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分析(第三版)第七章 传输线的物理基础 读书笔记

目录

7 传输线的物理基础

7.1 不再使用“地”这个词

7.2 信号

7.3 均匀传输线

7.4 铜中电子的速度

7.5 传输线上信号的速度

7.6 前沿的空间延伸

7.7 “我若是信号”

7.8 传输线的瞬时阻抗

7.9 特性阻抗与可控阻抗

7.10 常见的特性阻抗

7.11 传输线的阻抗

7.12 传输线的驱动

7.13 返回路径

7.14 返回路径参考平面的切换

7.16 特性阻抗的近似计算

7.17 用二维场求解器计算特性阻抗

7.18 n节集总电路模型

7.19 特性阻抗随频率的变化

7.20 小结

复习题

1.什么是真正的传输线?

2.理想传输线模型与理想R,L或C模型有哪些不同之处?

3.什么是地?为什么它在信号完整性应用中是一个混淆词?

4.机壳机架和“大地”之间有什么区别?

5.导线上的电压和导线上的信号有什么区别?

6.什么是均匀传输线?为什么这是首选的互连设计?

7.电子在导线中的传播速度有多快?

8.传导电流,极化电流和位移电流有什么区别?

9.一个能较好表征互连线上的信号速度的经验法则是什么?

10.按照经验法则,50欧微带线的宽厚比是多大?

11.按照经验法则,50欧带状线的宽厚比是多大?

12.如果介电常数及信号速度与频率相关,那么称其为什么效应?

13.导致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与频率相关的因素有哪两种?

14.传输线的瞬时阻抗,特性阻抗和输入阻抗之间有什么区别?

15.如果将导线长度增加到3倍,那么传输线的时间延迟会怎样?

16.FR4传输线的线延迟是多大?

17.如果传输线的线宽增加,那么瞬时阻抗会发生什么变化?

18.如果传输线的长度增加,那么导线中间部分的瞬时阻抗会发生什么变化?

19.为什么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与每单位长度的电容成反比?

20.50欧的FR4传输线的每单位长度的电容是多大?如果阻抗加倍,那么每单位长度的电容会怎样变化?

21.50欧的FR4传输线的每单位长度的电感是多大?如果阻抗加倍,那么电感会怎样变化?

22.将RG59电缆与RG58电缆相比较,它们的每单位长度的电容有何不同?


7 传输线的物理基础

传输线是由两条有一定长度的导线组成的。其中一条标记为信号路径,另一条标记为返回路径。

传输线用于将信号从一端传输到另一端。

传输线最重要的两个特征:特性阻抗和时延。

可由C和L的组合去近似理想传输线的电气特性。

7.1 不再使用“地”这个词

接地一词预留给了电路中其电位比任何其他节点都更低的那部分导体。测量的只是电位差。这类接地点就是电路的地。

更进一步的接地是底盘接地和大地接地。接地用的底盘是一种特殊的导体。底盘接地意味着要与产品的金属导体外壳相连接。这个导体是独一无二的。

从根源上讲,任何与大地相连接的导体都能追查到它被连接到一根至少埋到地下4ft深的铜杆上。

三相交流电源插头的圆形插座要与大地相连接。

通常,传输线中的另一条线被称为地线。使用地这一术语表征返回路径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应加以避免。

我们应该习惯地把其他导体看成返回路径,这是非常有益的。

当把另外一条路径当成地时,我们通常把它看成公共的电流低洼处。返回电流流入这里,又从这里流向其他接地处。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点。返回电流是紧靠着信号电流的。高频时,信号路径和返回路径的回路电感要最小化,这就意味着只要导体的情况允许,返回路径会尽量靠近信号路径分布。

在过去的原理图设计中,人们将返回电流标记为地节点,与以传输线形式传播的信号完全无关。从现在开始将其称为返回路径,将来就会免除很多麻烦。

7.2 信号

信号总是指信号路径和返回路径之间相邻两点的电压差。

如果知道信号感受到的阻抗,根据信号电压大小就能计算出电流。从这个意义上讲,信号可以被定义成电压或电流。

应该区分并关注信号线上的电压及传播中的信号。传播中的信号就是电压沿传输线行进中的动态模式。

当信号走过传输线上的一个点时,示波器探头测得的信号电压就是其幅度值。但是,如果传输线上有多个信号朝着不同的方向传播,这时的示波器探头就无法将其区分开。所测得的电压与传播的信号不再相同。

