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m/create_patches_fp_note_2023_8_10

1

# internal imports
from wsi_core.WholeSlideImage import WholeSlideImage
from wsi_core.wsi_utils import StitchCoords
from wsi_core.batch_process_utils import initialize_df
# other imports
import os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time
import argparse
import pdb
import pandas as pd

1.1 

1. `from wsi_core.WholeSlideImage import WholeSlideImage`:
           这个导入语句从一个名为 `wsi_core` 的模块中导入了 `WholeSlideImage` 类。这个类可能是你的医学图像识别项目所需的核心类,用于处理整张切片图像。通过这个类,你可以读取、处理和操作大型医学图像数据

2. `from wsi_core.wsi_utils import StitchCoords`:
           这一行导入了 `wsi_utils` 模块中的 `StitchCoords` 类。这个类可能是用于图像拼接的工具,可以将多个图像坐标拼接成一个大的图像。在医学图像识别中,这种拼接技术可能用于将多个切片图像拼接成一个完整的组织图像。

3. `from wsi_core.batch_process_utils import initialize_df`:
           这一行导入了 `batch_process_utils` 模块中的 `initialize_df` 函数。这个函数可能用于初始化一个数据框架(DataFrame),用于存储图像处理过程中的结果数据。在医学图像识别项目中,数据框架常常用于存储和管理图像特征、标签等信息。

4. `import os`:
           这个导入语句导入了Python标准库中的 `os` 模块用于进行操作系统相关的操作,比如文件路径的处理、目录的创建等

5. `import numpy as np`:
           这个导入语句导入了 `numpy` 库,并将其重命名为 `np`。`numpy` 是一个用于科学计算的库,它提供了多维数组对象和各种数学函数,常常用于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

6. `import time`:
           这个导入语句导入了Python标准库中的 `time` 模块用于处理时间相关的操作,比如计时、休眠等

7. `import argparse`:
            这个导入语句导入了Python标准库中的 `argparse` 模块用于解析命令行参数在脚本中,它可以用于从命令行获取用户指定的参数,以便定制化脚本行为

8. `import pdb`:
            这个导入语句导入了Python标准库中的 `pdb` 模块用于调试程序。它可以在程序中插入断点,以便在运行时逐步检查代码执行流程和变量值

9. `import pandas as pd`:
            这个导入语句导入了 `pandas` 库,并将其重命名为 `pd`。`pandas` 是一个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库,常常用于处理结构化数据,如表格数据。在医学图像识别项目中,它可能被用于处理和分析与图像识别相关的数据。

1.2 

         "import argparse" 这行代码是用于导入 Python 中的 argparse 模块。argparse 是 Python 的一个标准库模块,用于处理命令行参数解析。它可以帮助你编写命令行界面,使你的程序可以接受用户通过命令行输入的参数,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在你的医学图像识别项目中,argparse 可能会派上用场。

        举例来说,假设你正在编写一个脚本,用于对医学图像进行预处理,你可以使用 argparse 来接受用户通过命令行输入的参数,比如输入图像的路径、预处理方法、输出路径等等。

这样,用户就可以在运行你的脚本时,通过命令行输入参数来控制脚本的行为,从而实现更灵活的图像处理流程

        通过导入 argparse 模块,你可以使用其中的类和函数来创建解析器,定义命令行参数,并解析用户输入的参数。这将使你的程序更具交互性和可定制性,方便你在命令行环境下执行图像识别相关的任务。

        需要注意的是,argparse 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模块,涉及到的概念和功能可能会比较多。如果你想深入学习如何使用 argparse,可以查阅官方文档或者相关教程,逐步掌握其高级用法,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你的医学图像识别项目中。

def stitching(file_path, wsi_object, downscale = 64):
	start = time.time()
	heatmap = StitchCoords(file_path, wsi_object, downscale=downscale, bg_color=(0,0,0), alpha=-1, draw_grid=False)
	total_time = time.time() - start
	
	return heatmap, total_time

        这段代码是一个Python函数,它用于拼接医学图像中的坐标点,生成一个热图,并计算拼接过程的总时间。

1. 首先,这段代码定义了一个名为 `stitching` 的函数,它接受三个参数:
   - `file_path`:表示医学图像文件的路径。
   - `wsi_object`:医学图像的对象,可能是某种图像库中的数据结构。
   - `downscale`:缩放因子,默认值为 64。

