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根据老师上课时画的重点所整理绘制用来复习的思维导图,可能会有些遗漏,缺少的地方即为老师花掉的地方。思维导图中,其他颜色所标注的为课后习题内容,可重点关注。黄色加粗为简答题。其实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说什么各种各样的算法的英文缩写,然后算法的所用:基于。。。的方法等等,得注意。
第一章
思维导图:第一章 - 幕布
- 简答题
- 简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系统组成
- 每个传感器节点由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和控制模块、通信模块、供电模块组成
-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一般包括传感器节点和汇聚节点。节点可通过飞机布撒或人工布置等方式,大量部署在被感知对象内部或附件中
- 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构成无线网络,以协作的方式实时感知采集和处理覆盖区消息,并通过多跳的方式经由汇聚节点链路将整个区域的消息传送到远程控制中心
- 传感器节点(兼作传统网络的终端和路由器双重功能)
- 汇聚节点(实现两个通信网络之间数据的交换,实现两种协议栈之间的通信协议转换)
- 管理节点(直接面向用户,汇聚节点通过用户外部网络将传感器节点采集的数据传递给任务管理节点,用户就可以管理数据,并发布监测信息)
- 简述无线传感网络特点
- 自组织性
- 以数据为中心
- 应用相关性
- 动态性
- 网络规模大
- 可靠性
- 简述WSN的关键性能指标
- 网络工作寿命
- 网络覆盖范围
- 网络搭建成本的难易程度
- 网络响应时间
-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 灵敏度
- 响应特性
- 线性范围
- 稳定性
- 重复性
- 漂移
- 精度
- 分辨率
- 迟滞
- 第二章
第二章
思维导图:第二章 - 幕布
- Tinyos操作系统主要特点
- 采用基于组件的体系结构
- 采用事件驱动机制
- 采用轻量级线程技术和基于先进先出的任务队列的调度方法
- 基于事件驱动模式的主动通信方式
- CC2530芯片特点
- ZIGBEE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信技术,完整的协议栈只有32KB,可嵌入各种微型设备中,同时提供定位功能
- 高性能、低功耗、带程序领取功能的8051微控制器内核
- 32KB/64KB/128KB/256KB的系统可编程Flash
- 8KB在所有模式均带记忆功能的RAM
- 2.4GHz, IEEE 802.15.4兼容RF收发器
- 优秀接受灵敏度和强大抗干扰性
- 准确的数字接收信号强度
- 最高到4.5dBm的可编程输出功率
- 集成AES安全协处理器,硬件支持CSMA/CA功能
- 具有8路输入和可配置分辨率的12位ADC
- 强大的5通路DMA
- IR发生电路
- 带有两个强大的支持几组协议的UART
- 符合IEEEE802.15.4的MAC定时器,一个常规的16位定时器和两个8位定时器
- 看门狗定时器,具有捕获功能的32HZ睡眠定时器
- 较宽的工作范围
- 具有电池检测和温度感测功能
- 在休眠下0.4微安的电流损耗,外部中断或RTC唤醒系统
- 在待机下1微安的电流损耗,外部中断或RTC唤醒系统
- 调试接口支持,强大和灵活的开发工具
- 仅需很少外部元件
- 传感器网络中路由节点的作用
- 在传感器节点不能与网关直接通信,有链接网关和传感器节点的目的
第三章
思维导图:第三章 - 幕布
简答题:
- 拓扑控制的目标
- 目的:保证一定的网络连通质量和覆盖质量的前提下,一般以延长网络的生命期为主要目标
- 覆盖
- 连通
- 网路生命周期
- 吞吐能力
- 干扰竞争
- 网络延迟
- 拓扑性质
- 功率控制技术
- 基于节点度的功率控制
- 基于方向的功率控制
- 基于邻近图的功率控制
- XTC算法
- 层次性拓扑结构控制方法有哪些
- LEACH算法
- GAT算法
- 覆盖理论基础的基本思想
- 传感器节点可能任意分布在配置区域,反映了一个无线传感网络某区域被监测和跟踪的状况
- 覆盖算法的分类
- 节点部署方式分类
- 确定性覆盖
- 随机性覆盖
- 覆盖目标分类
- 面覆盖
- 点覆盖
- 栅栏覆盖
- 节点部署方式分类
- 典型覆盖算法有哪些
- 基于网格的覆盖定位传感器配置算法
- 圆周覆盖
- 连通传感器覆盖
- 转换活跃/休眠的Self-Scheduling覆盖协议
- 最坏与最佳情况覆盖
- 暴露穿越覆盖
第四章
思维导图:第四章 - 幕布、能量感知路由 - 幕布
- 简述传输层的Event-to-sink传输和Sink-to-Sensors传输的基本思想
- Event-to-sink传输:由于无线传感网络中存在大量的数据流,Sink节点需要获得一定精度,Event-to-sink的可靠度是必要的,包括了事件特征到Sink’节点的可靠通信,而不是针对区域内各节点生成的单个传感报告/数据包进行基于数据包的可靠传递。
- Sink-to-Sensors:数据流在前向路径上携带了感知/探测到的相关事件特征,在返回路径上主要包含了sink点为实现可操作性式特定应用而发送的数据,可能包括操作系统二进制码,编程/重新分派设置文件,以及特定应用的队列与命令。
