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盐城射阳沧海桑田的演变

摘要:本文从射阳冲积成陆到煮海制盐、围垦种植历史变迁入手,参考有关史料记录,记叙论证射阳县沧海桑田变化,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现有的物质资源,运用好各级政府支农惠农政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掌握粮食生产主动权,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增强县内支农扶农惠农政策市场氛围,培育县内农业粮食发展新引擎;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现代农业大市场大流通,增强构建粮食新业态,全面增进农业农村发展后进。实践好粮食生产永远在路上,粮食安全永远在路上。

关键词:成陆历史 煮海植棉 丰满粮仓

苏北射阳河北岸千秋小街有一个民国初年张謇实业家发起成立的华成公司,70年代初原千秋小学旧址就是用的华成公司一部分营业用房,我念书小学校室就是华成公司仓库改成教室。华成公司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创办已始到辉煌到没落反映一个时代的缩影。射阳成陆历史较短,从沧海横流到不毛之地,从煮海植棉到围垦粮仓,这就要从盐城射阳成陆建市说起。

成陆历史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沿黄海岸线苏北盐城地区先后成陆,人口四面八方迁入垦荒逐田,在今盐城境内置县,当时射阳地域还是一片汪洋大海。东晋义熙七年(411年),盐城已快速发展成人口稠密、农、渔业兴盛、盐铁业繁荣的小城镇。[1]始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盐城以免除徭役为优惠条件,招募无业游民到两淮地区煮盐。盐城境内盐灶密布,空旷的大草滩上烟薰火燎,人头攒动,呈现一片白与黑景象,白的是盐黑的是烧尽的草灰,汊港帆船点点运出白花花的食盐。其时有了射阳潮汐海滩稚形,但那时还没有射阳地名这样说法。到了宋朝修筑范公堤,范仲淹初任西溪盐官、转任兴化县令时,上奏朝廷获准后组织四万民工几经挫折筑成的,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黄海之滨,雄伟壮观。北起阜宁南抵启东吕四港,长五百八十二里,横亘江淮之间,它拒万顷汹涌大海于大堤之外,护千顷良田于大堤之内,为了纪念范仲淹,便把这捍海挡浪的大堤叫成范公堤。[2]苏北平原上,沿着大致平行海岸线的方向,有一条南北向绵延、发育程度不等的沙堤,这就是当年的捍海堰。南宋始,经山东流入渤海的黄河,改道淮河水道携带的大量泥沙流入黄海沉淀淤积,使苏北的海岸线不断东移,陆地扩展的速度加快,元明时期已形成了射阳滩涂之形,海涂逐步形成内陆。[3]从范公堤的位置向东(含射阳)估算,黄河移入黄海的泥沙,在300多年时间里,便给苏北平原淤填出1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块生生不息的息壤。成陆是渐进的,有史以来,在海岸线的县份中,射阳形成最长,拥有太平洋西海岸第二大的海涂型生态湿地,潮涨时,海水漫顶,淹而不死;潮退后,昂首屹立,笑傲海天。传说射阳因精卫填海而成陆,后羿射日而得其名,是丹顶鹤越科栖息地,自然和谐、物产丰富、神话之地、传说之城。[4]