2. `start = time.time()`:这行代码记录了当前时间,用于后面计算拼接过程所需的时间。

3. `heatmap = StitchCoords(file_path, wsi_object, downscale=downscale, bg_color=(0,0,0), alpha=-1, draw_grid=False)`:这是实际的拼接操作。它调用了名为 `StitchCoords` 的函数(可能是你的项目中定义的),传递了一些参数,包括文件路径、图像对象、缩放因子等。这个函数的作用是将医学图像中的坐标点进行拼接,生成一个热图。参数 `bg_color` 表示热图的背景颜色,`alpha` 控制透明度,`draw_grid` 控制是否绘制网格。

4. `total_time = time.time() - start`:这行代码计算拼接过程所花费的总时间,通过计算结束时间与开始时间之间的差值得到。

5. `return heatmap, total_time`:最后,函数返回两个值:生成的热图对象和拼接所需的总时间。

        总体来说,这段代码实现了医学图像坐标点的拼接操作,生成热图,并记录了拼接过程所需的时间

        在你的项目中,你可以调用这个函数,传递合适的图像路径和对象,以及调整需要的缩

放因子等参数,以便进行医学图像坐标点的拼接和热图生成。

3

def segment(WSI_object, seg_params = None, filter_params = None, mask_file = None):
	### Start Seg Timer
	start_time = time.time()
	# Use segmentation file
	if mask_file is not None:
		WSI_object.initSegmentation(mask_file)
	# Segment	
	else:
		WSI_object.segmentTissue(**seg_params, filter_params=filter_params)

3.1 

        这段代码是一个Python函数,用于图像分割,主要用于医学图像识别的项目中。我将逐行解释这段代码的功能和逻辑:

1. `def segment(WSI_object, seg_params = None, filter_params = None, mask_file = None):`
           这是一个名为 `segment` 的函数定义,它接受四个参数:`WSI_object`、`seg_params`、`filter_params` 和 `mask_file`。函数用于对图像进行分割操作。

2. `start_time = time.time()`
           这行代码记录了当前时间,用于后面计算代码执行时间。

3. `if mask_file is not None:`
           这是一个条件语句,检查是否提供了 `mask_file` 参数。如果 `mask_file` 不为 `None`,则执行下面的代码块。

4. `WSI_object.initSegmentation(mask_file)`
          这行代码调用了 `WSI_object` 对象的 `initSegmentation` 方法,并传递了 `mask_file` 参数。这个方法可能是用来初始化图像分割操作,根据提供的掩码文件进行初始化。

5. `else:`
           如果没有提供 `mask_file` 参数,那么执行下面的代码块。

6. `WSI_object.segmentTissue(**seg_params, filter_params=filter_params)`
           这行代码调用了 `WSI_object` 对象的 `segmentTissue` 方法,并传递了两个参数:`seg_params` 和 `filter_params`。

        `segmentTissue` 方法可能是用来执行实际的图像分割操作,根据传递的参数进行分割。

3.2

def segment(WSI_object, seg_params = None, filter_params = None, mask_file = None):
	### Start Seg Timer
	start_time = time.time()
	# Use segmentation file
	if mask_file is not None:
		WSI_object.initSegmentation(mask_file)
	# Segment	
	else:
		WSI_object.segmentTissue(**seg_params, filter_params=filter_params)

这段代码是一个用于图像分割的函数。让我逐步解释一下它的逻辑和功能:

1. 函数名及参数:这个函数被命名为 `segment`,它接受几个参数:
   - `WSI_object`: 一个代表图像的对象或数据结构,可能是一张医学图像(WSI表示Whole Slide Image)。
   - `seg_params`: 用于图像分割的参数,这是一个字典,包含用于控制分割过程的各种参数。
   - `filter_params`: 用于过滤的参数,也是一个字典,用于对分割结果进行进一步处理或过滤。
   - `mask_file`: 分割时使用的掩码文件,如果提供了这个参数,函数将使用该掩码文件进行分割,否则将使用 `seg_params` 进行分割。

