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也,性也,命也,一也。”—今天想讨论下,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01
先看看,性善论和性恶论的起源。
在中国人性论史上,第一个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见孺子将入于井。”
当有人看到一个孩童快要掉到井里时,都会出现惊恐怜悯之心。
这种怜悯出于本能,不是想讨好孩子父母,不是为在乡里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因为厌恶孩子哭声。
而,对于人们“不善”的行为,孟子对此如是说。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
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人善,和水往低流是一样的。
人之所以坏,和水往上流是一样的,是外部形势造成的。
02
与孟子的观点相反,荀子,则提出人性本恶。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这里的伪,不是指伪装,是指通过学习努力就能做到。
人与生俱来有好利、嫉恶之心、耳目声色的欲望。
而人的善,是后天教育和文化习得的。
03
对此,我更倾向于无善无不善,无恶无不恶。
善恶的选择,取决于每个个体在对物理世界作出行动时,得到的反馈。
这些反馈,就像一个个红绿灯。
绿灯,正反馈,下次继续往这边走;
红灯,负反馈,下次可能就不再尝试。
红绿灯的比例和数量,决定了这个个体未来行动的倾向。
这就是学习的过程,每次收到反馈,都会将行为和反馈进行关联,多次关联后,便会成为“习惯”。
图源:《认知觉醒》
而善恶,是这个世界对其行为的归类罢了。
04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
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
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
——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