7.3 均匀传输线

均匀传输线也称为可控阻抗传输线。传输线的种类很多,如双绞线,微带线,带状线和共面线等。

如果传输线是均匀的或阻抗可控的,反射就会减小,信号的质量也就会更优。所有的高速互连都必须设计成均匀传输线。

在整条导线中,如果几何结构或材料属性发生变化,传输线就是不均匀的。

在信号完整性的优化设计过程中,其中一个设计目标是:将所有互连都设计成均匀传输线,并减小所有非均匀传输线的长度。

一般而言,绝大多数传输线,无论是平衡还是非平衡的,它们对信号的质量和串扰效应都不会造成什么影响。然而,返回路径的具体结构将严重影响地弹和电磁干扰问题。

传输线的唯一一个作用就是在可接受的失真度下,把信号从一端传输到另一端。

7.4 铜中电子的速度

在常见的铜导线中,电子速度低于信号速度的100亿分之一。

电子的运动速度约为1cm/s,这相当于蚂蚁在地上爬的速度。

导线中电子的速度与信号的速度没有任何关系。导线的电阻对传输线上信号的传输速度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低电阻并不意味着信号的速度就快。

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将信号的速度与导线中电子的速度协调一致。

当导线中的一个电子受电源的作用而出现微动时,与它相邻电子之间的关系也受电场的作用而发生微动。电场中的这类扭结以电场变化的速度——光速,传播到下一个电子。

7.5 传输线上信号的速度

导线周围的材料,信号在传输线导体周围空间形成交变电场和磁场的建立速度和传播速度,决定了信号的传播速度。

信号就是信号路径与返回路径之间的电压差。当信号在传输线上传播时,两条导线之间就会产生电压差,而这个电压差又使两条导线之间产生电场。

除了电压,电流也必然在信号导体和返回导体中流动。这样,两条导线带上了电荷,产生了电压差,进而建立了电场,流过导体的电流回路产生了磁场。

只要电场和磁场在变化,它们形成的场链就向外传播,其速度取决于一些常数和材料特性。

经验法则:空气中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相对磁导率都为1,光的速度约为12in/ns。

介电常数描述了绝缘体的一些电气特征。绝大多数聚合物的介电常数约为4,玻璃的约为6,陶瓷的约为10。

在大多数常见的材料中,例如FR4,当频率从500MHz变化到10GHz时,介电常数的变化很小。根据环氧树脂于玻璃纤维多大比率不同,FR4的介电常数在3.5到4.5之间变化。大多数互连叠层材料的介电常数约为4。

经验法则:绝大多数互连中的光速约为6in/ns。当估算电路板互连中的信号的速度时,就可以假定它约为6in/ns。

当信号在FR4上长为6in的互连中传输时,时延约为1ns。

7.6 前沿的空间延伸

许多由于传输线非理想特性造成的信号完整性问题,都和突变与前沿空间延伸的相对大小有关。

7.7 “我若是信号”

对于所有的信号,我们关心的是它 的传播速度有多块和感受到的阻抗是多少。

从信号的角度看,当我们以1ft/ns的速度在导线上行走时,是用相等的时间使每英寸导线带上电荷,从我们脚底出来的电荷量就是加到导线上的电荷量。相等时间间隔内从我们交底流出的电量相等,则说明注入导线的单流是恒定的。

信号的电压是由信号源决定的,而电流的大小取决于每步长度的电容和电容充电时间的长短。只要信号的速度和单位长度电容是恒定的,从我们脚底流出的注入导线的电流就是恒定的,那么信号受到的阻抗也就是恒定的。

我们把信号在每一步所感受到的阻抗称为瞬时阻抗。沿着传输线往下走,信号将不断地探测到每一步的瞬时阻抗。瞬时阻抗的值等于线上所加的电压与电流之比,这个电流用于传输线的充电和信号向下一步的传播。

信号与传输线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当信号遇到的瞬时阻抗变化时,一部分信号被反射,一部分信号更失真,信号完整性会受到破坏。这是对信号受到瞬时阻抗需要加以控制的主要原因。