煮海制盐

过去苏北地区东临黄海,自是煮海制盐的好地方,是各个朝代官府重要税源。有"天下之利,盐利居半"的说法。宋初,在两淮盐区设有利丰、海陵、盐城3个盐监和29个盐场,盐城内部就有11个盐场,其中就已含射阳境内盐场了。宋代范公堤的修筑, “有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湖不致伤稼之功用”,盐业生产发展迅速。海盐制作有铁锅形制,射阳庙湾制盘铁六十四角(铁重五千斤为一角,合四角为一盘),金敝形如铁釜而大,多块拼制而成,锅金敝一般直径一丈多,平底,深一尺二寸,盐城盐博物馆有此不完整铁锅文物。[5]10多户组合成一个小组,每个家庭执掌其中的一块铁块,只有当全部铁块拼凑到一起时,才能开锅煮盐,两三户是烧煮不了盐的。下面砌灶烧柴,所煮之盐质量较次。后采用“煎晒”工艺,即“刈草于荡,烧灰于场,晒而淋之,归卤于池,煎卤于金敝咖”,此法一直沿袭至建国以前。小草灰都是最主要的脱水工具,含大量盐分的海水被草灰不断浓缩之后,变成卤水,被引入锅炉房,高含量的盐水被倒进大铁锅,三口大锅成台阶排列,高含量的卤水被转移到下一座铁锅。炉子里火光冲天,海边风猛,火借风势,风助火燃,环境温度较高,盐工们赤膊劳作,跳跳狂奔,挥舞着足有一丈开外的烧火铁叉,轮番往锅底塞进大捆干红草。据考证,室内的温度可能达到60度,在这样的高温下,盐工们都是赤身裸体地工作,环境恶劣,对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盐水在铁锅里沸腾,老盐工们能在一秒钟以内,判定出盐水能否到达结晶的程度,一声令下,往滚开的锅里飞快投放盐母,刹那间白色的水蒸气弥漫了整座棚子。盐民们望眼欲穿的白花花的海盐已经出炉了。形容古时滩涂制盐诗云: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都是形容当时煮海煎盐以生命相博劳作情景,原始简陋的工具,恶劣环境,仅靠一双双劳动的手,煮海煎熬,堆积成盐。[6]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范公堤西亭场范围,卤水渐远,更有淮西隅湖溃决,淡水冲灌,海水淡化,场灶产量大减,煎灶纷纷东移,内地许多盐场废置。而后形成的启东、东台、大丰、射阳等地滩涂日益扩增,围堤迁移入灶民较多,以前不见人烟的荡滩上以兴起不少新炉灶。元、明初,饱受战乱及社会动荡的两淮盐区,劳动力匮乏,经济萧条。洪武年间,朝廷遣苏、松、嘉富庶之民数万,充实淮扬二郡,入藉烧盐(史称“洪武赶散”),一度使盐区恢复生机。到了清朝,为确保税源,朝廷注重新增灶添丁,筑堤防潮,盐业重又得到恢复。[7]清中叶后,淮南盐区又因海势东移,卤淡产薄,盐产规模骤降。

废灶兴垦

黄河多次夺淮,致使苏北海岸线的发生较大变化,对沿海盐业产业影响大。到了公元1495—1855年间,黄河全流入淮,沿海沙量大增,海岸东迁加速,泥沙不断下泄堆积,射阳河口以南沿海滩涂淤长迅速,使内陆地区产盐量锐减或已基本不产盐淮南盐场随海岸东扩频繁迁徙,至1855年黄河北徙山东入海后,原产盐中心早已远离大海了。昔日盐城四周皆盐场,清时已远离大海百里之遥,“盐城”已有其名,而无其实了。频繁的自然灾害,管理混乱和高利贷盘剥,到20世纪40年代末,盐城境内的盐垦公司已纷纷解体。到了1914年,有一人将视线投向了盐城范公堤以东的大片新淤土地。他看中了盐阜大地广袤的新兴平原、荒芜的盐区滩涂和这里勤劳的人民。由民国初年张謇牵关发起在此成立了华成盐垦股份有限公司,他利用自己“状元实业家”的号召力,发出“废灶兴垦”动议。力促政府解千余年来淮南盐区禁垦之令,颁布《国有荒地承垦条例》,鼓励垦荒植棉,为沿海盐区的“废灶兴垦”提供了法律依据。此《条例》规定:“凡国有荒地,除政府认为有特殊使用之目的外,均准人民按照本条例承垦。”“废灶兴垦”对利用土地资源、解救草煎盐业和灶民民生,为民族工业扩充原料是一大幸事和创举。成立庙湾华成盐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成公司。该公司于1917年8月在上海辣斐德路挂牌成立,垦务总部先设在射阳千秋港,后迁三区,再搬至中午区。华成公司总资本达250万元,共有土地75万亩,已垦面积20多万亩。至民国二十二年(1916-1933),在张謇等人推动下,射阳境内共成立华成、合德等大小公司42家。垦区开发以植棉为主,垦区内还种植一些水稻和其它杂粮,以及桃、李、苹果、葡萄等果树,就地满足垦区民众生活,捕捞业、畜牧养殖业和林木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促进了垦区农林畜牧渔生产的全面发展。

