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订单
一、用途
主要用途是归集跨部门之间的费用,将其分摊到相应的成本中心或直接费用化。
比如在生产环节,我们可以用内部订单归集新产品研发费用(跨部门合作的情况)。
简单理解为“专项费用”。
二、案例
通过研发一种机器设备专门用于生产线的建设。这种机器设备的费用归集之后需要转入在建工程,最后转入固定资产。
第一步:机器设备费用的归集 (FI记账→CO内部订单)
- 材料费用
- 人工费用
- 制造费用
- 其他费用
第二步:转入在建工程
- 80%转入在建工程(CO内部订单→FI记账:外部结算)
- 20%转入成本中心(CO内部订单→CO成本中心:内部结算)
第三步:转入固定资产(FI记账→FI记账)
- 60%计入固定资产:资本化
- 40%计入管理费用:费用化
第四步:固定资产正常化(折旧正常运行)
三、实现
1、创建会计科目: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制造费用和其他费用
事务代码:FSP0(会计科目表层级)
FSS0/FS00(公司代码层级)
因为是成本类科目,所以同时需要创建成本要素(初级成本要素)。
事务代码:KA01(创建初级成本要素)
2、创建内部订单
事务代码:KO01
这里的“对象类”一般我们直接选择“OCOST间接费用”即可。
勾选“统计订单”即为统计型订单,勾选“计划综合订单”即为实际型订单,两者只能勾选其一。
如果不批准状态(CRTD)下进行FI记账,则会出现错误信息,具体如下图所示。
需要通过事务代码KO02进去修改批准(REL)。
3、FI记账
事务代码:F-02
有这样一个情况,要是同时输入“成本中心”和“内部订单”两个有效的CO对象,那么系统会如何处理呢?
—— 系统会按照优先级来处理,实际型内部订单的优先级更高。
而统计型的内部订单则不能作为一个真正记账的CO对象,只能作为统计来使用。此时需要重新输入一个CO对象,比如成本中心,这个时候成本中心的优先级就更高。
下图则是FI记账生成的会计凭证。
成本中心计划/实际报表-S_ALR_87013611
比如上面的例子,同时输入了内部订单和成本中心,即使成本中心报表中存在金额,但也只是存在于统计过账中,不会参与实际分配/分摊。
内部订单计划/实际报表-S_ALR_87012993
4、创建在建工程资产/固定资产
事务代码:AS01
其中,在建工程是不需要计提折旧的。
5、维护内部订单的结算规则
事务代码:KO02(结算规则)
- 20%转入成本中心;
- 80%转入在建工程;
6、运行结算
首先需要配置/维护结算结构(SPRO→控制→内部订单→计划→维护结算→维护结算结构)。
内部结算 CTR :21类型次级成本要素;
外部结算 FXA :22类型初级成本要素;
进行结算,事务代码:KO88
凡是外部结算,还会产生会计凭证。
到这里,内部订单的使命就完成了,可以查看报表S_ALR_87012993发现这个时候余额为0了。
可以通过事务代码KO02进去改变内部订单的状态为结算(SETC),再将其锁定,此时不能再次过账到该CO对象中。
7、在建工程资本化/费用化
事务代码:AIAB-分配
事务代码:AIBU-记账结算
查看在建工程资产-AS03。
查看固定资产-AS03。
下个月通过事务代码AFAB计提折旧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