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轻晃红酒杯,馥郁的葡萄浆果香气在杯中弥漫,啜饮一口,丰盈柔滑的滋味顷刻充斥整个口腔,悠长舒适的香气在唇齿间久久不能消散,这是葡萄与岁月相融的味道,历久弥新。品鉴美酒,亦是品味人生。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有这样一群科学家们,他们不满足于浅“尝”辄止,于是循着“美味”的足迹,回溯葡萄万余年的驯化历史,探寻葡萄隐藏在岁月中的风味密码。
“
北京时间6月6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在线发表了基因组所周永锋课题组在葡萄群体遗传学与育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Adaptive and maladaptive introgression in grapevine domestication”(葡萄驯化过程中适应与不适应的基因渐渗)。
该研究首次利用机器学习手段,结合溯祖模拟、正向模拟和进化保守性等群体遗传学方法揭示了葡萄风味的形成机制,解析了驯化对葡萄基因组的影响,进一步阐明了葡萄的驯化历史。该研究有助于葡萄野生资源的利用,为下一步葡萄培育提供理论支持。
”酿酒葡萄风味的形成
葡萄起源于西亚地区,很快便遍及到世界各地。我国西汉时期,就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葡萄的记载。王翰在《 凉州词 》中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说明葡萄在唐代已是酿酒的主要原料。
千百年来,人们为何对葡萄酒如此痴迷?决定葡萄酒的风味因子究竟是什么?
“一千种葡萄就有一千种风味”,道出了决定风味的关键要素——葡萄品种。然而,目前无论鲜食还是酿酒的主流葡萄品种多为国外选育品种,我国的葡萄酒市场尤其是高端葡萄酒市场也长期被西方的进口葡萄酒所占据。
“
为何源于欧洲的酿酒葡萄品种更为流行?
”研究人员基于深入的群体基因组学分析,发现这与来自欧洲野生葡萄的基因渐渗(即等位基因从一个物种或种群向另一个物种或种群的流动)密切相关。研究人员分析了包括主要栽培品种、野生葡萄在内的三百多份重测序数据,对群体间的分化历史、渐渗强度和时间进行了准确详尽的研究,采用溯祖模拟,不仅再次印证葡萄驯化的一万多年历史,更进一步的细化了欧洲、近东地区野生葡萄和鲜食、酿酒葡萄之间的驯化和分化历史。研究发现在近两千年左右,栽培葡萄尤其是酿酒葡萄与欧洲野生葡萄有持续的基因交流(即杂交过程)(图1)。基于机器学习的群体遗传分析,研究发现在整个酿酒葡萄基因组上1.82%的区域来自欧洲野生葡萄的渐渗,而这些区域富集到多种代谢途径基因,表明欧洲野生葡萄对酿酒葡萄的香味等性状产生了重要影响。
图1 | 基于溯祖模拟推测的葡萄群体间的分化和渐渗历史
今人不见古时酒,今酒曾经醉古人
栽培葡萄主要通过克隆繁殖。有研究发现,部分现代葡萄品种就是欧洲中世纪品种的克隆个体。换言之,现存的部分葡萄栽培种可能保留了古时候的样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品着和古人同样的酒。然而,即便是克隆个体,它们的基因序列却并非一成不变,在不断的克隆繁殖中,变异会以杂合态的形式在基因组中不断积累,影响着葡萄的育种。在实生苗培育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用葡萄的种子种出的后代很难成活,部分原因就是克隆繁殖引起的后遗症。
借助正向模拟,研究人员展示了杂交发生后渐渗位点在克隆群体和异交群体中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发现,短期内克隆繁殖能更快地选择有利变异,清除有害变异,但不管是有利还是有害变异,最后保留下来的变异大部分都以杂合态的形式存在于基因组中。而从长远角度看,异交繁殖的选择则更为彻底(图2)。该研究揭示了基因变异隐藏在不同繁殖方式背后的变化规律。
图2 | 正向模拟渐渗片段在异交或克隆繁殖下的变化过程及其适合度影响
培育优质葡萄品种
目前,作物育种技术已发展到4.0阶段(全基因设计育种),即在育种过程中选择性的快速聚合有利变异、移除有害变异,从而达到快速高效育种的目的。然而现代育种技术在葡萄育种过程中的应用十分有限,葡萄育种暂时还停留在2.0阶段,主要原因是缺乏基因参考信息,仍依赖于大规模杂交筛选育种。
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葡萄资源,葡萄属下70多个种中我国就有近40种。如何充分利用这些野生葡萄的丰富基因资源、加快落实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和培育优良葡萄新品种是现阶段最主要的葡萄育种目标和策略,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
