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硬件选型——工业相机和镜头参数简析

目录

一、相机与镜头的靶面尺寸

1.1相机的靶面尺寸

1.2镜头的靶面尺寸

二、相机与镜头接口

三、相机与镜头的分辨率、像素数

3.1相机与镜头的分辨率、像素数

3.2相机与镜头的分辨能力如何匹配

四、镜头放大倍率与视场角

4.1放大倍率

4.2视场角

5.1焦距

5.1.1后焦距

5.1.2法兰后焦距、机械后焦距与光学后焦距

5.2工作距离


一、相机与镜头的靶面尺寸

1.1相机的靶面尺寸

工业相机参数列表中一般将传感器尺寸参数描述为靶面尺寸,指的是传感器(工作区域为矩形)对角线长度,单位为英寸,但这里的英寸并不是常规的1英寸等于25.4mm的定义,而是一个历史遗留的标准,通常指的是早期摄像管的尺寸,约为16mm

除此之外,靶面尺寸遵循特定的标准化命名,不一定严格基于1英寸等于16毫米的比例,而且矩形传感器常见的比例有4:3、3:2、16:9等,要想获得确切的靶面尺寸,可以将分辨率与像元尺寸相乘得到。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用的靶面尺寸:
1.1英寸——靶面尺寸为宽12mm*高12mm,对角线17mm

1英寸 ——靶面尺寸为宽12.7mm*高9.6mm,对角线16mm

2/3英寸——靶面尺寸为宽8.8mm*高6.6mm,对角线11mm

1/1.8英寸——靶面尺寸为宽7.2mm*高5.4mm,对角线9mm

1/2英寸——靶面尺寸为宽6.4mm*高4.8mm,对角线8mm

1/3英寸——靶面尺寸为宽4.8mm*高3.6mm,对角线6mm

1/4英寸——靶面尺寸为宽3.2mm*高2.4mm,对角线4mm

1.2镜头的靶面尺寸

镜头的靶面尺寸,是指镜头设计时能够适配的最大的相机靶面尺寸,如果相机靶面尺寸大于镜头靶面尺寸, 则会在画面四个角形成暗影或黑角,相当于相机传感器四周未被曝光,而镜头的靶面尺寸若是过大,则会造成镜头性能的浪费。

二、相机与镜头接口

工业相机镜头接口常用的有C接口、CS接口、F接口、V接口、T2、Leica、M42接口(M42接口通常有T型:M42×0.75 以及SLR型:M42×1)、M72接口等。

C接口和CS接口是工业相机与镜头联接最常见的国际标准接口,为1英寸-32UN英制螺纹连接口,C型接口和CS
型接口的螺纹连接是一样的,区别在于C型接口的后截距为17.5mm,CS型接口的后截距为12.5mm。所以CS型
接口的工业相机可以和C口及CS口的镜头连接使用,只是使用C口镜头时需要加一个5mm的接圈;C型接口的工业
相机不能用CS口的镜头。

三、相机与镜头的分辨率、像素数

3.1相机与镜头的分辨率、像素数

分辨率本义指分辨的能力,用于描述成像的精度,分辨率越高展现的图像细节就越多,而现在分辨率通常是指像素的数量,例如长宽方向的像素数或总像素数。

相机的分辨率参数一般定义为长方向像素数×宽方向像素数,用以描述相机的像素数,而描述相机的分辨能力的参数是像素尺寸,单位为μm/像素。
镜头的分辨率参数定义为1mm 间距内能分辨开的黑白相间的线条对数,它的单位为线对数(line pairs)/mm,通常记为lp/mm,线对是指黑白相间的两条线,即两个像素点,该参数描述镜头的分辨能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镜头的像素数可以根据镜头的靶面尺寸和分辨率计算得到,由于所以计算步骤如下:

  1. 计算镜头靶面面积
    镜头为圆形,靶面尺寸为镜头的直径,所以靶面面积为:π*靶面尺寸²/4,单位为mm²;
  2. 计算镜头每个像素占用的面积
    镜头分辨率单位为lp/mm,则每个像素的尺寸为镜头分辨率的导数除以2,默认像素为正方形,则像素的面积为像素尺寸的平方,单位为mm²;
  3. 计算镜头的像素数
    镜头靶面面积除以每个像素占用的面积,即得出镜头的总像素数。

3.2相机与镜头的分辨能力如何匹配

根据3.1中参数的说明,相机与镜头的分辨能力匹配就是使相机的像素尺寸与镜头的分辨率相互匹配,在选型搭配时应满足公式:镜头的分辨率应≥1000除以相机像素尺寸(单位为μm/像素)再除以2,举例如下:

有一个 200万像素摄像机,像素数为1600×1200=1920,000,靶面尺寸是1/2 英寸,1/2英寸的靶面水平尺寸是6.4mm、垂直尺寸是4.8mm,它的水平像素尺寸是 6.4/1600=4μm,垂直像素尺寸是4.8/1200=4μm,相机像素尺寸就是 4um×4um。

水平像素尺寸和垂直像素尺寸一样,像素是正方形的,如果像素不是正方形的镜头分辨率应参考像素尺寸小的。
相机像素尺寸为 4um×4um,所以镜头分辨率应为1000÷4÷2=125 lp/mm。

相机和镜头共同影响着成像系统的成像精度,即使镜头的分辨率再高,系统也要受到相机的像素尺寸的限制。然而在实际使用中,由于景深的存在,为了使镜头偏离对准面仍然能够成像清晰,因此,在选择镜头时,通常要求镜头分辨率要略高于计算出来的分辨率。

