄱阳湖流域干旱频率空间分布的合理性。

4.2  季节性气象干旱的变化及区域性特征

        不同季节,流域尺度气象干旱及其影响范围的年际变化趋势呈现较大差异。图5所示,春(3—5月)、秋(9—11月)两季流域尺度SPEI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季节干旱的影响范围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趋势率均为2%/10a。与此相反,夏(6—8月)、冬(12月—次年2月)两季流域尺度SPEI呈现微弱的上升趋势,季节干旱的影响范围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趋势率分别为-3%/10a和-2%/10a。春、夏、秋、冬季节干旱的平均影响范围分别为32.22%、31.83%、34.37%和29.40%。各季节干旱影响范围年际间波动差异明显,其变异系数分别为0.28、0.25、0.32和0.33。夏季干旱的影响范围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在1970s年代中期和1990s明显偏小,而在1980s年代明显偏大。秋、冬季干旱影响范围年际间波动大,特别是冬季,干旱影响范围在1962、1963、1987和1999年均达到100%。前人研究曾表明,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事件开始增多、增强[3],特别是春季干旱化趋势显著,秋季极端干旱较多[4,27],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国家粮食安全,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表1进一步显示了基于气象站点季节SPEI值统计的鄱阳湖流域季节干旱的区域性特征及发生频率。结果表明,流域季节性气象干旱发生频率较高,各季节无气象干旱发生的频率平均值仅为30.74%。整体上,鄱阳湖流域季节干旱的发生以全流域性干旱和局域性干旱为主,两者的发生频率分辨为29.51%和23.36%,其次是区域性干旱(10.66%),部分区域性干旱的发生频率最低(5.74%)。各季节中,春、秋、冬季发生全流域性干旱的频率最高,夏季干旱以局域性干旱为主。这一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区内气候特征较为一致,当干旱发生时,不同区域站点的气象条件均有较好的同步响应,导致干旱的影响范围波及较广。同样,这一结果与图4反映的不同区域气象干旱发生频率空间分布的总体差异较小相一致。

4.3  流域气象干旱事件(过程)的变化特征

        1960-2020年间,鄱阳湖流域共发生50次气象干旱事件,干旱历时最短在2个月以上,历时在5个月以内的干旱事件共计25次,占全部干旱事件的50%;干旱历时为6~10个月干旱事件共计16次,占全部干旱事件的32%;干旱历时为11~15个月的干旱事件共计4次,占全部干旱事件的8%;干旱历时为16~20个月的干旱事件共计2次,占全部干旱事件的4%;干旱历时大于20个月的干旱事件共计3次,占全部干旱事件的6%。所有干旱事件中,历时最长的1次发生于2006年9月1日,结束于2009年12月1日,共计持续时间49个月。

        鄱阳湖流域尺度气象干旱的持续时间、峰值烈度和总烈度存在较大波动(图6)。就干旱历时来看,其中位数除2000s年代明显偏大外,其他年代相差不大;变化幅度2000s更是异常突出,此外1960s也相对较大,1990s最小;1970s、1980s和2000s年代均出现了干旱历时的极端异常事件。就峰值烈度来看,2010s变化幅度最大,其次是2000s和1960s,但是1960s出现了一次峰值烈度最大的极端异常事件,最大烈度达到4.37,是近60年以来的最大值;1980s、1990s峰值烈度变化幅度整体

4.4  气象干旱事件的历时-烈度关系

        干旱事件的历时和烈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这种关系对合理的开展气象干旱影响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图7显示鄱阳湖流域尺度气象干旱历时与总烈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干旱历时与峰值烈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而干旱历时与平均烈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明显。这一结果表明,历时越长的气象干旱事件,其总烈度和峰值烈度均有显著增大的趋势。 

        气象干旱事件的平均历时、平均总烈度和平均峰值烈度,随着干旱等级的提高,均呈显著的指数趋势增加。其中,流域轻旱、中旱的平均历时整体小于6个月,而流域重旱、极旱的历时均在11个月以上。流域轻旱事件的平均峰值烈度为0.81,中旱、重旱分别为1.23和1.74,而极旱的平均峰值烈度更是达到2.55。就平均总烈度而言,轻旱仅为1.79,中旱为3.34,中旱为8.45,而极旱为12.55。因此,随着干旱级别的增加,气象干旱灾害总体的严重程度将急剧增加,破坏力也将呈现指数级增长。 

