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电腐蚀问题分析入门

前言

在新能源汽车要求高电压、高功率、高转速的大背景下,因高电压、高转速、大功率所引起的电驱系统出现轴承电腐蚀问题,进而引起整车异响、系统平顺性与舒适性下降、电机轴承跑圈、转子扫膛等各类故障数量快速增长;整车与电驱系统供应商对于轴承电腐蚀问题的关注度也日益提升。本文就轴承电腐蚀的现象、分类定义、形成原因及轴承电腐蚀的本质进行初步分析;希望与广大电驱系统的设计同仁一起,探讨关于轴承电腐蚀的一些个人观点与建议。

1、轴承电腐蚀的表现与现象

电驱系统中的轴承电腐蚀,根据其腐蚀的程度与现象,一般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 钢球发乌,无亮度,4K倍电镜下有凹坑,轴承无明显异常;
  2. 4K倍电镜下,轴承的内外圈滚道有凹坑,轴承出现异响;
  3. 轴承内外圈滚道有搓板纹形成,滚道完全破坏,温度急剧上升;
  4. 轴承完全损坏,寿命终止;

在不同的对应阶段,轴承的受损情况如下图1所示:

   

图1

        电驱系统及整车在轴承电腐蚀的不同阶段的表现如下:

  1. 轴承电腐蚀的初期,钢球发乌,整车及电驱系统无明显的异常表现;
  2. 随着电腐蚀的加剧,轴承的内外圈滚道上出现凹坑,轴承温度开始升高,整车与电驱系统开始出现异响;
  3. 随着腐蚀的进一步,轴承温度进一步升高,轴承润滑性能下降,轴承内外圈滚道上出现搓衣板纹路;整车和电驱系统的异响明显,系统效率进一步降低;
  4. 轴承因温度进一步的上升和腐蚀的加剧,润滑完全失效,滚珠及轴承的内外圈开始变形,最终形成轴承跑圈类的完全损坏;电机出现扫膛、绝缘等问题;电驱系统故障,整车行驶功能丧失。

2、轴电流的分类与定义

针对电机系统中的轴电流,IEC60034-25中根据其轴电流的形成原因,分为以下三大类:

  1. 由于电机结构与设计导致的磁路不对称而产生的轴电流;
  2. 驱动负载在轴上建立的静电而产生的轴电流;
  3. 高频控制电压而产生的轴电流;

此三大类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其轴电流的形成方式;由于磁路的不对称,在电机的运行时,将在电机的转子上产生“净磁通”,净磁通的产生将会在转子上感应出电动势,形成转子到一端轴承,经过壳体和另一端轴承回到转子另一端的感应电流;此类轴电流属于差模电流。

静电所引起的轴电流为直流电流,其实际的放电电压较高,但频次相对较低;在低速电机与有良好接地的电机系统中,不是导致轴承电腐蚀的主要因素;但在大型风机系统中,静电引起的轴电流也需要重点关注。

高频电压下的轴电流主要是由PWM控制方式所导致的共模电压形成,其具体的形成机理又可细分为以下三类:

  1. 容性放电轴电流;
  2. 轴接地电流;
  3. 高频环路轴电流;

其中容性放电电流与轴接地电流为共模电流,而高频环路电流为差模电流。

3、各类轴电流的形成原因

磁路不对称而引起轴电流的形成机理如下:

  1. 电机方案设计中的电机定子、转子的直径、长度、同轴度等设计误差所引起的磁路不对称;
  2. 加工制造过程中的零部件尺寸精度、定子的绕组密度、均匀性、对称性等引起的磁路不对称;
  3. 材料、焊接工艺、浸漆工艺等方面的一致性,使相间等效阻抗偏差而引起的磁路不对称;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磁路不对称所引起的轴电流会随着电机的功率、定子与转子长度、结构配合的尺寸与同轴度误差、漆包线材料、焊接及下线工艺等方面导致的相间阻抗差异的增大而增大;在工业的大功率电机生产与应用中,磁路不对称引起的轴承电腐蚀是主要因素。

静电引起的轴电流形成机理如下:

  1. 电机因输出轴端的高速旋转,不断与其他物质(如空气等)摩擦的过程中产生静电;
  2. 静电电荷随着摩擦的持续,在电机的转子与壳体之间的寄生电容上形成电荷积累;
  3. 随着电荷的不断积累,在寄生电容的两端形成电压;
  4. 当电压高于轴承滚珠与滚道之间的油膜耐压时,会在轴承上形成EDM(电火花)放电;

静电所引起的轴电流,在工业风机的应用上比较突出;而在新能源的电驱系统中,由于静电积累所引起的轴电流问题,相对来说并不突出;在保证良好接地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将轴承电腐蚀的分析重点放在静电积累上。

高频电压引起的轴电流分为:容性电流、轴接地电流、高频环路电流三种情况,对于每一种情况的形成机理分析如下:

容性电流的形成机理如下:

  1. 两电平的PWM波控制方式,必然引起电机在特定时刻的三相电流和不为0;
  2. 由于三相电流和不为0,将在电机的定子与机壳之间产生幅值为:Vcm=±Vdc/2或=±Vdc /6共模电压;
  3. 共模电压在电机的绕组、转子、定子、壳体、轴承之间的寄生电容上形成并联和串联电压;
  4. 电压串、并联后,在电机的轴承上形成幅值为:Vb=Vcm•BVR=Vcm•Cwr/(Cwr+Csr+2Cb)的轴电压;
  5. 轴电压在轴承的寄生电容上充放电时,是形成幅值为:i=C•du/dt的位移电流;

由于位移电流并不是移动的电荷所形成的电流,而是电通量对于时间的偏导数,故它不具有传导电流所具有的焦耳热效应和电化学效应,故而此类轴电流虽然存在,但不会对轴承形成电化学腐蚀;不是导致轴承电腐蚀的直接原因。

 轴接地电流的形成机理如下:

  1. 电机绕组中的共模电压,通过绕组与电机机壳、定子铁芯,绕组与转子之间的寄生电容,使共模电压形成串联、并联的电压连接;
  2. 由于在电机系统内的不同位置所对应的系统阻抗(寄生电容的容抗)不同,故而在不同位置的电势亦不相同;
  3. 当电机机壳未能良好接地或接地点设计不合理时,电机机壳与转子的不同位置之间将形成电势差;
  4. 当电机机壳局部位置的电势高于对应位置的转子电势时,在电势差的作用下,将形成由电机机壳经轴承到电机转子之间的轴电流;

轴接地电流的形成关键是——电机不同位置的系统接地阻抗不同,而引起电机在机壳与转子之间不同位置的电势差与电流流向不同;故而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对电机内部结构,做好系统层面对接地阻抗的分析,通过分析和试验,确定出电驱系统的最佳接地点。

高频回路电流的形成机理如下:

  1. 电机绕组与机壳之间的寄生电容大小不对称,在高频共模电压的作用下,形成的共模电流在定子不同位置呈现出不同幅值;
  2. 定子不同位置共模电流的大小不同时,所形成的感应磁通亦不相同;在电机的定子与转子之间将产生“净磁通”;
  3. 由麦克斯韦电磁第三方程(磁生电方程)可知,在转子的不同位置将感应出不同大小的电场;
  4. 转子上大小不同的电场,将在转子两端形成电势差(Ub1≠Ub2且Ub12≠0V)
  5. 电势差在电机的转子、轴承、机壳之间形成回路,形成高频环路电流;

高频环路电流的本质也是一种由“净磁通”而产生的感应电流,在系统中属于一种差模电流;其大小主要由电机定子与机壳、转子之间的寄生电容参数差异,以及容性放电的电流大小所决定。绕组与定子铁芯之间在不同位置的寄生参数、不同位置的铁芯磁导率、定子与转子之间不同位置的形状、间距等,都会对系统的“净磁通”大小产生直接影响,也是电机产品设计、加工过程中的重点需要关注项目。

4、轴承电腐蚀的本质

由以上的基础现象与形成机理分析可知,轴承电腐蚀的本质——轴承的滚珠与滚圈之间的油膜,由于其材质的绝缘特性、温度特性、实际厚度所形成的绝缘耐压阈值低于轴承之间的施加电压时,绝缘材料被击穿后形成电火花放电(EDM),在滚珠与滚道之间形成金属材料的高温熔融腐蚀。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