2. 计时开始:在函数开始的地方,记录了当前时间,用于计算分割所花费的时间。

3. 分割操作:函数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图像分割。如果提供了 `mask_file`,表示使用预先定义好的掩码文件进行分割。如果没有提供 `mask_file`,则会调用 `WSI_object` 中的 `segmentTissue` 方法来进行分割,同时传入 `seg_params` 和可能的 `filter_params`。这意味着使用了一个称为 `segmentTissue` 的方法来实际执行图像分割操作。

        总体来说,这个函数用于执行图像分割操作,它可以根据提供的参数进行不同的分割方式,并且支持使用预定义的掩码文件来指导分割过程。函数内部的注释也提供了一些关键的信息,帮助理解每个步骤的作用。

        如果需要更深入了解每个参数的具体含义以及 `segmentTissue` 方法的实现细节,可以进一步查看相关的文档或代码。

4

### Stop Seg Timers
	seg_time_elapsed = time.time() - start_time   
	return WSI_object, seg_time_elapsed

根据您提供的代码片段,这段代码看起来像是一个函数,可能用于医学图像识别项目中的图像分割阶段。让我来仔细分析一下:

```python
def stop_seg_timers(WSI_object, start_time):
    seg_time_elapsed = time.time() - start_time   
    return WSI_object, seg_time_elapsed
```

这个函数名为 `stop_seg_timers`,接受两个参数:`WSI_object` 和 `start_time`。       

         

        在这里,`WSI_object` 可能是您的医学图像对象,而 `start_time` 则是开始图像分割阶段时记录的时间戳。

        函数的目的似乎是计算图像分割阶段的耗时,并将分割后的图像对象和耗时返回。

        具体来说,这段代码使用 `time.time()` 函数来获取当前时间戳,然后减去 `start_time`,得到图像分割所花费的时间。

        最后,函数将分割后的图像对象和耗时一起返回。

        如果您在项目中需要计算图像分割阶段的耗时,并且希望获得分割后的图像对象以及耗时信息,这个函数可以作为一个方便的工具函数来使用。在您的项目中,可以这样调用这个函数:

```python
start_time = time.time()  # 记录开始时间
# 执行图像分割操作
WSI_object, seg_time_elapsed = stop_seg_timers(WSI_object, start_time)
print("图像分割耗时:", seg_time_elapsed, "秒")
```

def patching(WSI_object, **kwargs):
	### Start Patch Timer
	start_time = time.time()

	# Patch
	file_path = WSI_object.process_contours(**kwargs)


	### Stop Patch Timer
	patch_time_elapsed = time.time() - start_time
	return file_path, patch_time_elapsed

        这段代码实现了一个名为 "patching" 的函数,用于对医学图像执行图像修补操作。我将逐步解释代码的每一部分:

```
def patching(WSI_object, **kwargs):
        start_time = time.time()
```
        这段代码首先定义了一个名为 "patching" 的函数,该函数接受一个名为 "WSI_object" 的参数,以及任意数量的关键字参数(kwargs)。

        在这里,我们正在导入了一个名为 "time" 的模块,用于计时。

        接下来,代码使用 "time.time()" 函数获取了当前时间,以开始计时。这将用于测量代码执行的时间。

```

        file_path = WSI_object.process_contours(**kwargs)
```
        在这一部分,代码调用了 "WSI_object" 的 "process_contours" 方法,并传递了关键字参数 "kwargs" 给它。这个方法似乎是用于处理图像轮廓的,可能是图像修补的一部分。函数的返回值被赋值给了 "file_path" 变量。

```
        patch_time_elapsed = time.time() - start_time
```
        在这部分,代码计算了 "patch_time_elapsed",即代码执行的时间。它通过计算当前时间与之前记录的 "start_time" 的时间差来获得。

```
         return file_path, patch_time_elapsed
```
        最后,代码将 "file_path" 和 "patch_time_elapsed" 作为元组的形式返回,这两个值分别表示处理后的图像文件路径和代码执行时间。