- 简述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考虑因素有哪些
- 网络特征:主要考虑能量消耗、节点部署、网络拓扑变化
- 数据传输特征:数据传输方式、无线传输手段、数据融合技术
- 简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过程的步骤
- 某个设备发出路由请求命令帧,启动路由发现过程
- 对应的接收设备收到该命令后,回复应答命令帧
- 对潜在的各条路径开销(跳转次数、延迟时间),进行评估比较
- 将评估确定之后的最佳路由记录添加到此路径上各设备的路由表中
- 各节点都会保持一个路由表,该表由目的(节点)和下一跳地址所组成
- 简述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分类方法内容
- 按源节点获取路径
- 主动路由协议:传输前建立好路径,并周期性不断更新
- 按需路由协议:需要时才发
- 混合路由协议
- 按节点参与通信方式
- 直接通信路由协议
- 平面路由协议
- 层次路由协议
- 按路由发现过程
- 以位置信息为中心的路由协议
- 以数据为中心的路由协议
- 按路由选择是否考虑从服务质量QoS约束
- 保证QoS的路由协议是指在路由建立时,考虑时延、丢包率等QoS参数,从多条可行的路由中选择一条最适合QoS应用要求的路由;或者根据业务类型,保证满足不同业务需求的QoS路由协议
- 按源节点获取路径
第五章
思维导图:第五章 - 幕布
- 传感器网络实现时间同步的作用
- 首先,传感器节点通常需要彼此协作,去完成复杂的监测和感知任务。【协作】【监管】
- 数据融合是协作操作的典型例子,不同的节点采集的数据最终融合形成了一个有意义的结果。【数据融合】
- 其次,传感器网络的一些节能方案是利用时间同步来实现的。【时间同步】
- 常见的时间同步机制
- RBS同步协议
- TinyMini-sync
- TPSN时间同步协议
- 传感器网络定位问题的含义
- 根据有限的位置已知的节点来确定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其他节点的位置,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之间建立起位置关联关系的定位机制
- 如何对传感器网络的定位方法进行分类
- 测量技术、定位形式、定位效果、实现成本
- 基于测距的定位和距离无关的定位算法
- 按是否需要测量实际结点间的距离分类
- 基于测距的定位:测量相邻结点间的距离或方位,并利用实际测得的距离来计算未知节点的位置
- 距离无关的定位:不需要测量距离和角度消息,利用网络的连通性估计节点位置
- 基于锚节点定位和无锚节点辅助的定位
- 按定位过程中是否适用锚节点分类
- 基于锚节点定位:以锚节点为参考点,各个节点定位后产生整体的绝对坐标系统
- 无锚节点辅助的定位:只需知道节点间的相对位置,然后各个节点先以滋生位参考节点,将邻居节点纳入自己的坐标系统,相邻的坐标系统依次合并转换,最后得到整体的相对坐标系统
- 集中式计算定位与分布式计算定位
- 集中式计算定位:将信息传送到某个中心节点,在中心节点完成节点位置计算。从全局角度统筹规划,无限制,可获得相对精确的位置估算
- 分布式计算定位:以来节点间的信息交换和协调,由节点自行计算自身位置
- 紧密耦合定位与松散耦合定位
- 紧密耦合定位:锚节点不仅被仔细地部署在固定位置,且通过有线介质连接到中心控制器
- 松散耦合定位:无中心控制器的分布式无线协调方式
- 基于测距的定位和距离无关的定位算法
- 测量技术、定位形式、定位效果、实现成本
- RSSI 测距的原理
- 定义: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的定位,已知发送节点的发送信号强度,通过测量接收信号强度,计算信号的传播损耗,根据理论或经验信号传播衰减模型将传播损耗转换为距离。得到锚节点与未知节点之间的距离信息后,采用三边或最大似然估计法计算出未知节点的位置
- 简述TOA测距的原理(基于到达时间的定位机制)
- ToA测距,通过测量传输时间来估算两节点之间距离,精度较好。ToA机制是已知信号的传播速度,根据信号的传播时间来计算节点间的距离。
- 举例说明TDOA的测距过程(到达时间差的定位机制)
- 在基于TDoA的定位机制中,发射节点同时发射两种不同传播速度的无线信号,接收节点根据两种信号到达的时间差以及这两种信号的传播速度,计算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
- 举例说明AOA测角的过程(角定位)
- 在基于AoA的定位机制中,接收结点通过天线阵列或多个超声波接收机,来感知发射结点信号的到达方向,计算接收结点和发射结点之间的相对方位和角度,再通过三角测量法计算结点的位置。
- 示例:接收结点通过麦克风阵列,探测发射结点信号的到达方向。AoA定位不仅能够确定结点的坐标,还能够确定结点的方位信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简答题(通用版)_简述质心定位算法的原理及其特点-CSDN博客
- 简述质心定位算法的原理及其特点。
- 答:在计算几何学里多边形的几何中心称为质心,多边形顶点坐标的平均值就是质心结点的坐标。假设多边形定点位置的坐标向量表示为pi=(xi,yi)^T.则这个多边形的质心坐标(x,y)为:
- 在传感器网络质心定位系统的实现中,锚点周期性地向临近结点广播分组信息,该信息包含了锚点的标识和位置。当未知结点接收到来自不同锚点的分组信息数量超过某一门限或在接收一定时间之后,就可以计算这此锚点所组成的名边形的质心,作为确定出自身位置。由于质心算法完全基于网络连通性,无需锚点和未知结点之间的协作和交互式通信协调,因而易于实现。
- 质心定位算法虽然实现简单、通信开销小,但仅能实现粗粒度定位,希望信标锚点具有较高的密度,各锚点部署的位置也对定位效果有影响。
- 什么是数据融合技术,它在传感器网络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答:数据融合也被称作信息融合,是一种多源信息处理技术。它通过对来自同一目标的多源数据进行优化合成,获得比单一信息源更精确、完整的估计或判断。
- 作用:①节省整个网络的能量②增强所收集数据的准确性③提高收集数据的效率。
- 简述数据融合技术的不同分类方法及其类型(前面)
- 处理融合信息方法不同
- 集中式
- 各个传感器的数据都送到融合中心进行融合处理(汇聚处理)
- 分布式
- 各个传感器对自己测量的数据单独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结果送到融合中心,由融合中心对各传感器的局部结果进行融合处理(自己已经处理好了,再汇聚)
- 混合式
- 结合以上两种
- 集中式
- 融合处理的数据种类
- 时间融合
- 对同一传感器的目标在不同时间的测量值进行融合
- 空间融合
- 对不同传感器,在同一时刻的测量值进行融合
- 时空融合
- 对不同传感器,在一段时间内的测量值不断地进行融合
- 时间融合
- 信息的抽象程度
- 数据级融合
- 直接在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层上进行融合,在传感器采集的原始数据未经处理之前就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最低层次的数据融合】
- 优点
- 保持尽可能多的原始现场数据,提供更多其他融合层次不能提供的细节信息
- 要求:由于是在信息的最底层进行,原始信息存在不确定性、不完全性、不稳定性,需要有较高的纠错能力
- 特征级融合
- 【中间层次】先对来自传感器的原始数据提取特征信息。然后按特征信息对多传感器数据进行分类、汇集和综合。
- 目标状态融合(跟踪),目标特性融合(识别)
- 决策级融合
- 【最高层次】融合之前,每种传感器的信号处理装置已完成决策或分类任务
- 数据级融合
- 处理融合信息方法不同
- 常见的数据融合方法有哪些
加权平均、卡尔曼滤波、贝叶斯估计、D-S证据推理、模糊逻辑、统计决策理论、产生式规则、聚类分析法、神经网络
第六章
思维导图:第六章 - 幕布
简答题:
- ZigBee的物理设备有哪些类型?他们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 ZigBee 网络由一个Coordinator 以及多个Router 和多个End_Device组成
- Coordinator协调器
- 负责启动整个网络
- 选择一个信道+一个网络ID(PAN ID),启动整个网络
- 使用一个16位PAN ID 来标识一个网络
- 协助建立网络中安全层和应用层的绑定
- 负责启动整个网络
- Router路由器
- 允许其他设备加入网路,多跳路由和协助他自己的由电池供电的子终端设备的通信
- End-Device终端设备
- 无特定的维持网络结构的责任
- ZigBee 网络由一个Coordinator 以及多个Router 和多个End_Device组成
- 技术特点
- 功耗低
- 成本低
- 时延短
- 网络容量大
- 可靠(碰撞避免策略)
- 安全
第七章
思维导图:第七章 - 幕布
- 简答题
- 接入WSN的方式有几种
- 基于公共电话网WSN网关
- 基于Internet的WSN网关
- 基于无线通信的WSN网关
- 基于以太网的WSN接入方式
- 基于无线局域网的WSN接入方式
- 基于移动通信网的WSN接入方式
- 画出网关总体架构设计图
- 画出WSN接入体系结构
- 接入WSN的方式有几种
- 传感器网络接入Internet方法的基本思想
- 通过网关节点将传感器网络与Internet连接起来,实现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控制和管理。
- 网关节点通常具有较高的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传输和协议转换。
- 通过网关节点的中转,传感器网络可以接入到Internet上,从而将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到远程的控制中心或者数据处理中心。
- 同时,Internet中的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也可以通过网关节点向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发送控制指令或者查询数据。这样,传感器网络可以扩展Internet的感知能力,增强网络的智能化水平,促进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
第八章
思维导图:第八章 - 幕布
第九章
思维导图:第九章 - 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