减小反射问题的主要方法是:保持导线的几何结构不变,从而使信号受到的瞬时阻抗保持不变。这就是可控阻抗互连或保持沿线的瞬时阻抗不变的意义。

7.8 传输线的瞬时阻抗

信号受到的瞬时阻抗仅由传输线的两个固定参数决定,即由传输线的横截面和材料的特性共同决定,与传输线的长度无关。

7.9 特性阻抗与可控阻抗

对于均匀传输线,当信号在上面传播时,在任何一处受到的瞬时阻抗都是相同的。这个瞬时阻抗可以表征传输线特性,这里称之为特性阻抗。

每种均匀传输线都有特性阻抗,它是描述传输线电气特征和信号与传输线相互作用关系的一个重要参数。

沿线瞬时阻抗为常量的传输线称为可控阻抗传输线。如果一块电路板上的所有互连都是可控阻抗传输线,并且有相同的特性阻抗,就称这块电路板为可控阻抗电路板。所有的高速数字产品,如果电路板的尺寸大于6in,而且时钟频率高于100MHz,就都应制成可控阻抗电路板。

可控阻抗互连的唯一条件就是:横截面是恒定不变的。

对于FR4板上的微带线,若线宽是介质厚度的2倍,则特性阻抗约为50欧。

一般而言,宽导线和薄介质构成的传输线的特性阻抗是很低的。例如,印制电路板中电源平面和地平面构成的传输线的特性阻抗通常小于1欧。相反地,窄导线和厚介质构成的传输线的特性阻抗比较高,典型值为60~90欧之间。

7.10 常见的特性阻抗

自由空间的特性阻抗有特殊的重要含义。传输线上的传输信号实际是光波,信号路径和返回路径约束并引导电磁波。电磁波传播场以光速在复合电介质中传播。

如果没有导线的引导,光就会以电磁波的形式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时,电场和磁场就会受到一个阻抗,这个阻抗与两个基本常数有关:自由空间的磁导率和自由空间的介电常数。

电磁波所受到的阻抗,称为自由空间的特性阻抗,其值约为377欧。当天线的阻抗与自由空间的特性阻抗相匹配时,天线的辐射量是最优的。只有自由空间这个377欧的特性阻抗值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其他阻抗都可以是任意的。互连的特性阻抗可以是任意值,它只受到可制造性的限制。

同轴电缆的损耗与内导体,外导体的串联电阻除以特性阻抗的值成正比。如果电缆的外径已经是确定的最大容许值,适当选取电缆内径就能产生合适的阻抗。

如果内径选得很大,电阻就会降低,特性阻抗也会变低,导致衰减很大。同理,很小的内径会使电阻变得很大,导致衰减增大。当找到一个内径的最优值而使衰减最低时,这个值对应的特性阻抗就是50欧。

对于FR4的板,当线宽是介质厚度的2倍时,可以制造出50欧左右的特性阻抗的微带线。因此,只能大致是最优的。

7.11 传输线的阻抗

只要信号沿传输线向下传播,电池受到的阻抗与传输线的瞬时阻抗就相同。流入传输线的电流与施加的电压成正比。

只要测量时间小于往返时间,欧姆表测量到的输入阻抗就是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电缆线的输入 阻抗没有一个固定值,它随时间而变化。

传输线的输入阻抗与时间有关,它取决于测量时间相对于信号往返时间的长短。

传输线的输入阻抗是由驱动器测量信号进入传输线前端的情况而得出的,它随时间而变化,对于相同的传输线,根据末端的连接情况,传输线的长度和测量方法的不同,它可以是短路,可以是开路,也可以是开路与短路之间的任意值。

当上升边比互连的往返时间短时,驱动器就把传输线看成电阻性输入阻抗,其阻值等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即使传输线的末端可能是开路,在信号跳变期间,传输线前端的特性也会像是一个电阻器。

在高速系统中,对驱动器而言,,长度大于几英寸的末端开路的互连并不表现为开路,而是在信号跳变期间表现为一个电阻器。当互连足够长而显示出传输线特性时,驱动器受到的输入阻抗可能会随时间而变化。这一特性将严重影响互连上传播信号的性能。

高速数字系统中的所有互连都是传输线,传输线的特性将主导信号完整性效应。对于FR4电路板上3in长的传输线而言,往返时间约为1ns。如果驱动这条线的集成电路的上升边小于1ns,那么在信号的上升边或下降边时从传输线前端看进去,驱动器受到的阻抗就是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即驱动器集成电路受到的阻抗表现为电阻性。如果上升边远大于1ns,则感受的传输线阻抗将是开路。如果信号的上升边介于两者之间,当边沿在低阻抗驱动端和开路接收端之间往返反弹时,驱动信号就会看到一个变化非常复杂的阻抗。接收电压通常只能用仿真工具进行分析。

