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上三防漆规范和注意事项

关注+星标公众,不错过精彩内容

来源 | 网络

转自 | 电子电路

微信公众号 | 嵌入式专栏

嵌入式专栏

1

什么是三防漆?

三防漆是一种特殊配方的涂料,用于保护线路板及其相关设备免受环境的侵蚀。三防漆具有良好的耐高低温性能;其固化后成一层透明保护膜,具有优越的绝缘、防潮、防漏电、防震、防尘、防腐蚀、防老化、耐电晕等性能。

在现实条件下,如化学、震动、高尘、盐雾、潮湿与高温等环境,线路板可能产生腐蚀、软化、变形、霉变等问题,导致线路板电路出现故障。

三防漆涂覆于线路板的表面,形成一层三防的保护膜(三防指的是防潮、防盐雾、防霉)。

在诸如含化学物质(例如:燃料、冷却剂等)、震动、湿气、盐喷、潮湿与高温的情况下未使用三防漆的线路板可能被腐蚀、霉菌生长和产生短路等,导致电路出现故障,使用三防漆可保护电路免受损害,从而提高线路板的可靠性,增加其安全系数,并保证其使用寿命。

另外,由于三防漆可防止漏电,因此允许更高的功率和更近的印制板间距。从而可满足元件小型化的目的。

嵌入式专栏

2

三防漆工艺的规范和要求

喷漆要求:

1、喷漆厚度:漆膜厚度控制在0.05mm-0.15mm。干膜厚度25um-40um。

2、二次涂覆:为确保高防护要求产品的厚度,可等漆膜固化后进行二次涂覆(根据需求确定是否进行二次涂覆)。

3、检查修复:目测检查涂覆后的电路板是否达到质量要求,并针对问题进行修复。如:插针及其它保护区沾三防漆,可用镊子夹脱脂棉球或干净棉球蘸洗板水将其擦洗干净,擦洗时注意不可将正常漆膜洗掉。

4、元器件更换:漆膜固化后,如要更换元件器,可按如下操作:

(1)用电铬铁直接焊下元件,然后用棉布蘸洗板水清洁焊盘周围物质

(2)焊接替代元器件

(3)固用刷子蘸三防漆刷涂焊接部位,并使漆膜表干固化

操作要求:

1、三防漆工作场所要求无尘清洁,无灰尘飞扬,一定要有良好的通风措施,并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2、操作时要佩戴好口罩或防毒面具、橡胶手套、化学防护眼镜等防护器具,以免伤害身体。

3、工作完毕后,要及时清洗使用过的工具,并将装有三防漆的容器封闭、盖严。

4、对电路板应做好防静电措施,不可将电路板重叠放置,涂覆过程,电路板要水平放置。

质量要求:

1、电路板表面不能有流漆,滴漏现象,毛刷涂漆时注意不可滴漏到局部隔离的部分。

2、三防漆层应平整、光亮、薄厚均匀,将焊盘、贴片元件或导体表面保护好。

3、漆层表面和元件不能有气泡、针孔、波纹现象、缩孔、灰尘等缺陷和外来物,无粉化、无起皮现象,注意:漆膜未表干前,不可随意碰触漆膜。

4、局部隔离的元件或区域不可涂覆三防漆。

嵌入式专栏

3

不可涂覆三防漆的部分和器件

1.常规不可涂覆器件:漆大功率散热器,散热片,功率电阻,大功率二极管,水泥电阻,拔码开关、电位器(可调电阻),蜂鸣器,电池座,保险丝座,IC座,轻触开关,继电器等类型的插座、排针、接线端子及DB9、插式或贴片式发光二极管(非指示作用)、数码管,接地螺丝孔。