废灶兴垦后,尚有大片土地匮乏劳力无人耕种。为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华成公司决定要到人口居住密集的启东、海门一带招人过来,为确保实效,对那些举家过来种田的,不但无偿分给房子住,而且还奖励牲口(包括耕牛在内),自养自繁,收益全归己所有。随着岁月的更替,从启东和海门迁徙过来的佃农就在华成公司扎下根来。废灶兴垦,推广植棉技术射阳人口聚增,人口来源渠道复杂。射阳属冲积平原蜿蜒性河流多,利用射阳河为天然河道,经历年疏浚河道开挖贯通南北连通射阳河方便棉花往来运输。[8]外县棉花成垛成堆由船沿河汊运输至射阳河北,千秋华成公司此集散地,再由借助潮夕的入港海轮装运,沿射阳河再入海运输至南通上海纱厂。射阳河昔日为庙湾盐运要道,也是渔船出海河道,民国5年(1916年)后,沿海年产数十万担棉花,皆由射阳河经老湖口出海外运。棉花产业一片兴旺,货畅其流,人口大量流入,进口棉花也闯关冲入中国,民国27年曾有上海厂商租用美国“姆幼号”轮船,由外海沿射阳河上驶,航抵阜宁城下码头。可以想象当时射阳河码头仓库大小船只进进出出,河海联运内河运输至此下货转入华成公司仓库,运输工人肩挑人扛号子声彼此彼复,吸引各路商贾汇集于此,酒肆旅馆林立,演戏说唱腔调南北交融,千秋河北华成公司一片繁盛景象。经历年勤奋的射阳人几代人努力,河沟疏浚河水淡化平田整地出大批良田,在射阳这片盐碱不毛之地变成全国闻名的产棉大县,80年代初渐成规模。棉花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纺纱织布成衣,改变了依赖进口的局面。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的传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多在边疆种植。棉花大量传入内地。棉花的传入有海陆两路,泉州的棉花是从海路传入的,并很快在南方推广开来,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想想宋朝苏轼还丝綿披麻没有棉花棉衣之说。南通启海人垦棉技术较高,盐碱地改良逐步适合棉花种植,当地人也学会了种植技术要领,植棉面积逐年扩大,品质也经历次改良成为优质棉基地。80年代射阳县是全国知名的棉花生产大县,无论是生产总量还是皮棉质量都堪称全国一流。"十五"期间,棉花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80万亩左右,皮棉总产每年为100万担,2004年突破了200万担大关,在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中排列第二,且各项质量指标均位居前列,生产的长绒棉深受外地用户亲睐。全县衍生出120多家棉花收购加工上下游企业,逐步形成"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棉花产业经营模式,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提高了棉农抗风险能力。我国入世以后,县政府确立了“苏北新纺都”的目标,棉纺织行业增长迅速,纺纱能力从不足25万锭,已发展到当时的55万锭的巅峰。[9]

射阳地区土壤含盐量较高,而棉花又是耐盐先锋,百余年来棉花一直是盐城地区主要农经作物,栽培方式多为营养钵育苗移栽,棉花面积一直相对稳定,但也潜服着危机,盛极而衰,和盐业产业一样,由于外部经济形势变化也波及影响到小县城的支拄产业。由于国家助农政策开始对粮食的倾斜,植棉比较效益相对下降,使棉花的种植面积起落不定。尤其入世之后,粮棉比价失衡,棉花面积已开始严重削减,大多改种小麦水稻。植棉成本急剧上升,种植棉花已无利可图。劳动力资源面临不足,改种省工作物,棉花相对于其他农作物比较费时费工,营养钵育苗移栽,用工量格外多。劳动力价格上升,棉花种植成本增多,加之青壮年劳力多数外出打工,出现用工荒现象,后期棉农不得不放弃种棉花,而改种其它用工较少的作物。特别是现在粮价上涨,种植效益提高,使沿海种粮面积迅速增加。射阳棉花从90年代面积80万亩高峰期逐年萎缩,棉花生产危机起伏直至无棉可供,也影响了上游全县纺机配套产业和下游的轧花业、纺织业、整染业,纺织业棉花都要到新疆调回或进口,本地源料不足或价高更造成恶性循环。供销收花站仓库闲置,轧花小纺织企业纷纷企业倒闭,厂房闲置工人失业,全县在阵痛中转型。[10]