对于所有的高速驱动器而言,当驱动一条传输线时,在跳变期间,它们感受到的输入阻抗如同一个电阻器。

7.12 传输线的驱动

为了使初始加到传输线上的电压更接近与源电压,驱动器的输出电阻就必须很小,它的重要性仅次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若输出器件的输出阻抗特别低,如10欧或更小,通常称之为线驱动器,因为这样就能把绝大部分电压加到传输线上。较早工艺的CMOS器件不能驱动传输线,因为它们的输出阻抗很高,约在90~130欧范围内。由于大多数互连表现为传输线,驱动互连的电流产生器,高速CMOS器件必须设计成低输出阻抗门。

7.13 返回路径

第二条线不是地,而是返回路径。所有的电流,无一例外,都必须构成回路。

电流总是在回路中流动的。如果一些电流流向别处,那么它一定会返回到源端。

为了保持良好的信号完整性,控制电流的波前和电压的波前都非常重要。做到这一点的最重要方法就是保持信号受到的阻抗恒定。

任何影响信号电流路径或返回电流路径的因素都会影响信号受到的阻抗。无论是对于印制电路板,连接器还是集成电路封装,返回路径都必须像信号路径一样认真设计。

任何妨碍返回电流靠近信号电流的因素,例如返回路径上有一个间隙,都会增加回路电感,并增加信号受到的瞬时阻抗,这将引起信号的失真。

是返回路径在控制着信号路径。在对电路板的信号路径进行布线的同时,也要对返回路径进行布线。这是电路板布线的一个重要原则。

7.14 返回路径参考平面的切换

人们专门将电缆设计成返回路径靠近信号路径。返回路径通常设计成平面。

即使驱动器连接在信号路径和底平面上,驱动器受到的阻抗也主要由信号路径和与它最近平面构成的传输线的阻抗决定。无论邻近平面上的电压值是多少,这都是正确的。

对于多层板中的传输线,驱动器受到的阻抗主要由信号路径和与之最近平面构成的传输线的阻抗决定,而与实际连接在驱动器返回端的平面无关。

减小相邻平面之间阻抗的最重要方法就是尽量减小平面之间的介质的厚度。这不仅使平面之间的阻抗最小,而且使两平面是紧耦合的。

如果平面之间是紧耦合的,并且它们之间的阻抗很小,则轨道塌陷不管怎样都很低。这时驱动器实际连接哪个平面都无关紧要了。平面之间的耦合为返回电流尽量接近信号电流提供了低阻抗路径。

无论返回电流什么时候在隔直流的平面之间切换,它都会在两平面之间实现耦合,其受到的阻抗等于两平面构成传输线的瞬时阻抗。

返回电流必须流过这个阻抗,所以返回路径上会产生压降。我们把返回路径上的这一压降称为地弹,返回路径的阻抗越高,压降就越大,产生的地弹噪声也就越大。所有引起返回平面改变的信号都会加大这一地弹电压噪声,并且这些信号线也将受到其他信号所产生地弹噪声的影响。

设计返回路径的目标是:设法减小返回路径的阻抗,以便减小返回路径上的地弹噪声。显然,要达成这个目标,就要尽量减小返回平面之间的阻抗,通常的做法是把它们相邻放置,而且平面之间的介质要尽量薄。

当返回路径阻抗约为50欧的5%时,对于一条信号线切换平面的情况,它的影响就相当大。

分析表明,当多条信号线都在几个平面之间切换,而快速信号的前沿又同时出现时,在返回路径上产生的地弹电压就很大。减小地弹电压的唯一方法就是减小返回路径的阻抗。

措施:

1.在信号路径切换层时,设法让其相邻参考平面具有相同的电压。这时在切换平面之间打短路过孔并尽量靠近信号过孔。

2.具有不同直流电压的返回路径平面之间的距离应尽量薄。

3.扩大相邻切换过孔的距离,以免在初始瞬间当返回路径的阻抗很高时,返回电流叠加在一起。

有时认为,当在两个返回平面之间切换返回电流时,在这两个平面之间并联一个去耦电容器将有助于减小返回路径的阻抗。在两个平面之间连接的分立电容器,希望它能为返回电流从一个平面流到另一个返回平面提供一条低阻抗路径。

