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竞赛研讨会
2025年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研讨会昨天(3月22日)在百度飞桨(厦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举行。 四十多名代表参加了这次竞赛研讨会, 他们分别来自竞赛秘书处、 分赛区、省赛区组委会、竞赛技术专家组委员、部分学校指导教师、六个创意组别合作企业代表、英飞凌公司代表等。会议针对第20届比赛组织、赛题内容和规则、针对参赛中出现的问题等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讨, 实现以赛促教、教赛融合。
会议首次邀请了智能汽车竞赛创意组别的六家合作企业单位全部来到研讨会, 针对近年来出现于一些创意组别中的混乱现象进行了讨论。 由于受到了合作企业在赛事推广等方面的影响, 使比赛报名、现场比赛、比赛奖项设置等产生了异化,背离了竞赛宗旨, 降低了比赛声誉。为此, 竞赛组委会专门和中国自动化学会进行了汇报 ,决定采取整顿。 在过渡期间, 对创意组比赛进行统一规范。在过渡期之后, 竞赛组委会将会对创意组比赛在 竞赛内容的科学性、 参赛过程的培养作用、比赛规范的公平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使得比赛平台更好的服务于竞赛“立足培养、重在参与、鼓励创新、追求卓越”的宗旨,避免竞赛成为商家倾销暴利产品的平台。
在2025年所涉猎的各个创意组别, 参赛队伍的信息需要统一在竞赛网站进行录入。 在分赛区比赛(国赛选拔赛)中, 每个学校最多不超过三支队伍在参加现场比赛, 最多两支队伍获得一等奖。 进入国赛的队伍,每个学校最多一支队伍。 所有创意组别的国赛选拔赛都需要在7月底之前完成。
研讨会针对第20届竞赛竞速组别中的规则调整进行了讨论。 根据已经公布的智能视觉组的比赛细则, 为了避免现场竞赛中赛道上视觉目标受到比赛现场光线的影响, 竞赛裁判系统将会采取增强现实的方式来进行比赛。 由于这种方法会涉及到参赛队伍控制主板需要进行更新, 因此, 对于增强现实方法将会仅仅涉及到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队伍。
在极速越野组中,现在已经公布了三个比赛科目。 为了提高竞赛内容的挑战性和趣味性,竞赛组委会将会额外增加人机语音交互的第四个比赛科目。 该科目是附加比赛科目, 不会因此影响队伍完赛的标准, 但是会影响进入国赛的名次。该比赛科目现在公布, 也是为了更好的鼓励参赛队伍能够更好的创新, 提高AI的实践能力。
上述两个方面的规则修改文档将会近日进行公布。
竞赛研讨会针对第20届总决赛的筹备工作进行了讨论。 为了在总决赛的颁奖交流会上更好的回顾和总结20年以来的路程, 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这次盛会, 竞赛组委会将提前发布征集稿件的通知, 在竞赛网站开辟20届总决赛专栏, 鼓励参赛同学提交之前参赛、备赛过程中的老照片、老视频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让以前在攀登科技征程中的青春岁月能够激励更多的同伴顺利前行。 组委会将会邀请提交稿件的同学莅临20届总决赛颁奖典礼现场。 此外,在20届总决赛中, 也将会对20年来组织和指导同学参加竞赛的一批骨干老师进行表彰, 感谢他们对培养学生付出的心血。
这次研讨会,参会人员着重出现的智能汽车竞赛中的有偿培训 等显现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从出现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到如何有效避免该现象对竞赛公平性影响对应的措施。 为此, 来自安徽省区合肥工业大学张阳老师,专门做了一个报告,对应的文档见附件。通过讨论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在今年暑期比赛中,组委会将会选取部分赛区进行参赛队伍现场技能测试。 在双规(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期间,随机抽取一个临时任务,通过对车模硬件和软件的一个小的调整, 完成一个特定任务。 比如,在车载数码管或者LCD屏幕上,显示车体某一个执行器件,或者某一个传感器的参数; 或者让车模完成一个特定的动作等。 用于测试队伍成员对于车模制作细节掌握程度, 以及现场排除故障的能力。
在未来的比赛中, 也将会进一步完善参赛团队提交的 开发日志环节。 所有进入国赛的队伍, 不仅需要提供车模技术报告, 同时还需要提交车模研发原始记录等。 这不仅可以作为参赛队伍原创性的佐证, 同时也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故障归零以及创新开发的能力。
