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装技术正由单一防护功能向集成化系统发展,核心需统筹电气参数、热耗散能力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关系。
一、技术定义与基础功能
芯片封装指通过特定制程将半导体晶片封装于保护结构内的技术,核心作用包括:
环境隔离:阻隔机械冲击、化学物质及温湿度变化对芯片的影响
电路导通:借助引脚、焊球阵列建立芯片与外部组件的电气通路
热能疏导:通过材料热导率优化与散热结构设计提高热传递效率
结构加固:提升封装体抗弯折、抗振动等机械性能
二、封装技术分类体系
【基础封装类型】
通孔装配式(1970-1980):DIP封装为主流,最大引脚容量64针,布局密度8-12针/cm²;
表面贴装式(1980-2000):SOP/QFP封装广泛应用,引脚数量3-300针,密度范围15-50针/cm²。
【高集成封装方案】
系统整合封装(SiP):集成计算单元、存储模块等多芯片系统,支持平面/垂直堆叠架构,开发效率提升40%;
倒装芯片技术:采用面阵式焊球直接连接基板,信号延迟降低30%,互连密度达500-1000点/cm²;
多维集成封装:应用2.5D硅转接板与3D TSV技术,互连线宽缩减至2-5μm,适配5G通信与AI加速场景。
三、制程实施阶段
封装层级标准:
前段处理(0级):晶圆切割成单体晶粒
单晶粒封装(1级):完成芯片与载体的引线键合或倒装焊接
模组封装(2级):将封装体集成至PCB功能模块
系统封装(3级):实现主板级多模块协同运作
核心工序说明:
互连凸点:在芯片焊盘制备直径80-120μm的锡铅/无铅焊球,UBM层厚度10-25μm;
精准对位:采用视觉定位系统实现±3μm级贴装精度;
应力缓冲:填充热膨胀系数8-15ppm/℃的底填胶体;
壳体成型:使用抗弯强度>150MPa的环氧树脂进行模压封装。
四、产业演进方向
集成化发展:通过混合键合技术实现1μm以下互连间距,封装厚度压缩至50-150μm;
热控技术升级:结合石墨烯复合散热片与微通道液冷,解决500W级功率芯片温升问题;
本土化进程:贴片机定位精度达±1.5μm,固晶效率提升至20K UPH,支撑物联网终端设备制造需求。
#亿胜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