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开发与最小可行产品(MVP)设计全解析
1. 敏捷开发的诞生与原则
敏捷开发源于对瀑布模型灵活性不足和框架受限的不满。20世纪90年代,软件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管理方法也需随之改变,于是出现了Scrum、极限编程和特性驱动开发等敏捷原则的实践方法。尽管其中一些方法在《敏捷软件开发宣言》签署之前就已存在,但很多人仍将它们视为敏捷软件开发的分支。
2001年,17位软件工程师共同发布了《敏捷软件开发宣言》,阐述了敏捷项目管理的12条原则,概括如下:
1. 通过持续交付有价值的软件使客户满意。
2. 欢迎在开发过程中接受并适应需求的变化。
3. 频繁交付可工作的软件。
4. 让开发者和业务利益相关者能够每天合作。
5. 信任你的工程师能完成工作。
6. 面对面地交流信息。
7. 认识到可工作的软件是衡量成功和进度的最重要标准。
8. 保持稳定的工作节奏。
9. 追求技术卓越。
10. 简化需求和特性。
11. 允许团队自我组织以打造最佳产品。
12. 团队定期反思如何提高效率并相应调整行为。
2. 项目规划与挑战预测
2.1 规划阶段的重要性
无论是否采用迭代开发,产品开发都需要一个起点。新产品的规划阶段是一个独特的机会,能让每个人齐聚一堂,分享想法并进行头脑风暴,而无需承受项目后期临近截止日期的压力。在这个阶段,大家通常比较放松,也更愿意接受建议。
如果当前的公司文化未能体现出规划阶段应有的开放性,建议采用DevOps思维来解决这个问题,缓解产品开发生命周期中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在DevOps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