        综上所述,这段代码定义了一个函数 "patching",用于对医学图像进行图像修补操作。函数接受一个图像对象 "WSI_object" 和关键字参数 "kwargs",执行图像修补操作,并返回修补后的图像文件路径以及操作所花费的时间。

def seg_and_patch(source, save_dir, patch_save_dir, mask_save_dir, stitch_save_dir, 
				  patch_size = 256, step_size = 256, 
				  seg_params = {'seg_level': -1, 'sthresh': 8, 'mthresh': 7, 'close': 4, 'use_otsu': False,
				  'keep_ids': 'none', 'exclude_ids': 'none'},
				  filter_params = {'a_t':100, 'a_h': 16, 'max_n_holes':8}, 
				  vis_params = {'vis_level': -1, 'line_thickness': 500},
				  patch_params = {'use_padding': True, 'contour_fn': 'four_pt'},
				  patch_level = 0,
				  use_default_params = False, 
				  seg = False, save_mask = True, 
				  stitch= False, 
				  patch = False, auto_skip=True, process_list = None):

         这段代码定义了一个名为 `seg_and_patch` 的函数,它似乎与医学图像分割和补丁处理有关。函数接受多个参数,并根据这些参数执行不同的图像处理步骤。我将逐一解释这些参数及其作用:

1. `source`: 输入的图像源文件路径或对象。
2. `save_dir`: 处理后的图像保存目录。
3. `patch_save_dir`: 补丁图像保存目录。
4. `mask_save_dir`: 掩膜图像保存目录。
5. `stitch_save_dir`: 拼接后图像保存目录。
6. `patch_size`: 补丁尺寸,默认为 256x256。
7. `step_size`: 步长,默认为 256,用于在图像上移动以提取补丁。
8. `seg_params`: 分割参数字典,包含多个分割相关参数,如阈值、闭运算等。
9. `filter_params`: 过滤参数字典,包含一些用于过滤操作的参数,如阈值、最大孔洞数等。
10. `vis_params`: 可视化参数字典,包含可视化相关参数,如可视化级别、线条粗细等。
11. `patch_params`: 补丁参数字典,包含补丁相关参数,如是否使用填充、轮廓函数等。
12. `patch_level`: 补丁级别,默认为 0。
13. `use_default_params`: 是否使用默认参数。
14. `seg`: 是否进行分割操作。
15. `save_mask`: 是否保存掩膜图像。
16. `stitch`: 是否进行图像拼接操作。
17. `patch`: 是否进行补丁处理操作。
18. `auto_skip`: 是否自动跳过某些步骤。
19. `process_list`: 处理列表,包含要执行的特定处理步骤。

        这段代码的主要目的是对输入的图像进行分割、补丁提取、拼接等处理操作,可以根据函数的参数进行不同程度的定制化。

        参数的详细说明和使用方式需要查看函数内部的具体实现代码来进一步理解。 

 7

	slides = sorted(os.listdir(source))
	slides = [slide for slide in slides if os.path.isfile(os.path.join(source, slide))]
	if process_list is None:
		df = initialize_df(slides, seg_params, filter_params, vis_params, patch_params)
	
	else:
		df = pd.read_csv(process_list)
		df = initialize_df(df, seg_params, filter_params, vis_params, patch_params)

	mask = df['process'] == 1
	process_stack = df[mask]

	total = len(process_stack)

	legacy_support = 'a' in df.keys()

         这段代码主要是用于处理医学图像识别项目中的幻灯片数据。我会逐步解释代码的每个部分:

1. 首先,通过使用 `sorted(os.listdir(source))`获取指定目录 `source` 中的所有文件名,并按字母顺序排序。这些文件名代表幻灯片图片。

2. 接下来,通过列表推导式,将上一步获取的文件名列表 `slides` 中的每个文件名赋值给 `slide`,然后使用 `os.path.isfile(os.path.join(source, slide))` 条件过滤掉不是文件的元素,最终得到一个只包含文件名的列表 `slides`

3. 若 `process_list` 为 `None`,则调用 `initialize_df` 函数,该函数会使用传入的参数 `seg_params`、`filter_params`、`vis_params` 和 `patch_params` 来初始化一个数据框 `df`,其中包含了幻灯片的相关信息。如果 `process_list` 不为 `None`,则读取该文件,并再次调用 `initialize_df` 函数,但这次传入的是已有的数据框 `df`,以便进一步初始化数据。

4. 使用 `mask = df['process'] == 1`,从数据框 `df` 中选取出 `'process'` 列值为 1 的行,然后将这些行组成一个名为 `process_stack` 的数据框。