2.由图纸规定的不可使用三防漆的部分和器件。

3.由《不可三防元件(区域)目录》明细中的规定不可使用三防漆的器件。

规定中的常规不可涂覆器件需进行涂覆作业的,可由研发部门指定要求或图纸标注进行三防涂覆即可涂覆。

嵌入式专栏

4

三防漆喷涂工艺的注意事项

1、PCBA必须做有工艺边且宽度不能小于5mm,方便上机走轨道。

2、PCBA板长宽最大限度为410*410mm,最小限度为10*10mm。

3、PCBA贴装的元器件高度最高限度为80mm。

4、PCBA上元器件喷涂区域与非喷涂区域最小距离为3mm。

5、彻底的清洗可确保腐蚀性的残余物被完全清除,并使三防漆很好地粘着在线路板表面。漆厚度0.1-0.3mm之间为宜。烘板条件:60°C,10-20分钟。

6、在喷涂的过程中,有些元器件是不可以喷涂的,比如:大功率带散热面或散热器元件、功率电阻、功率二极管、水泥电阻、拨码开关、可调电阻、蜂鸣器、电池座、保险座(管)、IC座、轻触开关等。

嵌入式专栏

5

电路板三防漆返修介绍

电路板需要返修时,可以将电路板上的昂贵元件单独取出来,丢弃其余部分。但更常用的方法是——去除电路板上全部或局部位置的保护膜,逐一更换损坏的元器件。

去除三防漆保护膜时,要确保不会损害元件下面的基板、其他电子元器件、返修位置附近的结构等。而保护膜的去除方法,主要包括:使用化学溶剂、微研磨、机械方法和透过保护膜拆焊。

使用化学溶剂是最常用的去除三防漆保护膜的方法,它的关键在于要去除的保护膜的化学性质和具体溶剂的化学性质。

微研磨是利用喷嘴喷出的高速粒子,“研磨”掉电路板上的三防漆保护膜。

机械方法是最容易的去除三防漆保护膜的方法。透过保护膜去焊是先在保护膜上开一个排放孔,让熔融的焊锡能够排出。

免责声明:本文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删除。

------------ END ------------

推荐阅读:

精选汇总 | 专栏 | 目录 | 搜索

精选汇总 | ARM、Cortex-M

精选汇总 | ST工具、下载编程工具

关注微信公众号『嵌入式专栏』,底部菜单查看更多内容,回复“加群”按规则加入技术交流群。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分享,欢迎点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处理用户关于高精度RTC电路的提问。首先,回顾之前的对话历史,用户之前询问了ESP8266的RTC使用方法,我介绍了外接模块、NTP同步深度睡眠方案。现在用户的新问题是关于高精度RTC电路,这说明他们可能对更专业或独立的RTC设计感兴趣,而不仅仅是模块的使用。 接下来,我需要确定用户的具体需求。高精度RTC可能用于需要长时间精确计时的场合,比如工业设备、科学仪器或高端消费电子产品。用户可能是电子工程师、硬件开发者或爱好者,想要设计自己的RTC电路,而不仅仅是使用现成模块。 接下来,我需要整理高精度RTC电路的关键要素。首先,RTC芯片的选择,比如DS3231、PCF8523或RX8900,这些芯片各有优缺点,比如温度补偿、功耗等。然后,电路设计部分,包括电源管理、时钟源、接口设计、温度补偿电池备份。这些部分需要详细解释,帮助用户理解如何搭建电路。 还要考虑设计注意事项,比如温度补偿的重要性,如何选择低负载电容的晶振,电源切换电路的设计,以及PCB布局的要点,比如缩短走线、避免干扰等。这些细节对于确保RTC的高精度至关重要。 然后,需要给出应用建议,帮助用户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合适的方案,比如温度补偿型、TCXO或恒温晶振型,各自适用于不同的精度需求环境条件。常见问题解答部分可以预先解决用户可能遇到的疑惑,比如如何改善精度、断电运行时间通信接口的选择。 最后,总结部分要对比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帮助用户做出决策。需要确保内容结构清晰,技术细节准确,同时语言通俗易懂,避免过于专业的术语,但又要足够详细以满足专业人士的需求。 在整理过程中,要注意用户可能没有提到的深层需求,比如成本考虑、功耗限制或特定环境下的稳定性问题。因此,在注意事项应用建议中需要涵盖这些方面,提供全面的信息。 现在需要检查是否有遗漏的关键点,比如具体的电路图示例、元件选型建议或测试方法,但根据用户的问题,可能不需要太基础的步骤,而是更侧重原理设计要点。此外,要确保所有技术细节准确无误,比如芯片型号的参数、电路设计的正确性等。 最后,确保回答符合之前的格式要求,使用中文,结构清晰,分点说明,必要时使用表格对比,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不同方案的差异。</think>### 高精度RTC电路设计指南 高精度实时时钟(RTC)电路的关键在于**长期稳定性****温度补偿**,其核心设计包含以下要素: --- #### 一、核心器件选择 1. **高精度RTC芯片**(关键组件) - **DS3231** - 集成温度补偿晶振(TCXO) - 精度:±2ppm(约±1分钟/年) - 工作电压:2.3-5.5V,自带电池切换电路 - **PCF8523** - 支持I²C接口,低功耗(0.35μA) - 精度:±3ppm(需外部晶振) - **RX8900** - 抗振动设计,内置数字温度补偿 - 精度:±3.8秒/年(-40°C~+85°C) 2. **温度补偿技术对比** | 类型 | 典型精度 | 功耗 | 成本 | |---------------|---------------|-------|-------| | 模拟温度补偿 | ±5ppm | 中 | 低 | | 数字温度补偿 | ±2ppm | 较高 | 中高 | | 恒温晶振(OCXO)| ±0.1ppm | 高 | 极高 | --- #### 二、电路设计要点 1. **电源管理** - **双电源切换电路**(主电源+备份电池) ![RTC电源切换电路示例](https://example.com/rtc_power_circuit.png) - 使用二极管隔离(如BAT54C)或MOSFET切换 - 电池推荐:CR2032(3V,225mAh) 2. **时钟源优化** - **晶振选型**: - 负载电容匹配(例如:6pF晶振需配6pF负载电容) - 优先选择音叉型晶振(32.768kHz) - **抗干扰设计**: - 晶振走线距离芯片<10mm - 地线包覆时钟信号线 3. **接口设计** - **I²C总线保护**: - 添加4.7kΩ上拉电阻 - 高速模式(400kHz)需缩短走线长度 - **滤波电路**: ``` VDD ──[10Ω]──┳── 0.1μF陶瓷电容 ┗── 10μF钽电容 ``` --- #### 、温度补偿实现 1. **硬件补偿** - 使用DS3231等内置温度传感器的芯片 - 补偿公式示例: $$ f_{comp} = f_0 \times [1 + \alpha(T - T_0)^2] $$ 其中$\alpha$为晶振温度系数(典型值-0.035ppm/°C²) 2. **软件补偿** ```c // 基于温度查表补偿(以STM32为例) float GetCompensation(int temp) { const float comp_table[] = {-2.3, -1.7, 0, +1.2, +2.1}; // -40°C~+85°C return comp_table[(temp + 40)/25]; // 每25°C一个区间 } ``` --- #### 四、PCB布局规范 1. **分层策略** - 晶振下方禁止走其他信号线 - RTC电路单独划分地平面 2. **关键尺寸** | 参数 | 推荐值 | |-------------------|---------------| | 晶振到芯片距离 | <5mm | | 电源线宽度 | ≥0.3mm | | 接地过孔密度 | 每平方厘米4个 | --- #### 五、应用场景建议 1. **工业级应用** - 选用DS3231+OCXO外接基准源 - 增加RS485隔离通信 2. **便携设备** - 使用RX8900+超级电容备份 - 动态调整采样率降低功耗 3. **通信基站** - 采用GPS驯服OCXO方案 - 相位噪声需<-110dBc/Hz@1Hz偏移 --- #### 六、常见问题解决 1. **精度不达标** - 检查晶振负载电容(可用示波器测量波形幅度) - 用频谱仪验证32.768kHz频率纯度 2. **电池寿命短** - 测量备份电流:正常应<1μA - 检查PCB漏电流(潮湿环境需做处理) 3. **时间复位问题** - 增加电源监控芯片(如MAX809) - 软件写入RTC前校验数据有效性 --- ### 设计验证流程 1. **常温测试**:连续运行7天,误差<2秒 2. **温度循环**:-40°C~+85°C循环10次 3. **振动测试**:10Hz~2000Hz扫频,振幅2mm 4. **EMC测试**:通过IEC 61000-4-3标准 通过上述设计可实现优于±1分钟/年的精度,满足医疗设备、电力系统同步等严苛场景需求。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