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知识(一)

1.1关于电的概念

1.1.1电流,电压和电阻 

(1)电流基本概念

  • 形成条件:一是存在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如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子、电解质溶液中的正负离子等;二是导体两端存在电势差,即电压,使得电荷能够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 方向规定: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在金属导体中,实际移动的是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其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在电解质溶液中,正负离子同时定向移动,电流方向与正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与负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主要物理量

  • 电流强度:简称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字母 I 表示。定义为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其计算公式为I=Q/T,其中表示电荷量,单位是库仑(C);表示时间,单位是秒(S);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常用的单位还有毫安(mA)和微安()。

  • 电流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通过的电流强度,用字母表示,其计算公式为J=I/S,其中为电流强度,为导体的横截面积,单位是安 / 平方米(A=M2)。它描述了电流在导体中的分布情况,对于研究导体的发热、电磁效应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电压基本概念

  • 定义:电压也称作电势差或电位差,是衡量单位电荷在静电场中由于电势不同所产生的能量差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单位正电荷因受电场力作用从 A 点移动到 B 点所做的功,电压的方向规定为从高电位指向低电位的方向。
  • 产生原因:电压是由电源提供的,电源内部通过非静电力将正电荷从负极搬运到正极,从而在电源两极间形成电势差,使得电路中的电荷能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不同类型的电源产生电压的原理不同,如化学电池是通过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从而产生电压;发电机是通过电磁感应现象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产生电压。

主要物理量

  • 电压的大小:电压用字母U表示,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如果在电场中,电场力将的正电荷从A点移动到B点所做的功是1J(焦耳 ),那么、AB两点间的电压就是1V,即1V=1J/C。常用的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和微伏。
  • 电动势:是描述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本领的物理量,用字母表示,单位也是伏特。它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的正电荷在电源内部从负极移到正极所做的功。

作用

  • 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就像水需要水压才能在水管中流动一样,电荷需要电压才能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在闭合电路中,电源提供电压,使得电路中的电荷能够持续地定向移动,从而形成持续的电流。
  • 反映电场的性质:电压可以反映电场中不同位置的电势差异,从而描述电场的分布情况。在电场中,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逐渐降低,两点间的电压等于这两点电势的差值。通过测量和分析电压的分布,可以了解电场的强度、方向等性质,这对于研究电场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电阻基本概念

  • 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称为电阻,用字母表示。它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温度等因素有关,而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 微观解释:从微观角度来看,电阻的产生是由于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在定向移动过程中会与导体中的原子或离子发生碰撞,这种碰撞阻碍了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从而形成了电阻。不同材料的导体,其原子或离子的结构和排列方式不同,对自由电子的阻碍作用也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电阻。

主要物理量

  • 电阻的大小: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如果在一段导体两端加上的电压,通过导体的电流是,那么这段导体的电阻就是,即。常用的单位还有千欧()和兆欧(),,。
  • 电阻率:是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电阻特性的物理量,用字母表示,单位是欧姆・米()。它反映了材料导电性能的好坏,电阻率越小,材料的导电性能越好。不同材料的电阻率不同,例如,金属的电阻率较小,是良好的导体;而绝缘体的电阻率很大,几乎不导电。

影响因素

  • 材料: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一般来说,金属的导电性较好,电阻较小,如铜、铝等;而绝缘体的导电性较差,电阻较大,如橡胶、塑料等。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其电阻受温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 长度:在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这是因为导体越长,自由电子定向移动过程中与原子或离子碰撞的机会就越多,阻碍作用也就越大。
  • 横截面积:在材料和长度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这是因为横截面积越大,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自由电子数量就越多,电流就越容易通过,电阻也就越小。
  • 温度:一般来说,大多数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温度升高,金属原子的热运动加剧,对自由电子的阻碍作用增强。而有些半导体材料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还有一些特殊材料,如超导材料,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电阻会突然降为零。

作用

  • 限制电流:电阻在电路中可以限制电流的大小,防止电流过大损坏电器设备。例如,在电路中串联一个合适的电阻,可以使通过电器的电流在安全范围内,保护电器的正常运行。
  • 分压:在串联电路中,电阻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电压,实现对电路中不同部分电压的控制。例如,在电子电路中,常用电阻分压来为不同的电子元件提供合适的工作电压。
  • 产生热量:根据焦耳定律,电流通过电阻时会产生热量,即。电阻的这一特性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电热水器、电烙铁、电炉等都是利用电阻发热的原理制成的。

1.1.2直流电与交流电

直流电

“直流电”(Direct Current,简称DC),又称“恒流电”,恒定电流是直流电的一种,是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直流电。直流电是指方向和大小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

交流电

交流电是指电流方向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电流为零。不同于直流电,它的方向是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的,而直流电没有周期性变化

通常交流电(简称AC)波形正弦曲线。交流电可以有效传输电力。但实际上还有应用其他的波形,例如三角形波、正方形波。生活中使用的市电就是具有正弦波形的交流电。

小结

在电气方面 常需要了解的

直流(DC),交流(AC)交流为正弦频率50hz
单相:火线(L),零线(N) 220V
三相:三根火线(L1,L2,L3) 380v
三相电相位差120°,相电压:火线与零线之间220V,线电压:两相火线之间380V
开关电源输出:P24(正) N24(负)一般线为红蓝。红正,蓝负、

