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我们都是读着他的诗文长大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还有谁能写出如此美妙文句,还有谁能够放胆置评?应该没有。“百代文宗”,高山仰止;“道济天下”,理学先声。然而,有一点,他让人议论了一千多年,确实多少有点不够体面啊。
那就是冒名昌黎人。韩愈属于颍川韩氏,郡望颍川,却自称昌黎韩愈,即昌黎郡望。昌黎郡在今辽宁锦州、朝阳一带,东汶置郡,韩姓有一支自东晋后移居那里并形成显赫世族,同时期的颍川韩氏却有点寂廖无闻。韩愈此举引起后世议论纷纷,如宋代理学家朱熹、近代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等许多名家参与考证,结论非昌黎也。
郡望,郡中名门望族,自汉代以来成为选官、婚姻和社会交往的依凭。汉末实行“九品中正制”,形成门阀制度,郡望门第观念也日渐严重,官方特别制作望族谱系以便甄别。郡望出身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乃至前途命运。
所以,唐代很多知名人物都讲究追溯、显示、攀比自己祖先的名望。韩愈自称‘昌黎韩愈’,用意就是凭借昌黎望族以炫耀自己的出身,提高自己出身的‘含金量’,以‘郡望’的显赫排除仕途上的障碍,达到进身更高阶层的目的。
这样做无可厚非,而且竟然也说得通。昌黎韩氏本出自于颍川韩氏,都是汉代的弓高侯韩颓当后裔,也就是韩王信后裔,只是在后来分化为两支,一支来到了昌黎定居。昌黎,颍川本为一家,借用一下又何妨,谁让留下的没有分出去的发展的好呢。
另外,还有一点,韩愈好色。他妻妾成群,不得不依靠壮阳药物,自制了一种“硫磺鸡”,隔日吃上一只。纵欲过度,未能长寿,终年57岁。
对于伟人,我们这些凡人真的不敢品评,只能体会,因此欣赏一下他的诗作《幽兰操》吧——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此诗经过王菲的天赖之音,叮叮淙淙,幽深旷远,叩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