5. 通过 `total = len(process_stack)`,计算出 `process_stack` 中的行数,即待处理的总数量。

6. 最后,使用 `legacy_support = 'a' in df.keys()`,检查数据框 `df` 中是否存在键名为 `'a'` 的列,将检查结果赋值给变量 `legacy_support`。

总之,这段代码的功能是对医学图像识别项目中的幻灯片数据进行处理,主要包括文件名的获取、数据框的初始化和相关信息提取等操作。在处理过程中,还对数据框中的 `'process'` 列进行筛选,并计算待处理数据的数量。最后,还有一个关于 `'a'` 列的检查操作。

 7.1

slides = [slide for slide in slides if os.path.isfile(os.path.join(source, slide))]

        这段代码的作用是从一个名为 "slides" 的列表中筛选出那些在指定路径 "source" 下存在的文件。让我来逐步解释一下这段代码的逻辑:

1. `slides = [...]`:这是一个列表推导式(list comprehension),用于创建一个新的列表 "slides"。列表推导式的基本结构是在方括号内放置一个表达式,然后通过迭代和筛选来填充列表。

2. `slide for slide in slides`:这部分表示对于列表 "slides" 中的每个元素(称为 "slide"),将执行接下来的操作。

3. `if os.path.isfile(os.path.join(source, slide))`:这是一个条件语句,用于判断特定条件是否为真。在这里,条件检查的是组合路径 "source" 和 "slide" 后的文件是否存在。

4. `os.path.join(source, slide)`:这个函数调用使用了 Python 的标准库模块 "os.path" 中的 "join" 函数,用于连接路径 "source" 和 "slide" 形成一个完整的文件路径。

5. `os.path.isfile(...)`:这是 "os.path" 模块中的另一个函数,用于检查给定路径是否指向一个存在的文件。这个函数返回一个布尔值,如果路径指向一个文件则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

        综合起来,这段代码遍历 "slides" 列表中的每个元素(即每个幻灯片名称),然后使用 "os.path.join" 函数将 "source" 路径与幻灯片名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件路径。

        接着,通过 "os.path.isfile" 函数检查该路径所指向的文件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就将该幻灯片名称保留在新的 "slides" 列表中,如果不存在,则被排除在外。最终,你将得到一个只包含存在于指定路径下的文件的幻灯片列表。

        请注意,这段代码的作用是过滤出在指定路径下存在的幻灯片文件,可能用于在医学图像识别项目中选择需要处理的有效图像文件。如果需要更多详细的解释或有其他相关问题,请随时提问。

 7.1.1

os.path.join(source, slide)

        "os.path.join(source,slide)" 这段代码是 Python 中用于拼接路径的操作。

        在这段代码中,使用了 `os.path.join()` 函数来将两个路径片段拼接在一起,生成一个完整的路径。

        `os.path.join()` 函数的作用是创建一个新的路径,通过将参数中的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合法的路径字符串。

        在这里,`source` 和 `slide` 是两个路径片段,函数会将它们拼接在一起,生成一个路径。

        例如,如果 `source` 是 "/home/user/documents",而 `slide` 是 "image.jpg",那么经过 `os.path.join(source, slide)` 操作后,得到的结果将是 "/home/user/documents/image.jpg"。

        这个函数在处理文件路径时非常有用,特别是在不同操作系统上使用不同的路径分隔符的情况下,`os.path.join()` 会根据操作系统的类型自动选择正确的分隔符来拼接路径,保证路径的正确性

        作为医学图像识别项目的研究生,你可以在处理图像文件路径时使用这个函数,确保路径的正确拼接,从而顺利进行图像识别的处理。

        同时,你也可以深入了解 Python 中关于路径处理的其他函数和模块,以更好地优化你的代码。

legacy_support = 'a' in df.keys()
if legacy_support:
		print('detected legacy segmentation csv file, legacy support enabled')
		df = df.assign(**{'a_t': np.full((len(df)), int(filter_params['a_t']), dtype=np.uint32),
		'a_h': np.full((len(df)), int(filter_params['a_h']), dtype=np.uint32),
		'max_n_holes': np.full((len(df)), int(filter_params['max_n_holes']), dtype=np.uint32),
		'line_thickness': np.full((len(df)), int(vis_params['line_thickness']), dtype=np.uint32),
		'contour_fn': np.full((len(df)), patch_params['contour_fn'])})

	seg_times = 0.
	patch_times = 0.
	stitch_times = 0.

