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随着USB Type-C标准升级到Release 2.1(版本2.1),USB Power Delivery(USB供电协议,简称USB-PD)标准也更新至Revision 3.1(修订版3.1),实现48V/5A、240W供电。但目前市面上的主流快充技术仍以高通(Qualcomm)发明的Quick Charge(快速充电技术,简称QC)为主导,并随着高通手机芯片的市场扩张而愈发普及。
高通Quick Charge是什么?发展历程一次看
Quick Charge 1.0
关于最早的Quick Charge 1.0问世时间存在争议,高通内部资料有2007年与2013年两种说法。其充电电压固定为5V,最大充电电流为1.8A,可提供最大9W供电。Quick Charge 1.0兼容USB Battery Charging(USB电池充电规范),利用APSD(Automatic Power Source Detection,自动电源检测)识别充电模式,并通过AICL(Automatic Input Current Limit,自动输入电流限制)判断充电电流。
Quick Charge 2.0
2015年推出的Quick Charge 2.0分为两种类别:
• Class A 支持5V/9V/12V三种电压
• Class B 额外增加20V电压,通过提升充电电压(采用HVDCP,High Voltage Dedicated Charging Port,高压专用充电端口)提高效率。
大部分支持QC 2.0的充电器提供1A~2A电流,最高可达3A,使QC 2.0能实现最大36W(Class A)和60W(Class B)供电。除继承APSD和AICL外,QC 2.0还开启了双通道充电模式(Parallel Charging),允许单个充电器通过两个USB电源接口同时为两台设备快充。
Quick Charge 3.0
2016年的QC 3.0采用INOV算法(Intelligent Negotiation for Optimum Voltage,智能最佳电压协商),以200mV为步进动态调整电压(3.6V-20V),配合最高4.6A电流实现最大36W供电。QC 3.0兼容USB-PD协议,并支持HVDCP+(增强版高压专用充电端口)。
Quick Charge 4+
2017年的QC 4+新增Dual Charge技术(双路充电,通过两颗电源管理芯片分流降温),支持USB-PD PPS(Programmable Power Supply,可编程电源)标准,电压调节精度提升至20mV,最高功率提升至100W(20V/5A)。此外引入智能热平衡系统(防止设备局部过热)和高级安全协议(ASB,Advanced Safety Bundle)。
注释说明
- USB-PD:USB Power Delivery,目前主流的通用充电协议,支持双向电力传输和动态电压调整。
- HVDCP/HVDCP+:高通独家高压快充方案,通过提高电压减少线材损耗。
- PPS:可编程电源标准,允许充电器以极小步进值(如10mV)调整输出电压。
- QC 4+:与USB-PD深度融合的版本,避免与欧盟强制推行的USB-C标准冲突。
Quick Charge 3.0
在Quick Charge 2.0之后,高通于2016年推出Quick Charge 3.0。其规格延续QC 2.0的固定充电电压(Class A支持5V/9V/12V,Class B额外支持20V),同时引入更高效的动态电压充电模式(INOV,Intelligent Negotiation for Optimum Voltage,智能最佳电压协商)。
动态电压充电模式可视为USB Power Delivery R3.0 PPS(Programmable Power Supply,可编程电源)的前身,能以200mV为步进调整电压:
• Class A动态范围:3.6V~12V
• Class B动态范围:3.6V~20V
通过动态调压减少充电时间。大部分QC 3.0充电器仍提供1A~2A电流(最高3A),因此最大功率保持与QC 2.0相同的36W(Class A)和60W(Class B)。此外,QC 3.0升级了HVDCP+(增强型高压专用充电端口)、Parallel Charging+(增强型双通道充电),并新增Battery Saver Technologies(电池节能技术)以延长设备续航。
Quick Charge 4
随着USB Type-C接口普及,高通在2017年推出QC 4和QC 4+。QC 4通过USB Type-C的CC线(Configuration Channel,配置通道)传输USB-PD协议,支持:
• 固定电压:Class A(5V/9V/12V)与Class B(5V/9V/12V/15V)的PDO(Power Delivery Object,供电对象)
• PPS可调电压:Class A(3.3V5.9V和3.3V11V)、Class B(3.3V11V和3.3V16V)的APDO(Adjustable Power Delivery Object,可调供电对象)
借助PPS技术,电压以最小20mV、电流以50mA为步进调整,进一步提升充电效率。
Quick Charge 4+
QC 4+向下兼容QC 3.0/2.0,除支持QC 4的USB-PD协议外,还可通过USB接口的D+/D-线(数据线)进行充电电压协商。QC 4/4+强化了以下功能:
• HVDCP++(第三代高压充电端口)
