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焦椭流线

设计准备

所需工具

MATLAB 2021b ; solidworks 2021 ; TracePro;

设计要求

基于共焦椭流线法设计 LED
的反射罩,使得LED的光能够经过反射罩反射后在目标面形成均匀的光斑。LED到反射罩的顶端的距离d
= 15mm,LED到接收 平面的距离H = 3000mm,接收面的光斑的直径为r =
500mm。如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设计原理

边光原理

原理:若一个具有一定光展的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一个或几个序列化的单调正则光学表面的光学作用后投向目标面形成光斑,则整个光学过程具有以下两个性质:一是光源的边光成为光斑的边光;二是光源的内光映射为光斑的内光,并保持光线的拓扑结构不变。

根据边光原理,在设计配光器的外形尺寸时,只需要考虑边光,进而可以简化设计的难度。

裁剪法原理

将光源特点角度发出的光通量投射到接收面的特定位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光源能量的分配

将光源按照角度,将光通量等量划分。由于LED光源为朗伯型光源,该光源的光强分布如下
I = I 0 cos ⁡ ( θ ) I=I_0\cos(\theta) I=I0cos(θ) 其中 θ \theta θ为球坐标的天顶角。

有光强与光通量的关系式,

I v = d Φ v d Ω I_{\mathrm{v}}=\frac{\mathrm{d} \Phi_{\mathrm{v}}}{\mathrm{d} \Omega} Iv=dΩdΦv
对上式积分,由于圆对称,所以只需考虑二维平面。故可得公式

φ = ∫ θ 3 θ 2 I sin ⁡ θ d θ \varphi=\int_{\theta_{3}}^{\theta_{2}} I \sin \theta d \theta φ=θ3θ2Isinθdθ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将光源的光通量均分成N分=份,即 φ n = φ total  N \varphi_{n}=\frac{\varphi_{\text {total }}}{N} φn=Nφtotal 
经整理可得如下的公式组。

φ n = ∫ θ n θ n + 1 I 0 cos ⁡ θ sin ⁡ θ d θ φ n = 1 2 I 0 [ sin ⁡ ( θ n + 1 ) 2 − sin ⁡ ( θ n ) 2 ] φ n = φ total  N (  等能量配分条件)  θ n + 1 = arcsin ⁡ 2 φ total  N I 0 + sin ⁡ ( θ n ) 2 \begin{array}{c} \varphi_{n}=\int_{\theta_{n}}^{\theta_{n+1}} I_{0} \cos \theta \sin \theta d \theta \\ \varphi_{n}=\frac{1}{2} I_{0}\left[\sin \left(\theta_{n+1}\right)^{2}-\sin \left(\theta_{n}\right)^{2}\right] \\ \varphi_{n}=\frac{\varphi_{\text {total }}}{N} \quad(\text { 等能量配分条件) } \\ \theta_{n+1}=\arcsin \sqrt{\frac{2 \varphi_{\text {total }}}{N I_{0}}+\sin \left(\theta_{n}\right)^{2}} \end{array} φn=θnθn+1I0cosθsinθdθφn=21I0[sin(θn+1)2sin(θn)2]φn=Nφtotal ( 等能量配分条件θn+1=arcsinNI02φtotal +sin(θn)2

目标接收面的等面积分配

模型整体轴对称, 所以接收面分成由内向外的圆环 设最大半径为 R R R n n n
个圆环内半径为 r n − 1 r_{n-1} rn1 , 外半径为 r n r_{n} rn 中心圆的面积为
S 1 = π r 1 2 S_{1}=\pi r_{1}^{2} S1=πr12

n n n 圆环面积为 S n = π ( r n 2 − r n − 1 2 ) S_{n}=\pi\left(r_{n}^{2}-r_{n-1}^{2}\right) Sn=π(rn2rn12)

将接受面分为 N N N 份时需使 S n = s t o t a l N S_{n}=\frac{s_{t o t a l}}{N} Sn=Nstotal

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基于椭流线的反射面的建立

在将光源与接受面同时分成N份后
需要建立反射面。为了将LED不同天顶角区间与接收面的环带相联系。

不同于剪裁法,共焦椭流线法 是用椭流线代替直线。

椭圆有个很好的光学性质:从一个焦点发出的光线,都会汇聚到另一个焦点。通过该性质,我们可以很好的控制每一段光学的汇聚点。

将光通量 ψ n \psi_{n} ψn 投射到 S n \mathrm{S}_{n} Sn 。 对于
0 ≤ θ < θ 1 0 \leq \theta<\theta_{1} 0θ<θ1 的光线,设置反射面,使
椭圆的两个焦点分别位于光源和接收面中 心。则 0 ≤ θ < θ 1 0 \leq \theta<\theta_{1} 0θ<θ1
的光线将被反射到接收 面中心。

根据所得到的天顶角范围,以及接受面上的点(椭圆的另一个焦点),故可以确定椭流线。如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已知道两个焦点和椭圆上的一个点,可以确定唯一的椭圆。该椭圆的方程可以由一下的参数方程表示。