1.1.3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

  • 定义:导体是指容易导电的物体,即在电场作用下,内部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数量较多,能够形成明显的电流。
  • 导电机制:导体内部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通常是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原子的外层电子受原子核的束缚较小,能够脱离原子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些自由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 常见材料
    • 金属:如铜、铝、铁、金、银等,它们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其中铜和铝是最常用的电线材料,因为它们不仅导电性能好,而且成本相对较低、易于加工。
    • 石墨:它是一种非金属导体,其晶体结构中存在着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导电性,常用于制作电极、电刷等。
    • 电解质溶液:如酸、碱、盐的水溶液等,在溶液中,溶质会发生电离,产生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些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使溶液能够导电。

绝缘体

  • 定义:绝缘体是指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即在电场作用下,内部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难以形成电流。
  • 绝缘机制:绝缘体中的电子被原子核紧紧束缚,不能自由移动,或者即使存在少量的可移动电荷,但其数量极少,不足以形成明显的电流。
  • 常见材料
    • 橡胶: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弹性和耐腐蚀性,常用于制作电线电缆的绝缘外皮、绝缘手套、绝缘鞋等。
    • 塑料:种类繁多,如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它们的绝缘性能好、成本低、易于加工成型,广泛应用于电气设备的绝缘部件、电线绝缘层等。
    • 陶瓷:具有耐高温、耐磨损、绝缘性能好等优点,常用于制作高压绝缘子、电子陶瓷元件等。
    • 玻璃:普通玻璃是良好的绝缘体,常用于制作电气设备的绝缘外壳、绝缘隔板等,一些特殊玻璃如石英玻璃还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

导体和绝缘体的相对性及应用

  • 相对性: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例如,玻璃在常温下是绝缘体,但在高温加热到红炽状态时,内部的一些电子会获得足够的能量而能够自由移动,从而变成导体;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其导电性可以通过掺杂、光照、温度等因素进行调节,如硅、锗等半导体材料在不同条件下可表现出不同的导电特性。
  • 应用: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充分利用了导体和绝缘体的特性。例如,在电线中,用铜或铝等导体作为芯线传输电流,用橡胶或塑料等绝缘体作为外皮,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在电子电路中,用导体连接各个电子元件,使电流能够在电路中正常流通,同时用绝缘体将不同的电路部分隔离开来,避免短路和漏电现象。

1.1.4短路和断路

短路

  • 定义:短路是指在电路中,电流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从电源的正极流回负极的现象,此时电路中的电阻极小,电流会急剧增大。
  • 产生原因
    • 导线绝缘层损坏:如果导线的绝缘层破损,相邻的两根导线直接接触,就会导致短路。例如,长期使用的电线可能会因为磨损、老化等原因使绝缘层破裂,内部的导线芯相互触碰。
    • 用电器内部故障:当用电器内部的电路元件损坏,如电容器击穿、晶体管短路等,可能会使电流绕过正常的工作路径,直接形成短路。
    • 错误的接线:在连接电路时,如果将电源的正负极直接用导线连接,或者将不该连接在一起的线路误接,也会造成短路。
  • 危害
    • 损坏电源:短路时,电路中的电流会远远超过电源的额定电流,这可能会导致电源过热,甚至损坏电源。例如,电池在短路时可能会迅速发热、膨胀,严重时可能会发生爆炸。
    • 烧毁用电器:由于短路时电流过大,通过用电器的电流也会超出其额定电流,这可能会使用电器中的电阻丝、线圈等元件因过热而烧毁,损坏用电器。
    • 引发火灾:短路时产生的大量热量可能会引燃周围的易燃物,从而引发火灾,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断路

  • 定义:断路是指电路中某处断开,导致电流无法通过的现象,此时电路中的电阻近似为无穷大,电流为零。
  • 产生原因
    • 导线断开:导线可能会因为受到外力拉扯、折断、腐蚀等原因而断开,使电路中断。例如,在一些经常移动的电器设备中,如手机充电器的线,由于经常弯折,内部的导线容易断裂。
    • 开关未闭合:如果电路中的开关没有闭合,或者开关接触不良,就会使电路处于断路状态。
    • 用电器损坏:当用电器中的关键元件损坏,如灯泡的灯丝烧断、电动机的绕组断路等,会导致用电器无法正常工作,使电路断路。
    • 焊接点松动:在一些电子电路中,焊接点可能会因为长期使用、振动等原因而松动,导致电路连接中断。
  • 影响
    • 用电器无法工作:由于电流无法通过,用电器无法获得电能,因此不能正常工作。例如,灯泡灯丝断路后,灯泡就不会发光;电动机断路后,就无法转动。
    • 电路功能丧失:在一些复杂的电路中,一处断路可能会导致整个电路的功能无法实现。例如,在串联电路中,任何一个用电器断路,整个电路都会停止工作;在并联电路中,某一支路断路,该支路的用电器无法工作,但其他支路仍可正常工作。

短路与断路的区别

  • 电流情况:短路时电流极大,远远超过正常工作电流;断路时电流为零,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
  • 电阻情况:短路时电路电阻极小,近似为零;断路时电路电阻近似为无穷大。
  • 故障表现:短路时可能会出现电源发热、用电器烧毁、冒烟、起火等现象;断路时用电器不工作,电路中没有明显的发热或其他异常现象,但如果用电器内部断路,可能会有烧焦的气味等。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