• Parallel Charging++(增强型双通道充电)
• INOV 3.0(智能调压算法升级)
• Battery Saver Technologies 2(第二代电池节能技术)
新增Intelligent Thermal Balancing(智能散热平衡)与Advanced Safety Features(高级安全功能),确保充电安全。
Non-USB Charging Methods规范
需特别注意:根据USB Type-C规范第4.8.2章节和USB Compliance Updates(USB合规性更新),若使用USB Type-C接口,仅能通过USB-IF(USB Implementers Forum,USB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规范协商供电(即USB Battery Charging R1.2、USB Type-C和USB-PD规范)。
因此:
- QC 4+充电器若通过D+/D-线通信,则无法通过USB-IF认证。
- QC 4充电产品若为仅供电设备(无数据传输功能),其USB Type-C接口(母头或公头)需将D+/D-线短路(电阻≤200Ω),强制支持USB Battery Charging R1.2以通过认证。
Quick Charge 5
2020年推出的QC 5在本质上与QC 4/4+差异不大,主要改进:
• 充电速度:0~50%电量仅需5分钟,15分钟充满
• 散热机制:充电全程温度≤40℃
Quick Charge 2.0供电端认证测试
QC 2.0通过HVDCP(高压充电)提升效率,其电压输出由受电端(设备)的D+/D-线电压电平(Voltage Level)组合决定:
测试方法:验证供电端是否进入QC 2.0通信模式,需检测D+/D-线的电压信号是否符合协议要求。
注释说明
- CC线:USB Type-C接口中用于协商供电协议和设备角色的专用通信通道。
- PDO/APDO:USB-PD协议中定义的供电能力描述参数,APDO支持动态调整。
- USB-IF认证:确保设备符合USB标准的强制性测试,未认证产品可能存在兼容性或安全隐患。
- D+/D-短路:通过物理连接数据线强制进入基础充电模式,避免协议冲突。
测试项一
- 初始状态验证
• 当供电端接入电源(交流或直流)后,其D+/D-线保持短路(short),Vbus(供电电压)按USB规范输出标准5V。
• 在D+线施加2V电压,由于D+/D-短路(符合USB Battery Charging DCP识别方法),D-线也应检测到2V电压,表明未进入Quick Charge(以下简称QC)协议通信模式。
测试项二
- QC 5V模式触发验证
• 对D+施加6V电压,并监测D-线(此时D+/D-仍应短路)。
• 等待5秒后,D+/D-断开(open),D-电压应降至0V(High-Z,高阻抗状态),表明进入QC 5V通信模式,此时Vbus需稳定在4.75V~5.25V范围内。
测试项三
- 等待最小200ms后,D+维持6V电压,对D-施予0.6V电压。
- 等待200ms后,确认供电端进入Quick Charge 12V沟通模式。
- 对供电端抽载至少500mA,此时Vbus 12V需维持在80V~13.20V之间。
- 对D+施予3V电压,D-维持0.6V电压。
- 等待200ms后,确认供电端进入Quick Charge 9V沟通模式。
- 对供电端抽载至少500mA,此时Vbus 9V需维持在10V~9.90V之间。
以下步骤7到9因为没有Class B (20V)供电端可以测试。
7. 如果供电端支持20V充电电压输出,则D+维持3V电压,对D-施予3.3V电压。
8. 等待200ms后,确认供电端进入Quick Charge 20V沟通模式。
9. 对供电端抽载至少500mA,此时Vbus 20V需维持在00V~22.00V之间。
- 对D+施予6V电压,D-则维持High-Z。
- 等待200ms后,确认供电端进入Quick Charge 5V沟通模式。
- 对供电端抽载至少500mA,此时Vbus 5V需维持在75V~5.25V之间。
CH1: Vbus电压,CH2: D+,CH3: D-,CH4: Vbus电流
测试项四
-
如果供电端为Class A,则切换成Quick Charge 12V沟通模式 (D+: 0.6V,D-: 0.6V);如果供电端为Class B,则切换成Quick Charge 20V沟通模式 (D+: 3.3V,D-: 3.3V)。
-
等待200ms后,直接将D+与D-的电压移除。
-
等待500ms后,供电端的D+/D-应该短路(short)在一起,Vbus依照USB规范为标准5V输出,此时在D+给予2V电压。
- 因为供电端的D+/D-短路在一起(USB Battery Charging DCP的识别方法),故供电端的D-也应该检测到2V电压,代表正常离开Quick Charge沟通模式。
至此Quick Charge 2.0的测试就算全部完成。测试不算复杂,只要能用任意函数发生器(Arbitrary Function Generator,简称AFG)编出相应的波形就不会有问题。
Quick Charge 3.0供电端认证测试
- 新增Continuous Mode(连续调压模式)验证
• 触发原理:利用QC 2.0保留的D+0.6V/D-3.3V组合,重新定义电压信号以进入动态调压模式。
• 测试步骤
◦ 通过D+6V/D-3.3V触发Continuous Mode,初始Vbus保持5V。
◦ 降压测试:D-连续5次从3V降至0.6V(间隔2ms),观察Vbus是否降至3.75V~4.25V。