[ x y ] = k 2 − f 2 2 k − 2 f cos ⁡ φ [ cos ⁡ ( α + φ ) sin ⁡ ( α + φ ) ] + [ F 1 x F 1 y ] \left[\begin{array}{l} x \\ y \end{array}\right]=\frac{k^{2}-f^{2}}{2 k-2 f \cos \varphi}\left[\begin{array}{l} \cos (\alpha+\varphi) \\ \sin (\alpha+\varphi) \end{array}\right]+\left[\begin{array}{l} F_{1 x} \\ F_{1 y} \end{array}\right] [xy]=2k2fcosφk2f2[cos(α+φ)sin(α+φ)]+[F1xF1y]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 k k k表示椭圆的长轴,f表示椭圆的椭圆的焦距, α \alpha α表示椭圆长轴于x轴的夹角(顺时针为负,逆时针为正), ϕ \phi ϕ表示椭圆上的某点 P P P与焦点 F 1 F_1 F1的连线与x轴的夹角(顺时针为负,逆时针为正)。各参数可见图6{reference-type=“ref”
reference=“fig:椭圆参数方程”} 。

操作步骤

本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1
、根据共焦椭流线的基本原理,求解不同部分反射面的天顶角,接收面的划分面积的半径。

2 、利用MATLAB编程求解反射面的光学母线数据。

3、将上一步所得到的光学母线导入到solidworks中,进行三维建模得到反射面。将三维模型保存为sat文件。

4 、将sat文件导入到TracePro,添加 0.5mm 乘以05
mm大小的LED光源(光源类型为朗伯型),接收面。

5、进行光学仿真

6、优化分析

7、优化设计

步骤1、2:
LED为5050的LED,LED到反射面顶点的距离为15mm,LED到接收面的距离为3000mm,接收面半径为。得到如下的光学母线(程序见附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步骤3:将得到的反射面的光学母线导入到solidworks中,进行三维建模,并将其保存成sat文件。如图8{reference-type=“ref”
reference=“fig:仿真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步骤4:将保存
的sat文件导入到TracePro,设置反射面为完美反射,在中心处设置一个5毫米宽,五毫米长的lED光源(光源类型为朗伯型)。在3000毫米出设置一个1200毫米宽,1200毫米长的接受面
。进行光学仿真。如图9{reference-type=“ref”
reference=“fig:1000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接受面得到如下的光场分布,如图10{reference-type=“ref”
reference=“fig:分布图_10000”}.由图片10{reference-type=“ref”
reference=“fig:分布图_10000”},可知该光分布的均匀度高于84%,光的均匀度较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主程序

%共焦椭流线主程序
%N:所裁剪的总段数
%d:led到反射面顶点的距离
%H:led到接收面的距离
%rho:接收面的半径
% clc;
% clear;

d=15;
H=3000;
N=500;
rho=500;
y=Ellipseflowline(N,d,H,rho);

plot(y(1,:),y(2,:));
[~,m]=size(y);
site3=[y(1,:);zeros(1,m);y(2,:)]';


str1="exportgraphics(gca,'共焦椭流线_"...
    +num2str(N)+".jpg','BackgroundColor',[1,1,1]);";

str2="save('site_Ellipseflowline"+num2str(N)+".txt','site3','-ascii');";
%保存图片
eval(str1);
% 导出坐标
eval(str2);

反射面函数

%椭流线法
%输入参数
%N:所裁剪的总段数
%d:led到反射面顶点的距离
%H:led到接收面的距离
%rho:接收面的半径
function site=Ellipseflowline(N,d,H,rho)
%初始化天顶角theta和接收面半径r,法线n

%左边界角度
theta1_c=0;
%接受面环带的内半径
r_c1=0;

%p1椭圆上的一点,即每段的起点
p1=[0;d];
F1=[0;0];

%n:每段内离散点的数量
n=5;
site=zeros(2,N*n);
for i=1:N

    %求解该段的右边界的天顶角
    theta2_c=asin( sqrt(  1/N+(sin(theta1_c) )^2 ));
    %求解接收面该环带的外半径
    r_c2=sqrt(rho^2/N +r_c1^2);

    %% 根据两个焦点,椭圆弧线左边界,求解椭圆参数方程的三个参数
    F2=[r_c2;-H];
    alpha=-atan(H/r_c2);%为锐角

    %phi1,phi2 为phi 的左右区间
    phi1=pi/2-alpha-theta1_c;
    phi2=pi/2-alpha-theta2_c;
     

    %f 焦距
    f=norm(F2);

    %长轴长度
    k=norm(F1-p1)+norm(F2-p1);

    %% 根据参数方程求解离散点数据,点乘,无需循环
    phi_range=linspace(phi1,phi2,n+1);
    phi_range(end)=[];
    %根据参数方程计算椭圆上的坐标
   temp=(k^2-f^2)./(2*k-2*f.*cos(phi_range))...
        .*[cos(alpha+phi_range);sin(alpha+phi_range)];
 site(:,n*(i-1)+1:i*n)=temp;
    %% 更新每个参数
    p1=site(:,i*n);
    r_c1=r_c2;
    theta1_c=theta2_c;

end

return

  • 8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在追逐路上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