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转化是指将外源DNA分子导入大肠杆菌受体细胞,使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一种手段。
一、转化原理
在自然条件下,质粒等DNA分子可通过细菌接合作用转移到新的宿主内。然而,在人工构建的质粒载体中,一般缺乏此种转移所必需的mob基因,因此不能自行完成从一个细胞到另一个细胞的接合转移。为了将质粒载体转移进受体细菌,需要诱导受体细菌产生一种短暂的感受态以摄取外源DNA。
二、转化步骤
-
制备感受态细胞
- 挑选合适的菌种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通常选择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因为此时细胞代谢活跃,细胞膜的通透性也相对较高,有利于外源DNA的进入。
- 使用化学试剂(如氯化钙CaCl₂)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使其形成感受态。这些试剂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让细胞更容易接纳外源DNA。
- 注意事项:操作过程需要在冰浴低温下进行,防止感受态细胞受杂菌污染。制备感受态细胞的培养基和试剂要保证纯度,避免杂质影响转化率。在制备感受态细胞过程中,离心管不要摇动,防止细胞破裂。
-
DNA转化
- 将目的DNA分子与致敏缓冲液混合,加入到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转化。
- 在42℃下短暂热处理(如90秒),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为DNA分子提供进入细胞的通道。
- 注意事项:热处理时间很关键,转移速度要快,且温度要准确。同时注意热处理过程中离心管不要摇动。
-
复苏培养
- 热处理后,迅速将混合液转移到冰上冷却。
- 加入适量的培养液(如2YT培养液),在适宜温度(如37℃)下慢速摇床培养一段时间(如1小时),使细胞恢复生长状态。
-
筛选与鉴定
- 将复苏培养后的菌液涂布到含有适当抗生素的平板培养基上。
-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如12~16小时),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 通过菌落形态、颜色等特征初步筛选转化成功的细胞。
- 进一步可通过PCR、酶切等方法鉴定外源DNA是否成功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
三、常用方法
除了上述传统的氯化钙法外,还有电穿孔法、噬菌体感染法等其他方法可用于大肠杆菌的转化。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时需根据实验需求、细胞类型及DNA大小等因素综合考虑。
四、注意事项
- 整个操作过程均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所用器皿如离心管、tip头等最好是新的,并经高压灭菌处理;所有的试剂都要灭菌,且注意防止被其他试剂、DNA酶或杂DNA所污染。
- 用于转化的质粒DNA应主要是超螺旋态DNA(cccDNA),且其浓度和外源DNA的量在一定范围内与转化效率成正比,但过多或过大的DNA量会降低转化效率。
- 感受态细胞制备和转化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低温条件,以防止细胞破裂和DNA降解。
大肠杆菌转化是微生物遗传、分子遗传、基因工程等研究领域的基本实验技术之一。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技巧,可以高效地将外源DNA导入大肠杆菌受体细胞并实现遗传信息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