参会人员在中午午餐之后, 还兴致勃勃的参观了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展览中心, 看到了国内最大的人工智能研发企业将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中进行应用赋能的鲜活的样例。 参会人员也认为将来应该让智能汽车竞赛这个平台作为国内外高科技企业与高校教育相互结合的平台, 在提升工科学生的AI素养,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感谢为这次智能车竞赛研讨会提供帮助的百度公司。
※ 附 录 ※
一、政策引导:建立良性生态
1、强化竞赛宗旨宣传
在竞赛规则、官网及宣传材料中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有偿服务,强调竞赛的公益性、学术性和公平性,将“自主创新”作为核心评价标准。
通过高校合作,开展学术诚信教育讲座,邀请往届优秀选手分享无偿经验交流案例,树立正面榜样。
2、搭建官方支持平台
由组委会牵头建立开源技术平台,提供往届优秀作品的技术报告(组委会专家对国赛技术报告真实性、水平予以鉴定)、代码库及常见问题解答,降低学生起步门槛。
组织官方公益培训,邀请高校教师、企业工程师或往届选手担任志愿者,定期开展技术讲座或线上答疑,覆盖软硬件设计、算法优化等内容。
3、规范学生互助机制
鼓励成立校内或跨校技术社群,在组委会备案后开展非营利性交流活动,允许往届选手以“学术导师”身份参与,但需公开活动记录以接受监督。
对无偿提供指导的往届选手颁发荣誉证书,或在评优推荐中予以体现,形成正向激励。
二、惩戒措施:明确红线与后果
1、细化违规行为界定
将以下行为列入违规清单:
(1) 直接售卖代码、硬件设计方案或代工制作整车;
(2) 在二手平台以付费形式提供“一对一辅导”“包获奖培训”;
(3) 通过隐蔽渠道(如第三方平台、私人转账)进行交易;
(4) 部分往届获奖选手利用其竞赛荣誉(如国赛获奖证书、国赛比赛视频)作为资质背书,在区域内组织规模化、互助化形式的培训活动,并以此开展商业化运作谋取利益。
2、分级处罚制度
- 对参与学生:初犯且情节较轻(如购买硬件软件及培训):取消当年参赛资格,通报所在高校;情节严重(如全盘代做):禁赛3年,追回已获奖项,记入智能车竞赛学术诚信档案(影响保研、评优等)。
- 对往届选手:永久禁止参与竞赛相关活动(如评委、志愿者),情节严重者向其所在单位或升学机构通报。
- 对院校/教师:若变相支持违规行为,削减该校未来参赛名额,取消“优秀组织奖”评选资格。
3、强化监督与举报机制
设立举报通道(如专用邮箱、微信公众号),要求举报提供具体证据(聊天记录、交易凭证等),对维护比赛公平的举报者予以奖励。
组建独立审核小组,对举报进行快速核查,保护举报人隐私,严惩诬告行为。
决赛阶段增设技术复核环节,对入围作品进行代码比对、现场答辩深度追问,排查违规嫌疑。
4、增加现场出题与综合评价
对于分区赛和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的队伍,通过现场出题,现场作答(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的方式,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
对于现场答题问题比较多的队伍,综合考虑其进入国赛资格是否保留或者在国赛中是否降档成绩的处理。
三、协同治理:多方联动保障落实
1、与高校合作
要求参赛院校签署《诚信承诺书》,明确指导教师负有监督责任。
将竞赛违规行为纳入学术不端处理范围,通报学校教务处。
2、技术手段辅助
开发代码相似度检测工具,实现自动筛查。
要求参赛团队提交开发日志(如Git提交记录、硬件迭代照片等),作为原创性佐证。
3、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
定期公示违规行为处理结果,形成警示效应。
联合智能车公众号宣传竞赛中涌现的创新案例,突出“自主创新”的成功团队。
四、长效机制:动态调整规则
每年根据新出现的违规形式(如AI代写、远程代调)更新规则,组织参赛者参与政策讨论,提升认同感。
对政策效果进行第三方评估,定期公开治理报告,在CSDN或者官网专门有通报批评渠道,接受公众监督。
希望最终回归竞赛培养创新人才的本质目标。
卓大,有关今天您在公众号中写的“关于智能车有偿培训等相关现象的几点建议(张阳)”,个人觉得,支持组委会这样做,不过组委会要实施的话,可以这样子进行:1.禁止闲鱼,淘宝上可能存在的有偿指导,组委会可以公开指出这一条新增加的规定,并限定任何人(参赛选手,往届获奖人员和指导老师)在某一期限之内撤回或者结束所有的有偿指导,否则组委会可以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罚;换句话说,除去在过往特别恶劣的,一般的人在最后期限之前及时中止或者收回有偿指导,可以既往不咎,(参考香港特区廉政公署打击贪污的方案)。2.组委会可以像电赛组委会一样,自己完善备赛指导部分,例如优秀参赛资料开源,并留下开源的人联系方式,以便询问不足之处,换句话说,这就是向大家表明,除了组委会的指导,其他地方的指导都一律视为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