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是很重要的东西,但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太明白如何做选择。
假设现在时光倒流,你回到了2004年,作为一名冲劲满满的职场新人,你幸运地拿到了两家公司的offer。问题来了,你的面前摆着两条路:
第一家公司刚刚被潜在的收购方以报价太高的理由抛弃,终止了交易,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不得不面临行业龙头的打压。第二家公司是业界老大,财大气粗,刚刚完成了一场恶意收购,用一轮高过一轮的报价,击溃了对手的抵抗意志。而且,第一家公司经常加班,凌晨电话联系工作已经成了常态;而第二家公司的福利待遇据说不错,工作每满一年即可一星期在家工作一天,满五年就可在家办公。
如非意外,大多数人的理性选择都是后者。然而我们在上面所列的两家公司,前者是华为,而后者是上个月一举裁掉数百人的甲骨文公司。
认准雇主并不是你唯一要做的选择
选择加入甲骨文公司的人一定有充足的理由。
当年的甲骨文公司在关系型数据库和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市场上无人能比。据2005年市场研究机构IDC的报告,Oracle数据库在当时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1.3%,且对比上一年的营收,业务增长率达到了14.5%。此外,在亚太地区(除日本外)的信息与数据管理软件市场中甲骨文也是一枝独秀。
然而时过境迁,十多年后被甲骨文解雇的中国区员工哭诉的是公司对自己的边缘化。除了玻璃天花板之外,中国区员工接触不到公司核心部分的业务,做得最多的是本地化和改bug。而且甲骨文的产品框架和技术是自10多年前沿用的结果,员工离开了公司之后,仅凭在甲骨文工作期间积累的经验根本无法融入业界流行的开发环境。不久前,各大互联网公司争抢甲骨文离职员工后又“退货”的报道就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该怪这些人当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吗?并不是。
去年在甲骨文公司任职长达22年的产品研发总裁托马斯·库里安(Thomas Kurian)为了云平台战略的冲突而出走竞争对手谷歌。连几乎被“钦定”为下一任接班人的库里安都可以倒戈,基层员工和中层管理者又有什么无法离开的理由?
更何况甲骨文大张旗鼓进入中国之后,连年不理想的业绩都是有目共睹的。如果真的有心,甲骨文的中国区员工大可以提前离职,或者在甲骨文舒适的福利条件下另寻机会充电,至少在裁员来临时也不至于措手不及。
然而毫无准备,什么都不选择,那么下场就会比较凄惨了。
不过笔者并不想在此鼓吹职业生涯中作出正确的选择有多重要。即使你在一开始“幸运”地选中了华为,也不意味着能够逃避选择。前两年华为在针对“辞退35岁以上员工”的谣言辟谣的时候,任正非就坦言:“大家不奋斗就垮了,不可能为不奋斗者支付什么。30多岁年青力壮,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数钱,可能吗?”即使一开始进的是华为,如果中途选择了随波逐流,那么大概率也会在某个阶段被清洗出局。
畏缩不前的甲骨文
据报道,被甲骨文辞退的中国员工一度拉起横幅,抨击公司:“只要中国市场,不要中国员工”。
事实是,甲骨文连中国市场也没保住。该公司2018年财年报告显示,亚太区在其全球营收占比中仅有约16%,而且大部分还是是日本市场的收入,中国市场收入根本不够看。
从全球范围来看,虽然在最热门的云服务方面努力追赶,但甲骨文的脚步也已经落后于业内的几大玩家。2018年,在亚马逊AWS举办的一场活动上,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Andy Jassy引用研究机构Gartner数据说明,亚马逊云已拥有绝对领先地位,其市场份额达到51.8%。位列第二的微软Azure市占率只有13.3%;而甲骨文甚至无法与分列第三、第四和第五位的阿里巴巴、谷歌、IBM相比,只能藏身于“其他厂商”类。
其实,当年的甲骨文一度也是锐意进取的典范。彼时创办甲骨文不久的拉里·埃里森,从IBM的研究人员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发现了关系数据库和SQL语言的市场前景。正是由于他利用了IBM挺进新市场的犹豫,甲骨文得以发展壮大,并逐渐成长为仅次于微软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
平心而论,甲骨文的传统关系数据库产品在安全性和性能上还是居于行业领先的,而且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使得追求稳定的企业客户不愿轻易更换平台。但在这一市场上建立了绝对优势之后,甲骨文忘掉了初衷,在面对新的挑战(尤其是云计算)时,宁可固步自封。拉里·埃里森曾有言:“竞争对手没有理由喜欢我们,但他们还是会继续给我们付钱,在Oracle软件上运行他们的全部业务。”
当公司放弃做选择时,他就失去了领先对手的动力,在竞争中慢了下来。
-2006年,亚马逊投入做云,甲骨文却认为“云计算是胡扯”
-2012年,阿里巴巴大刀阔斧去IOE(IBM、Oracle、EMC的缩写),甲骨文不以为然
-2015年,亚马逊发布云数据库Aurora,甲骨文终于醒悟要转型,却为时已晚
-2018年,亚马逊首席执政官Andy Jassy表示,到2019年底,将全面放弃使用甲骨文数据库
如果人人都在往前跑,你的成功就不能靠天真地指望对手自动死掉。由于一再错过机会,甲骨文的云业务已经严重落后。如今企业软件领域的大部分增长都来自云计算,但甲骨文的云业务业绩却增长乏力。今年3月最新一季财报显示,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仅1%。
其实甲骨文的CEO拉里·埃里森并非看不懂云计算,只是不愿意放弃已有的既得利益市场,他当时的预测是,数据库等业务还会给甲骨文带来十年的正向现金流。转型云计算需要研发投入,而研发投入需要从原有业务产生,而云计算又会对原有业务产生冲击。这就是甲骨文面临的死结,同样也是让甲骨文白白错失云计算多年红利的主要原因。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每当你看见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是有人做出过勇敢的决策”。如果华为当年在被摩托罗拉放弃收购时,没有预见到日后跟行业龙头的最终摊牌,没有选择一条不断奋斗的路,今天大概率也会跟中兴一样认栽,不会有十年磨一剑的备胎计划,也更加不会有跟美帝叫板的底气。
坊间传言,华为的人在达到指标之后,竞标之时会故意报一个不中标的价,给竞争对手留一口饭吃,因为保持竞争是华为的动力。任正非有言:“华为能有今天,靠的是前面有欧美企业领路,后面有国内的兄弟厂家逼着我们前进。所以只要有我们一碗饭吃,就要给竞争对手留一口。”能够清醒地让自己保持机警,随时选择更困难的道路,或许是一个组织永葆青春的诀窍。
小结
在真实的世界里,并没有只需做一次选择的轻松未来。选中更有利的道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论路况如何,都能坚持不断地做选择。最新消息显示,继中国之后,甲骨文位于美国西雅图办公室的数百名员工也遭到解雇。而该办公室一度被寄予厚望,认为会为甲骨文向云计算转型的战略做出重要贡献。笔者不清楚甲骨文的如今裁员是对是错,但显然过去那个逃避选择的甲骨文,才是让它自己的路越走越窄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