综上所述,该研究揭示了野生葡萄对栽培葡萄品质的影响,以及外源基因引入后在基因组上的选择过程,阐释了有利、有害变异在葡萄基因组上的分布特征,并提供了大量与葡萄风味、抗性等相关的基因位点,为现代育种技术在葡萄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审稿人评价
该研究非常有意义,在葡萄的起源、时间和渐渗事件上发表了重要成果,同时从适应和不适应的角度,在野生葡萄向栽培葡萄的渐渗上提供了新的见解。渐渗导致的适应和不适应的相互作用不仅与葡萄有关,也与许多其他植物和动物有关,可以进一步应用在葡萄生物学研究和基因组设计育种中去。
基因组所博士后肖华、刘众杰、王楠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基因组所周永锋研究员和加州大学尔湾分校Brandon Gaut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Andrew M. Walker教授和Summaira Riaz博士,基因组所彭艳玲博士、刘文文博士和研究生龙颀明、曹硕、黄贵州参与了该研究。周永锋课题组王怡雯博士、马志尧博士、徐小东博士、张帆博士、薛辉博士和Bilal Ahmad博士以及全部研究生对文章修改提出了宝贵意见。
该研究得到国家基金委海外优秀青年基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稳定支持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跳转):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222041120
周永锋课题组介绍
周永锋课题组长期专注于葡萄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与全基因组智能设计育种工作,开展了葡萄的驯化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发掘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揭示作物的驯化成本;解析了重要性状相关的适应性变异、有害变异和结构变异及其育种意义。迄今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Plants、PNAS、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等高水平论文18篇,并在PAG、SMBE等国际学术大会与国内外同行分享相关成果。团队不断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在深圳鹏城汇聚一堂,同时与国内外一流实验室深度合作与交流,并于深圳初步建立了全国野生葡萄种质资源圃,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科研兴趣、扎实的科研技能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国内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葡萄种质创新培育优秀的后备人才。团队常年热烈欢迎各层次优秀人才加盟(详情请见下文)。
团队官网:
https://agis.caas.cn/kydw/kydwyjzx/zwjyzyjzx/9e98b2892aeb45f0aa0020129c8011ea.htm
团队引才:
https://mp.weixin.qq.com/s/nx4Bpo5e0mrKoyIzZAGAvA
撰稿 | 肖华 马昕怡
编辑 | 马昕怡
排版 | 马昕怡
猜你喜欢
iMeta简介 高引文章 高颜值绘图imageGP 网络分析iNAP
iMeta网页工具 代谢组MetOrigin 美吉云乳酸化预测DeepKla
iMeta综述 肠菌菌群 植物菌群 口腔菌群 蛋白质结构预测
10000+:菌群分析 宝宝与猫狗 梅毒狂想曲 提DNA发Nature
一文读懂:宏基因组 寄生虫益处 进化树 必备技能:提问 搜索 Endnote
16S功能预测 PICRUSt FAPROTAX Bugbase Tax4Fun
生物科普: 肠道细菌 人体上的生命 生命大跃进 细胞暗战 人体奥秘
写在后面
为鼓励读者交流快速解决科研困难,我们建立了“宏基因组”讨论群,己有国内外6000+ 科研人员加入。请添加主编微信meta-genomics带你入群,务必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职称/年级”。高级职称请注明身份,另有海内外微生物PI群供大佬合作交流。技术问题寻求帮助,首先阅读《如何优雅的提问》学习解决问题思路,仍未解决群内讨论,问题不私聊,帮助同行。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最新文章目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