为了起到有效作用,在上升边频率分量的带宽内,实际电容器必须使两个平面之间的阻抗小于5%*50欧,即2.5欧。

仅当信号带宽小于1GHz时,这个实际电容器才能为返回路径提供低阻抗通路。由于高频分量只对回路电感敏感,采用大于1nF的电容量并不能加强它的作用。

当使用分立电容器减小返回路径的阻抗时,使用串联电感低的电容器比电容量大于1nF的电容器更有效果。

不同直流电压平面之间的电容器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切换平面引起的地弹,然而它可以为较低频段噪声提供额外的去耦作用,但是随着上升边持续缩短,它任然解决不了地弹问题。

在多层板中,当信号路径必须切换不同电平的返回层时,减小地弹电压的唯一方法就是使返回平面之间的介质尽量薄。

为了减小谐振电压传播,特别是在小型多层封装中,避免返回电流在不同的参考电压层之间切换非常重要。相邻返回层的直流电压要设法相同,而且应当在信号过孔附近用返回过孔连接返回路径。这样就可以避免在平面之间注入电流,并避免平面谐振的产生。

随着上升边的减小,特别是在100ps以下时,这些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

7.15 传输线的一阶模型

理想传输线是一种新的理想电路元件,它有两个重要的特征:恒定的瞬时阻抗和相应的时延。

经验法则:所有介电常数为4的50欧传输线,其单位长度电容都相同,约为3.3pF/in。

经验法则:所有介电常数为4的50欧传输线,其单位长度回路电感都相同,约为8.3nH/in。

真正的传输线不仅仅是一个电容器或电感器,它是一个分布式LC互连。相邻的电感L和电容C虽然微观上体量很小,但能将互连的表现转变为一种新的行为。进入互连的快速边沿,在整个互连中维持了这一上升边。

对于边沿信号而言,传输线看上去既不像电感,也不像电容,看上去它像一个电阻性元件。

集总电路LC阶梯只是一种近似。不要只从LC阶梯模型的角度去考量真正的传输线,要重新调整你的工程直觉。要将传输线视为一个全新又有急需性能的理想电路元件。它支持发送到传输线上的各种上升边信号,使它看到的是一个瞬时阻抗。

7.16 特性阻抗的近似计算

设计一个指定的特性阻抗,实际上就是不断调整线宽,介质厚度和介电常数的过程。

不同类型的横截面,它的几何特征和特性阻抗的关系式也不同。从导线的横截面几何结构中求解特性阻抗,通常可以使用如下3种分析方法:

1.经验法则;

2.解析近似式;

3.二维场求解器。

经验法则:FR4板上50欧微带线的线宽等于介质厚度的2倍。而50欧带状线的两平面之间的总介质厚度等于线宽的2倍。

在一阶模型中,微带线和带状线的特性阻抗与介质厚度和线宽的比值成比例变化。只要这个比值保持不变,特性阻抗就恒定不变。

7.17 用二维场求解器计算特性阻抗

均匀的几何结构和均匀横截面是使用所有二维场求解器的基本前提。

除了能准确 地估算特性阻抗,从二维场求解器还可以领悟出二阶因素的如下影响:

1.返回路径的宽度;

2.信号线条的导线厚度;

3.表面线条上阻焊层的存在;

4.有效介电常数。

经验法则:要使特性阻抗与返回路径为无穷宽时的值相差不到1%,返回路径在信号路径每边的延伸宽度至少为介质厚度的3倍。

经验法则:信号路径的厚度每增加1mil,特性阻抗约下降2欧。

阻焊层厚度的 典型值为0.5~2mil。阻焊层的存在使特性阻抗降低了2欧,为了达到目标阻抗,就必须使线宽小于标称值,这样阻焊层就会使特性阻抗减小到期望值。

7.18 n节集总电路模型

在很高的带宽内,实际互连与理想传输线的特性非常吻合。理想传输线是实际互连很好的模型。

n节LC集总电路是理想传输线的近似,而且节数越多,近似的带宽就越高。

经验法则:要使模型的带宽达到1/Td,需要10节LC电路。也就是说,因为这个频率相当于传输线上仅有一个全波,为了更好地近似,每1/10个信号波长就必须对应1节LC电路。

