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的生命科学组织“美国微生物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Microbiology,ASM)”的下设机构之一,美国微生物科学院处于国际微生物科学的前沿地位,每年都在全球范围内遴选Fellow,以彰显他们在微生物科学研究或微生物学技术服务及公益事业中作出的卓越贡献。
在过去50多年中,全球已有3000多名科学家当选为美国微生物科学院Fellow,其中不乏诺贝尔奖、拉克斯奖和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得主。此次共有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德国、以色列、日本、葡萄牙、瑞士、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65名科学家当选。
中国大陆有四个微生物学专家入选2022年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Yuelong Shu(舒跃龙), Ph.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henzhen), Sun Yat-sen University
舒跃龙,历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国家流感中心主任,兼任亚太流感委员会委员及卫生部流感防治专家组专家。2017年4月起,任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院长 。2021年4月23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人名单。
获得以下奖项:
1. 疱疹病毒科基因元件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
2. 新型系列病毒载体的研制和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
3. 人禽流感实验室监测技术的建立与应用,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07年;
4. 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和应用基础研究,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
5. 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研究及其在流感大流行防控中的应用,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1年;
6. 假病毒技术平台在流感和丙肝病毒研究及药物/免疫评价中的应用,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2011年;
7. 我国首次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4年;
8. 人感染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的发现及其病原学研究,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015年;
9. 人感染新型H7N9 禽流感病毒的发现及其病原学研究,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5年。
Li Huang(黄力), Ph.D., Institutes of Mic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黄力,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任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微生物所常务副所长、所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任《mLife》共同主编、《Extremophiles》执行编辑(Managing Editor)、《微生物学报》副主编、《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编委。长期从事古菌遗传机制及其环境适应机理、古菌病毒以及水圈环境微生物学研究。
Hongzhou Lu(卢洪洲), M.D., Ph.D., Shanghai 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 Fudan University
卢洪洲,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兼职教授,内科学博士,留美博士后,内科学博士生导师,护理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公共卫生硕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历任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助理,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兼艾滋病学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分会副主任,深圳第三人民医院院长。
研究方向: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与发病机制研究
Guoping Zhao(赵国屏), Ph.D., Institute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Ecology,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赵国屏,分子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首席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赵国屏早期从事微生物生理生化、代谢调控及酶作用机理的研究。1998年起,领导建立基因组学研究平台及体系,参与人类疾病基因组研究工作,克隆若干人类遗传病致病基因。启动生物芯片、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工作;参与建立人类HapMap研究技术平台。启动中国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工作并主持若干重要微生物的基因组、功能基因组、比较和进化基因组研究工作。赵国屏积极开拓系统合成生物学研究领域,在微生物代谢调控、包括代谢酶翻译后乙酰化修饰研究方面,做出开创性工作。
赵国屏于1998年领衔中科院人类基因组重大研究项目;2001年—2003年,他完成乳光牙致病基因克隆和问号钩端螺旋体全基因组测序;2003年—2005年,他揭示“非典”SARS冠状病毒进化机理;2010年,他揭示代谢酶“乙酰化组”是生物体中普遍存在的全局调控机制;2018年,他研发出一批细胞工厂并构建首例“单染色体啤酒酵母”。
猜你喜欢
10000+:菌群分析 宝宝与猫狗 梅毒狂想曲 提DNA发Nature Cell专刊 肠道指挥大脑
文献阅读 热心肠 SemanticScholar Geenmedical
16S功能预测 PICRUSt FAPROTAX Bugbase Tax4Fun
生物科普: 肠道细菌 人体上的生命 生命大跃进 细胞暗战 人体奥秘
写在后面
为鼓励读者交流、快速解决科研困难,我们建立了“宏基因组”专业讨论群,目前己有国内外5000+ 一线科研人员加入。参与讨论,获得专业解答,欢迎分享此文至朋友圈,并扫码加主编好友带你入群,务必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职称/年级”。PI请明示身份,另有海内外微生物相关PI群供大佬合作交流。技术问题寻求帮助,首先阅读《如何优雅的提问》学习解决问题思路,仍未解决群内讨论,问题不私聊,帮助同行。
学习16S扩增子、宏基因组科研思路和分析实战,关注“宏基因组”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最新文章目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