◦ 升压测试:D+连续30次从6V升至3.3V(间隔2ms),观察Vbus是否升至5V~11.5V。
表3:Quick Charge 3.0受电端与供电端电压搭配
D+ 电压 | D- 电压 | 供电端输出电压 | 备注 |
---|---|---|---|
0.6V | 3.3V | 动态调整(±200mV) | 进入Continuous Mode |
3.3V | 0.6V | 动态调整(±200mV) | 进入Continuous Mode |
6V | 0V | 5V | 标准5V模式 |
3V | 0.6V | 9V | Quick Charge 9V模式 |
0.6V | 0.6V | 12V | Quick Charge 12V模式 |
3V | 3.3V | 20V | Quick Charge 20V模式 |
注释说明
-
Continuous Mode
• 通过D+或D-的电压变化(0.6V↔3.3V)触发动态调压模式,以200mV为步进调整输出电压。
• 目的:优化充电效率,减少充电时间。 -
动态调压原理
• 升压:D+从0.6V升至3.3V(或D-从3.3V降至0.6V),输出电压上升200mV。
• 降压:D+从3.3V降至0.6V(或D-从0.6V升至3.3V),输出电压下降200mV。 -
电压搭配
• 通过D+/D-的不同电压组合,触发不同的输出电压模式(如5V/9V/12V/20V)。
以下是补充的测试波形和协议时序图说明,供参考:
测试波形说明
-
Continuous Mode 调压波形
• D+波形:
◦ 从0.6V升至3.3V(2ms脉冲),触发输出电压上升200mV。
◦ 从3.3V降至0.6V(2ms脉冲),触发输出电压下降200mV。
• D-波形:
◦ 从3.3V降至0.6V(2ms脉冲),触发输出电压上升200mV。
◦ 从0.6V升至3.3V(2ms脉冲),触发输出电压下降200mV。
• Vbus波形:
◦ 动态调压过程中,电压以200mV为步进变化,范围根据模式(如3.6V~20V)调整。 -
Quick Charge 2.0/3.0 协议握手波形
• D+波形:
◦ 6V触发QC 5V模式,3V触发QC 9V模式,0.6V触发QC 12V模式。
• D-波形:
◦ 0V触发QC 5V模式,0.6V触发QC 12V模式,3.3V触发QC 20V模式。
• Vbus波形:
◦ 输出电压根据协议切换(如5V→9V→12V)。
协议时序图
-
Quick Charge 3.0 Continuous Mode 时序图
D+电压: 0.6V ────────────────┬─── 3.3V ────────────────┬─── 0.6V ──────────────── D-电压: 3.3V ────────────────┴─── 0.6V ────────────────┴─── 3.3V ──────────────── Vbus电压: 5V ────┬─── 5.2V ────┬─── 5.4V ────┬─── 5.6V ────┬─── 5.8V ────
• 说明:通过D+/D-的脉冲变化,Vbus以200mV为步进动态调整。
-
Quick Charge 2.0 电压切换时序图
D+电压: 6V ────────────────┬─── 3V ────────────────┬─── 0.6V ──────────────── D-电压: 0V ────────────────┴─── 0.6V ────────────────┴─── 0.6V ──────────────── Vbus电压: 5V ────────────────┬─── 9V ────────────────┬─── 12V ────────────────
• 说明:通过D+/D-的不同电平组合,触发输出电压切换(5V→9V→12V)。
测试设备配置
-
示波器设置
通道 信号 量程设置 触发条件 CH1 Vbus电压 20V/div 边沿触发(上升沿) CH2 D+ 2V/div 电平>5V CH3 D- 2V/div 电平>0.5V CH4 Vbus电流 1A/div(50Ω分流器) 无 -
任意函数发生器(AFG)设置
• 生成D+/D-的脉冲波形(如0.6V↔3.3V,2ms脉冲)。
• 触发模式:边沿触发,同步Vbus电压变化。
测试要点
-
Continuous Mode 调压测试
• 验证D+/D-脉冲与Vbus电压变化的同步性。
• 确保电压步进精度为200mV,误差≤±10%。 -
协议握手测试
• 验证D+/D-电平组合与Vbus电压切换的正确性。
• 确保电压切换延迟≤200ms,电压波动≤±5%。
测试工具与限制说明
- 关键设备
• AFG(Arbitrary Function Generator,任意函数发生器):用于生成D+/D-的特定电压波形。
• 示波器:推荐使用2.5GHz带宽的泰克示波器(Tektronix Oscilloscope),但低阶型号亦可满足需求。 - 合规性限制
• 根据USB Type-C规范,使用非USB-IF快充协议(如QC 4+通过D+/D-通信)的设备无法获得USB-IF认证。
• 仅供电设备需将D+/D-短路(电阻≤200Ω)以强制兼容USB Battery Charging R1.2。
边翻译边记录,免走神~
原文:https://www.allion.com.tw/tech_cabc_qualcomm_quick_cha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