四、镜头放大倍率与视场角

4.1放大倍率

镜头放大倍率一般是指光学放大倍率,是指像和物的大小之比,计算方法如下:
光学放大倍率=感光芯片长边/视野长边
可见,光学放大倍率和所选相机芯片及所需视场相关。
如:已知相机芯片为2/3英寸(8.8mm*6.6mm),
视场长宽为:10mm× 8mm。
如用长边计算,放大倍率=8.8mm/10mm=0.88x;
如用短边计算,放大倍率=6.6mm/8mm=0.825x;
此时应取小的倍率0.825x 作为待选镜头的光学放大倍率。否则,短边视场将不能满足要求。(若取0.88倍,则短边视场=6.6mm/0.88x=7.5mm<8mm)。

4.2视场角

视场角一般以(D× H× V °)来表示,假设视场为矩形,H是指水平方向即矩形长与镜头中心点所成三角形的顶角的角度,V是指竖直方向矩形宽与镜头中心点所成三角形的顶角的角度,D是指对角线与镜头中心点成三角形的顶角的角度。

5.1焦距

焦距是指镜头的光学中心(光学后主点)到成像面焦点的距离。平行光通过镜头后汇聚于一点,这个点就是所说的焦点。

5.1.1后焦距

而在镜头参数中可能会看到后焦距的描述。在光学系统中,最后一个光学镜片表面的顶点到像面的距离称为后焦距(BFL:Back Focal Length),对于不同的光学系统,其后焦距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安装镜头时,需要调节镜头到相机的相对位置,使相机底片到镜头最后一面顶点的距离满足后焦距的要求,即使底片位于镜头的像平面上。

5.1.2法兰后焦距、机械后焦距与光学后焦距

 

通过上图中联科创感红外的工业镜头KM1214MP12IR来介绍下,法兰后焦距、机械后焦距与光学后焦距的区别在于:

  1. 法兰后焦距,是指机身上镜头卡口平面与机身曝光窗平面之间的距离,即镜头卡口到感光元件之间的距离如下图数值17.526mm;
  2. 机械后焦距,指镜头桶上边沿到sensor感光面的距离如下图数值10.9mm;
  3. 光学后焦距,指光线离开镜头最后一片镜片表面到sensor感光面的距离如下图数值14.9mm;一般光学后焦大于机械后焦距。

5.2工作距离

工作距离指的是镜头第一个面到所需成像物体的距离。它与视场大小成正比,有些系统工作空间很小因而需要镜头有小的工作距离,但有的系统在镜头前可能需要安装光源或其它工作装置因而必须有较大的工作距离保证空间。

  • 14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根据提供的文件内容,本文将详细解析“飞行弹道仿真”的核心知识点,主要涉及MATLAB编程环境下的弹道仿真实现过程。 ### 弹道仿真概述 弹道仿真是一种通过数学模型来预测导弹、炮弹等飞行器在空中飞行轨迹的技术。在军事、航天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弹道仿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武器系统的精确度,还能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空气动力学原理以及飞行器的动力特性。 ### MATLAB环境下弹道仿真的实现 #### 1. **初始化参数** 在代码中,作者首先对一系列变量进行了初始化处理。这些变量包括但不限于:质量(`m`), 速度(`V`), 高度(`H`)等关键物理量。此外,还定义了一些常量如重力加速度(`g`)、空气密度(`rho_air`)等。 #### 2. **地面高度分布设定** 通过设定地面高度随距离变化的函数(`x_d` 表示水平距离,`H_d` 表示对应的高度),可以模拟不同的地形特征。这里使用了一个分段函数来表示地面高度的变化情况。 #### 3. **动态方程与运动方程** - **动态方程**:描述了导弹受到的外力作用(推力、阻力、升力)以及重力对其运动状态的影响。 - 推力(`P`)、阻力(`X`)、升力(`Y`)等参数被用于计算导弹的速度和角度变化。 - 通过积分运算更新速度、角度等状态量。 - **运动方程**:描述了导弹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变化情况。 - 包括水平方向速度(`equ4_Kinematic_x`)、垂直方向速度(`equ5_Kinematic_y`)以及姿态角(`equ6_Kinematic_Theta`)的变化。 - 这些方程同样通过积分方法进行求解。 #### 4. **控制律设计** 控制律设计是确保导弹按照预定轨迹飞行的关键环节。例如,代码中采用了简单的PID控制策略来调整导弹的姿态角。具体地: - `k_phi` 和 `k_phidiff` 分别代表比例系数和微分系数。 - 通过调整这些系数的值,可以优化导弹的飞行性能,使其更加稳定且能够准确跟踪目标。 #### 5. **数值积分方法** 为了求解动态方程与运动方程,文中采用了一种数值积分方法(`integral_to_next`)。该方法可以近似计算出导弹在下一时刻的状态量(速度、角度等)。虽然具体的实现细节没有给出,但通常这类方法基于欧拉法或者更高级的龙格-库塔法等。 ### 结论 本文通过对“飞行弹道仿真”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不仅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MATLAB进行弹道仿真,而且还重点讲解了其中涉及到的重要概念和技术细节,如地面高度分布设定、动态方程与运动方程、控制律设计以及数值积分方法等。对于希望深入了解弹道仿真技术的研究者来说,本文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和实施指南。通过这样的仿真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导弹等飞行器的设计精度,还能为未来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陈子迩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