         这段代码主要是针对一个名为`df`的DataFrame进行处理,涉及到一些数据操作和条件判断。

        让我逐步为您解释这段代码的各个部分:

1. 首先,代码开头使用了一个变量`legacy_support`来检测是否存在键名为'a'的列,即判断DataFrame中是否包含名为'a'的字段。`df.keys()`返回DataFrame的列名列表,然后通过 `'a' in df.keys()` 来判断是否存在'a'列。

2. 接着,通过条件判断 `if legacy_support:` 来判断是否检测到了名为'a'的列,如果检测到了,就进入条件判断内的代码块。

3. 在条件判断内,首先输出一条信息,表示检测到了旧版本的分割CSV文件,启用了旧版本的支持。打印信息:`print('detected legacy segmentation csv file, legacy support enabled')`。

4. 然后,代码使用了`df.assign()`方法来为DataFrame添加新的列,这些新列的数据值基本上都是根据一些参数进行填充的。具体地,代码使用了`np.full()`方法来生成长度为DataFrame行数的数组,并用相应的参数值填充。这些新列的名称和填充值分别为:
   - 'a_t' 列:使用 `int(filter_params['a_t'])` 值填充
   - 'a_h' 列:使用 `int(filter_params['a_h'])` 值填充
   - 'max_n_holes' 列:使用 `int(filter_params['max_n_holes'])` 值填充
   - 'line_thickness' 列:使用 `int(vis_params['line_thickness'])` 值填充
   - 'contour_fn' 列:使用 `patch_params['contour_fn']` 值填充

5. 之后,代码声明了三个变量 `seg_times`、`patch_times` 和 `stitch_times`,分别初始化为 0。这些变量可能用于记录时间或其他统计信息。

        总之,这段代码的作用是根据DataFrame中是否包含名为'a'的列来判断是否需要启用旧版本的支持,如果需要的话,会添加一些新的列,并设置它们的填充值。同时,还初始化了几个时间或统计相关的变量。

        需要注意的是,这段代码中涉及了一些参数值,比如 `filter_params`、`vis_params` 和 `patch_params`,这些参数值可能需要在代码的其他地方进行定义或引入。

8.1 

df = df.assign(**{'a_t': np.full((len(df)), int(filter_params['a_t']), dtype=np.uint32),
		'a_h': np.full((len(df)), int(filter_params['a_h']), dtype=np.uint32),
		'max_n_holes': np.full((len(df)), int(filter_params['max_n_holes']), dtype=np.uint32),
		'line_thickness': np.full((len(df)), int(vis_params['line_thickness']), dtype=np.uint32),
		'contour_fn': np.full((len(df)), patch_params['contour_fn'])})

        这段代码是在一个DataFrame(记为df)上进行列赋值操作。

        让我逐步解释这段代码的每一步:

1. `df.assign(**{'a_t': np.full((len(df)), int(filter_params['a_t']), dtype=np.uint32), ...})`

        这一行代码使用了DataFrame的`assign`方法,它可以用来为DataFrame添加新的列或者修改已有的列。

        在这里,代码使用了`**`语法来传递一个字典,字典的键表示要添加的新列的名称,而字典的值是一个NumPy数组,用于填充相应的新列。

        每个新列都是通过`np.full`函数创建的,该函数会生成一个指定形状和数值的数组。

2. `'a_t': np.full((len(df)), int(filter_params['a_t']), dtype=np.uint32)`

        这部分代码为DataFrame添加了一个名为'a_t'的新列。

        该新列的值是通过`np.full`函数生成的一个与DataFrame行数相同的数组,数组的元素都是由`filter_params`字典中的'a_t'键对应的值构成,转换为无符号32位整数类型。

3. `'a_h': np.full((len(df)), int(filter_params['a_h']), dtype=np.uint32)`

        同理,这部分代码为DataFrame添加了一个名为'a_h'的新列,值同样是根据`filter_params`字典中的'a_h'键对应的值生成的数组。

4. `'max_n_holes': np.full((len(df)), int(filter_params['max_n_holes']), dtype=np.uint32)`

