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图解读一种悲悯的民本情怀!
一
2016年4月10日,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我的30余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纪实大河套》终于完稿了。
这部由《绥西御倭记》《一诺终生,黄河作证》,《难忘的岁月、总排干的故事》三部长篇报告文学集结而成的。长篇报告文学集《纪实大河套》,是继《激情大河套》(历史卷)之后,又一部真实记录了近代大河套地区,三个不同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
在这些历史事件中,弥漫着御倭的战争硝烟,与保家卫国的民族意志;散发着泥土清香的一个村庄,一个党的基层领导,六十年为了一个承诺,孜孜不倦的追求;一个地级盟委书记顶着文革后期政治风云的极大风险,领导十五万民工在冰天雪地中,用铁锤,钢钎,一锤锤,一钎钎凿出来一条彻底改变河套农民生存状况与命运的总排干。这些历史事件尽管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充塞着浓浓的民本情怀。
在十几年的酝酿与准备时期,为获取第一手资料而进行的长达数月、数千公里的山高水长的行走,对几百万字文献的阅读,漫长而艰辛的写作,终于结出了硕果。这一天,对于我的家人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我的大女儿终于完成了硕士论文的写作。这天,《难忘的岁月、总排干的故事》终于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个写作者用情感如江河般滔滔的文字,记下了总排干自诞生以来最巨大的变化,以及带给人民的福祉。 为了打捞沉淀在历史的深处的文明碎片,将笔墨的重心触摸到了历史的呼吸。浓墨重彩地叙述了河套人民在长达千年的引黄灌溉中,为了治水,治碱前赴后继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同时也叙述了他们的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情感上所经受的伤痛。讴歌了几代党的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顾全大局、以人民利益为重的奉献精神。
在写作技巧与方法上,《难忘的岁月、总排干的故事》试图摆脱传统的平面地进行叙述方式,试图用立体的、全方位多侧面地书写总排干,以及开挖二黄河工程的历史与现状,以及一条河流的命运、多少年来匍匐在黄土地人们的命运,启迪人们着对历史的审视与追思,对现实的展现与思考。
在谋篇布局上,放在一个开阔深邃的历史隧道中去书写。这样不仅将视野回溯到50年代建国之初,而且往上推移,一直推移到在乌加河诞生后悠久壮阔的河套文化。河套文化不仅赋予河套人民族隐忍、坚强、睿智、敢于担当、富于牺牲的伟大精神。同时,这种历史文化意识在整部书中贯穿始终。特别是近年来对总排干出口,乌梁素海文物的抢救性发掘,历史将证明这是一片具有辉煌的古文明发源地。从这样一个历史纵深、文化纵深处流来的群体鲜活的灵魂,使钢筋混泥土浇筑的工程有了体温和呼吸。
《一诺终生,黄河作证》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与历史文化意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的悲悯情怀。在这个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悲悯情怀是越来越稀薄了。《一诺终生,黄河作证》中的主人公傅大虎同志,六十年为了一个对革命先烈的承诺,带领全村人人从贫穷走向富裕。他身上具有的这种大爱,这种悲悯情怀,最终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温暖民心的力量。
试图将《绥西御倭记》写成一部有沧桑感、命运感、悲剧感,正气感的好书。打造一部厚重的,全面展示新“战争与和平”。反思绥西人民,在生死存亡之际的,坚韧不屈和强大凝聚力,表现了深层的民族精神,与国家精神的长篇报告文学,这是我后半生的梦想。
绥西全民族抗战。它要保卫的主要不仅仅是八百里的壮美山河,与丰饶的土地,是绥西人民的生命与人的尊严。面对日寇悍然强加发动这场战争,面对已经为这场战争逝去的无数生命,面对八百里山河生灵涂炭,满目疮痍。面对血与火的战场悲壮与惨烈!