5  结 论

(1)鄱阳湖流域年尺度SPEI表现出增加趋势,反映流域气候条件有湿润化的趋势。在空间上,流域月尺度气象干旱的发生频率在31.7%~34.8%之间,不同区域气象干旱发生频率的总体差异较小,但不同等级干旱发生频率的空间格局差异明显。

(2)不同季节,流域尺度气象干旱及其影响范围的年际变化趋势呈现较大的差异。春、秋季节流域尺度SPEI呈现微弱下降趋势,影响范围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夏、冬季节流域尺度SPEI呈现微弱上升趋势,影响范围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就干旱区域性特征而言,鄱阳湖流域季节性气象干旱发生频率较高,且以全流域性干旱和局域性干旱为主,区域性干旱部分区域性干旱的发生频率最低相对较低。

(3)在过去的61年间共发生了50次流域尺度气象干旱事件,干旱事件的发生频次随干旱历时的增加显著减少,其中干旱历时最长的可达49个月。流域尺度气象干旱事件的历时、峰值烈度以及总烈度的演变呈现较强的年代际波动特征。

(4)干旱历时与总烈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与峰值烈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与平均烈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明显。气象干旱事件的平均历时、平均总烈度和平均峰值烈度,均随着干旱等级的提高呈指数趋势增加。

[19] 隋月,黄晚华,杨晓光,等。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南方地区季节性干旱特征与适应。Ⅱ. 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的越冬粮油作物干旱时空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9):2467–2476。

[20] YEVJEVICH V.,1967。An objective approach to definitions and investigations of continental hydrologic droughts [C]//。Hydrology Paper23,Colorado State U,Fort Collins。

[21] CHANG J X,LI Y Y,WANG Y M,等。Copula-based drought risk assessment combined with an integrated index in the Wei River basin,China [J]。Journal of Hydrology,2016,540:824–834。

[22] WU J F,CHEN X W,YAO H X,等。Non-linear relationship of hydrological drought responding to meteorological drought and impact of a large reservoir [J]。Journal of Hydrology,2017,551:495–507。

[23] 占明锦,殷剑敏,孔萍。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事实研究[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3,36(3):18–24。

[24] Yang X,Wu J,Liu J,等。Change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and possible influence of ENSO events in a humid basin in China [J]。Atmosphere,2021,(12):1522。

[25] 虞美秀,董吴欣,张建云,等。基于大范围地面墒情监测的鄱阳湖流域农业干旱[J]。水科学进展,2022,33(2):185–195。

[26] 闵屾,严蜜,刘健。鄱阳湖流域干旱气候特征研究[J]。湖泊科学,2013,25(1):65–72。

[27] 刘诗梦,张杰,于涵。影响初夏江淮流域年代际极端干旱的欧洲关键区能量演变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20,39(1):143–152。

[28] YE X C,LI X H,XU C-Y,等。Similarity,difference and correlation of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drought indices in a humid climate region-the Poyang Lake catchment in China [J]。Hydrology Research,2016,47(6):1211–1223。

        

基于GAMLSS模型的青海省非平稳NSPEI干旱时空特征分析孙媛

1.2 研究方法

1.2.1 平稳SPEI

Vicente-Serrano等[8]提出的SPEI是根据降水与潜在蒸散水分亏损情况来进行干旱模拟,其中,ET0采用Penman-Monteith蒸发公式计算。

基于多维Copula函数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气象干旱特征分析李琼芳1,2

2.2干旱事件识别及特征变量提取本文基于游程理论识别干旱事件并提取干旱特征变量,其中,干旱历时D指一次干旱事件的持续时间,干旱烈度S指一次干旱事件低于阈值的赤字总量,干旱烈度峰值P指一次干旱事件的最大干旱强度(最小SPEI值)。游程理论在干旱事件识别中剔除了短期干旱,并将间隔时间很短的两次干旱进行合并,提高了干旱识别的精确度,在干旱分析中广泛应用[18-19]。为比较澜湄流域不同区域的干旱特征,本文将4个子流域范围内的栅格SPEI值取平均,分别代表各子流域的干旱状况,根据GB/T 20481—2017《气象干旱等级》[20],参考前人研究经验[21],取干旱解除阈值R0=0,干旱发生阈值R1=-0.5,单时段干旱发生阈值R2=-0.8进行干旱事件的识别。

