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到底能给管理带来什么价值?

有这么一个神秘的行业,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应该挺了解,但到底是做什么的就搞不明白,这个行业就是“BI“、”大数据”。更神奇的是,BI这个行业,不光外行迷茫,从业者更迷茫,而且是干的越久越迷茫:商务智能、大数据,入行的时候高大上,彷佛即将到达人生巅峰;项目做了一个又一个,人被整的越来越迷惑:这个智能到底体现在哪?BI到底能给企业管理带来什么价值?凭什么BI会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系统呢?不光是不理解,很多甲方或者乙方的朋友,对BI还有两个超级巨大的误解:

误解一“花瓶”:有些人认为,BI本质上就是一个面子工程,美其名日“大屏”、“管理驾驶舱”,花里胡哨,华而不实,老板基本不看,企业基本不用,故名“花瓶”;

 

误解二“报表生成器”:意思是BI就是一个自动化报表工具,主要的功能是从数据仓库里实时生成各种明细报表,给“表哥表姐们”解放工作量用的,就是一个干脏活累活的工具,故名“报表生成器”。

 

如果你没有理解BI的真正价值和设计方法,只把它当做一个纯粹的技术工具,有这么两个误解也属实正常,但是很可惜,BI能给你的企业产生的价值也就非常有限了。

 所以,什么是真正的BI? BI到底能给管理者提供什么价值?我们应该怎么做BI呢? 这是我们最应该搞清楚但是经常搞不清楚的几个问题。现在我们就来系统地说一说:

通俗的讲,BI就是一个给企业看病治病预防疾病的工具。看的什么病?就是企业管理的各种问题(疾病)。企业管理看上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但事实上,很多管理者最后想治的病(希望解决的问题),往往症结点就在那一两个地方。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能找到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并及时改善,不仅很快就能治好企业的病,还能给企业带来整体业绩的优化。所以BI和企业管理的连接点在于:如何利用BI找到每一个管理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找到了又如何监控和改善?这就触及到了我们BI的灵魂工程:指标体系与场景设计了!

下面我来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看看如何设计一个有灵魂的BI场景。我以我们智扬的BI设计方法论为基础,带着大家深入了解:

 

第一步:我们把企业的核心目标,用数字量化成一个个指标,类似销售额、利润率等等,这些最核心的指标统称为结果指标,它代表了企业决策层最关心的问题。比如,今天有家企业得了一个病,它的销售收入连续多年没有达标,它希望利用BI找到该问题的原因并得到改善和解决,所以我们要观测的核心结果指标叫做销售收入。下面我们就用BI来找出“销售收入”没有达标的核心原因了。

第二步:我们识别出这个结果指标之后,把它背后的关键驱动要素找出来。比如销售收入这个指标的驱动要素是销售数量、价格,其中销售数量又可以分解为潜在客户数、一次成交率、客均需求总数和合作转化率这四个指标的乘积关系,这些驱动要素我们定义为“驱动类指标”。驱动类指标和结果指标的关系就形成了一个指标公式,这些驱动类的指标代表了企业的中层干部最关心的问题。假设,我们通过BI实时发现,这个企业的这些驱动指标当中,潜在客户数这个指标是表现最差的,那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我们就来到了第三步:我们把这个“潜在客户数”的驱动指标背后的影响要素统统找出来,这样又形成了一系列最细颗粒度的指标,我们称之为“活动类”的指标。这些指标就是我们企业执行层最关心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把潜在客户数这个驱动指标,分解成商机数量、有效接触、获得认可和有效登记这几个活动指标的关系,这样一层层地顺藤摸瓜,我们通过钻取分析,发现“获得认可”是所有活动指标中达标率最差的。我们通过研究这个问题,最后发现公司里有一些销售虽然商机数量不少,但是第一次接触新客户,很容易被拒绝,认可率太低,导致整体业绩的大幅度下降。所以通过这几层指标的分解,我们就很容易地找到了收入不达标这个问题的关键症结点。当然,我们接下来就可以针对性地培训这些销售,让他们尽快改善,提升业绩。这就是我们智扬BI设计方法论里经常说的“偏差归因”,在我们内部术语里,又称之为找“坏人”(根本原因)。

 

那为什么BI能让企业快速找到“坏人”呢?究其原因,是我们用BI设计出多层次的管理驾驶舱和明细报表,通过实际的应用场景建立起这些指标之间的关联,形成了一个指标树。这个指标树,代表了我们企业经营活动背后的本质关系和底层逻辑。只有通过指标关联和应用场景的设计,再通过数据仓库模型的实施,以及BI工具实时的钻取分析等功能,才能在第一时间找到问题的核心原因,我们的管理才能做到真正的及时和有效。找到“坏人”之后,下一步还可以再利用BI的工具对这些坏人(即需要改善的活动类的KPI)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关注改善过程,直到问题彻底根治,这就是我们智扬BI方法论经常提到的另外一个点:过程纠偏

如果整个改善是有效的,企业就可以通过标准化流程把方法固化下来,避免问题的再出现。这就是数字化协助企业管理改善的一个完整的闭环过程。当然,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业务模块的特点,不同的需求和落地的算法,还有很多的细节,我们会在后续文章中再分享。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又可以这么给BI一个定义:BI,就是抓问题,找原因;监控过程,看改善的数字化工具。正确的使用好BI,企业就像一艘安装了高科技数字管理控制台的巨轮,每一个方向都会在你这个舵手的实时掌控之中。现在我们回过头,再看看文章开头对BI的两大误解,你就会明白,这两个误解其实代表了两种经典的错误的BI应用方式。只用BI做一个花瓶式的管理驾驶舱,没有任何意义,对于一个最终结果指标(大数)的好坏,管理层心里比谁都清楚,根本不需要你再画一个漂亮的大屏告诉他,他病的有多重。他关心的是企业的病因是什么?到底怎么治疗这个病?这才是管理者最想知道的。如果只用BI做一个单纯的明细报表工具呢?对做报表的员工有节约工作量的意义,但是对管理者,意义也很小。你想,一大堆密密麻麻的数字海洋,一个管理者每天用放大镜从海量数据里自己去抓重点、找答案,想一想这个场景,你是不是也觉得他特别值得同情。所以,错误的认知只能导致错误的方法,这两大超级误解就是中国很多企业买了很多种BI工具产品,但应用到最后,却成效甚微的根本原因。

所以一个优秀的BI设计,要像我今天说的这个简单案例一样,逐层分解企业目标,设计好指标体系、应用场景,并以此为依据,定义出多层级管理驾驶舱和明细报表,将钻取、多维分析、监控报警、假设分析等功能和实际的企业管理目标(问题)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地将数据赋能于企业管理,发挥出BI应有的效益。如果这样去设计BI,实施BI,BI就能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最核心的信息系统,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数字化工具,企业的“智慧大脑”。管理就能做到“看的到”、“看的清”、“看的远”,就能在变化的市场始终拥有竞争力!这就好比我们下棋,斗地主,打麻将,你依靠的必须是计算,而决不能是手气一样。企业管理更是如此,依靠的必须是数学而不能是语文,必须是科学而不能是感觉。

 

  1. 古人云: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的美好愿望,也是BI、大数据这类系统应该赋予管理的真正价值。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智扬信达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