限棉改粮

由于国家对农业农村工作日益重视,出台各种惠农政策,大力实施种粮补贴政策,种粮效益大幅提高,射阳大面积推行棉改粮,种植小麦水稻,旱改水大势所趋,发展稻麦两季,引进优质粮食品种,推广农业机械化实施联耕联种,规模种粮成本下降,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自愿实施土地流转,成立家庭农场、合作社,种粮大户由此产生,土地资源相对集中,规模种植有了规模效益,镇村也产生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耕种整田,农药施肥专业合作社负责施肥治虫,粮食收割时又有粮食烘干专业合作社来收购烘干结算。粮食收购外运输又有运输专业社打理,术业有专功,种植收获物流效率显著提高,做到了一个电话服务到家。农业这个行业更趋于专业化,技术化、集约化。过去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看天吃饭一去不复返,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不可同日而语。过去很多养殖业利用滩涂围恳养鱼养虾,泥土经过多少年河水浸润洗刷,土壤含盐碱成份下降肥力上升适合种植粮食了,开挖的鱼塘较多部分也平整种粮了。国企银宝集团2019年废塘养殖改为平整种稻达上万亩。除自然保护区外,历年滩涂不断围垦,粮田不断扩增,苏北粮仓已经不是虚名。随着国家对粮食生产实施多种补贴,国家有"产粮大县"补贴和"超级产粮大县"补贴,涉农各种补贴较多,如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保险补贴等等各种补贴不一而足。粮食收购又实行了多年最低收购价政策,补贴直截体现在收购价格上,不但补偿了种植成本还有收益,更加调动粮农积极性,刺激了粮食生产,规模收益也使种粮土地相对集中更便于机械化作业。全县耕地面积207万亩,年产粮食130万吨,射阳县曾连续九年被国务院和农业农村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名副其实的"吨粮县"。全县建设了高标准粮田110万亩,实行稻麦两季轮翻耕种,产生了"射阳大米"中国驰名商标,品牌效应又拓宽了粮食产品市场,利用市场和利益的杠杆,来有形无形地调节我县60多家的大米加工和上下游涉粮企业。2020年射阳新增高标准粮库近50万吨,国有总仓储量达100万吨,社会仓储量近150万吨,粮食增产又催生发展出大批上下游产业,种子繁殖中心,化肥农药供应中心、植保中心,粮食烘干中心集群、粮食仓储集群,粮食食品加工中心,物流、包装产业中心,吸引了几家央企、外资粮食企业落户射阳。积极整合资源,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物流",发挥聚合辐射等功能作用,利用当地资源,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本地粮食和食品。据统计,全县县内拥有三个专业国有农场,稻麦产业家庭农场700个、种植大户435个、合作社60个,100亩以上稻麦适度规模种植面积占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的43%;有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201家,服务面积达161万亩,专业化病虫害防治组织358个,植保机械保有量4421台,日作业能力13.4万亩。[11]

射阳历史变迁演化终变成苏北大粮仓,变成拥有百万亩良田和百万人口的农业产粮大县。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粮食流通企业规范有序运行,支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更加科学、经济、快捷、安全粮食流通新液态不断涌现,粮食生产地尽其利,收购储存运输货畅其流。想起80年代初期,我县还是粮食差进县,种植经济作物多,粮食不够供给,由外市县调入,大家凭粮票供应本计划购粮,有许多人吃不饱饭,购其它杂粮补充,街上胖子很少见,人瘦但显精神。现在粮食每年差出粮近70万吨,发挥着苏北米袋子重要作用。粮食近出江、浙、沪,远销广东、福建,今后这颗黄海边上的明珠又向什么方向发展呢。

结语:

射阳地势平坦,土壤原汁原味。长江、黄河汇入黄海,黄海潮汐又将江河带来的泥沙堆积到海岸,成陆不断扩增,从大海中生长出来的原生态土地,无任何污染。经海水滋润,沧海变桑田。认真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以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地力提升等为重点,经灌溉渠系配套和田间机耕路桥等建设,农田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稳定了全县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巩固和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为国家输送稳定优质粮源作贡献。赢得了"生态射阳、天下粮仓"的美誉。种植业结构调整很难,尤其是农业结构调整,过去发展过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建立冷链加工出口基地,搞过养殖业、花木业,都未形成规模或寻找到市场机遇,还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粮食产业项目,充份尊重农民意愿因势利导发展生产。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实践一条适合本县农业农情以优质粮生产为主、稻麦轮作和模拟股份制的种植经营路子,使得昔日一望无际的不毛之地,变成如今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年产20亿斤粮的商品基地。

射阳县粮食购销公司 周维彬

地址:江苏省射阳县红旗路16号  邮编:224300电话:13485224499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海盐文化与盐城城市精神  于海根; -《盐城工学院学报》-2009-7-15

[2] 范公堤遗址景点介绍 博雅文化旅游网页; -《盐城市阜宁县范公堤旅游指南》

[3] 沧海桑田话范公堤  刘时藩; -《化石》- 1998-01-10

[4] 射阳县旅游规化 网页; -《射阳政府网》- 2021-2-10

[5] 史海盐踪   铁羊;-《中国盐业》- 2017-16

[6] 黄河夺淮与江苏两淮盐业的兴衰  凌申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1期

[7] 张謇在盐城“废灶兴垦”始末 刘建新;-《钟山风雨》-2015年4期

[8] 棉花  百度网页;  锦葵科棉属植物

[9]来之不易的一百万担―射阳县2005年度棉花生产回眸 陈占龙;陈昌荣;刘海月;-《中国棉麻流通经济》-2006年第01期

[10 ] 沿海棉区棉花种植面积萎缩及其原因对策 赫明涛; 王军 张明; 吴承东 -《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10期

 [11] 盐城市农业农村局 农业要闻 射阳县推进粮食稳产保供纪实 盐城市农业农村局网页;-《三农新闻地方之窗》

作者:周维彬 ,出身年月 1966.12,性别 男,籍贯 江苏射阳,学历 本科,职称 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 粮食储运,邮编 224300 。

  • 16
    点赞
  • 1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