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
20世纪
50-60
年代,在工程实践问题的推动下,特别是航空航天技
术的兴起,控制理论又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
现代控制理论
阶段。
– 1954年,钱学森的著作《工程控制论》出版,可以看作是现代
控制理论的启蒙作。
– 1956
年,庞德里亚金(
L. S. Pontryagin)
提出极小原理;
1957
年,贝尔曼(
R. Bellman
)提出动态规划法,为最优控制
提供了基本原理和方法。
– 1960年前后,卡尔曼(
R. E. Kalman)
系统地将状态空间法引入
控制理论,并提出能控性和能观性概念,标志着现代控制理论的
诞生。
线性系统理论
采用
状态空间法
对
线性动态系统
进行
定量和定性分析
,
如稳定性、能控性和能观性,并采用状态反馈配置闭
环极点的方法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最优控制
苏联学者庞特里亚金( L.S. Pontryagin
)提出
极大值原理
;美国应用数学家贝尔曼(
Bellman
)提出了
动态规划
,为最优控制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系统辨识
利用系统的试验或运行数据,构造系统数学模型和估
计参数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加权最小二乘估计、递推
最小二乘估计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等方法。
最优估计与
Kalman
滤波
对系统可观测信号进行测量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估计准则,采用某种统计最优的方法,对系统状态或参数进行估计的理论和方法。
自适应控制
根据系统测量信号
在线地估计被控对象的未知参数
(
或
者等价地估计相应的控制器参数
)
,然后应用估计的参
数计算控制输入。因此,一个自适应控制系统可以看
作为一个具有在线参数估计的控制系统。
非线性控制理论
为直接控制非线性系统、改善控制性能和处理模型不确定性,人们有意将非线性引入控制器部分,且对一
些特殊形式的非线性系统,非线性控制律的设计可能
要比线性控制律设计简单直观,且控制性能更好。
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范围与分支
研究对象
:
以
SISO/MIMO
、线性
/
非线性、时变
/
定常
系统。
研究分支:
线性系统理论
(Theory of Linear
Systems)
、最优控制
(Optimal Control)
、系统辨识
(System Identification)
、最优估计与
Kalman
滤波
(Optimal Estimation and Kalman filtering)
、自
适应控制
(Adaptive Control)
、 非线性系统 理论
(Theory of Nonlinear Systems)
等。
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工具与方法
研究工具:
以
线性代数
和
微分方程
为工具,以
状态空间法
为基础。
研究方法:
输入
/
输出特性、内部性能
局限性:
系统分析和综合都严格地依赖系统精确的数
学模型,缺乏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系统的结构、任务
和环境复杂性,需要控制理论向智能控制方向发展。
经典与现代控制理论的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