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压模控制
1、电压模控制

图1 电压模控制的降压型DC-DC变换器
组成部分:主功率级、误差放大器(EA)、比较器(COMP)
由于L和CL引入双重极点,影响环路稳定性,故需要对放大器进行补偿,使输出电压稳定。
电压模控制的降压型DC-DC变换器中关键节点信号如图2所示:

图2 电压模控制关键节点信号
只要输出电压被锁存,则采集来自输出的反馈电压;
与参考电压
进行比较得到电压误差信号
;
与锯齿斜波信号
比较实现脉冲宽度调制
。
适用于固定的开关频率,切输出负载电流能发生较大的变化。
2、带有电压前馈机制的电压模控制(VFF)
在电压模控制的基础上,将输入电压直接反馈到控制环路中去。
带有电压前馈机制的电压模控制的关键信号如图3所示:

图3 带有电压前馈机制的电压模控制关键节点信号
优:对与输入电压的变化能快速改变脉宽调制的占空比,且线性响应速度得到提升。
应用:除适用于一般情况,更适用于宽输入电压范围和宽输出负载电流范围的情况。
二、电流模控制
1、峰值电流模控制
峰值电流模控制的降压型DC-DC变换器如图4所示:

图4 峰值电流模控制的降压型DC-DC变换器
对比于电压模控制,用采集的电感电流代替固定产生的斜波信号。加入斜波补偿来抑制电流模控制的降压型DC-DC变换器占空比>50%时产生的次谐波问题。
峰值电流模控制下的DC-DC变换器中关键节点信号,如图5所示:

图5 峰值电流模控制关键节点信号
只要输出电压被锁存,则提取与输出电流成正比的斜波;
与误差信号
比较,从而控制占空比。
优点:
(1)峰值电流模控制对于输出负载电流的变化能快速响应。
(2)适用于电压模控制情况,且使用的单零点补偿器更容易设计。
缺点:
(1)电流分量边沿尖峰的存在,对噪声敏感性强,更易受噪声影响。
2、模拟电流模控制(ECM)
原理:与峰值电流模一样,采用门控采样保持电路来获得电感电流有关分量,通过测量电感两端电压来估算电感电流斜波量。
优点:
(1)消除峰值电流模控制存在的边沿尖峰问题。
(2)模拟的电感电流分量毛刺更少,对噪声敏感度不高,使其能工作在最小占空比下。
3、内部补偿的高级电流模控制(ACM)
原理:基于纹波的峰值电流模控制,内部产生斜波代替电感电流的电流反馈分量。
优点:
(1)非线性控制模式的快瞬态响应。
(2)对外部补偿的板上电容等寄生参数不敏感。
(3)有固定且可预测的开关频率。
(4)使用简单的补偿方式减少外部元件。
三、迟滞模控制
迟滞模控制控制下的降压型DC-DC变换器如图6所示:

图6 迟滞模控制控制下的降压型DC-DC变换器
相比电压模与峰值电模控制,迟滞模控制最简单,只需要一个迟滞比较器,不需任何额外补偿。
迟滞模控制控制下的降压型DC-DC变换器的关键节点信号如图7所示:

图7 迟滞模控制控制下的降压型DC-DC变换器的关键节点信号
导通阶段,输出电压一直上升,当输出反馈电压超过参考高阈值电压
时,导通时间停止,进入关断阶段。
关断阶段,输出电压一直下降,当输出反馈电压低于参考低阈值电压
时,截止时间停止,进入导通阶段。
优点:
(1)各周期导通时间和关断时间不固定,所以迟滞模控制开关频率随负载电流变化而变化。在轻负载下,开关频率有效降低,从而获得较高的转换效率。
(2)非常适用于快速瞬态响应的情况。
缺点:
(1)输出电容ESR两端电压需要输出一定量的纹波才能使迟滞模控制正常工作,故输出纹波较大,输出电压直流点在较大电压范围内变化,输出电容功耗也较大。
[1]陈成. 一种自适应导通时间降压型DC-DC变换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0.DOI:10.27389/d.cnki.gxadu.2020.002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