[21]周玉良,周平,金菊良,等.基于供水水源的干旱指数及在昆明干旱频率分析中应用[J].水利学报,2014,45(9):1038-1047.(ZHOU Yuliang,ZHOU Ping,JINJuliang,et al.Establishment of hydrological drought indexbased on sources of regional water supply and itsapplication to drought frequency analysis for Kunming[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14,45(9):1038-1047.(in Chinese))

1982-2019年中国北方干旱事件特征及其对植被的影响李尚飞1

2.2.2 游程理论

游程理论是根据干旱指数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特征设定相关阈值来提取干旱事件的方法,还可以进一步识别出干旱事件的干旱历时(DD)、干旱烈度(DS)和干旱强度(DI)等基本干旱特征[12]。DD指一场干旱事件持续的月份,DS为该场事件期间干旱指数累加和的绝对值,DI为该场事件烈度的均值,即DS/DD。在实际研究中,传统的游程理论可能会导致1场“强干旱事件”被划分为多场“小干旱事件”,继而降低了该场事件的干旱等级。因此,本文采用He等[13]提出的3阈值优化的游程理论识别干旱事件及其特征。设定3个阈值R0,R1,R2(R0=0,R1=-0.3,R2=-0.5)水平,干旱特征的具体识别过程如下:

(1)当干旱指数小于R1时,初步认定该月干旱。

(2)针对DD仅持续1个月的情况,当该月份的干旱指数大于R2时,该月不被认定为一场干旱事件。

(3)对于连续2场事件仅间隔1个月发生的情况,当间隔月干旱指数小于R0时,2场干旱事件合并为1场,其DI为2场事件的DI之和,DD为2场事件的DD之和加1,否则认定为2场独立事件。

考虑到人为灌溉的影响以及植被对干旱响应的敏感性,本文选取SPEI与SANDVI呈显著相关区域的林草地作为中国北方的干旱响应敏感区,从而进一步分析该区域的典型干旱事件对植被的影响。

淮河流域上游分区气象-水文干旱传播特征及响应概率研究(高放)

[1]高放,刘冀,陈威,等.淮河流域上游分区气象-水文干旱传播特征及响应概率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23,30(05):257-265.DOI:10.13869/j.cnki.rswc.2023.05.041.

2.2 干旱事件识别

气象干旱事件及水文干旱的识别通过游程理论[29]进行,识别方法见图2。根据干旱种类选定相应的干旱指数作为阈值R0,R1,R2,当干旱指数在一段时间内小于R1时,初步识别该时段内发生干旱事件,在这些干旱事件中剔除仅持续一个月且该月干旱指数大于R2的干旱事件,若两次干旱事件间隔为一个月且该月干旱指数小于R0则将这两次干旱事件合并为一次干旱事件。通过游程理论识别出的干旱事件所经历的时间长度即干旱历时,干旱事件中各月干旱指数小于阈值R1部分之和的绝对值即为干旱强度,阈值R1减去干旱事件各月中最小的干旱指数即为干旱烈度。本文选定干旱指数小于0,干旱指数达到轻旱、干旱指数达到中旱时的数值为阈值,因此R0,R1,R2分别对应0,-0.5,-1。

图2 游程理论及干旱特征

东亚五国气象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的影响(狄广礼)

1.3.3 游程理论

          有关学者[23-24]提出的三阈值运行理论被用于识别干旱特征。通过干旱历时、干旱烈度、干旱次数来分析干旱事件。定义如下:

干旱历时是计算时间跨度在干旱事件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间隔;

干旱次数是时间跨度内总共发生的干旱事件次数;

干旱强度是每次干旱事件发生时,SPEI累计值的绝对值。

具体识别方法为:三个阈值设置为0、-0.5和-1。

首先,当SPEI<-0.5,初步判断为干旱发生在当月;其次,对于持续1个月的干旱事件,当SPEI>-1时,认为该月没有发生干旱,并将其排除在外;最后,对于两次相邻干旱事件之间的间隔为1个月,当该月的SPEI<0时,两次干旱事件合并为一次干旱事件。

  • 3
    点赞
  • 1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___Y1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