信号最高频率分量的一个波长长度约需10节LC电路,所以LC电路的总节数取决于传输线中能摆放下的所传信号最高频率分量的全波长数。

用n节LC模型准确 地描述一条传输线时,前沿的空间延伸至少需要3.5节LC电路。也就是说,每1/3前沿与传输线的相互作用就可以用一个集总电路元件加以近似。

经验法则:当给定上升边RT值时,n节LC集总电路模型为了达到足够高的带宽,每节LC电路对应的线长必须小于1.7*RT。

无论是在低频还是在高频,理想分布传输线模型总是均匀互连的更好模型。

7.19 特性阻抗随频率的变化

在低频时回路电感比较高,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电流分布在外表面,回路电感将下降。这说明,在低频时特性阻抗比较高,随着频率的升高,特性阻抗将下降到某一恒定值。

若频率远高于趋肤效应的频率,就认为所有电流都分布在导线的表面,并且当频率再升高时不随频率而变化。此时回路电感和特性阻抗都是常数。

约50MHz以上时,传输线的特性阻抗是个常数,不再随频率变化。这个值就是通常用于估算各种高速信号性能的“高频”特性阻抗。

7.20 小结

1.传输线是一种新的基本理想电路元件,它准确地描述了均匀横截面互连的所有电气特性。

2.不再使用“地”这个词,而是用返回路径这一术语。

3.信号在传输线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导线周围材料中的光速,它主要由绝缘体的介电常数决定。

4.传输线的特性阻抗描述了当信号在均匀线上传输时受到的瞬时阻抗,它与传输线的长度无关。

5.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与单位长度电容和信号速度呈反比关系。

6.从传输线前端看进去的输入阻抗随时间而变化。最初在往返时间内为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但随着端接,线长和测量时间的不同,输入阻抗可以为任意值。

7.可控阻抗电路板的所有线条应有相同的特性阻抗,这是确保信号完整性的必要条件。

8.信号沿传输线传播,形成一个电流回路,其中的电流沿信号路径流出并经返回路径返回。任何干扰返回路径的因素都会增加返回路径的阻抗,并产生地弹电压噪声。

9.理想传输线可以用n节LC集总电路模型加以近似。要求的带宽越高,LC电路的节数就越多。

10.为了确保准确度,前沿的空间延伸至少需要3.5节LC电路。

11.理想传输线总是均匀互连的良好模型,它与上升边及互连长度无关。

复习题

1.什么是真正的传输线?

真正的传输线由任何两根长度相同的导体组成。一个导体标记为信号路径,另一个导体标记为返回路径。

2.理想传输线模型与理想R,L或C模型有哪些不同之处?

在低频时,取决于传输线远端是开路还是短路,理想传输线的输入阻抗与简单的L元件或C元件的阻抗相似。但是,在超过一定频率的情况下,L模型或C模型的行为会大幅度偏离理想传输线。

这意味着L元件或C元件在低频时与理想传输线模型的逼近性很好。但在较高频率时,用它们去近似理想传输线却相差甚远。理想传输线模型是一种全新的电路元件,其性能完全不同于单个的L元件或C元件,尤其在非常高的频率下变得很明显。

3.什么是地?为什么它在信号完整性应用中是一个混淆词?

术语“地”应该是指被所有其他电压用作参考的电路中的某单个参考点。接地点不应有任何电流。

如果在被标记为地的平面上有电流流过,那么并非平面上的所有点都具有相同的电压。这使得很难将地平面用作参考平面。

“地”这个术语经常在业内被滥用,人们还经常将它与返回路径相混淆。返回路径是承载返回电流的导体,它可以处于任何直流电压。从返回路径导体的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可能会有不同的电压。

4.机壳机架和“大地”之间有什么区别?

“大地”从字面上看真的要与地相连,通常大地又称为安全地。事实上,在所有标记为接地的空间点与一根铜管之间确实有一条低阻通路相连,此铜管则被插入附近的大地中。此铜管定义了一个与地球大地相连的公共参考点,其他点则可以此点为参考。只要所有点都被连接到同一个接地点,它们就将处于相同的电压,之间不太可能出现电压冲突。

机壳接地是指与仪器或设备的金属外壳相连接。如果是塑料外壳,则没有所谓的机壳地。出于安全的考虑,美国保险商实验室规定要将机壳地真的连接到大地,从而降低由于几个机壳地之间的差异而引起电压冲突的风险。

5.导线上的电压和导线上的信号有什么区别?

