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写在前面:【财富自由计算助手】已上线,快算算财富自由要多少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今天想讨论下,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01

先看看,性善论和性恶论的起源。

在中国人性论史上,第一个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见孺子将入于井。”

当有人看到一个孩童快要掉到井里时,都会出现惊恐怜悯之心。

这种怜悯出于本能,不是想讨好孩子父母,不是为在乡里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因为厌恶孩子哭声。

而,对于人们“不善”的行为,孟子对此如是说。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

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人善,和水往低流是一样的。

人之所以坏,和水往上流是一样的,是外部形势造成的。

02

与孟子的观点相反,荀子,则提出人性本恶。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这里的伪,不是指伪装,是指通过学习努力就能做到。

人与生俱来有好利、嫉恶之心、耳目声色的欲望。

而人的善,是后天教育和文化习得的。

03

对此,我更倾向于无善无不善,无恶无不恶。

善恶的选择,取决于每个个体在对物理世界作出行动时,得到的反馈。

这些反馈,就像一个个红绿灯。

绿灯,正反馈,下次继续往这边走;

红灯,负反馈,下次可能就不再尝试。

红绿灯的比例和数量,决定了这个个体未来行动的倾向。

这就是学习的过程,每次收到反馈,都会将行为和反馈进行关联,多次关联后,便会成为“习惯”。

Image

图源:《认知觉醒》

而善恶,是这个世界对其行为的归类罢了。

04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

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

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

——王阳明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