人们在泪眼之间,战争的废墟之上,仍然正义挺立,脊骨傲然。这也是一次凤凰的涅槃重生,一个具有国家意识民族的绥西人民,在涅槃重生中觉醒,在釜震瓦鸣檐崩殿倾声中,凝聚成一种民族精神并不断地延续和传承。
二
在世人的眼里,中日战争史上特别在正面战场上,最悲壮的,最参烈的莫过于血战台儿庄,湘江,武汉保卫战,淞沪之战,南京保卫战,缅战等等。却很少有人知道,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发生在中国西北角的绥西之战。
在绥西之战中,绥西人民付出了数以亿计的财产损失,成千上万军人与平民鲜活的生命。无数人因战争失去了家庭,因战争而流离失所, 因战争永远失去家园。
据说在绥西战役不久,一九四二年五原抗战纪念碑落成后,绥西各界民众争先恐后前来公祭。傅作义将军站在战纪念碑下,望着黑压压的公祭人群,仿佛看到了数千为国捐躯抗日将士音容笑貌,突然握祭文的手突然颤抖起来。他极力地稳定情绪,然后开始宣读祭文。读着,读着不由地哽咽了,继而嚎啕,带泪读一阵,哭一阵,读罢又哭,哭罢再读,读罢祭文,已泣不成声胸前尽湿。在一片呜咽抽泣声中,全场万数将士,亦在风雪中立正,闻之莫不放声痛哭一时天地同悲。
同样,在二00七年五原抗战纪念碑重修后,一些在绥西抗战为国捐躯老兵们的后代,从祖国四面八方来这里祭奠亲人。在以前的岁月里,他们把这种思念只能深藏在心底。因为,他们的父辈是当时忌讳的国军。
在一片乳白色的坟茔中,一个宁夏籍的英烈后代终于在一块墓碑前,停了下来。仔细辨认上有八个字,最后二个字已被泥土遮掩。他突然双膝跪地,双手颤抖着插进土里,去刨,去挖……最后他抱住墓碑,老泪纵横,哭诉着:“父亲啊,母亲在年夏天去世。她一生都在思念中度过。”在乌不浪狙击战中,八十一军三十五师上尉营长杨洪如被日军坦克的履带搅断一条腿,他拖着带血之躯仍然在战斗,最后壮烈牺牲。清明节那天他女儿看他来了。女儿在一片坟茔中终于看到了墓碑上还刻着父亲的牌位。她悲泣地哭喊道:“父亲,我来看您了……。”对她言父亲是一个既遥远又亲近传奇式的人物,父亲出征时她还在襁褓之中。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被日寇洗劫一空的乌不浪山口的周围村庄,一些饱受战争苦难的幸存者们,一声声血泪的控诉,一阵阵嘶哑的呼喊!喊出了绥西人民渴望和平与安宁。然而七十年过去了,那些悍然发动战争的国家,如何面对饱受战争苦难的人民,如何反思侵略战争?据说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二战纪念碑前长跪不起。表示对二战期间德国因战争给欧洲人民造成的灾难忏悔。
而日本战败后二十六年,即1971年10月12日,天皇裕仁夫妇抵达德国波恩,开始对德国进行访问。这次访问的经历对天皇来说是异常痛苦的。他到达那里后,德国学生和侨居的亚洲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反对天皇的访问。人们举着的标语牌上写道:“希特勒屠杀了六百万犹太人,裕仁屠杀了五千万亚洲人!”希特勒!墨索里尼!裕仁!题为“战争罪犯裕仁在波恩”的传单凌空飞舞,“裕仁是法西斯分子”的口伐文。
“西班牙《起义报》发表的一篇题为《历的教训》的文章,其中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在史问题上与德国的作法完全不同,日本从来没有正式生战争期间对中国和韩国人民所犯下的罪行”。
三
记得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1994年12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前两个月,曾拒绝接受日本的最高文化奖。理由是它跟国家有密切关系。他抵达斯德哥尔摩领奖前,在记者会上说:“我们当然非常问心有愧,对亚洲人民更是如此。即使是在今天,我还是相信我们必须对第二次世界欠战负责,我认为我们必须赎罪,特别是对亚洲而言。戏对日本政府以及他们对世界和平的态度都育意见。日本一定要为本身的战争暴行负贲,并留在和平的道路上。要是我们放弃日本“和平宪法”的精神,一个非常可怕和非常危险的日本是会出现的。”
一个人的记忆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是一样的。有民族的记忆,才会牢记历史。一九四0,虽然留给绥西人民永远的伤疤,但伤疤僵硬壳下活跃的是生命,是牵引着那段风云的历史。铭记历史,铭记先烈,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记忆,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前行途中,应该不断回首往事牢记伤疤。这也是《绥西御倭记》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