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印象深刻。
诸葛亮之所以斩马谡,主要是因为马谡违抗军令,没有在五道路口安营扎寨,而是在山上驻守。这一举动导致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这是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北伐,当时已占领陇右三郡,最终由于失了街亭,计划全部破产,诸葛亮败归,蜀汉从此再无机会北上雍凉与曹魏争锋。为了严明军纪,整顿军队,所以斩了马谡,“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马谡为什么要在山上驻守呢?因为他自认为山上地势高,敌人不易进攻。对此,王平指出山上无水,敌人围而不攻即可困死自己。但马谡搬出兵书,说兵法有云“置于死地而后生”,如果士兵们意识到身处绝地定会奋不顾身冲下山去与敌人决战,完全无视王平的风险提示。结果魏将张郃筑鹿角以围山,绝其水源,蜀军冲则以箭射之。蜀军数次冲锋未果,不战自溃。
王平对结果早有预见,见马谡不听劝谏,便请求分兵一部去路边驻守,在蜀军溃败时击鼓佯攻,张郃疑有伏兵,不敢逼近。王平于是慢慢收拢溃兵,徐徐退去,最大限度的为蜀汉保存有生力量。不想马谡在战败后却反怪王平作战不力,辛亏诸葛亮明辨是非,斩了马谡而擢升王平。
读书如果只读这一段,会觉得马谡不过一庸才而,不仅打仗不行,连人品也有问题。而事实上,马谡年轻时素有才名,好论军事,常有见地,诸葛亮对其倍加器重,引为参军(即随军参谋),每引见谈论,通宵达旦。诸葛亮南征孟获,马谡提出南蛮之地不宜长期用兵,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服其众矣。诸葛亮深以为然!
能够与诸葛亮坐而论道的人怎么可能是个庸才,那为什么在街亭的表现却如此不堪?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马谡是个参谋,而非战将。这样的人让他待在后方出出主意,指点下江山就行了,真去带兵打仗就是找死。因为他缺乏实战经验,看问题过于理想化,遇到突发情况不知道如何应对,只会翻书本找教条,这样的人不死才怪!而且这种人通常自负甚高,在他的认知里没有自己不行的概念,哪怕立下军令状也要当此大任,失败后又接受不了失败的结果,只能到处找原因来推卸责任。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推诿责任并非是其人品问题,而是无意识的自我平衡心理,是种本能行为。
在企业里,这样的人也有很多,我们通常把他定义为专家型人才。他们喜欢学习,知识面广,思维敏捷,口才很好,遇事总能提出不同看法,让人觉得他们很有能力,但你真的把权力交给他,让他去带团队,却发现他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不但干不成,还喜欢把失败的责任归结给他人,不是自己不行而是别人太蠢。这样的人不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还会给团队带来伤害。
问题出在哪儿?不在他而在你。是你把一个专家型人才当作管理人才来用,怎么行呢?作为专家型人才,可以给他荣誉,可以给他待遇,甚至可以给他特权,但千万不可给他权力,不可让他去带团队。让他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发光发热就行了,带兵打仗的事情还是交给在战场上历练过的,真正出生入死过的人去做。
历史上诸葛亮也对此做了反思,说先主在时曾嘱咐自己,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如今想来,悔之晚矣!刘备的确比诸葛亮更会识人,更会用人,这种识人用人的本领,让他在自身毫无根基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在乱世之中与曹操和孙权争雄,成就一番霸业。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作为创业者,尤其是没有背景的草根创业者,不仅要有万丈雄心,还要像刘备一样具备识人用人的能力,这种能力非常关键,缺乏这种能力的创业者,身边很难聚集优秀人才,公司是做不大的。
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通过无数经验教训历练出来的,优秀的创业者会比普通人更早领悟。悟道之日便是企业腾飞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