        这部分代码为DataFrame添加了一个名为'max_n_holes'的新列,值由`filter_params`字典中的'max_n_holes'键对应的值生成的数组。

5. `'line_thickness': np.full((len(df)), int(vis_params['line_thickness']), dtype=np.uint32)`

        此代码段为DataFrame添加了一个名为'line_thickness'的新列,值为由`vis_params`字典中的'line_thickness'键对应的值生成的数组,同样转换为无符号32位整数类型。

6. `'contour_fn': np.full((len(df)), patch_params['contour_fn'])`

        最后,这部分代码为DataFrame添加了一个名为'contour_fn'的新列,值是根据`patch_params`字典中的'contour_fn'键对应的值生成的数组。

        总结来说,这段代码的目的是将一些特定的参数值(来自不同的参数字典)填充到一个DataFrame的新列中,这些参数值可能在医学图像识别项目中用于配置图像处理和可视化操作。这样,你就能在DataFrame中保存与图像识别相关的配置信息,以供后续的处理和分析使用。

 8.1.1

(**{'a_t':

         这段代码看起来是一个函数或者方法的调用,参数是一个字典。让我们逐步来解析这段代码的含义。

        首先,代码中的`(**{'a_t':"`这部分是Python中的参数解包操作,用于将字典中的键值对作为关键字参数传递给函数或方法。

        在这里,`'a_t'`是字典的键,它将被用作函数的参数名。

        这段代码涉及到字典参数的解包和函数调用

df.assign(**{'a_t': 

        根据你提供的代码片段 `df.assign(**{'a_t':`,这是一个针对 Pandas DataFrame 的 `assign` 方法的调用。

        `assign` 方法允许你向 DataFrame 中添加新的列或修改已有列,同时保留原始 DataFrame 不变。

        让我们逐步解析这个调用:

1. `df`: 这是一个 DataFrame 对象,它是你正在处理的数据集。

2. `.assign`: 这是 Pandas DataFrame 提供的一个方法,用于对 DataFrame 进行列的添加或修改操作。

3. `**{'a_t':`: 在这里,`**` 是一个参数解包操作符,它将一个字典中的键值对解包并作为关键字参数传递给方法。`{'a_t':` 是一个字典,其中 `'a_t'` 是字典的一个键。

        综合起来,这行代码的含义是在 DataFrame `df` 中添加一个名为 `'a_t'` 的新列

df = df.assign(**{'a_t': np.full((len(df)), int(filter_params['a_t']), dtype=np.uint32),

        这段代码是一个针对 Pandas DataFrame 的列添加和赋值操作,同时使用了 NumPy 库中的函数。

        让我们逐步解析这个代码片段:

1. `df`: 这是一个 DataFrame 对象,它是你正在处理的数据集。

2. `.assign`: 这是 Pandas DataFrame 提供的一个方法,用于对 DataFrame 进行列的添加或修改操作。

3. `**{'a_t':`: 在这里,`**` 是一个参数解包操作符,它将一个字典中的键值对解包并作为关键字参数传递给方法。`{'a_t':` 是一个字典,其中 `'a_t'` 是字典的一个键。

4. `np.full((len(df)), int(filter_params['a_t']), dtype=np.uint32)`: 这部分代码使用了 NumPy 库的 `np.full` 函数来创建一个长度与 DataFrame `df` 行数相同的数组,数组中的元素值都设置为 `filter_params['a_t']`。`int(filter_params['a_t'])`将 `'a_t'` 键对应的值转换为整数类型,`dtype=np.uint32` 则指定数组的数据类型为无符号 32 位整数

        综合起来,这行代码的含义是在 DataFrame `df` 中添加一个名为 `'a_t'` 的新列,该列的值是一个由无符号 32 位整数组成的数组,数组的长度与 DataFrame `df` 的行数相同,数组中的元素都被设置为 `filter_params['a_t']` 对应的整数值

