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笔记
鱼类学(形态分类)
绪论
第一节 鱼类学定义、范畴和任务
- “真鱼”定义
指一群终身生活在水中的变温脊椎动物,用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用鳍维持身体平衡,大多数身披鳞片,鳔大多存在。
- 鱼类学
鱼类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鱼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鱼类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活习性、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以及现存鱼类和化石鱼类分类的科学。
第二节 鱼类学的发展简史
一、世界鱼类学发展简史
graph TD
A(亚里士多德 动物史) -->B(17世纪 韦比利 鱼类史)
B --> C(18世纪 林奈 自然系统)
C --> D(19世纪 鱼类自然史 东印度鱼类志 大英博物馆鱼类名录)
D --> E(20世纪 苏联及邻国淡水鱼类 现代和化石鱼形动物及鱼类分类 现代鱼类自然系统之现代概念 鱼类之形态和检索)
二、我国鱼类学发展简史
graph TD
A(殷朝 有记载鱼类只是)
A --> B(春秋 范蠡 养鱼经)
B --> C(明朝 李时珍 本草纲目)
C --> D(20世纪 鲤科鱼类之鳞片咽骨及其牙齿之比较研究 等)
D --> E(新中国成立以来)
E -->| | F(鱼类区系调查 东海鱼类志等)
E -->| | G(鱼类形态学 鲤鱼解剖等)
E -->| | H(鱼类生态学 湖泊调查基本知识等)
三、鱼类学研究进展
水生遥测技术等(相较于现在的技术已经落后很多)
第三节 鱼类的演化

现存鱼类可分为三个纲:圆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
graph TD
A(鱼类) --> B(圆口纲)
B --> C(七鳃鳗目)
B --> D(盲鳗目)
A --> E(软骨鱼纲)
E --> F(板鳃亚纲)
E --> G(全头亚纲)
A --> H(硬骨鱼纲)
H --> I(辐鳍亚纲)
H --> J(内鼻孔亚纲)
J --> K(现改为肉鳍亚纲)
第一篇 鱼类的形态构造
第一章 外部形态
第一节 鱼体外部的区分
graph TD
A(鱼体)
A --> B(以最后一个塞孔鳃孔或者鳃盖后缘分界)
B --> C(头部)
B --> D(躯干部)
A --> E(以肛门或者尿殖孔分界)
E --> D
E --> F(尾部)

