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

李振声,1931年2月出生于山东淄博,是中共党员、著名遗传学家和小麦遗传育种专家,兼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他被誉为“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和“当代后稷”,是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的奠基人。

教育背景与早年经历

1940年到1946年,李振声就读于光被中学(今淄博六中)。1944年,父亲去世后,李振声得到兄长李永泉的资助,继续在济南第二临时中学完成学业。1948年,他因求职未果,偶然报考山东农学院并被录取,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1951年,李振声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系,随后被分配到北京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师从冯兆林,专攻牧草种植与土壤改良。

科研生涯

1956年,李振声转入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现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启小麦育种研究。1964年,他的团队在经历连续40天降雨后,成功选育出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这标志着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的突破。

从1956年到1987年,李振声历任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和西北植物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和所长。1978年,他带领团队开发的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因其高产、抗病和优质的特性,在生产应用中表现优异。1983年至1987年,李振声兼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和陕西省科学院院长,期间推动蓝粒小麦及染色体工程育种技术的发展,将远缘杂交育种周期缩短至3年,极大提升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

国际与国内影响

1981年,李振声开发的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并于1985年荣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一等奖,累计推广面积达2400万亩,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大面积推广的先例。1986年,他主持了在西安召开的首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小麦遗传育种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在20世纪90年代,李振声针对中国国情,提出了提高氮、磷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小麦育种方向,并推广小偃54等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700万亩。他的“少投入、多产出、环保、可持续”的育种理念,已成为行业共识和农业973项目研究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

重要成就与荣誉

1990年,李振声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次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至1997年,他担任遗传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并在1995年向中央农村会议提交关于增产1000亿斤粮食的策略报告,提出解决中国粮食生产停滞的方案。

2006年,李振声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他提出并推动“渤海粮仓”计划,改良盐碱地并显著增产,推广面积超过8000万亩。2024年9月13日,李振声荣获“共和国勋章”,成为他卓越科研生涯的又一巅峰。

内容概要:该论文研究了一种基于行波理论的输电线路故障诊断方法。当输电线路发生故障时,故障点会产生向两侧传播的电流和电压行波。通过相模变换对三相电流行波解耦,利用解耦后独立模量间的关系确定故障类型和相别,再采用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法标定行波波头,从而计算故障点距离。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识别故障类型和相别,并对故障点定位具有高精度。研究使用MATLAB进行仿真验证,为输电线路故障诊断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文中详细介绍了三相电流信号生成、相模变换(Clarke变换)、小波变换波头检测、故障诊断主流程以及结果可视化等步骤,并通过多个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电力系统基础知识和编程能力的专业人士,特别是从事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适用于电力系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②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输电线路的故障类型、相别及故障点位置;③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持,减少停电时间和损失。 其他说明:该方法不仅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探讨,还提供了完整的Python代码实现,便于读者理解和实践。此外,文中还讨论了行波理论的核心公式、三相线路行波解耦、行波测距实现等关键技术点,并针对工程应用给出了注意事项,如波速校准、采样率要求、噪声处理等。这使得该方法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前景。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