8.1.2 

df = df.assign(**{'a_t': np.full((len(df)), int(filter_params['a_t']), dtype=np.uint32),
		'a_h': np.full((len(df)), int(filter_params['a_h']), dtype=np.uint32),
		'max_n_holes': np.full((len(df)), int(filter_params['max_n_holes']), dtype=np.uint32),
		'line_thickness': np.full((len(df)), int(vis_params['line_thickness']), dtype=np.uint32),
		'contour_fn': np.full((len(df)), patch_params['contour_fn'])})

        这段代码主要是在使用Python的PandasNumPy库对DataFrame进行操作,根据给定的参数来添加新的列。

        让我逐步解释这段代码的每个部分:

1. 首先,这段代码使用了`df.assign(**{})`的语法,其中`df`是一个DataFrame对象,`assign()`函数用于添加新的列。括号中的`**{}`是一个解包操作,将字典中的键值对作为关键字参数传递给`assign()`函数。

2. 对于解包后的字典内容,代码中的每一个键(如'a_t', 'a_h', 'max_n_holes'等)都对应一个新的列名,而相应的值则是使用NumPy库中的`np.full()`函数生成的数组,该数组填充了指定数量的相同值。

         这段代码是在Python中用于处理医学图像分割数据的一部分,具体来说,它是在处理一个名为"legacy segmentation csv"文件的内容。

        代码的目的是将一些参数值添加到DataFrame的列中,以便后续对这些数据进行更高级的图像处理或分析。

        让我们一步步来解释这段代码:

```

print('detected legacy segmentation csv file, legacy support enabled')
```
        这行代码是一个打印语句,用于在控制台输出一段文本。它显示了一条消息,表明检测到了一个"legacy segmentation csv"文件,并启用了对这个文件的遗留支持。

```
df = df.assign(**{'a_t': np.full((len(df)), int(filter_params['a_t']), dtype=np.uint32),
                  'a_h': np.full((len(df)), int(filter_params['a_h']), dtype=np.uint32),
                  'max_n_holes': np.full((len(df)), int(filter_params['max_n_holes']), dtype=np.uint32),
                  'line_thickness': np.full((len(df)), int(vis_params['line_thickness']), dtype=np.uint32),
                  'contour_fn': np.full((len(df)), patch_params['contour_fn'])})
```
        这部分代码是在DataFrame(通常用于处理表格数据)上进行操作。它使用了`.assign()` 方法,该方法用于将新的列添加到DataFrame中。

        代码中使用了NumPy库来生成一些数组,这些数组将被添加到DataFrame的列中。这些数组是用来设置不同参数的值,这些参数的值可能来自于`filter_params`、`vis_params`和`patch_params`这些字典。

        具体来说,代码中的每个`np.full()` 函数用于创建一个包含相同值的数组,数组的长度是DataFrame中的行数(`len(df)`)。这些值从相应的参数字典中获取,并且根据需要进行类型转换。

        - `'a_t'` 列:该列的值来自于`filter_params['a_t']`,它会被转换为一个无符号32位整数数组。
        - `'a_h'` 列:该列的值来自于`filter_params['a_h']`,同样被转换为一个无符号32位整数数组。
        - `'max_n_holes'` 列:该列的值来自于`filter_params['max_n_holes']`,同样被转换为一个无符号32位整数数组。
        - `'line_thickness'` 列:该列的值来自于`vis_params['line_thickness']`,同样被转换为一个无符号32位整数数组。
        - `'contour_fn'` 列:该列的值来自于`patch_params['contour_fn']`。

        总之,这段代码的目的是将一些参数值添加到DataFrame的列中,以便后续对医学图像分割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这可能是为了方便后续的分析、可视化或其他操作。请注意,这只是代码的一部分,可能还有其他部分的代码在完成整个数据处理流程。 

 8.2

	seg_times = 0.
	patch_times = 0.
	stitch_times = 0.

        这段代码定义了三个变量:`seg_times`、`patch_times`和`stitch_times`,并初始化它们的值为0。

        - `seg_times`:这个变量似乎与图像分割有关,它可能用于记录图像分割的次数或相关操作的次数。

        - `patch_times`:这个变量可能与图像拼接有关,用于记录图像拼接的次数或相关操作的次数。

        - `stitch_times`:这个变量也可能与图像拼接有关,用于记录图像拼接的次数或相关操作的次数。

  • 0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Guangpengwgp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