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距与视野
焦距指图像对焦时镜头与图像感应器(CMOS感应器)的距离。大多数镜头上都标明了焦距。
视野是出现在显示屏上的图像区域。焦距越短,视野范围越大;焦距越长,视野范围越小。例如,100mm镜头的焦距是50mm镜头的两倍(2x),所以它的视野范围是50mm镜头的1/4(即1/2 x 1/2)。
景深
景深指图像中清晰对焦的区域。景深会随拍摄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镜头焦距、光圈值(F值)、对焦位置、拍摄距离以及图像主要被摄体和背景间的距离。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设置越大(即F值越小),景深越浅。摄影师离被摄体越近,景深越浅;反之则景深越深
光圈与快门速度
摄影师通过改变光圈值(F值)和快门速度,可以打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例如,调节景深可以模糊背景(失焦),凸显被摄体,使之生动清晰。可以使运动中的被摄体“静止”,或利用轻微的模糊效果营造运动感。点击下列图片,查看这些参数的变化如何影响图像最终呈现的效果。
视角
摄影中的“透视”指的是前景位置的被摄体与图像背景间产生的距离感视觉效果。镜头焦距越短(广角镜头),透视感越强,使得背景看起来延伸到被摄体后方一定距离。相反,焦距较长的镜头(远摄镜头)则会使远处背景看起来紧贴在被摄体后方(压缩效果),透视感不强。
像差
像差的成因
光线穿过透明物体会产生折射效应。不同波长(颜色)的光线折射程度(材料折射率)不同。这种折射率差异称为色散。
相机镜头的工作原理就像一个棱镜,将穿过它的光线分散成彩虹色的光谱。对于曲面透镜,因为光的入射角不同,所以即使波长(颜色)相同,折射角也不同。由此可改变不同波长光线的汇聚点。
理想情况下,不管波长(颜色)如何,所有的光都应该汇聚在同一点上。然而在现实中,光学系统的设计无法使相机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因此画质有所降低。这种差异称为“像差”。像差的大小是判断透镜质量的指标之一。
像差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像差的负面影响在图像中表现为色彩模糊、彗星尾模糊,清晰度或对比度不足等其他问题。由于大多数像差问题都可以通过消除镜头外的光线来解决,因此避免像差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减小光圈值。
非球面镜片和UD镜片是一种减少图像像差的技术方法。佳能不仅提供带光学设计补偿的镜头,在优先考虑镜头大小和重量的情况下,还提供支持像差校正功能的镜头(使用电子方法进行数字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