如果示波器的探头被连接到信号路径上的某点与其返回路径上的相邻点之间,则示波器测量的就是传输线上的电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标量电压,并未能测量出该电压的传输特性。所测的只是信号路径和返回路径之间的总电压。

信号是指沿导线传播的电压波,它有既定的传播方向。在测量一个信号的电压时,其电压的幅值就是信号的幅值,但是其中缺乏有关信号传播方向的信息。

当传输线上有多个信号传播时,会出现真正的差异,两个信号可能会在传输线上以相反的方向传播。当在一个点测量时,测量的电压是两个电压的叠加。取决于信号特性的不同,其值可能小于,大于或等于这两个信号的电压。

6.什么是均匀传输线?为什么这是首选的互连设计?

均匀传输线意味着传输线的横截面沿线长的前后方向考察相同。这意味着导线的瞬时阻抗是相同的。如果信号看到的瞬时阻抗被设计为沿前后方向是相同的,则信号在传输时没有反射和失真,信号的质量得以改善。

7.电子在导线中的传播速度有多快?

1cm/s。

信号并不直接对应于电子的运动,而是对应于变化电场和磁场的传播。

8.传导电流,极化电流和位移电流有什么区别?

传导电流是导体中自由电荷的流动。如果施加直流电压,就会有直流电流。

极化电流是当束缚电荷的极化发生改变时在绝缘体中流动的电流。这实际上是一种电荷的运动,但它们仍受限于所依托的电介质分子中。它们只在材料的极化发生变化,即外部E场改变时,才会流动。这些电流是瞬态的,并与dE/dt成正比。

位移电流描述为电场改变时流动的电流,以其作为在时空架构中对电场特征的一种表征。

9.一个能较好表征互连线上的信号速度的经验法则是什么?

6in/ns。

10.按照经验法则,50欧微带线的宽厚比是多大?

2/1。

11.按照经验法则,50欧带状线的宽厚比是多大?

1/2。

带状线上下有两个平面。

12.如果介电常数及信号速度与频率相关,那么称其为什么效应?

色散。

13.导致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与频率相关的因素有哪两种?

该导线每单位长度的电感值和每单位长度的电容值。

14.传输线的瞬时阻抗,特性阻抗和输入阻抗之间有什么区别?

瞬时阻抗是信号沿传输线向下传输时在每个位置所能看到的阻抗。该阻抗是传输信号在每一步收到的响应。

特性阻抗仅适用于均匀传输线,它是传输信号看到的一个瞬时阻抗值。如果瞬时阻抗在不断变化,就不存在这个表征传输线特征的瞬时阻抗值。

传输线的输入阻抗通常是一个频域项,它是在特定频率下从前端观察到的传输线阻抗值。输入阻抗随频率的变化范围很大。

15.如果将导线长度增加到3倍,那么传输线的时间延迟会怎样?

传输线的时间延迟与导线的长度成正比。

16.FR4传输线的线延迟是多大?

人们常用信号速度的倒数来表示线延迟,这就是指每单位长度的延迟量。如果信号的速度是6in/ns,其线延迟则为1/(6in/ns)=170ps/in

这意味着沿着传输线每行进1in的延迟时间就是170ns。

17.如果传输线的线宽增加,那么瞬时阻抗会发生什么变化?

若传输线的线宽增加,那么瞬时阻抗会发生什么变化?

导致每单位长度的电容会增加,进而导致其瞬时阻抗会降低。导线变得越宽,瞬时阻抗就会降得越低。对于均匀的导线,若导线变宽,则其特性阻抗会降低。

18.如果传输线的长度增加,那么导线中间部分的瞬时阻抗会发生什么变化?

其瞬时阻抗将保持不变。导线的时延将会增加,但瞬时阻抗仍保持不变。

19.为什么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与每单位长度的电容成反比?

如果每单位长度的电容增加,则需要更多的电流为传输线中的每一小节充电。如果需要更多的电流才能将导线充至相同的电压值,其阻抗就是低了。

20.50欧的FR4传输线的每单位长度的电容是多大?如果阻抗加倍,那么每单位长度的电容会怎样变化?

3.3pF/in。

阻抗加倍,电容减半。

21.50欧的FR4传输线的每单位长度的电感是多大?如果阻抗加倍,那么电感会怎样变化?

8.3nH/in。

阻抗加倍,电感加倍。

22.将RG59电缆与RG58电缆相比较,它们的每单位长度的电容有何不同?

RG58电缆的特性阻抗约为50欧。

RG59电缆的特性阻抗约为75欧。电容较低。

  • 25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