第二节 鱼类的体型
- 体轴
左右对称,一般有三个体轴
(1)头尾轴 (第一轴或主轴)
(2)背腹轴(第二轴或矢轴)——与头尾轴垂直
(3)左右轴(第三轴或侧轴)——与前两轴相互垂直
- 体型
一般有四种类型
(1)纺锤形(马鲛鱼、金枪鱼等)
(2)侧扁形(鲳鱼、圆头鲂等)
(3)平扁形(鮟鱇鱼、鳐鱼等)
(4)圆筒形(黄鳝、鳗鲡等)
第三节 头部器官
1、头部器官
(1)口
(2)唇
(3)须(可以根据口须的位置、形状、长短、数目作为分类特征)
(4)眼(无泪腺、无真正眼睑,部分鲨鱼有瞬膜)
(5)鼻孔(鼻孔不与口腔相通,与呼吸无关)
(6)鳃孔(鳃裂)(呼吸相关)
(7)喷水孔(退化的鳃孔,大多数鱼退化掉)
第四节 鳍
-
鱼鳍分类和功能
鱼鳍分类和功能 -
鳍式
鳍式———在分类学上,表示鱼鳍的组成、结构和鳍条的类别、数目的公式。是鱼类分类上的鉴定标准之一。
以各鳍拉丁文的第一个字母代表鳍的类别名称:
“D”代表背鳍
“A”代表臀鳍
“V”代表腹鳍
“P”代表胸鳍
“C”代表尾鳍
大写的罗马数字代表棘(棘条)的数目。阿拉伯数字代表软条(鳍条)的数目,棘或软条的数目范围以“~”表示,棘与软条相连时用“一”表示,分离时用“,”隔开。
举例:
鲤鱼的鳍式:D..Ⅲ~Ⅳ一17~22;P.Ⅰ一15~16;VⅡ一8~9;A.Ⅲ一5~6;C.20~22。
表示鲤鱼有一个背鳍,3~4根硬棘和17至22根软条;胸鳍1根硬棘和15至16根软条;腹鳍2根硬棘和8至9根软条;臀鳍3根硬棘和5至6条软条;尾鳍20至22根软条。
第二章 皮肤及其衍生物
第一节 皮肤
- 鱼类的皮肤
分为两层
(1)外层——表皮
a. 发生层(表皮细胞的发源地)
b. 腺层(除去发生层其余都是腺层,存在大量腺细胞)
(2)内层——真皮
由上至下
a. 外膜层
b. 疏松层
c. 致密层
第二节 腺体
- 鱼类腺体分类和功能
(1)单细胞腺(主要分泌粘液)
a.杯状细胞
b.棒状细胞
c.颗粒细胞
d.浆液细胞
(2)毒腺(分泌各类毒素)
第三节 鳞片
- 鳞片分类
(1)盾鳞
盾鳞(placoid scale),为板鳃鱼类特有,由表皮和真皮形成,结构分基板和鳞棘两个部分。基板由齿质构成,一般呈菱形埋在皮肤中。鳞棘露在皮肤外面,尖端朝后,外面覆盖釉质,内部为齿质。鳞棘内部有含有结缔组织、血管、神经的髓腔,其结构类似牙齿,因此又称皮齿。盾鳞一般呈对角线排列。
(2)硬鳞
硬鳞(ganoid scale),为埋在真皮下的菱形骨板,源于真皮。见于多鳍鱼目和雀鳝目。硬鳞成行排列,相邻鳞片可以凹凸面相嵌接,并且有伸缩余地。
硬鳞最多可有四层结构:表面的硬鳞层为充分钙化,坚硬有特殊光泽的闪光质,类似釉质。下面有类似似齿质的科司美层,具髓腔的管质层和平行骨板构成的内骨层。
(3)骨鳞
大多数硬骨鱼类的鳞属于骨鳞(bony scale)。由源于真皮的骨板构成。骨鳞前端生长在鳞囊内,后端游离,呈覆瓦状排列。骨鳞终生不更换,但可随鱼体生长而长大.骨鳞上由于生长速度变化造成同心的圆环称为年轮。在北半球,春夏季的鱼体生长快而环纹宽;秋冬生长慢而环纹密;故一年之间有疏密两群环纹。年轮可以用来判断鱼体年龄、生长速度等。
骨鳞分类:
按形状分成两种:
a.圆鳞,见于鲑鱼、鲤鱼等。
b.栉鳞,见于鲈形目等。
圆鳞和栉鳞也可以见于同一鱼体的不同部位,如半滑舌鳎有眼侧为栉鳞,无眼侧为圆鳞。它们也可见于同一鱼体的不同阶段,如鲱鲤的幼鱼为圆鳞,而成鱼为栉鳞。
- 侧线与鳞式
(1)侧线
在一般真骨鱼身体两侧,各有一条由鳞片上的小孔排列成线状的构造,称为侧线。
(2)鳞式
指鱼鳞的排列方式。鳞式因种而异,成为分类鉴定标准之一。
鳞式的写法是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
如,鲤鱼的磷式是34~38 5/8 。表示鲤鱼的侧线鳞(被侧线孔所穿过的鳞片)为34~38片,侧线上鳞(自侧线到背鳍前端的横列鳞)为5片,侧线下鳞(自侧线到臀鳍起点基部的横列鳞)为8片。
第四节 色素细胞和体色
- 色素细胞
(1)基本色素细胞
a. 黑色素细胞
b. 黄色素细胞
c. 红色素细胞
以上三种细胞组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
(2)其他色素细胞
a. 虹彩细胞等
色素细胞的运动变化受神经和激素控制调节
- 体色
体色起到保护作用和掩护捕食等作用
第五节 发光器
- 鱼类发光方式
(1)与发光细菌共生
(2)发光腺体独立自主发光
- 发光器的组成
完善的发光器主要由发光腺体、晶状体、反射器和色素罩等组成
第三章 骨骼系统

骨胳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叶组织。
生长骨胳有一定的区域,主要的生骨区有:
(1)皮肤区1产生鳞片及其衍生物;
(2)水平隔膜区,位于体侧上下轴肌之间,如背肋即在本区;
(3)背生骨隔区和腹生骨隔区:奇鳍的支鳍骨即生于其间;
(4)肌隔区(位于两肌节之间),肌间骨生于其中;
(5)围绕脊索、神经管及中轴血管区,脑颅和脊柱在本区形成;
(6)咽颅区:形成咽颅骨骼;
(7)附肢区:形成附肢骨胳。
第一节 主轴骨骼
-
头骨
头骨
(1)脑颅
(2)咽颅
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各有区别,详细区别见课本
- 脊柱与肋骨
鲤的椎骨鲤鱼骨骼
软骨鱼类的锥体中常沉淀钙质,增强坚固性。钙质沉淀样式分为三种:
(1)单环 :只有一个钙化圈
(2)多环 : 两个及以上钙化圈
(3)星环 : 单环钙化圈再加上一些辐射钙化条
椎骨可以用来鉴定年龄和分析种内族群。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对于某些骨骼的称呼已经发生改变,要注意区分。
肋骨
(1)背肋,也称肌间肋
(2)腹肋,用于支撑腹腔
第二节 附肢骨骼
- 奇鳍支鳍骨
典型的代表——鱼翅,就是依靠支鳍骨支撑
- 尾鳍分类
根据尾鳍上下鳍叶的对称与否以及内部脊椎所处的位置进行分类:
(1)原型尾
(2)歪型尾
(3)正型尾
(4)矛型尾

- 偶鳍支鳍骨和带骨
虹、鳐类与鲨类肩带的不同处,在于前两类的肩带上端即肩胛部末端连于脊柱上方髓棘的两侧,而鲨类的却游离于背侧部肌肉中。
硬骨鱼类的偶鳍骨胳有如下几点变化:
(1)在软骨的基础上骨化成硬骨片,同时又加入了膜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